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翠竹
搬新家的时候,在庭院里修了鱼池和花坛。弟弟从老远的乡下给我送来两棵竹子,我就把它栽在墙角的花坛里。光阴荏苒,转眼几年过去,墙角已是郁郁葱葱的一丛竹了。每年八、九月,竹根处就冒出许多竹笋,正如古人云: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很快它们就和老竹子一般粗大了。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这丛竹子年年发,越生越密,花坛的泥土有限,迫不得已,只好忍痛砍去一些。
每天看见这丛竹子,我想起了两条关于竹子的谜语:想当初绿衣婆娑,自归郎手绿少黄多,受尽多少折磨,历尽多少风波,哎呀,别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
我为你破身失节,孰不知是你引我上勾。风言风语归我受,点点滴滴打在我心头,要使我心干,除非晴长久,要使我心干,除非云雨后。
谜面极为传神,写得很有韵味。上面是船上用的撑竿,下面是过去屋檐下的接水竹筒。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认为居处无竹人就会显得俗气。我没有他那样的境界和雅兴,我是食要有肉,居要有竹。这丛竹子天天陪伴着我,倒也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夏天可以在竹荫下小憩,闭目静卧,微风吹过,竹叶飒飒,如聆小曲。冬天,雪压竹枝,它依然青翠如故,生意盎然。明月夜,竹影婆娑,摇曳多姿,别有一番情趣。细雨天,烟雨蒙蒙,一帘青翠,竹韵清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品味到一种恬静娴逸的意境。《景德传灯录》有云:“心法虽曰无形,然遍一切处。翠竹真如也,黄花般若也。”意谓青青的翠竹,尽皆为真如佛性,茂盛的菊花,无不是般若智慧。观竹赏花,自有禅机在其中。可惜我没有栽菊花,不然又可以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韵味了。
竹,历来是骚人墨客吟咏绘画的对象,它与梅,兰,菊被誉为四君子。见到竹,就不能不想到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经常聚于竹林之中,清谈,豪饮,佯狂,想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排遣心中的苦闷。这自然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最后,成就最高的嵇康被杀,其余的分崩离析,各散东西,也不坚持自己的名节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与竹有关的还想到一个王阳明。他照朱熹之法在亭前格竹,七天七夜,费尽心思,结果失败了。他被刘瑾迫害,谪为贵州龙场驿丞。这里万山环抱,荆棘丛生,雾瘴蛮烟,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枯寂的日子里,他自计一切得失荣辱都能超脱,只有生死一念在尚在心中萦绕,于是筑石墎,在其中默默静坐思考人生的真谛。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从者皆惊。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后来,王阳明对贵州的人才的培养起了极大的作用。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世称三绝,尤擅长兰竹。他有一首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明为写物,实为喻人,充满了禅机。竹,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竹,自甘淡泊寂寞,正如板桥所言;“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然而它一年四季,傲然挺立,从容自如。竹,虚心而刚直,挺拔而长青,历来被认为是高洁,正直,坚毅,顽强的象征。长年与其相伴,能不洗涤心扉?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王维。历经安史之乱,饱尝尘嚣烦恼之苦后,他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乡间,修建竹馆,潜心修习,彻悟佛法,静思禅定,使心境归于淡泊。其诗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何等的超脱,怡然自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