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写人散文 >

我的忘年交

2018-12-30 15:18 来源:散文网

  
  篇一:我的忘年交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住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临街三间砖房,在当时住宅算是最好的,因地理位置上佳,后被国家征用盖办公楼,我举家搬迁,重建家园,那年我十五岁。在建新房期间,我们八口之家临时租房住两个月,就在这时我认识了她。
  那还是刚搬进出租房不久,因我们住惯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来到这近似大杂院的地方,有些不习惯,和那里的人也感觉无话可说,另也因怀念过去的房子,我的心情一直不好,整天闷闷不乐。
  忽一日,我发现离我家不远住着一位老妇人,老人70多岁,个子不高,干净利落,出入自己,很少和别人打招呼。从房东那得知,老人是孤寡,无有子女,是五保户,生活靠国家救济。因老人一生无子女,可能性格有些孤僻,所以邻居对她的看法不是太好。然而我却鬼使神差的去接近老人,主动和她搭话,老人也一反常态,对我很客气,我也就和老人攀谈起来……。这以后没事我就去老人那里,最让我欣赏的是老人家室内墙上挂的像镜子,那是老人年轻时的照片,一身学生装束,,另一张是老人在她当时就读的女子中学的毕业照,看到这些照片,不由的使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五四时期青年学生的形象。看的出,老人很喜欢我,喜欢我的造访,喜欢和我聊天,从老人那得知,原来老人出生在地主家庭,是地主家的千金,老人的文化很高,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老人看的书很多,只要我去看她,老人就会跟我讲她过去的事情,都是我喜欢听的。给我讲她看过的书,四大名著,最早我就是听老人给我讲过的,记忆最深的是老人讲的最多的红楼梦,因那时我还没读过这本书,感觉很新鲜。从作者,人物,情节,讲的津津有味,我也听的入了迷。我非常崇拜这位老人,羡慕老人渊博的知识。老人主动借给我书看,都是我喜欢的。自此后有一点时间就去她那里,我能感觉到,老人很喜欢我这个听众,她每次见到我,脸上都会流落出慈祥幸福的笑容,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遗憾的是,俩月后我家的新房建好了,我们要搬进新居,临走时我去老人那,还给她借给我的书,依依不舍的向老人告别,自此没在见过她,也没听到过她的消息,至今想起,还觉得奇怪,老人怎么没有子女?可能是我当时年龄小的缘故,老人从没跟我谈过她的家事。
  与老人的这段相识,如今时隔近四十载,然而我还会偶尔想起,虽然相聚匆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难以忘怀,短短的两个月我在老人那学到了很多之前不懂的知识,同时我也给孤独的老人带去了一点快乐,我不但是她的听众,也是她的知音。
  
  篇二:我的忘年交
  我有两个堪称忘年交的“长辈”。其一是陈行镇始祖陈球的24世孙陈葆林。因他与我堂曾祖父是至交,故我从小就认识他,他也特喜欢我。记得我第一次去他家,觉得墙上的挂轴字画好玩,就用手去摸。他见了对我说:“小把戏①啊,搿个是拨侬看个,勿好用龌龊手去摸格。”再去,那些字画不见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爱上了书法篆刻后,才又获得欣赏葆林公他压在箱底的“宝贝”。至此,相差四十多岁的一老一小开始了频繁的往来,他也“好为人师”,对我的每幅习作都“评头品足”,而我也每写一幅字,每刻一方印,都要去给他看,求得他的指点,我俩就此成了忘年交。
  葆林公年轻时,与镇上同郭沫若一起研究甲骨文的孔令榖先生、上海城隍秦裕伯的后人秦伯未、沪上首部《沪谚》的作者胡云翘,以及上海滩上的一些书画篆刻家交往,也认识邓散木、马公愚、陈伯吹等。后作为地方耆老参与编撰《陈行乡志》,大家叫他老法师、陈行镇上的活档案,戏称他为“文史馆长”。儒雅平和的他,生活上十分简朴。有一次去拜访,正值他用点心,便招呼我吃麻饼。我接过香喷喷的饼,立马风卷残云。而他却有条不紊:取一张《蒙学旧析》的弃稿,平铺于桌,再拿饼轻咬慢嚼细品。麻饼上的芝麻饼屑掉落于纸,跌出纸外的,他则用手指拨弄入纸。吃完麻饼,他就把纸从两边一折,拢成漏斗状,小心托起,倒入口中。他看我面露不屑,便说:“小把戏啊,有得吃格辰光,覅忘记脱无得吃格苦恼,奥!”说着,又把那张纸擦拭干净,放好备用。(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1992年元旦,他携一枚龟钮牛角印章来我家,要我帮他设计仿汉印名章。我说:“好格,不过让我画个稿还好混混戗势。刻,我勿来三,料作忒硬。”他说:“覅侬刻,侬只要设计个花样劲透点格印稿就好哉。刻么,我来,我是‘契斋②’末。”过了几天,街上碰面。他撩起衣角,让我看佩章,高兴地说:“宇明啊,侬设计来灵格。侬想要啥么事?”我说:“我覅侬啥格么事,要末忒我写幅字……”元宵节过后,葆林公腋下夹着一幅字到我家来了,他把作品轻轻地展开在我的书桌上,说:“来,宇明,侬看看看,哪能?”我一看,上书“喜看铁笔舞龙蛇,我赞雕虫诚绝艺。”落款是:“宇明世棣潜心金石,头角崭然,春华秋实,前途未可限量,余拭目以俟之,爰书数语以奉宝斋补壁,壬申元宵之望,契斋。压角钤“玉蝶楼”、“契斋金石文字印”一阳刻一阴刻两方印章。此幅作品我捧若至宝。
  我的另一个忘年交是我无缘谋面的杜汉三先生。结识他,纯属偶然。1988年,我参加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书法篆刻展,获了个三等奖。寄来的证书里夹着介绍评委的小报,杜汉三名列其中。我斗胆给他写了一封信。不久,收到了他的回信。那毛笔书写的仿古直书信封,引起传达室的注意,或许是此人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某情节的影响,交给我时说:“喏——胡汉三③回来了?”我说:“师傅啊,勿是胡汉三,是书法家杜汉三,侬看看清爽!”
  杜老是一位不求闻达、不趋时尚的老艺术家。艺术心声与自然生命的亲切对话,融会了我俩的深厚感情与美的悟合。数十次的鸿雁传书,我对他越发了解。每一位印人都有自家篆刻美学的认知,但万变不离其宗。他的法则:治印章,贵巧思,重风度,脱流俗,忌浮巧,避板滞,宗古范,习今师,宏有则,微无极。他自己严格遵守,对我也要求甚严,令我从古玺和秦汉印入手,牢固树立古文字学基础,并着重要求印外求印之功:多读书,师造化。
  杜老以铁笔抒情,以金石养寿,曾与我互刻印章。他给我刻过三方印,其中“宇明印信”的边款是:“一”仅年庚双十,“一”已从心又四,此可谓忘年之交耳,惟冀有志者事竟成,愿宇明贤晚有以报我,庚午汉三治印。意思是:我20岁,他74岁,很高兴结成忘年交,要我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向他汇报。
  如今,两位长者都已先后作古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留给我的为人为艺的谆谆教诲,和着美好记忆,将永远珍藏于吾心……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幽默的叫卖声

    幽默的叫卖声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是曾经入过诗的,当然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上已不大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沙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

    2020-12-01

  • 背影(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