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
5500年?30年?
5500年,5500年前。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陶文出现,这也是中国现行文字的远祖,随后便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带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是文字,给中国带上了神秘的面纱;是文字,记录了中国的每一段光辉历史;同样是文字,让中国跻身于四大文明古国之首。
30年,30年前的那个冬季,更如同一个期待已久的春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吹响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三十个春秋变革发展的壮阔历史进程中,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复兴、延续与弘扬的生动写照。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文化在发展历程中遭遇过三次毁灭性的打击: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二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三是,现在化建设时期的文化大革命。三次毁灭性的打击非但没有让中国文化彻底毁灭,反而推动着中国文化朝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乃至今天以“软实力”身份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天,文化市场的兴起,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文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显现,文化市场如鱼得水,更加活跃了起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翼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使原有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人际交流的演出到纸质媒体、到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文化的生产和流通方式越来越便捷,文化的创造也完成了从精英到大众的过程。
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得益于两个“资本”市场。一是有形的资本市场,即商业性的文化交易市场,如现在的影视投资、文化产权贸易、名家书画贸易……虽说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贸易,但也正是这种有产出才促使资本家、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也正是因为这样,文化的创造从精英到大众的过程才得于顺利实现;二是无形资本市场,即农村文化市场,这个市场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诞生、发展、壮大的,主要以“农民书店”为主,直接向广大农民开放。它虽不是向前者那样是直接进行的资本贸易,但它将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推动中国文化市场前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也是无比巨大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纵然这样,但这两个市场曾经或者说现在,仍存在诸多问题,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拿有形的资本市场说吧:1.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场开放的“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2.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对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3.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4.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5.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同样,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一、乡镇文化(中心)站问题;二、农村文化大院问题;三、农村电影问题;四、“文化下乡”问题。正因为存在着这些问题,才督促了广大文化干部、资本家、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国家不懈努力对文化市场、文化体制体系进行着健全和完善。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中国文化市场,无论深度和广度,还是规模和质量,都迅速发展,日新月异,一年一个台阶,呈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友交天下、谐和万邦的新局面。
5500年,很长。中国的文化就像一弘永不枯竭的山泉,在僻野的小溪,静静地流淌着。宛如一首和谐的旋律,令人荡气回肠。
30年,不短。对一个人而言,生命已走完了近二分之一。但对中国的文化市场而言,这才迈出一小步。在浩瀚的文化历史中,文化市场将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巨大力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5500年也好,30年也罢!中国的文化依然繁荣,中国的文化市场依然年轻。我坚信,以5500年中国文化的功底,以改革开放30年文化市场发展的经验,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细水长流,这将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市场不变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