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写景散文 >

心中的圣地

2019-01-03 10:52 来源:散文网

  
  篇一:精神的家园——心中的圣地
  西藏在我的心目中是遥远的,神秘的,更是神圣的。走进西藏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与奢望。“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嘛”“仰望雪域两茫茫,佛光照耀无边的苍凉。”这些咏唱西藏的歌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八月十日中午十二时当我坐的航班平稳降落在贡嘎机场时,我兴奋不已,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走出机场大楼,我顿感西藏的天是那样的湛蓝,云是那样的洁白,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热情的主人手捧雪白的哈达,满面笑容的迎接了我们。从机场到市区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汽车行驶在拉萨唯一一条高速公路上,两边的群山上没有高大的树木,绿绿的青草零零星星地散布在山上,没有青草的地方裸露着灰色的岩石。山下的空地种满了青稞,有的已经泛黄。宽阔的拉萨河静静地流向远方。公路上不时可以看见牦牛在慢悠悠地散步。迎接我们的小王告诉:这是西藏的一景,牦牛上高速。司机见了都要放慢车速,先让牦牛通过。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动物,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浑身都是宝,被称为“高原之舟”。转眼间汽车已行驶到市区,我们在路边的小店简单吃了午饭,就到宾馆休息。
  西藏作息时间不同于内地,下午三点半才上班,这与新疆有些相同。四点钟左右,小王打来电话,说是去参观大昭寺。我激动的赶忙起床,突然感觉心有些发慌,大脑也木木的。老公提醒我,不要猛起,动作要慢。这里是高原,海拔三千六百米,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我刚到拉萨,激动,兴奋,好奇,没有把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回事。听了老公的一番提醒,我意识到要注意身体。
  大昭寺离我们的驻地不远,要是在西安我十分钟就可以走到,可在拉萨我们四个人走了有二十多分钟,稍微走快一点我就有点气喘。
  气喘归气喘,游玩的兴致一点都没有减退。这是拉萨比较繁华的一条步行街,街上行走的的大都是内地的游客,他们操着各地的方言。偶尔看到穿着颜色鲜艳的藏胞,皮肤黝黑的臧民,他们边走便摇着手里的转经筒,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仔细听着,可一句也听不懂。街道两边的商铺应有尽有,橱窗里展示着款式新颖,色彩明亮的时髦衣裳,一点也不亚于内地的大城市,要不是看到前方大昭寺的金色屋顶,我还以为自己走在西安的某条街道上。
  来到寺外,游人如织,香烟缭绕。大昭寺已有1350年的历史,它是松赞干布为纪念印度尺尊公主而建。现在正门紧闭,供奉着佛像,许多虔诚的藏民在朝拜。他们两手合十高高地举过头,在额头、在鼻子下、在胸前稍作停顿,然后双膝跪地,紧接着整个身子都趴在地上,两臂直直地伸直在地上划个半圆,再收回。神情是那样专注。小王告诉我们:这叫磕长头。当地一些信佛的藏民,带着一家老小,到这里来叩头,这样的动作一天不知要反复做多少次。我虽不是佛教徒,他们的虔诚与专注还是打动了我,从他们面前经过,我小心翼翼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他们。我们从侧门进了大昭寺内。中间一个大大的天井,我们沿着回廊从左别参观。柱廊廊壁上画着色彩鲜艳的佛像。这些佛像的颜色都是天然矿石研磨而成,历经上千年的历史,色彩依然清晰可辨。佛像神态从容,栩栩如生。这不仅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佛的敬仰、虔诚,更表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工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血向后人展示自己心目中敬仰的佛。他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种欣赏,赞叹,更是一种震撼,一种敬畏。我们顺着千佛廊跟着参观的人流,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大昭寺的主体觉康佛殿。佛殿中央为大经堂,是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经堂里铺着红色垫子的座子,一排一排摆放的整整齐齐。看到这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穿着红色长袍,剃着光头,端坐在座位上诵经的僧人。他们中规中举,心无杂念,诵经声飞出大殿,回荡在八廓街的上空,荡涤着人们的心灵。经堂四周高大的圆形柱子,显示着佛殿的庄严与古老。大经堂四周是一些小型佛堂,其中释迦摩尼佛堂前游人最多,有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朝拜他。这是朝圣者的最终向往。
  出了经堂,我们登上大昭寺的最高处,眼前的一切让人震撼。寺院正前方雄伟的布达拉宫矗立在山腰,与大昭寺遥遥相望,后面背靠巍峨的青山。金色的屋顶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更显示了大昭寺的辉煌与神圣。
  走出寺院,游人依旧如知,香烟依旧缭绕,虔诚的人们依旧在朝拜。这千年的寺院,有多少人在这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精神的皈依,有多少人为了走到这里,把身家性命丢在了路途。这是他们精神的家园,心中的圣地。
  
  篇二:厦门碧玉寺——心中的圣地
  “碧染云峰香万里,玉洁寺门耀千山”。这句优美的对联时常勾起我的回忆。几年没再回去那心中的圣地—碧玉寺,但对它的记忆却依旧清晰。
  在那迷梦的幻境中,我在其中徜徉着,徘徊着,寻找着灵魂的救赎。碧玉寺就这样一直飘渺在我的脑海,总让我有些感怀。
  碧玉寺就坐落于厦门云顶山脉洪脊山脚下,与我的学校比邻,与我宿舍的侧角相对着,群树环抱中若隐若现。可能是寺中香火并不鼎盛,起初并不知道学校旁边竟然有这么一处幽静的寺院。只是偶闻淡淡的钟磬音随风飘来。
  初识碧玉寺在刚到学校不久的一个周末清晨。秋日和煦的阳光,让这清晨干冷的空气呈现出几分暖意。一人闲着无聊,便想在学校附近走走,排解一下心中的苦闷。(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沿着学校附近一条小径随意的行走,走进了山中的小林子。林中树木不密,绿意黯然。虽无花香,但沐浴着那鸟语叽喳,清馨而新鲜的空气,夹带着些许芳草树木的腥香,也甚感怡悦。给那压抑许久的感官以摄人心魄的冲击和陶醉。然而对于那时那般忧伤心境的我,并没有过分的感动,只觉得平息了些许心中的忧愁。透过缝隙依稀可以见到学校的建筑物。小径蜿蜒曲折,时而平缓,时而斜坡向上。路边有许多大石墩,没有棱角,可工人坐卧。拾级而上,到半山腰,已是路的尽头,便坐于石墩上远眺着山下的景色。
  厦门空气清晰,远处碧海蓝天,有一片比较开阔的的绿茵,少有建筑。目光巡回近处,赫然发现比邻于学校的山脚下,有一小院落掩映在群茵之中,小巧精致,院内宝殿参差错落有致,建筑精美。心神往之,遂急奔山脚下,循着那条通幽的小径迈向那神圣的殿堂。
  寺旁种着一些三角梅、相思树,枝繁叶茂,将寺院环绕笼罩着。大门位于寺院侧旁,门联:“碧染云峰香万里,玉洁寺门耀千山”,顶上石刻一匾“碧玉寺”,大气滂沱。大门紧掩,唯留一小门。推门而入,殿前为一小院,正中立一香炉,但未见香火。
  拾级而上为前殿,左侧有一不足三平的人工小水塘,塘壁立一假山,山下一白髯蓑帽的老者悠然垂钓,顿觉顾盼生趣。右侧有一小方菜畦,种有葱蒜和青菜,畦旁一黑褐色铁制秋千,在清风中轻轻地摇曳着,煞为美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我双手合十作揖一一跪拜,祈愿佛陀神仙,能够消灾降福。
  拂去膝上的尘土,再上台阶,进入眼帘的便是正殿——大雄宝殿,金碧辉煌、雄伟宏丽,殿中僧人正在做早课,梵音袅袅,不绝于耳。不敢打扰,便跪于殿外祈福。环顾左右,两侧各一禅房,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小双层结构。右侧有一小亭,庭中立一面容慈祥、手持玉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再次作揖叩拜。左侧有一小庙宇,内中供奉为何神仙?我并不认得,想来是文曲星君之类的神像。依旧作揖、叩拜、祈福。走出庙门,长跪于正殿门外,心中默念着心愿,愿佛祖保佑降福,久久不愿起来。凡尘烟雨,在那一刻都随着袅袅梵音随风飘逝……心中顿觉豁然许多。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来到了一座古刹之中,寺中有一大师。
  我问大师:生活所谓何是?
  答曰:在于此。大师用手直指我心,
  我甚为不明:此作何解?大师笑而不语,我心中更添茫然。
  追问:大师,可否明示?
  答曰:悟道在于己,强解恐迷途。
  难道佛法中“心”可代替大脑思考?我更加困惑。佛法高深,我不敢妄作揣测。便问大师:那么此中之解可有时限?可有广界?
  答曰:此解世人皆异,无有之中皆有定数。
  敢问大师:那么你对于自己是否已完全了悟?
  依旧笑而不答,以一手指指自己的心。
  我想多问,大师已起身,双手合十与我作揖道别。最后叮嘱我:悟禅则天禅地禅,道了未知晚则悔,莫是机缘何等求?勿可轻言路尽头。
  我苦笑回应大师。而后似有所悟,赶忙答谢大师。
  从那往后的日子中,对于人生我开始有了新的概念,不再那么怨天尤人、悲观厌世、愤恨不公。
  我不知道我所理解的概念是否便是大师所言,但那个直指人心的答案确实就是我的心灵庄园…
  时至今日,每遇到通幽的寺院,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让人久久不忍释怀。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守望,冬天的路口

    守望,冬天的路口

    一片落霞孤鸿的眷恋中,依依送别秋水长天的一程相逢。一篱冬阳,隔开季节分明的两端;冬,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在身边 光阴不懂人情,竟自流转,然而我们心底终有些撇不清的东西,留在了逝去的时光...

    2020-11-26

  • 清晨的阳光

    清晨的阳光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窗钻了进来,轻轻环绕在周身四围,我张开眼睛,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恩泽。 轻轻地推开窗户,柔柔的风撞了个满怀,抚过了我整个脸颊,飘起了我的长发。想起了遥远的梦,感念...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