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情感随笔 >

成长的文章

2019-01-12 11:39 来源:散文网

  
  篇一:成长
  摘去西红柿植株上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叶,是为了整棵西红柿更好地生长。除去时也会觉得心疼,有的侧枝上已经著花,任其自然生长,也可以结一些果子的。但为了中心植株长得更高,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只好“忍痛割爱”了。
  成长,常常是要面临一些割舍和伤痛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特性;生活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遇到这样那样的处境。个人尊严、理想追求、人际关系、公众道德、公平公正等等这些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碰撞在一块,该如何取舍?该如何解决?最终应回归到哪一条底线?
  人生而平等,生老病死一视同仁;人又生而不同,有的含着金匙,有的一生清贫。然而无论高低贵贱,亲疏远近,总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来维持理论上的公平,如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公序良俗等等。大众的利益,即是每一个人的利益。大众的公平,也是每一个人的公平,是和谐稳定的源泉,因此请任何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掌握好手中的权力,不要打破公平合理的最终底线。
  严以律己。自尊,自信,自强。如同尊重自己一般地尊重别人,遇事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送人荆棘,自己也会被刺所伤。没有谁看不起谁,只有自己是不是看得起自己。自信的笑容是最具魅力的媒介,为我们带来朋友、成功和好运气。工作着的你是最美丽的,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将为你赢得最大的自尊和声誉。
  宽以待人。人生挫折难免,但不足以让我们怀疑人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要给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正如信乐团在《海阔天空》那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采的活。”我们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笑容,让明天的生活更精彩,让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更温暖。
  如果,遇到了不公平和委屈,首先从自身出发进行剖析,看看是不是我们身上的“刺”扎伤了别人。相互之间扎来扎去,彼此的伤只会越来越重。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气,原谅是胸怀。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无法改变别人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完美地解决了一次冲突,也许过程周折,也许面临妥协,也许有些伤痛,但对人对己,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收益,回过头来看看,是值得的。
  
  篇二:成长
  风卷过树林,留下落叶纷飞,阳光变换着强弱,演艺着四季的轮回。一个春夏,一个故事,零落一段情。没有刻意记录着日子的消逝,亦没有好好珍惜大好的时光。只是当漫不经心地停下脚步时,才发现日子是何等的匆匆。
  成长教会着我们每一个故事,我们都是每个故事的主人。生活是部曲著,喜怒哀乐掺杂期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满怀喜悦,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时的失意而闷闷不乐。只是我们不知道,在我们撒娇孩子气的时候,总是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在默默地为我们承当,在悄无声息的为我们分享。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全然不知道生活赋予我们的含义。我们只是知道,日子总是那么的单调和循环,我们甚至会怀疑生活本身的含义,因为我们从未真正理解。似乎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嬉戏和玩耍。而生活本身的喜怒哀乐,我们全然不去理会,也没有必要去理会。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生活似乎发生了变化,现实的种种让我们很是不适应。肩上的担子似乎也重了,那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小顽童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个小大人了。也开始会为生活、为学习忧愁了。孩子时,除了给于物质上的东西外,没有太多可以攀比的。不知是生活本身的变化,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赋予的东西太多,总之告别了童年时光后,孩子们似乎就被人为地区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成长总是会付出代价的,因为她的过程总是艰辛的。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条直线,总是曲折的。有高潮,也有低谷。有些人却能在高潮中能够奋勇直前、保持自我,必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有些人在低谷中畏畏缩缩、一蹶不振,慢慢的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消融了自我。生活中没有谁是强者,只有谁不畏强者,勇于攀登,最终才在芸芸大海中熠熠生辉。
  春天,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和恩赐。一个孕育百花的季节,百花争艳,花香四溢,一幅春暖融融的画面。但是有谁真正记住了百花朵朵娇人的妩媚和容颜,温室般的环境并不能滋养出过人之处,孕育的除了妩媚的外表和宜人的芳香外,再也没有一点过人之处了。恰恰相反的是冬梅的高贵与淡雅,才使得它傲立群雄,独占一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啊,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对于人生而言,亦然如此。过惯了奢靡的生活,享受着帝王将相般的待遇,消磨了锐志和激情之后,是很难找到生活的方向,成就一番大业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经历历练,方能在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游刃有余,笑傲群雄。可是,成长的足迹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孩子的一切似乎都是已经安排好的,从一出生开始就沿着早已制定好的轨迹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没有饥饿和很冷,有的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很难想像,在这样的环境和教育模式下,中国能够孕育出多少社会栋梁之才。,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何人堪担大任?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日益遭人践踏和侵略,我们的呼声又将在哪里?
  我不知道,成长到地赋予了我什么。从起点到终点,我几乎没有完整的印象。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我始终不能回答,除了漂泊,除了求学,似乎这些年来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而单调的重复。
  
  篇三:成长
  ——爬山虎的足迹
  我看见那片爬山虎绿了……
  ——题记
  时至今日,我还不大明白已经开学了。只看见那棵虬枝苍劲的古柏在矍铄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只闻见那几株丹桂传来沁鼻的芬芳;只听见偶尔几声清脆的鸟叫虫鸣。蓦然驻足,又是这片校园,还有那堆墙角上的爬山虎。
  在九年级的教学楼旁有一大丛的爬山虎。绿的透亮、刺眼;红的婀娜、娇妍。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晶莹,那么纯净。一如三年前的自己。
  顺着喑哑的时光奔流,我追溯过去岁月的尽头,站在彼岸,看看青涩的曾经,就像那片稚嫩的爬山虎。
  敬畏。是,我第一眼看见这所百年古校的时候,这是脑海中唯一还留下的印记。或许没有比这个更确切的词来代表我这个初次如此近距离的观摩着这诺大校园的人的心情。恢弘的旧时建筑,显出浓厚的文化积淀;优雅的校园景物,抚慰人紧张的心绪;还有那棵挺拔的苍松,伟岸壮观,叫人战栗。那时的我,站在操场上,看得最多的还是那丛爬山虎。碧嫩的枝叶,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不敢太过摇曳而袒露出的“欲罢不能”叫人心驰向往。我并不知晓她已扎根几时,只是看着她依然碧绿,那么年轻,具有活力。我不敢过分张望她,我害怕惊扰这个在风中婆娑起舞,局促不安的幼小灵魂。于是,转过身,踱着步,去开始一次新的生活——同那片爬山虎一起成长。
  悠长岁月平静,无事亦是蹉跎。在懵懂中,我度过了人生中中学的第一年。无嗔无喜。我又一次重临那片爬山虎。昂着头高高的仰望那一片翠绿。仍是那么翠绿。有所改变的,怕是那愈发斑驳复杂的枝叶脉络还有那仿佛用黑色记号笔勾勒加粗的硕大根茎……初二的日子就是一段过渡的日子,于是渐渐明白了“你已不再是孩子了”“别再那么天真了”,更加懂得了珍惜海绵里的水,让他的每一滴都充分蒸发。百无聊赖的时候,我也会去看看那片爬山虎。她,已愈发晶莹了。通透的枝叶,在阳光下似乎要被融化掉——耀眼的连光线都变得褶皱。初中二年级,已不再沉迷于动漫,不再倾心于童话,需要渐渐明白的是现实——学习。于是,自己也开始努力,在八年级的最后那几个月里,开始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让虚度的光阴渐渐变得充实。就像那片爬山虎,不再透亮,开始充实,开始真实,开始将阳光下她身后的阴影变得更加暗淡。那是初二的最后一天,我看着那一片爬山虎,我仿佛看见隐藏在片片枝叶下流动的活力,那是生命力的滋生……
  初三,一个叫人期待而又恐惧的时间。闲适的生活节奏在瞬间被打乱,不知道是如何适应过来的,只似曾记得这一个月随波逐流的过程,自然而然就慢慢习惯了。冗杂的学业让人有些透不过气来,可喜的是走出教室门外就能看见那片爬山虎。如此、如此的接近。好几日没有留意,竟无从发觉她已经悄然变红了。让我惊愕于她不再碧绿,不再让我向往。但我想,真正适合她的还是红色吧,这是她天生就带来的一种瑰丽,成熟,娇妍。九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承担的也就多了。以前的我,看着高年级的学哥学姐,听教导主任宣布他们令人骄傲的分数。我心里有崇拜,有期待。如今的我,也在承担其中的一份责任。纵然很微小,却是沉甸甸的一份。就像爬山虎,纵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为她所在的高墙遮蔽了阳光,纵然没有覆盖整个校园,却是一道不可缺失的风景。每个人,都像一株爬山虎,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扬鞭策马,不再徐徐前行观赏路边的风景,而是朝气蓬勃的奔腾,无妨前面有大片炽热阳光,只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株爬山虎。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唯有你好,我才心安

    唯有你好,我才心安

    一份美好的缘分,无论两个人的距离相隔有多远,都会相遇,一份温暖的爱恋,无论经历过多少的风雨,都能相伴走到幸福的终点,一次的别离,也许是短暂的分开后,让人更加懂得珍惜对方。 只是可惜...

    2020-11-20

  • 只愿命运厚待,梦想、幸福慢慢到来

    只愿命运厚待,梦想、幸福慢慢到来

    距离毕业转眼已经快要一年的时间了......大学里的你们现在应该都在努力奋斗吧!兄弟姐妹们,我想你们了。 轻轻点开网易云音乐,放着我喜欢的一首许...

    2016-04-1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