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食堂
2019-02-27 22:26 来源:散文网
第一次走进文澜的食堂,是军训的时候。骄阳似火的八月,身着橄榄绿的小军人们毅然站立在绿茵场上,宛若一片片高高耸立的红松。结束了半天的训练,食堂的绿豆汤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一窝蜂似地拥向窗口——一人捧着一个铁碗,食堂大叔从硕大的铁盆里舀出一勺勺清凉可口、甜淡适宜的绿豆汤倒向碗中。那浓稠的豆绿色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承载着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最惬意的回忆。
九月初,新学期开始。再走进食堂,不再像军训时那般热闹非凡,只是见一条条整齐的队伍排列着,队伍中的同学或在读书,或在闲聊,不乏欢声笑语。远眺窗口,那一条红地毯铺成的“一米线”一直空留在那里,端着餐盘来往的同学神色自若,全无仓促焦虑之意。我走上前去,看见窗口的屏幕上打出了“今日菜单”:肯德鸡根,澳洲烤排,水晶鸡肉……仿佛看见满汉全席。约莫过了10分钟,别的窗口前只剩下了短短的尾巴,只有我们的队伍仍如长龙。书记徐老师走过来,揣测是三号窗口的“米汉堡”牢牢锁住了我们的眼球,于是让师傅把一大盘的米汉堡分到了一号窗口,然后对着我们喊:“一号窗口也有这个菜哦!”一下子,长长的队伍分成了两半。书记开心地笑了——“原来你们喜欢吃这道菜啊!下次让厨房里的师傅多做点。”
那天晚上,学生处的方老师在食堂门口值勤,几乎每见到一个新生就呵斥道:“餐盘里怎么还有这么多菜?米粒都给我吃干净!”方老师略带沙哑的嗓音把我们都给吓着了,吃完饭后久久不敢站起来去还餐盘。当然,以后这样的畏惧就少了,因为“光盘”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习惯。
食堂里比较“折磨”的记忆,大多是关于早餐的。每天清晨,寝室里一做完基本卫生,直奔食堂,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盆盆金黄的蛋糕、烧得黑里透红的茶叶蛋、橘红色的南瓜饼和用翡翠色的荷叶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粽子。早听说文澜的早餐不是一般的丰盛,今日一见,名不虚传。但不知是不是晨跑完了太疲倦的缘故,我对于满眼的美食竟然毫无食欲。拿好一块“海绵蛋糕”,我径直走向领甜豆浆的窗口,未料盛豆浆的老师把眉毛一横,吼道:“早餐吃这么一点儿,上午怎么有精力读书呢!”还没等我眨眼,一个圆溜溜的鸡蛋就到了餐盘里。后来,班主任宋老师“忽然造访”,看到我难以下咽的样子,眼神里流露出心疼,但嘴里却还是说:“早餐就应该多吃点,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不吃好怎么行呢……”
一般情况下,校长、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都会在学生食堂和我们共进早餐,一号窗口永远都是任校长穿着食堂师傅的衣服给我们打饭。一开始,我不太敢去校长的窗口,直到十月末的运动会,终于壮着胆去了,怯生生地对着校长说:“老师,我要一个紫薯包,一个鸡蛋饼。”校长淡定地放了两个紫薯包、两个黄金糕、一个茶叶蛋在我的餐盘里,然后笑盈盈地问道:“鸡蛋饼没了,还要什么?”后来有一次,我又去了一号窗口,对校长说:“老师,就要一个蛋糕,一个蛋糕!”校长把咸菜糕、黄金糕、小米糕、香肠糕等与“糕”沾点边的食物都给了我一份。从此,我再没敢去一号窗口打早餐。
学校的早餐比较有特色的品种,像豆浆、油条,都是老师傅自己凌晨爬起来制作的。我尝过几次,其实和其他食物比起来味道真心一般。但每次和小学的同学分享学校的趣闻时,聊到饮食,我总会忍不住提起“文澜牌”安心油条,看着同学诧异的样子,心中忍不住地荡漾起满满的骄傲。腊八节早上,在食堂里正和同学们聊得开心,听见薛校长在窗口前吆喝:“今天是腊八节,学校做了腊八粥,同学们都去舀一碗喝啊!”见我们几个没动静,她又说:“真的很好喝,不骗你们的,快去尝尝!”我就去打了一碗,真的很美味。
后来,同学们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餐友”,四人或是五人一组的朋友群在班里逐渐形成。我也不例外,和几个同学成了朝夕相处的挚友,时常在一起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食堂则成了我们的“栖息地”。每天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借着吃饭的时间消遣一会儿,成了我们的乐趣。(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靠近食堂出口的那几张“老师们的餐桌”。学校有教工食堂,但老师们更乐意在学生食堂和我们一起吃饭,顺便“探查”一下“民情”:同学们心情好吗?有没有同学因为学习或是什么压力太大而没有来吃饭?来吃饭的同学是只顾着自己闷头吃呢,还是喜欢和伙伴们小聊几句?有没有同学没有伙伴,孤零零的一个人吃饭?……食堂就好像是我们生活的放大镜,老师总是能从中获得无穷的讯息。不知多少次,我因为胃口差而被老师们怀疑“压力太大,心情不好”,然后接受宋老师独特的心理疏导,有时候心底暗暗觉得好笑,但又很享受这份温暖。上次期末,科学考试砸碎了,我沉沦在阴影之中,无法自拔。后来,在好朋友和老师的陪同下到了食堂,看见食堂大妈熟悉的笑容,闻到饭菜熟悉的香味,泪水竟刷刷地流了下来。
前几天期中考试结束,和好朋友们在食堂庆祝,四盒果粒爽“哐当哐当”地撞在一起:”干杯!“黄昏时分的斜阳撒落在桌角,校长一如既往地巡逻着,老师们在一角与学生说笑……
学校的食堂里,白驹过隙,暖意流淌。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