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写景散文 >

荒芜

2019-02-28 17:08 来源:散文网


  花芭山位于新加坡市中心,沿路盘山而上,处处青翠欲滴,鲜花怒放。登上山顶环视,向北可以依稀看到马来半岛的马来西亚;向南可以看到印度尼亚的苏门答腊。柔佛海峡像一条人工运河鬼斧神工般把新加坡岛和大陆自然分开,大大小小的袖珍岛屿,像撒向大海的点点珍珠,海湾里蓝色的水,像鱼儿在海上穿梭的小船,还有絮云朵朵的天空。远眺新加坡港口,这里海域交通发达,湾深巷博,凡从欧洲、地中海、西亚、南亚到远东的航船,都在这里云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口岸之一。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船只停泊于此,人、货、钱在这里匆忙地发生关系,又各自分道扬镖。这让我想当初大批中国移民就像来来往往不计其数的船只一样,从这里涌进新加坡,在这座岛国开辟新的生活天地。
  
  站在花芭山,要是不望大海是不可能的,我不知道当年那些漂洋过海闯南洋的中国移民是不是也站在这里眺望过,思念之情是不是随着那些碧波之上渐渐变大或者渐渐变小的船儿而油然升起。
  
  走下花芭山,当我把从登高远眺凝视的目光转向街路上的行人时,忽然生出一种恍然如家的温馨感觉。这几年,出国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在蜂涌欣赏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东西方民族语言和文字交流的障碍,常常让人忐忑不安。只有到了这片土地上,无论走到哪里,到处是一样的身躯、一样的皮肤、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字,没有语言障碍,没有肤色隔阂,没有种族界限,都有这时你才会实实在在地有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和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流连新加坡,你就会发现,新加坡真是个名副其实的美丽的花园城市国家。一幢幢现代化的高大建筑将土地割成一条条一块块,集中在占全国面积91%的新加坡岛上,拆除旧建筑,消灭贫民区,建设新城区,十几层的高楼触目可见,政府让每位新加坡公民都“居者有其屋”。不仅如此,还锦上添花,2000多种形如罗伞的雨豆树、高耸的椰树,粗壮的棕榈等珍贵的枝叶繁茂浓荫遮日热带植物点缀着、簇拥着一幢幢风格各异的高层建筑。树与楼之间便是一座座小花园、小草坪。或许是新加坡地窄人稠,给人最明显的感觉是满眼绿色却不见森林。人们说,新加坡人在高耸入云的写字楼里办公,在绿树如荫的人行道上行走,在草坪花圃中悠闲嬉戏。
  
  每每置身于新加坡花园般的美丽景色之时,我就想,当年中国移民背井离乡闯南洋时这里该是什么模样呢?尽管有人说4000年前就有中国人到过新加坡,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中国人在这里建立了渔村,但有史料记载,15世纪初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万人的大船队下西洋,新加坡是必经之路,当时滞留下来的船员,就是最早的中国移民。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大批中国移民借英国统治而带来的新商机,纷纷涌入新加坡,历久不衰。或许那时的新加坡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金子般的天堂,留着黑色大辨子的中国男人,身上散发着旅途的臭气,一路辛苦地乘着木船象树叶一样漂落到欧洲大陆的天涯海角这片小小的岛上,女人们含着眼泪看着木船在大海中一点点地消失,剩下的就是望断天涯的思念和惆怅。那时他们债台高筑,常受虐待和剥削,直到契约劳工制度废除后,处境才有所改善。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都溶进了这片土地。20世纪初新加坡还只是22万人的小城时,中国移民就已16万多人。
  
  我知道,全世界的中国移民中,从来就不乏先行者,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地的年轻的城市国家。如果从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算起,新加坡的历史还不足40年。今日的新加坡与当年的新加坡已不可同日而语,新加坡的发展变迁,让世人看待中国移民,已经有了更宽的视野,更多的视角。我突然发现,此时我对新加坡的情愫,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慨括,似乎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瞻仰回顾。中国移民既是新加坡的开拓者,又是新加坡的建设者。在新加坡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总人口77%的华人功不可没。已经有了许多白纸黑字,不断丰富着新加坡这部令华人骄傲的历史。我想无论世事怎样变幻、沧桑变迁,新加坡都是一座耸立在东南亚的高峰,永远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说到华人,又不能不提华人后裔李光耀,他的名字与新加坡的独立与发展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在长达32年的政治生涯中,李光耀在新加坡的政治、社会和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李光耀资政的清廉形象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治国经验,举世津津乐道。新加坡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教育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大陆,英殖民的长期统治,将它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溶为一体,这就是新加坡特色。
  
  中国移民创建了新加坡,他们在享受新加坡经济富足成果时,也为岛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老一代漂洋过海淘金冒险的老移民相比,新移民明显的差别就是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具有较强的谋生技能,有的几年间就实现了一般新加坡人的生活梦想。新加坡是国际商贸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趋势中,新加坡要搭乘顺风车,基中双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移民的力量和作用。或许因为如此,新加坡人对中国新移民的看法,正由最初的心存傲慢与偏见,逐渐转向接受与欣赏。
  
  无论是老移民还新移民,他们都懂得虽然在这里落叶生根,但离不开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熏陶,文化土壤的培植,思想养料的滋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崇备至,提倡说华语,开展“讲华语运动月”活动,据说至今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在这里既可以随时随地听到熟悉的纯正的华语,看到亲切的汉字和孔子和岳飞、文天祥、关云长等名人塑像。大陆、台湾的文艺固体经常来此表演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节目,人们扶老携幼观赏中华文化风采,勾起浓浓的乡思之情。
  
  给我们授课的几位华人教授,父辈都是从我国的南方沿海东渡南洋的,吃了很多苦才得以立足。他们虽然生在新加坡,但对祖国有着很深的情感。他们认为新加坡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既中又西的多元文化,如果不认识和欣赏这种多元种族融全的色彩,就无法对身份认同的认知的新内涵有深入的理解。与他们聊起对新移民的看法,他们说,目睹中国的巨变,新加坡人对新移民的心结正在解开。百余年前来新加坡开发的中国移民,都是一贫如洗,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华人也是移民后代,歧视中国新移民,不就是歧视自己的先辈吗?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二个华人国家,也可以说是现代最优秀的华人群体,老移民在新加坡化荒芜为神奇的创业路程,有种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韵味,自身完美的过程,为新加坡的开拓,做出了属于他们的一份贡献,新移民是新加坡各领域的精英,他们经过“新加坡化”的洗礼,经常返回中国,或探亲或经商或工作,有意无意之间成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纽带和桥梁。也就是说,他们参与和分享着新加坡的繁荣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
  
  新加坡这片袖珍的国土敞开胸襟接纳了华夏子孙,而我们这些勤劳的同胞,以自己顽韧的苦干和骄人的成就,回报了这们仁慈的母亲。站在海滩边,戏嬉的浪花打湿了我的裤角和衣襟,但我知道,身上最湿的部位是眼睛。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守望,冬天的路口

    守望,冬天的路口

    一片落霞孤鸿的眷恋中,依依送别秋水长天的一程相逢。一篱冬阳,隔开季节分明的两端;冬,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在身边 光阴不懂人情,竟自流转,然而我们心底终有些撇不清的东西,留在了逝去的时光...

    2020-11-26

  • 清晨的阳光

    清晨的阳光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窗钻了进来,轻轻环绕在周身四围,我张开眼睛,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恩泽。 轻轻地推开窗户,柔柔的风撞了个满怀,抚过了我整个脸颊,飘起了我的长发。想起了遥远的梦,感念...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