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写景散文 >

三游北京的文章

2019-01-03 10:52 来源:散文网

    
  篇一:三游北京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回望古城,有各城古建分布城内;追忆百业,传统店坊铺庄各具特色;流水胡同,风味小吃传统娱乐样样不少;流年市井,传统习俗游戏眼花缭乱。身为中国人,我们都以游览北京而感到自豪骄傲。
  对北京的向往,从幼儿开始。与众多孩子一样,听家长讲我们的首都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每天解放军叔叔都在升旗时让国旗高高飘扬……唱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时,通过儿童纯真而美好的视野便萌生去北京游览的向往。而当我真正坐火车来到北京,在天安
  门、故宫、长城等著名景点留下儿时珍贵的留影时,我依然记得当时的兴奋,现在回忆起来,既觉有趣又感自己对于北京的感情,从那时起,就已经很深了。
  中学时读各类名家诗文,了解到那有多少帝王多少诗的燕姿八景。诸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蓟门烟树、李白关于燕山晴雪的豪迈诗篇。还有元世祖忽必烈、明永乐皇帝、清乾隆皇帝等在都城的历史烟云,使我对北京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当读到近代文化界名人
  的一些作品,不乏有对北京评论与怀念的名作。如李大钊、茅盾、冰心、老舍、蔡元培、胡适、沈从文、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居住北京时,对北京的回忆与评述也深深吸引着我,阅读之后,当我在假期时再次来到北京,到周氏兄弟等名人故居、名胜风光等景点,便留心
  回忆与学习它的人文历史、曾发生的风云、经历的故事、留下的佳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始觉大有益处。
  进入大学刚半年的寒假前,拜访了考到北京念书的高中同学。对于北京这座既有现代化发达,又有人文历史的老北京风味的首都,便与同学一拍即合,去重温那风光依旧的老北京味道。这样,对于大学生既经济,又能使之感受北京城鲜为游人所感受到的风情旧貌。这其
  中,胡同京味小吃是不可少的。老豆腐,艾窝窝是我从未听说的,品尝一次,大饱口福。还有在老家各地巷口的冰糖葫芦、老玉米,更为能品尝到正宗地道的老北京风味而觉得高兴。沿街叫卖的小贩,喊着儿话音的叫卖声,悠长有趣。听同学讲述,在北京城时,见过耍
  猴的艺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皖北,每次听到耍猴艺人的铜锣声,都按捺不住跑出去看。后来,不知是这些艺人消失了,还是自己长大了,这印象只留在了童年的回忆中。现在想来,地道的老北京艺人,或是耍耗子还是耍猴,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每个城市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与古风民俗共生,植根于习俗中、植根于遗迹中、植根于记忆中。只要留心寻找,街头巷尾尽乡情。三游北京的经历,我了解了北京的风景遗迹、人文历史更重要的还是她的风情旧貌。我想,这也是旅游的意义的重要方面吧。它不仅可以使
  老一辈人引起对少年的回忆,也让年轻人明白,这是传统的文化习俗,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中华文明的接班人。要胸怀大志,更要不忘初心,在享受现代文明与信息时代的娱乐文化的同时,注重传统美德和优秀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播。
  按照毛泽东主席亲笔写的“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打好底子,筑好基石”,尊重、保护和感受属于我们所特有的渊源文化。
  
  篇二:三游北京
  在内人唠叨多遍下,陪同女儿带了双胞胎外孙“烟花三月上北京”。
  上北京,曾经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如今却有点“小菜一碟”的感觉——这要托社会发展快的福吧!。去的人越来越多,北京有哪几个景点,几乎人人皆知,新鲜感淡化,回来后也无人会好奇地与你扯谈观感之类的话题,当然也没必要写什么文章了。原本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何况我已两次游北京,也写过文章。第一次虽在20多年前,但两年前(第二次)刚游过呀,这次纯粹为陪俩小孩玩,游兴不高,暗下抱怨“浪费时间”。不料事实改变了我的想法,三游北京,回味和感触颇多。
  首先,北京如此之大,一个外来旅行者能涉足几多土地呢?且在那么几天里,各人接触的东西定会不同,各人放出的眼光也不同。借用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语来表述,就是每个游客对北京的观感也是不一样的。既有共同点,比如怀着景仰之心或好奇之心来观摩伟大首都的风采,来了解北京作为京畿福地的人文习俗;也会有差异性,比如有人对北京众多的古建筑感兴趣,有人对反映北京历史演变的文物(各类博物馆藏品)感兴趣,有人对京郊的山川名胜感兴趣,有人对北京的繁华市场京味特产感兴趣,等等,因而各自乐此不疲地奔波辗转于北京的东西南北中。北京毫无疑问是中国第一大旅游城市,旅游人口之多是惊人的,因此曾经听到过调侃的话,说北京是“首堵”(谐音“首都”)。可这次我特地注意观察了京城的交通,并未发现拥堵的情况(难道凑巧?)。等红绿灯是有的,那完全正常。令我感佩的是,北京已经建成了六条环线的立交密布的大交通格局,作为交通大动脉的环线基本都是双向8车道或10车道的宽阔大道。(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由此我联想到上海的交通,似乎拥堵的状况还难以避免。但我也想,毕竟上海的地域面积要比北京小得多,人口密度比北京高得多,堵一点也在所难免。任何一个地方,如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软肋”。比如,我也曾窥见过一个北京“的哥”边开车边抽烟的“隐私”,让我有点讶异,又有点“醒悟”:看来京城也是个凡俗的世界,啥都可能有。但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受满眼游人手举金属杆自拍情景的感染或诱惑,“老夫聊发少年狂”,在“围观”了鸟巢与水立方后出大门时,掏钱欲买一副自拍手机杆“尝鲜”,小贩按部就班替我拆了包装,再给我的手机装上杆子一头,然后又试着按动手柄处的开关,测效。而我正在候车,急着想拿了就走,不料,居然就那么“巧”,我的手机就是不适合这一款自拍杆。生意没做成,我心里却感动了,这小贩挺讲究诚信的。
  这次北京游,填补了几个空白,一是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转了转,在大门口留了影,还大着胆冒充北大教职工混了进去,东张西望了一番,出来时有了一种满足感,是否虚荣心作祟搞不清楚。而搞清楚了的是,久闻大名的科技城“中关村”原来就在清华、北大附近,干脆说它们是“连体儿”更确切吧。二是首次观看了天安门广场升旗式。三是登了一次天安门城楼,感觉跟看纪录片大不一样,爽。
  凌晨4点起床赶赴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式,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撞击,心音久久无法平息。难以想象,在东半球这片尚未拂晓的土地上,根本没人指挥,居然有那么多的人,成千上万黑压压的,从四面八方,数里相接,几乎静默无声地,在急急向一个目标集结着,且天天如此。我认定这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奇观了。麦加朝圣、耶路撒冷朝圣,都无法与之相比。天安门广场灯光璀璨,人如潮涌。升旗班的战士们,连同那些执勤的武警,是天天早起的人,是天天最早迎接太阳升起来的人,当然,是最早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来的人。冉冉上升的鲜红国旗,战士们矫健的身影,不远处天安门城楼伟岸的雄姿,引人陷入深深的遐思。
  另一件撞击我心灵的事是参观圆明园遗址。尽管只来过一次,但对圆明园遗址似乎不陌生,印象中就是以数根西洋廊柱为标志的那一片残垣断壁。这样的认识其实是非常片面肤浅的。对于圆明园何时被何人破坏,许多人还搞不清。这次连导游(且是北京当地导游)也闹出笑话了。在车上她介绍说“圆明园是被八国联军烧掉的……”听了此话,我的心咯噔一跳,暗忖,怎么,我记错了?明明是1860年“英法联军”烧的,怎么成1900年八国联军烧的呢?当场我倒也不便立即辩论。到了遗址公园内,一面墙上有简介,立马上去瞅了一眼,果然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顿时感慨起来,腹诽导游不敬业。不过很快我发觉导游的“浑”事出有因,原来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据说再次劫掠(但不是火烧)了圆明园。自此知晓我自己也了解得不够,一知半解。看了介绍,我才明白原先脑中留着的,人们一直在参观的这个遗址仅仅是被焚毁的圆明园的一部分,即西洋园部分,其他部分(占面积的大部分)不对外开放。
  面对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灭得如此惨不忍睹,你不能不对野蛮的侵略者激起满腔仇恨;也明白了,只有不忘国耻,只有祖国强盛了,才能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守望,冬天的路口

    守望,冬天的路口

    一片落霞孤鸿的眷恋中,依依送别秋水长天的一程相逢。一篱冬阳,隔开季节分明的两端;冬,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在身边 光阴不懂人情,竟自流转,然而我们心底终有些撇不清的东西,留在了逝去的时光...

    2020-11-26

  • 清晨的阳光

    清晨的阳光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窗钻了进来,轻轻环绕在周身四围,我张开眼睛,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恩泽。 轻轻地推开窗户,柔柔的风撞了个满怀,抚过了我整个脸颊,飘起了我的长发。想起了遥远的梦,感念...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