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桥
2019-02-28 17:08 来源:散文网
冬日的一个下午,我们驱车前往永康桥。记得多年前第一次去永康桥,是从贵州岔江过钢板桥,经过几个村寨翻过几道山梁,才抵达群山深处的永康桥。今日再去,由云南境内的罗平县钟山乡老渡口村去永康桥,很是快捷。
顺着新修的平整的山路,穿过桥头村,不一会儿,便到了半山腰的开阔空地。停好车,我们沿着石径拾级而下。
虽正值深冬,可天气格外晴暖。辽远的蓝天青瓷一般,浮着几朵白云,煦暖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射着山川峡谷。在明亮的阳光里,巍峨的群山线条分明,显得格外的俊朗刚硬。清爽的山风轻轻吹拂,山道两旁,灌木丛生,枝叶有青有黄,别有风味,一只不知名儿的小鸟在其间上蹦下跳,鸣声清越。几棵快落光了叶子的树高高而立,长长的枝条直刺晴空。三两丛雪白的芦花在清凉的山风中兀自摇曳,婀娜极了。
走过百十级台阶,下至谷底,一座青石拱桥呈现于眼前,此桥便是横跨在云、贵两省险峻河岸上的永康桥。
滔滔黄泥河,界滇黔两省。千百年来,上云南下贵州,此处是摆渡的必由之路。然水势湍急,不离舟楫。值江水盛涨,渡河尤险。三百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翻山越岭,穿越黄泥河大峡谷时,面对这波涛汹涌的黄泥河曾写道:“北经矗崖下半里,下频江流,则破崖急涌,势若万马之奔驰,盖当暴涨时也。”“峡逼路下,两旁山势,似觉当人面而起。”如此澎湃急涌,真不知当年徐老先生是如何出滇的。
民国七年,贵州兴义的刘昌潜先生倡修此桥,造福于民,历时数年修建而成。永康桥为三孔石拱桥,桥身长72。4米,宽6。8米,高31米,桥的护栏用长石条拉砌而成,桥墩由江底用青石板堆砌而成,非常牢固。(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石桥架于黄泥河上如飞虹,桥面中间平坦,由六排青石铺成,两头各有8个台阶,每个台阶有4排青石。桥底正中悬着一柄镇河宝剑,传说能斩妖除魔。剑上虽已锈迹斑斑,但剑体仍完好无损。据说,河水从不会漫过剑尖。
走在桥上,脚下一块块石砖,历经风雨的磨砺侵蚀,斑斑驳驳,枯黄的野草遍布石缝,仿佛绵长的光阴,铺了一地。
桥下,激流翻滚向前奔涌,刀一样的峭壁直插在汹涌的河水中。幽深的黄泥河水撞击着裸露的礁石,卷起一个个漩涡,冲击、拍打着两岸的千仞峭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岸的石壁上便有了凹凸灰白的斑点,曲折迂回的线条。
如今,由于上游建了一个老渡口水电站,黄泥河平静了许多,已看不到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述的磅礴气势了,甚为遗憾。不过,电站的建立,能让山区人民用上电,也是一桩益事。再则,以后上游电站关闸蓄水时,下游河床显露,或许还可行走峡谷探险呢。
走到桥对面,便是贵州。顺着蜿蜒崎岖的驿道上行约千余米,藤木掩映的陡峭石壁上刻有“滇黔锁钥”,由于风雨霜雪的剥蚀,字已有些风化,山体上也形成条条襞沟。
再往前,是一道青石砌成的拱形门楼,上面有民国九年刻的“峭壁”二字。整个门楼苔痕斑斑,长满荒草,沧桑至极。
走过古老的门楼,站在半山腰,俯瞰谷底的永康桥,岿然矗立。抬头遥望,山峦寂静,层林苍翠。茫茫群山中,桥头村白墙青瓦的古朴房舍在傍晚薄薄的暮霭里飘飘缈缈,宛若仙境……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