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写人散文 >

关于异乡人的文章

2018-12-30 15:18 来源:散文网


  篇一:我们都是故乡的异乡人
  “年轻的时候都渴望去远方,总觉得远方才是实现梦想的地方”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深造,或是为了一份感情,或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总之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理由。但无论你身处异处,你永远忘不了的就是你的故乡,你永远牵挂和被牵挂的也是故乡。那里有家,那里是生你养你的地方,那里有人等着你,那里有我无数美好的回忆,那里有可爱可亲的亲人朋友同学,你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在那里开始来到世间的生活。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熊姑娘发了一个状态:最后一次背井离乡。熊姑娘是我的高中同学,跟我一样在北方上学,去年毕业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留在北方,还找了一个北方男朋友。每一次我总开玩笑地说:“还真有勇气,居然找了个北方哥哥,你能把他带回去建设大云南吗?”那年我们还一起相约去大连看海,我们都向往阳光沙漠深山老林,都希望未来能奔赴一个又一个城市。虽然不怎么联系,但也彼此知道对方的状态,在我看来她目前的感情工作生活状态应该挺稳定的,当今天我看她发了这么一条状态在后面留评时,她突然跟我说:“我回来几个月,准备回云南了,和郭郭的感情我也放弃了。今年回去一下子多了很多很多感悟就不想在继续漂泊了。”也就在今天跟一个朋友聊起来找工作的事情,他也是想留在外面先工作几年,去年还签了一个山东的工作,但是这个假期回去,考虑了很多因素,于是决定回云南。然后问我,我说:“在漂一下吧,总会有靠岸的那一天啊”。
  突然蹦出了一个词:故乡的异乡人。突然这几秒我觉得我像在穿越剧里一般,跨越了时间空间回到了过去想到了将来,觉得这是多么贴切的一个代名词。一年后我在哪?五年后我又在哪?十年后呢?或许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形象又标准化的标签。那时候总是渴望出省上学,后来真的来到了远方,北方。毕业,工作,离家的距离用千米来计算,火车要40多个小时,飞机三个小时,这只是空间上的一维距离,那还有其他的呢,二维三维呢?
  有人说到不了的才叫远方,回不去的才是故乡。你一年回家的次数在家的天数不用手指就可以在心里算出来,还是那条路,那个村,无论怎么变,你依旧清晰对它有感觉,你会忙着去吃你最爱吃的小吃,哪家的过桥米线,谁家的炸土豆,那个小摊上的烧烤这些你直接奔着就去,没有WiFi,没有KFC,没有万达广场,你根本就忘了这些。你不必像在外面一样拘束,你想去隔壁邻居家就去,想吃夜宵就直接说让她做,没有生疏,没有不好意思,更多的就是人情味。可是才到家没几天你就要忙着买票的事情,以至于妈妈总会开玩笑地说:以后你别回来了,才回来就念着要买票。其实在家是多么地心安,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多么的自在多么地自在多么地心安理得。
  你突然会对那个小县城越来越陌生,你甚至会一下子分不清你乘坐回家的5路公交车是在南站还是北站,然后你随便准备上一辆公交,你问司机叔叔这车到哪里?司机叔叔问:“你想去哪里?”然后大家都热情地告诉你怎么坐车,怎么走路……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以为你不是这里的人,不是归人只是过客原来你居然可以透过这里这个地方感觉到,你根本不好意思说:“我也是这里的”。
  你发现这座小城在变,这座小城的人们应该也在变。你最熟悉的那条街道应该叫下堡街,你慢慢地走着看着想着,原来上班的奥龙世博现在是鸿星尔克,姨家的361还在,只是鸿星尔克应该已经不再属于她家,原来马克已经关门了换成其他的店铺,马克的老板小李哥去哪儿了呢?开业时你们穿着安踏在大街上宣传喝彩的52健身房已经关门了,那时候宣威所有的阿迪耐克安踏李宁的老板都是一个人,原来一起上过班的员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小胖家的老房子,商店,小旅社已经被征收,你熟悉的KTV也已经不在了,而你却一直记得那个路口,那是这么多年以来你第一次偶遇他然后很勇敢大声叫出他名字来,而现在只剩下怀念。
  在街头巷口遇到某个你小时候叫的亲切热乎的长辈你会突然想不起来叫什么,一下子丈二的和尚摸着头脑,你还是努力打捞过去的日子,寻找曾经的记忆,眼前这个人是七大姑还是八大姨是大叔还是大爷亦或是三爷四爷,你试着找一个你感觉应该这么叫的跟ta问候了,然后回家跟妈妈聊:“今天我遇到谁了,却一下子想不起来该怎么叫他……”还记得上次去地里回来的路上,在转角处突然遇到一个小学同学,互相看对方一眼,却没有问候一下对方,我妈在后面走着,他跟我妈热情地打招呼。过后我妈说:“既是一个村的,又是同学,怎么都不跟他打个招呼。还充有礼貌啊,平时那能耐呢?”我说:“对啊,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口都开不了,妈,其实你不懂,我们这叫作擦肩而过。”很多很多儿时的小伙伴,曾经一起约着上学放学,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朋友,如今还有多少在身边,还有几个经常联系,把ta放在心里牵挂着呢?那些年说好的“我就会你当伴娘”“你结婚我一定来”后来成了最无力的谎言,现在身边都有各自的朋友,有各自的朋友圈,你们渐渐少了联系,生活中再也没有对方的影子,或许在某个阳光午后也或许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你会突然想起他她来,曾经那些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的温暖,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你发现每次有事缺席的永远是你,于是你从此被附上一个标签:老外缺席。好朋友结婚你没来,这一次聚会你不在,一起去丽江少了你,甚至朋友去某地旅行给所有的然都带了礼物就偏偏没有你的还故意打电话来说:“本来是想给你带一个什么的,谁让你去这么远,没了”。他们会给你现场直播一些在一起玩的照片故意逗你,她失恋了你不在身边,男朋友张上面样你都还不知道,你们隔着很远很远的距离,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甚至见不上。
  然后每个人都在问你:“什么时候回来?”你一直笑,因为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总是这样回答:“等你混好了等你上任了等你当老板了我一定回来,你罩着我过”。邻居大婶总是开玩笑:“怎么不把男朋友带回来啊?”你说:“在哪里啊?”她又说:“没找一个啊。”我:“没啊。”“你还骗大婶噶。”“额,在青岛。”她最后来了一句:“死远点。”
  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回去,一直在那里,是三年还是十年你自己也不清楚,你甚至不知道明年又会在那座城,哪天折腾够了,自会停留。但是无论在哪里,故乡一直在心底,我会一直牵挂那里,一直远远地望着你们,还是那句话:我在北方,念你们为好。
  
  篇二:异乡人
  每逢年关,总是难免有些伤怀——眼瞅着又虚度了一年!青春的一点小尾巴,看来是要耗在这个别人的城市里了。
  五年前,我来到这里,带着一颗惶恐的心和不超过一百斤的体重;五年后,我还在这里,体重早远远超过了一百斤,却依然惶恐依然不安。(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转眼间,我居然在这个小城呆了五年!人的一生有几多个五年!一想到这点,难免会有点唏嘘。五年间,我听到最多的是对于我体重暴涨的感叹,人们不知道,比起容颜的变迁来,我内心的变化更大,或许他们也知道,但谁会关心这个?
  说实话,初到中山时,我原本以为这只是漫长漂泊途中的又一站,没想到在这里一呆就是五年。那时候,从长沙刚刚过来,觉得这里又破又小,一到晚上街上连个人影都找不到,取钱不方便,吃饭不方便,看个电影连车都打不到。刚走出校门的我自诩心怀鸿鹄之志,哪想过要在这落脚,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我才买了套二手房,想着哪天要走了,转手一卖就行,省力省心。
  呆了一阵后,觉得这地方还挺不错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主要是气候宜人,年轻的时候我极度讨厌湖南的寒冬,曾放言说:一定要找个四季都能穿裙子的地方生活。后来总算如愿了,悲催的是,天气好得天天能穿裙子,身材却坏得只能穿麻袋了。不过别说,小有小的好处,特别是对于做记者的人来说,用不着太奔波,在城区内采访一般车程都在二十分钟以内,一对比那些每天花上两三个小时在上下班路上的大城市人民,我就觉得自己幸福感爆棚。
  此外,容我矫情地说一句:当时还觉得这座小城挺契合我的气质的。湖南人爱炫富爱显摆,广东人相对来说低调得多,就拿打扮来说,湖南人稍微有点钱都喜欢披金戴银,脖子上的金链子粗得能拴狗,满身的暴发户气质,在广东呢,不管多大的款都随随便便的穿一T恤拖鞋,开奔驰宝马的主出外就餐照样打包。用时尚杂志上的话来说,珠三角的城市善于“藏富”,有一种低调的华丽。
  回想起开始那两年,我还真的把这当成第二故乡了。由于职业的关系,整天跑东跑西,对中山比很多本地人还熟,虽说那时我挺不喜欢“新中山人”这一称呼,其实骨子里也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个“新中山人”。所以还特意写了篇日志,抒发我对这座小城的热爱,题目就叫《反认中山是故乡》。
  后来,老公也到这边来工作了,自然而然有了在这里扎根的想法。我们攒钱买了套学区房,耗尽所有积蓄后外加负一大笔债,我们入乡随俗地去喝早茶逛花市,我们过年的时候也买年花也给认识的未婚男女包利市,我们出去吃饭的时候也打包,我们不再像湖南时那样爱打扮而是穿着只求舒服。
  我们尽可能地像本地人一样去生活,可是归根结底我发现,仅仅只是表面上“像本地人一样”,尽管我们已经听得懂宛如鸟语的粤语,吃得下完全没有辣椒的粤菜,但是在骨子里,我们还是个异乡人。我们竭尽全力,想在城市里打拼下一个家,结果却发现,那只是一套徒具空壳的房子而已,在城市里我有了房子,却不知哪天把家给丢掉了。记忆中的故乡,从我们远离故土那天开始,就成了一个只能怀念无法相守的地方。
  在这里,我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有很多相熟的同事,有几个特别好的朋友,可是我没有归属感。归属感是种很微妙的感觉,它和户口什么的无关。尤其是在生了瓜瓜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瓜瓜是在中山生的,生了之后,来看望的人不少,但是大多是湖南老乡。今年过年,我们是在中山过的,走了不多的几家亲朋,也都是湖南来的老乡。如果把不同地域划分为不同圈子的话,我发现,不管我们如何挣扎,还是局陷于湖南这个圈子内,没有进入中山的圈子。我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只是在描述一种状态。在这呆了五年,我基本上没有广东本地的朋友,对广东的风俗也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大年初一的时候看见本地同事发微博说他们吃素,我还大吃了一惊,可见有多孤陋寡闻。
  说到底,这个城市是别人的城市,我们来到这里生活,却还固守着故乡的饮食习惯、故乡的风俗传统,连朋友圈子都是在家乡人里面发展,充其量向湖北四川扩充,本质上我们属于同一个区域——都是外地人。你看,在我的心中,外地和本地之间的界限还是这么泾渭分明。这根本不是换个称谓就能消除掉的,就像“外地人”披了个“新中山人”的马甲,你以为他就真拿这儿当故乡了吗?据我的观察,要想消除掉这一界限,只有和本地人联姻,这才能够彻底融入。
  这种状态常常让我想起那些漂洋过海的中国人,他们为了生活,散落在世界各地,却性喜聚居,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都能躲进唐人街自成一统,外面的世界精彩也好无奈也好,都和他们无关。
  现在的中国,也进入了全国范围的“移民时代”,只是迁徙的区域是从农村漂流到城市,或者从一个城市漂流到另一个城市。我惊奇地发现,“唐人街模式”出现在了我的身边,就拿湖南人来说,一到这就迫不及待地找老乡,向组织靠拢的自觉性很高。没办法,大雁尚且害怕失群,何况人乎?哪个组织能给我们归属感,我们就自动向哪靠拢。不管这组织是“唐人街”,还是老乡会。
  做为移民第一代,也许注定要在失落和寻找中度过一生了。只是做为娃他妈,我不免焦虑地想,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也有这种无根的漂泊感?目前的现实就是,他通过我们所接触到的孩子,基本都是移民二代,尽管生在广东,他并没有深入了解广东文化的机会。希望是我想多了,希望他上幼儿园后情况会好转。我认识的很多移民二代融入当地生活都还不错。
  唐朝的时候,在外地做官的王维重阳节过得很不得劲,写了首诗思念他故乡的兄弟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我只能体会到“倍思亲”,现在理解的重点却放在“异乡为异客”上。一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还是活在乡愁里,漂泊异乡的无根可依感,古今无不同。
  
  篇三:异乡人
  乡土情结怕是人尽有之!而每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则亦可称:异乡人。
  外出的游子,总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令其心系。即使蓬飘异乡,这份热忱的感情也丝毫不曾消减;即使岁月如流,这份挂系仍雕镂般刻在记忆里;即使白云苍狗,这份饱孕的牵念依旧莫名涌动!
  常言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人亦如是,安土重迁历来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但对游子来说,却要饱尝难以承受的苦痛,独自远游,随离故土,在异乡的新途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在绝域的天宇下度过漫漫人生路,也许白发萧萧、老态龙钟之时方能再次踏入熟悉且陌生的故土。
  日暮凭栏,回首前缘,唏嘘不已。此时笔者不禁想到:“岭外音书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一脍炙人口的佳句把暮年而归的游子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恐怕就是异乡人所要禁受的苦楚吧!喜悦与陌生之感相互交错。想必此时的异乡人会不禁莹然涕下吧!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透过多变的世事和邈远的流光,身处异乡的我们又怎能忘却故乡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屋一巷,在世态的浸淫和年华的推移中,故乡的一颦一笑,音容笑貌反愈加真切,愈加令我们这些羁旅在外的游子思挂。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浮水的兰萍,翻飞的秋蓬,失根的落叶,随风而逝的蒲公英。孤单且寂寞的在异土中生长着,繁衍着,这或许就是悲哀的我们在时时刻刻经历的点点滴滴,无法找人倾诉,只能自己将这份感伤注入血液中,与生之体融汇,默默承受。
  古人与今人亦如是,也许对乡愁的最初体悟是源于古人的诗词曲赋,淡淡的哀伤充盈其中,逼仄着我们千疮百孔的心,深中肯綮。记得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仍在天涯。记得唐代诗人刘皂: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记得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凡此种种,可见一斑。我愿乘一叶兰舟,划过秦时明月,穿过唐风宋韵,在异乡人的笔触下游走,让思绪徜徉其间,用心灵去感悟,但往往末了又是增了一层怅惘。即使岁月湮远,但那份共鸣却依旧如初。每一个异乡人或许都会有切身体会。也许古人的感情更加独到吧,而今人却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淡却了这份不可羁勒的情感。
  每一时代都有这样特殊的群体,如今的我也身居其中,百味俱尝后我才真正悟了这“异乡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无怪“他乡遇故知”会被古人列为人生一大快事,每一个异乡人都是孤独的,携一颗寂寞的心游走在异域的街头巷陌,仰头望向寰夜中的星子,但脑海中浮现却依旧是故园的风物,此时怕又徒增了一份叹惋吧!
  回乡的机会总是得来不易,所以异乡人倍感珍惜。即使经千里跋涉,也要披星戴月,再睹故乡的容颜,让一颗颗干枯的心重新汲取生之活水,浇灌在异乡的陌土上!在笙歌匝地,灯彩弥天之时,能让孤单的心少些许落寞!多些慰藉!聊以遣怀!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言尽而意无穷,其中又蕴含了太多用语言无法企及的情感。或许只有当异乡人再次踏入殷盼故园的刹那:蓦然回首间,往昔又复,方能真正见怀吧!
  
  篇四:异乡人
  那一年的春天,我刚满十二岁,而我遇见那异乡人正是在那春光烂漫的时光里。
  乡下的春天自然有着区别于城市的一番韵致,每每看到田野里的野花我会想起莫奈的美丽的后花园,想象着他挥洒着油彩在画布上肆意挥发着冷暖色。那异乡人也是在村人不知不觉的诧异中来到田地的,只记得那年的阳光异常耀眼,像是那阿尔的太阳,连同他都伫立在我曾经白驹过隙的记忆中。
  那年一周后的一天,村小的校长把他带进学校,从此学校结束了由语文老师兼任美术老师的历史,在校长的介绍下,我真的记住了这个打扮怪异被人称作“王老师”的人,一副高大却依然瘦削的身材,戴着边框眼镜的脸的后面缀着一席像是许久未打理的长发,高傲冷峻,脸庞透着一些落寞。这恐怕是王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吧。
  我至今还是记得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画画的情形,在他的画布上好像从未出现过当时幼小的我能够辨别的事物,不过他对孩子是真心欢喜的,他会经常跟校长据理力争让我们出去画画,孩子们当然是雀跃的,他们可能还不懂艺术,玩永远是孩子们的主题。在郊外的我们总能找到一份份欢欣的喜悦,不过依然很少有几个孩子关心他画的东西。幼小的我却不知道怎么突然对他的画产生了兴趣,一再的驻足观看。王老师很高兴,也许是觉得终于有人会欣赏他的艺术了。现在的我还能记得他画布上依稀涂抹的东西,
  ——-那是花吧,也许也是一个人的生活的寄托和信仰,或者他的全部。
  村里人常常称他为怪人,并不仅仅因为他那不修边幅的容貌,还有他那些怪诞的行为,我是不止一次听说过的。
  但我觉得,他就是那个异乡人,像是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度。
  村中的生活兴许是了然无趣吧,饭后茶余的时光中村人在整日讨论着他们的暴发户梦想,那时的我们也时常毫无顾忌跟着王老师身后玩耍,并没有顾及画板颜料被我们打翻后他微微愠怒的心情。他时常会跟我们讲他过去的梦想,——去西藏写生,他想把普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放进他的画里。他说着话的时候,所有的孩子们都自知无味的跑了,只有我摇摆着脑袋若无其事的晃动。
  “小喃,你将来的梦想是什么呢?”他的脸上挂满了微笑,欣慰的问着我,他那刻画着岁月沧桑的脸上有我当时看不懂的笑意。
  “恩,还不知道呢。”我的小脑袋晃动着,似乎没有意识到我将来的命运会和他如此的相似。
  六年级的我们依然是什么都不太懂的年龄,从没想过从小玩办家家捏凹凸曼的我们会被一种ROMANTIC的艺术吸引,那年夏天依旧像往常一样炙热,只是在王老师那“印象派”的画布上,阳光被映衬的像花朵一样妖艳,连那斑驳陆离的孩提时光似乎也演变成了古铜色。
  刻满我童年记忆的这个乡村也是有趣的,黄昏余暇的时光中,天边飘来一片片绚烂的彩霞,人们伫立在各自的院墙中,却不由自主的聚集在一起,开始叙说着自己听闻的事,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王大爷都凑了过来。
  “听说那小子北京来的,在什么中央的美术学院毕业的,好像是在学校里犯了大错被下放到农村当老师的。”
  “那老师整天说是搞什么艺术,其实整天带孩子们玩,把咱家伢儿的成绩都弄下去了。”村人听着一致的附和。当然,他们不知道艺术带给王老师的是一种怎样的魔力。
  在村人的眼中,我看到了那夏天以后的情景。
  那个“异乡人”依然执着的向孩子们灌输艺术这种什物,或者我知道另外一些事情,他时常会对钱包上的小照片执着凝望甚至流出眼泪,凭我孩子的直觉我肯定那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有时也会碰到在宿舍的他捆着一些收来的旧衣服,拿着一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跑向村里那个不大的邮局。面对孩子们,他会毫不悭吝拿出各种糖果和冰棍哄我们开心。尽管我现在才知道当时的村小公子低的可怜,而在那个被成为首都的地方,有一个他牵挂的姑娘。
  那时的村庄也依旧贫穷,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拥有电视收音机,不过老师却拥有一个便携式录音机,在美术课的间隙中,里面总会传来一阵粗犷的声音和小号电声,只是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崔健的歌声,十二岁的我,对音乐和艺术的好奇,恐怕也是从老师的“启蒙”开始的。
  当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发生着迥异的变化时,也注定会有一些事情,我们不用等它也会注定发生。几个岁月春秋幻变后,却听说了老师要走的消息。
  直至现在我依然能回忆起我最后一次见他的情景,在他走前的一个月,它曾许诺为我画张油画像,那最后一次的的赴面中,我背着发黄的书包大跨步的走向他的宿舍,不过,我依稀记得那天傍晚风刮的很猛,吹拂着乡村里好像几个世纪都未能清醒的人和物。
  我蹑手蹑脚走进去时,它正在修改一张风景画,在如萤如豆的烛光中,他桌上拜访着洗饰一新的木梳和装裱好的女子照片,眉眼中透露着难以自禁的兴奋又衬现出一丝孤寂,孩子的动作总是鲁莽的,不经意中我撞到了木板凳,他发现了我,喜盈盈的朝着我笑。从旁边的木匣中拿出了给我画的小肖像。十分小心的递给我,像是捧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小喃,呐,给你。”我兴奋着接过画,看着画上的我,那是一个深沉的富有幻想的男孩的全部印象,全然没有我理解中他以前画中的棱角和不着边际。
  “老师要走了,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他说得时候声音很低沉,有点透着兴奋,不是睥睨着桌上照片上女子那美丽的面孔。
  一切仿佛都没有来由,像村庄里被风吹走的炊烟一样。
  他走后我从乡人的口中了解到,他是被新来的美术老师和村民排挤出去的,也有人说那小子在北京的同学叫他一起回去搞“创作”,在北京的一个叫做宋庄的地方。
  我宁愿相信,他是去追寻他的梦想了。
  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从一个好动调皮的男孩变成了一位异常敏感不爱言语的少年,在青春放任几年的时光中,我儿时的玩伴们一个个辍了学,甚至过早的结婚生子,他们的十八九岁的脸上依然显现着孩子的模样,每次我从学校放假归来,他们只是木讷的看着我和我身后的画包,好像忘了我曾经是他童年里最好的伙伴。
  变成一名艺术生的我,在校园的时光也像当年的老师一样挥洒着一支属于自己的画笔,像彼时年轻的塞尚一样追求着自己的风格和梦想。
  已进入大学的我,像所有生活在别处的人一样,怀念自己的村庄和曾经拥有的事物。
  有时,总会想象着自己一个人挎着小时候的发黄的布书包坐在那辆通往北京的列车上,抑或站在王老师曾经就读的那所大学门前,怀想一下他从这里毕业的困惑和依旧坚持的梦想。
  或者,在那些锋芒的青春与梦想交织的背后藏着一双无形的手,局促而又艰难的刺发着我前进,向那一条充满荆棘的追寻之路。
  也许在村里人的视角中,我也会成为那远离家乡的异乡人。
  
  篇五:异乡人,也是另一处美丽的风景
  浓缩的情怀,回暖着一城的萧瑟;而那一抹的嫣红,却陌上花开,流芳,在懂得的归于沉寂,安然一处,人生里那独特的美丽风景——异乡人。——-题记
  在柔情的苏州烟雨里,静静地撑着一把心伞,漫步在岁月的青石阶上。心底的暖意,明媚了一个又一个流年,那些悸动和渴望,在年华里静静蔓延。不经意的回眸发现,也许,作为异乡人,或许也是人生里另一处美丽的风景,依靠在岁月的犄角,于时光之眸,婉约着生命的诗行。
  “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小小的门口,还有她的温柔,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一直都喜欢李健这首《异乡人》,也许不仅仅是因为词语那么朴实,或也许有着共鸣的情结,心生贪爱,不厌不弃,才会深埋心田里,细细回味。
  第一次的长途之旅苏州,当飞机划破长空之时,开始还觉得有点像小孩般窃喜,毕竟有着新鲜之感,也有着调皮的滋味。殊不知即将作为一个异乡人的感觉,也许我不愿做别人的影子,跟随着别人的感觉,任感情做一个追随者。也从不想过于的渲染一个“异乡人”的惆怅和思念之情,也不想轻易的流露出自己的感性的末梢。也许就是这样的随遇而安的心态、随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让我对苏州有着一种舒适的感觉,没有陌生的唐突,也没有生疏的过往。
  在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暖春里,让自己像一朵野花那样绽放,也许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美丽、也没有茉莉花那样清香淡雅,更或许没有牡丹花那样高贵雍容,但是你可以芬芳,那个独一无二的你,绽放那个时代里最美丽的自己。在喧嚣嘈杂、熙攘追逐的红尘里,让自己像一位旅者那样行走,也许没有权贵者那样肆意挥霍,也没有僧侣者那样看破红尘,更或许没有慈善家那样悲悯世人,但是你可以独行,那个诗意前行的你,书写那个旅途里最真实的自己。
  在外漂泊的日子,也要学会享受当下真实的生活,静静地行走,默默的感受,不落寂、不喧哗,不必解释,也不必逃避,有时,只需要轻轻的一嘴角微笑。让心灵静守淡然,一切都在起起伏伏中前行,也在平平淡淡中饱满,亦在深深浅浅中永恒,更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折叠所有的华美时光。
  心若无尘,清风便徐来。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在浮华的尘世里,独辟一处心灵安静地桃源,这也是灵魂的归处。无论岁月多么匆忙、旅途多么颠沛,乡愁多么浓烈,让自己的心在这里栖息,从此岁月静好,也无风雨也无情,只有美景相伴随行。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会用自己很心安的姿态,来享受着苏州这个城市赋予的诗意灵感和似水柔情,没有矫情而作,没有喧嚣嘈杂,只有一种独特视角来欣赏、一份独特的情怀来珍藏。整齐的屋檐、飞扬的柳絮、柔情的西塘河,还有水乡的女子,这样的视角享受、如此的悠悠情怀,也许会让你的心有一段诗意的旅程、如涓涓细流那般清澈,也会温馨香甜。
  在人生最美的时刻,记得活出生命的优雅,别让形象辜负了春花秋月。就算是流浪,心中也会有着诗意和远方,让我们心存感激,这岁月很淡然,而我们,依然美丽。在淡泊的日子里,不要失去了最美的自己,这样的独特的美景便是我们自己——-异乡人!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幽默的叫卖声

    幽默的叫卖声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是曾经入过诗的,当然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上已不大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沙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

    2020-12-01

  • 背影(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