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看台湾的文章
2019-01-03 10:52 来源:散文网
篇一:走马观花看台湾
在台湾到过几个城市,不过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台北市的某些地方,这些城市真正的面貌还谈不上了解,只能根据自己看到的谈谈自己的粗浅印象。
台北是台湾的行政首府,当然是台湾最繁华的城市,也有一些漂亮雄伟的建筑,如101大厦,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台北的故宫,当然还有许多我不知名的高楼大厦。但从整体上说,比起上海城市来,似乎缺少一种辉煌和气派,没有上海那麽多高楼,也比不上上海那样繁华热闹。
台北的建筑似乎给人一种比较陈旧的感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我在网上看到有人也这样评价台北城市。我这主要是指大部分街道的店面房和居民楼。我踩猜想,那是因为台北城市发展的起步时间比上海要早,那时房屋建筑的外墙装饰喜欢用马赛克或瓷砖(如同我国八十年代那时的建筑也喜欢用马赛克或瓷砖贴面),经过三十余年的风吹雨淋,自然看上去很陈旧。另外有些住宅楼大概建于五六十年代,建筑式样角落后,看上去也很陈旧。现在建筑材料发展更新很快,上海发展起步较晚,那时马赛克和瓷砖贴面现在基本上都不用了。新建的房屋的防水的墙面涂料使建筑物变得色彩艳丽多彩,建筑物样式也各种各样。当然上海看上去要新得多,漂亮的多(中国的其它城市也基本如此)。但台北市里好像没有很破旧的房子,就像上海那些现在还存在的大概有近百年的历史的老棚户区的房子。
另外台北马路两边的商铺建筑缺少多样性,似乎都是商铺外面的人行道上面带走廊的那一种模式(不仅仅是台北,台湾其它城市的的路两边的商铺也几乎都是这样的格式),给人一种比较呆板的感觉。
台北是个商业城市,商场很多,买东西很方便。但除了大商场外,中型的超市(指面积在一百平米上下的)比较少见,较多的是面积在三四十平方的连锁便利店,不管你住在哪里,出门不远必有便利店。连锁店虽小,但老百姓常需的商品较全。市里好像没书报亭,就靠便利店销售。台湾是个公共场所禁烟很严厉的地方,大概这个原因,我在街上很少见到烟店,不像大陆烟店到处可见。但便利店有烟卖,品种不太多还主要是外烟。
台湾可以说是个摩托车王国,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往往停满了各种摩托车,就像大陆的自行车一样,台北市也一样。
我想台北在八十年代之前也许比上海繁荣些,更漂亮些,现在落后了。台北明年(指2010年)要开一个什么“世界花卉博览会”,也在大兴土木,我想将来它会变得更漂亮些。
高雄见到的情况比台北看的还要少,那天吃了晚饭就乘车到高雄的爱河去,在车上看了高雄城市的面貌,好像比台北要漂亮点,不那么陈旧,其他和台北也差不多。还有一个花莲市,市区的面貌看到的也不多,但感觉还好,也挺漂亮,也很繁华热闹。导游说,他喜欢花莲,漂亮,空气清新,生活也方便。
台湾城市边缘的一些地方,有一些私宅却不是很好,两三层高的楼房,比较简单陈旧,有些甚至是用彩钢夹芯板搭建的。而且我发现那些私宅往往建得像几个集装箱垒起来一样,而且南北长,东西窄,看上去怪怪的。台湾那些私宅楼顶还都还装着一个大约是不锈钢的大罐子,亮晶晶的,也是台湾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问了导游,才知道:原来台湾水厂的水压力不够,所以在房顶装了这个水罐,自己用压力泵把水压到水罐里,再由水罐流到屋内。原来那就是我们楼房上的水箱啊!
这次去台湾虽然没有深入到农村,但一路上农村的情况还是看了一些。台湾的农村在我看来,好像贫富分化的情况不太明显。这从大部分农民的房屋的情况可以看出来:我一路看来,农民的房子好像都差不多,似乎没有特别富裕的,也没有特别贫困的。不像大陆,有的地方的一些农民富的盖起几层楼的小洋楼,富丽堂皇;有的还只是破转烂瓦的房子,贫富分化比较明显。台湾大部分农民都是两层楼的比较传统的砖房,也有不少是用彩钢夹芯板建造的房子,小洋楼在农村比较少见。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低矮的平房,但看上去不破旧。台湾农村的没高大的楼房,我自己想这恐怕与台湾多暴风雨有关。在路上时听导游说,台湾某海岛年年遭暴风雨侵袭,当地居民的房屋大部分都建筑在地下,地面只露出一部分供人出入。我想台湾东海岸的民居,恐怕受暴风雨袭击也较多,故房屋造的较低矮,这样抗暴风雨的性能要好点。
台湾农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台湾的农民协会。我们经过每个乡村,都可以看到墙上写有“××农民协会”的告示,上面写有指导村民种植了什么,欢迎参观之类的大字。可见农协会在台湾农村的影响很大。我猜想农协会的任务一是帮助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二是组织农产品的销售。这对台湾农业的发展应该大有好处。
台湾的农业生产,大都是以小农场的形式来搞的,一路上常常可以看到“××农场“的牌子。不像我们大陆,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
总之,从我看到台湾农村的一些情况来看,台湾农村的“农协会”,“小农场”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的。
这次拍台湾农村的照片不多,都是在台东县小熊度假村边上的乡村拍的,这里是台湾的山区,交通不是很方便,故这里的农户情况可能差一些,房子都是些平房。他们可能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些水果。这里不是交通要道,水果可能也较难卖出去。前面我讲到过在这里碰到过一个贵州来的大陆妹(大约也有三十多岁了),在帮她姐姐养猪养鸡鸭,看来她生活也并不富裕。(附:大陆嫁到台湾的女子,要8年才能拿到“绿卡”,这8年里不能参加工作,但打零工大概可以。我在某饭店住宿时还碰到过一个在饭店打零工的大陆妹,嫁了个台湾男子,家里开了个小杂货店,一年大约五十来万新台币的收入。饭店老板与她家有点亲戚关系,就在这里打打零工,也是有人请假才有活干。她快8年了,但还不能做正式工)。
走马观花看台湾就写到这里结束了,那还是几年前写的台湾情况,如今又三年多过去了,台湾情况肯定有所变化。现在去台湾肯定和我所述有所不同。望此文对台湾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就满足了。
篇二:走马观花看台湾
我们从台东市出发,沿着“花东海岸公路”一路往北前往花莲市。这一路其实也是风景区,名叫“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一边是山一边是海,蓝天和蓝色的大海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海,哪是天。那海岸边的石块,被海浪冲刷得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我们没有时间去海边好好享受那大自然杰作,只能在车里饱饱眼福。
不过沿途也有几个景点,第一个是八仙洞。洞口形如桃子,四周有被树木包围。洞不深,就十几米的样子,不到一百平米,据说,这洞是海水冲刷出来的。里面供奉了释迦牟尼像,有当地人来供香火。这洞边上还有一洞,叫观音洞,洞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洞外有一块平地,平地边上的路边,排了许多一模一样的白白的观音石像。
离开八仙洞,我们继续向北行驶,又经过一个景点,大约叫三仙台。其实就是一个公园,在一座小山顶上,里面种植了很多热带的树木花草,很漂亮。在山上,可以观看山下的大海,确实是个休闲的好去处。这里值得一看的是一条小渠,石砌的,五十来厘米宽的样子,奇的是那小渠的水看上去好像是在往上流,谁看都这样。当然我也不相信水会往上流,应该是我们的视觉产生的错觉,但你用眼睛看,明明水是在往上流啊!这就是这个景点出名的原因。
离开三仙台向北,下一个景点便是“北回归线标”,这也是游客必定要留影纪念之处。“北回归线标”当然坐落在北回归线上,就在公路边上,这是一座水泥筑成的白色塔碑似的建筑,高约三十余米(我自己估的,不太确定),顶上有一小球,大约算是地球吧?碑的两面刻着“北回歸线線”四字。附近有民居,有一对高山族的男女,在路边演唱,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一边唱一边推销他们自己演唱的碟片。唱的还不错,很有民族特色,但碟片价格较贵,好像要两百台币一张。边上有个介绍,他们的组合好像叫“凡夫的世界”,有介绍他们的剪报印在上面。
中午我们到达花莲市,在这里吃了午饭,就继续向北出发,进入“太鲁阁国家公园”景区。这个“公园”和我们平时说的“公园”可完全是不一样,我们所说的公园都是绿树花草、小山小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而“太鲁阁国家公园”其实就是一个大峡谷:两边悬崖峭壁,中间一条深沟,沟里布满大小卵石,有一小股山泉从卵石间流下。太鲁阁山区都是石灰石沉积岩,产大理石,但国家公园是不允许开采的。我想这大峡谷可能不是造山运动造成的,而是千万年来山上的洪水冲刷而形成的吧?由于水的冲刷,石质较软,悬崖两壁被水冲的光光滑滑的,也形成许多姿态各异的形象,其中有一块看上去就像一个印第安酋长的雕像。
进入大峡谷并不需要花钱,沿着峡谷的一边有一条公路,我们的旅游车可以直接开进去,所以游客走的路并不多,大家可以一边在车上观看峡谷的瑰丽景色,一边可以听导游的介绍。据说,六十年代前,台湾的东西两边没有可以连通的公路,从花莲到台东,必须向北从台北绕道而行,花费很多时间。五十年代,政府开始修建花莲到台中的中横公路,就经过这里,于是有了这一条公路,也从此多了这一个惊险而壮丽的风景区。导游说,当时修路很困难,工具简陋,各方面条件很差,人就从山顶用绳吊下来,用钢钎、大锤、炸药,开出了这条路。修路伤亡了不少工人,据记载共死亡212人,伤702人。人们在这里修建了长春柌,以此来纪念那些伤亡的筑路者,这里也成为太鲁阁的一个人文景点。长春祠两次被洪水冲垮,现在的长春祠是第三次修建的了。台湾对于因国、因公、救人而牺牲的人是很尊重的,一般都要建柌立碑纪念。我在景区里还看到一座铜像,就是公路的道班长,工作时因山洪而牺牲,立像纪念他。后来我在“野柳地质公园”也看到一座铜像,是一位为救落海的游客而牺牲的公园工作人员而立的。(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我想我们大陆每年这类事也不少,宣传报道也不少,但很少建柌、立像纪念他们的。这点我们应当好好学习,特别是那些为国为民牺牲的人普通人也应当受到人民的祭祀。
从花莲出发,沿苏(苏澳)花(花莲)公路向北,一路继续观赏沿途的海岸景色,中午到达苏澳,这里也是一个海港,但这个海港好像不大,都是些捕鱼船,我们经过时,港口停泊了不少渔船。在这里我们吃了午饭,车继续向北开,经过基隆,到达台北市东北的“野柳国家地质公园”,这里也就是台湾的北海岸。
野柳地质公园也在海边,有台湾著名的海蚀地质地貌。由于这里海边的岩石长期被海水浸泡冲刷,可能还有海风的侵蚀,形成了地表奇特的形象,有各种奇特的造型:有的仿佛地上长出了一片蘑菇,有的像鞋子(称“仙女鞋”),有的像大海龟,有的像蜂窝,有的像大球(地球石),最著名的便是“女王像”了:细细的脖子,挽着发髻,高高的鼻子,这里是游人留影最多的景点,要排队拍照。
这个公园里树着一座铜像,是纪念一位为抢救落海游客而牺牲的工作人员而立的。他眺望着大海,手里挽着一卷绳索,仿佛随时准备抢救落水的游客。我敬重他,我想人类的美德,不管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值得人们敬重、学习、发扬光大。
出了公园,便有一个销售土特产的大市场,里面一间一间的小店,出售各种台湾的土产及一些旅游纪念品。
游完公园,我们又回到了台北市。晚饭后,去台北有名的士林夜市(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这里不说了)。晚上宿台北市,这已经从上海出发的我们第六天了。
第七天,主要游台湾故宫,时间也较短,没来得及好好看,很是遗憾。故宫前面也说过,这里也不说了。下午游了一个珠宝珊瑚商场和免税商场。
晚上到桃园住宿,第八天上午回上海。我的走马观花看台湾环岛游到此结束。
篇三:走马观花看台湾
从阿里山出来就向台湾南部的高雄出发,晚饭后,车便把我们送到高雄市的“爱河”边上。高雄的“爱河”称为高雄运河,“爱河”大约是高雄人对这条河的爱称。爱河穿过市内,约有五十来米宽,水很清很平静,是高雄人休闲恋爱的好去处。河边有咖啡屋、快餐店等小店,有座椅,可供人们休息。华灯初上,霓虹灯光和河水相互辉映,河边的景色显得更美。台湾河流很多,但我看见的大多是间歇河,河床中尽是卵石,没有河水或很少的河水,像爱河这样的河在台湾也很少见。
离开爱河,我们便去了高雄的“六合夜市”,这个夜市本来主要是小吃,现那几年由于经济不景气,许多摊主生意做不出,便把摊位转让给那些卖玩具、小百货的摊贩。于是这个夜市什么都有了。整个夜市一条街,不是很长,但很热闹。这使我想起了以前的上海城隍庙,我挺喜欢那种中国特有的民俗热闹的氛围。街上小吃的品种不少,也很诱人,价格也不是很贵。但晚饭刚吃过,年纪又大了些,胃口小了,结果只是买了些水果,其他什么小吃也没吃,有点遗憾。
第二天上午去了西子湾的清朝英国人在这里修建的领事馆,也叫“打狗领事馆”,“打狗”大概是音译吧。前面讲过,这里不说了。
下午到达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公园热带风景区”,景区南端的地形有点像鱼的尾巴,两头尖。西部尾巴的尖端叫猫鼻头,东部尾巴的尖端叫鹅銮鼻,两尖端的中间有个海湾叫南湾。
这里热带植物众多,很多是我没见过不认识的。这里海滩和各种热带植物,形成一种难得一见的美丽景观。这里还有一座从前美国人留下的灯塔,游人不能进去,据说现在它还在发挥作用。那天刚去时,有点小雨,后来风雨大作,就没好好游玩,也没好好拍照,实在很遗憾。
从垦丁国家热带公园出来,我们就开始沿着台湾的东海岸一路向北前进。台湾的东部基本上就是山脉。车在山上行驶,车的右边就是大海。那一望无际碧蓝碧蓝的就是太平洋了,海浪拍打着石岸,激起白白的浪花,岸边还有人钓鱼、摸蛤蜊,那景色实在太美,可惜人在车上拍的几张照片不太好。
下午去了一个珊瑚博物馆。台湾产珊瑚,所以台湾各地有较多的珊瑚珠宝店,台北101大厦的89层,就有一个很大的珊瑚珠宝商场。珊瑚有白珊瑚红珊瑚之分,白珊瑚生长在浅海中,红珊瑚生长在深海中,比较难采,所以红珊瑚价格就贵。“珊瑚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集珊瑚加工、销售、展示一条龙的商场罢了。里边的珊瑚制品价格昂贵,不是我们这些人享受的,当然也有一些价格便宜的珊瑚零料加工的小饰品。
晚上就宿在台东县一个叫小熊的度假村,据说度假村的老板乘直升机来看这片土地时,从空中看这片土地就像一只狗熊,度假村的名称由此而来。度假村不是很大,但景色很美(当晚到时天已很黑,没有发现,第二天走时,天好,阳光灿烂,这才发现景色很美)。度假村都是木材建筑的房子,有个较大的泳池,有小广场,设施较好。
晚上还有一项活动,就是去台东本知温泉泡温泉,露天的。天已较晚,又有雨,较冷(当时可能就二十五度的样子,所以我就没去。
第二天一早,我和妻子就到度假村外面看看,外面的景色更美:那绿绿的大山映衬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空气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舒适感。这里有个叫“嘉丰村”的小村,村里的房子虽然比较简陋,大都是白墙黑瓦的平房但整洁干净,房屋周围种了很多花草树木,鲜花正是盛开的时候,给小村增添了几分温馨美丽的感觉。我们在小村里见到了一个妇女,约三十多岁。经过交谈,才得知她十年前由贵州来的台湾,她姐姐先她来台湾,现在她在她姐姐的畜牧场打工。我猜想可能是她姐姐嫁了个台湾农民,随后她也来了。我看那畜牧场不大,养猪,也养鸡鸭。她要我给她拍个照,完后她给了我个地址,叮嘱我一定要把照片寄给她。我想她生活并不富裕,否则不会要我给她拍照,或许当地印照片不方便。但或许她的生活比在贵州的农村要强些。
早饭后我们就向北面的花莲市出发。
篇四:走马观花看台湾
到台湾最想看的当然是日月潭和阿里山了,因为那是台湾的象征,在大陆最出名的了。其实台湾的自然景观很多,光国家风景区有15个,国家公园6个,其中包括了大陆人民很熟悉的金门、马祖。台湾的景点大部分是不收门票的,即使收,价格也很低廉。日月潭景点是收费的,那是因为要坐游艇。
日月潭坐落在台湾南投县的山中,我们去时,天正下蒙蒙细雨。我们一团38人一个小艇,一个中年妇女既是船长又是驾驶员兼解说员,是高山族的。我们问起台湾高山族的歌手张惠妹,才知道高山族包括了15个族,日月潭地区主要是高山族的邵族。邵族是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大约只有260多人,以前主要以狩猎、农业为生。现在年轻人出去读书,工作的多了,但当地村民还保留了狩猎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鹿茸、鹿胎粉等名贵药材、补品很出名,但也很贵。
日月潭湖的面积不太大,比杭州的西湖略大些。但湖水要比西湖清澈,四周是青山,山虽然不太高,但山头云雾缭绕(台湾的略高的山,常常都是白云缭绕,映衬着天空的蓝色,确实很美)。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据说是根据湖的形状而来的:一边是弯弯的,像弯月,一边圆圆的似明日。湖中有一小岛,叫那鲁岛,不大,不到100平方的样子,是阿里山人的神岛,不准别人上岛。小岛的四周用浮筒围了一圈,浮筒上面搭上可供人们行走的木质走廊,还在边上的浮箱里面种植了花草。
日月潭的边上有一个叫“伊达邵”的小镇。不是很大,但街道整洁,看上去很舒服。旅店、饭馆、土特产店多,这点同大陆的一些旅游小城很相似。晚上我们就宿在这个小镇上一个叫水沙莲的饭店,就在湖边上,导游说这里的这里的旅馆价格是很贵的,虽说这个旅馆的设施是我们在台湾所有宿过的旅馆中是较差的(台湾其他住的饭店都比较好,房间大,床也大,设施也比较豪华,比大陆的一般标准间要好的多)。房间中的一个铁箱和一个放在窗口边的铁杆引起了我的注意,开始我不明白这些放在房中干什么,后来我领悟了:这是逃生设施,箱里肯定是逃生绳索。后来我注意到台湾大部分饭店每个房间都有这样一个小铁箱。
清晨,我们去湖边去欣赏日月潭的晨景,天晴,太阳还没出来。天看上去更蓝,云更白,水更清。湖上雾气飘渺,湖水和蓝天混合在一起,似乎比昨天的景色更美丽。湖边排满了游艇,游艇上都插有青天白日的中华民国的“国旗”,我们这才有点身在异乡的感觉。
日月潭之后的下一个景点便是阿里山。阿里山在日月潭南面,属嘉义市。一早,游导就早早催我们出发了。他说,我们得早早赶到阿里山吃午饭,否则中午就要很晚才能吃到饭,影响我们进山游玩。我从台湾回上海之后没多久,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说大陆游客在台湾阿里山为吃饭排队而互相吵骂、厮打。我实在为那些游客感到悲哀。不过我们这些游客,确实为遇到一位较好的比较有经验的导游而感到高兴,他让我们没有在阿里山白等。他姓苏,30多了,据说还没结婚,为人诙谐可亲。他要我们别叫他大苏,小苏,他说台湾人爱打麻将,“苏”“输”诣音,叫我“大输”,我以后打麻将就大输了,不好。大家大笑。
离开日月潭,到阿里山,便进入盘山公路,路较窄,一边便是悬崖。车越爬越高,雾气越来越浓,有一段我们似乎完全近人到了云里,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稍远的一点东西。我很担心会发生以外。还好,对面开过来的车很少,驾驶员也很有经验,导游一路上给大家介绍阿里山的情况,减少了我们的担忧。终于车平平安安的到了阿里山景区到,才11点多,阿里山景区的停车场还较空,导游高兴地说:还好还好,马上可以吃到饭。
吃罢饭,我们在等车的时候,恰巧这里有一座林区的小学:学校不大,可能就三四个班级,每个班级就七八个学生,大约是1到4年级的学生,很可爱。学生正在教室里面吃饭。不过教室里的设施还较好。
我们先乘景区的车也盘山走了一段路,一路上欣赏两边的景色:近看,森林茂密,树木高大;远处,山白头云缭绕,一片绿色的林海。记得先前导游给我们讲到阿里山的历史:在日本人占领台湾时期,日本人看上了阿里山的树木,便在阿里山修了小火车,大肆砍伐林木,运到日本。阿里山出产一种叫红桧的木材,木质紧密,坚固,油脂多,是一种上好的建筑材料,据说现在日本存在红桧建筑的房子,那红桧都是台湾阿里山的。现在阿里山林区里还有很多巨大的红桧树桩,那都是日本人留下的罪恶证据。日本人想长期占领台湾,他们怕阿里山东树木砍光后,以后没树木可砍了,于是他们在阿里山被砍的地方又种植了日本的杉树,所以现在阿里山杉树多,红桧少。现在阿里山的红桧被台湾政府当作保护树种,严禁砍伐。
林区的车把我们带到一个小广场停了下来,这里有一座蒋介石全身铜像,不是很高,下面有个白色石基,上面刻了“永怀领袖”四个金色大字。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阿里山的小火车,铁路很窄,据说只有75厘米的轨距。还有比较简陋的车站。我们没乘火车体验一下阿里山的景色,时间不允许。
大家往里走,两边红桧的根上部都用竹帘子包了起来,怕被人们把树皮搞坏了。树林里有很多被砍伐的巨大红桧树树桩,直径恐怕都在一米以上了吧,上面长满了青色的苔藓,那得大概有几百年的时间才能长成的吧?阿里山的树木大部分都很粗大,树龄很长,许多树的根也长的千奇百怪,成为一景。其中有一景叫“三代木”,就是老根上长老根,二代老根上又长新树。里面还有一座铜塔,叫“树灵塔”,三四个人高的样子,其实它并不像塔,更像一座铜钟。
阿里山景区的景点应该还有不少,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得赶路,所以我们在阿里山玩的地方并不多。2点半我们就离开了阿里山。回去经过停车场的时候,那里排的旅游车大约有2公里多了,后面还有车在过来。后面的人只能步行往前走搭乘景区的车前往景区,导游得意地对我们说,幸亏我们来的早点吧。我们当然齐声夸他好。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