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关于月饼的文章

2018-12-28 22:07 来源:散文网

  
  篇一:明月、清茶、月饼
  今晚,是华夏传统的中秋节,夜空格外的晴朗。我把坐椅移到窗前,窗台上放了一壶清茶和一盒月饼,隔窗与爬上楼顶的圆月对望。中秋的明月是有灵性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来欣赏她?电脑里循环的放着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这优美的音乐和皎洁的月光和谐的弥漫了我的小屋,我的身影也融入了这片恍惚迷离的仙境中。
  今夜,我打破了多年中秋节饮酒入眠的习惯,情感世界里弥漫着许多朦胧典雅的气氛。满月虽然高悬在苍穹的夜空,但月宫里的嫦娥却恍惚向我目送秋波,我禁不住有些春心荡漾,欲举杯相邀却不敢言;《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令我如醉如痴,也催我心猿欲动,我欲翩翩起舞又恐嫦娥见笑;一壶清茶和一盒月饼是我触手可及的佳品,我的生活清淡典雅,最奢侈的欲望就是讨厌寂寞;有了她们的相陪就只好对不住酒樽了,因为我也会喜新厌旧的。
  茶是朋友送的,月饼是自己买的,赏月品茶吃月饼便构成了这间小屋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茶渐饮渐凉,心灵窗口的深处似乎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浑圆的满月,迷离的夜色,纵有《春江花月夜》在叩击我的耳鼓,又岂能移去我对这三五之夜的遐思呢?远方的妻儿早早的打来电话,遥祝我中秋快乐,此刻,妻儿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的眸前,多年的修炼使我能迅速的扑捉到这片刻难得的惬意和幸福,虽然独坐窗前却也不觉寂寞。
  茶虽然凉了,却也清馨爽口,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能蕴涵亘古扑朔迷离的人性。轻轻的浅尝一口或深饮一杯,都能换得片刻的身心清爽,我不知道是茶香取悦了我的心情,还是我醉倒在茶味儿的石榴裙下。每呷一口茶,杯上便留下一片清晰的唇痕,与其说我是在品茶,倒不如说我是在吻茶,茶能读懂我的心境,每品一口都能沁我心扉,更能抒我眉间的皱褶。
  月饼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朝,是中秋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中秋吃月饼象征着合家团圆。我与妻儿虽分居三处,却能共顶一轮明月,今夜虽不能共进晚餐,也不能同食一盒月饼,却能共赏这轮浑圆的满月,倘若以天地为家,今夜我们全家还算是团圆的。所有的寄语都可以对着月亮去说,把所有的话语都藏在凝望的目光里,只要月亮能读懂我们的心境,也就算我和妻儿心息相通了。
  月光流入我的茶杯,流入我的居室,也流入我心灵深处的每一个角落,《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如春风流水般的为我独奏,窗外夜深人静悄无声息,一轮华夏共睹的明月依然在俯视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她就好象满足了所有团聚的渴望,这个夜晚我不再寂寞也不再孤单。
  
  篇二:月饼的滋味
  最近大街上忽又热闹起来:街两边红红绿绿的招贴画,巨大音响中发出的让人四肢发颤的乐声,推销员声嘶力竭的叫喊,无一不鼓噪着,中秋又到了。
  这是司空见惯的场景,每当遇到节日,沿街的店铺商家就会挖尽智商作出各种噱头,无非是赚些人气卖些东西而已,特别是中秋这样中国人比较在乎的节日,商家总是不会放过的,尽管推销的东西尚不知道有没有毒,能不能吃。
  但是,不论是伤感还是兴高采烈,中秋总是按照自己的鼓点毫不客气的走来,管你是王公贵胄还是贫贱夫妻,都免不了为沿袭了上千年的节日大费周章一翻。
  每到中秋,老婆都会买上各种款式和口味的月饼寄回我的老家,最多的一年,她居然买了大概二十几斤的月饼寄回老家。我深不以为然,斥之为赈济灾民,瞧不起我父母吃不起月饼,老婆只是笑,不答。几日后父母来电话,说月饼收到了,左邻右舍的乡亲都品尝了几千里之外的月饼,啧啧称香,心理艳羡。(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老家的月饼据说大部分是一块钱或者两块钱一块的,母亲说和我们寄的月饼没个比,硬硬的,牙口不好吃不消。这时候我不得不感谢老婆,想的周全,而且于无声处孝道尽显。
  小的时候对中秋无特殊好感,因为家境的原因,我不记得有哪一个中秋敞开肚皮饱饱的吃上一顿月饼。一年中秋,父亲外出开会,我与母亲、哥姐四人平常的晚饭后也就睡下了,不知是什么时间,母亲轻轻的叫醒我,塞给我一个月饼,父亲正用刀将另外一块月饼切成四块。我好像很兴奋,抓过母亲手中的整块月饼三口两口的吞咽而下,然后仔细舔着粘在手上的残渣,眼睛还贪婪的盯着父亲正在切割的月饼不放。
  这是我最没出息的一次表演,此后母亲和哥姐嘲笑了我很久,直到现在说起来我似乎还是被人抓住把柄抬不起头来。因为那仅有的两个月饼是父亲开会带回来的,父亲一口没舍得吃,我不但独占了一个,而且把本应该属于父母的那一份也尽归了我。
  如今,我对月饼早已失去了贪婪的兴趣,而且这几年也没有认真的吃上一口,但是我却忘了,父母寄情的不仅仅是那一口月饼的滋味,更是那滋味承载的更多的回味,所以,我应该感谢老婆,谢谢她得一片苦心。
  
  篇三:老月饼
  前两天,好友打电话给我,说好不容易才订到几斤老月饼,想给儿子送点来,我才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忽然就很怀念老月饼的味道!中秋是个团圆节,而在中秋这个被称为最有人情味、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里,月饼无疑被视为最具代表意义的节日符号。尽管月饼口味年年翻新,包装花样层出不穷,但我仍钟情于那朴素中却透着温情的老月饼,因为它总能勾起我儿时对家的记忆,那种久违的甜蜜与幸福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老月饼是指那种用传统馅料、传统手法制作的月饼,看上去要比现在市面上的月饼大很多,土很多,而且皮厚馅大,油少硬爽,老月饼馅料也大多以“五仁”、“青红丝”、“冰糖”等传统口味居多。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慌过年,这话一点不假。想起我们的孩提时代,对于农村的贫穷孩子们来说,重要的是在过年过节时可以吃到平时见不到的好东西。我们小时候的中秋节还不叫中秋节,叫八月十五,是一个让孩子们期盼已久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管家庭条件好的或者差的,都要杀上一只鸡,香喷喷的炖上一锅菜,买上几斤老月饼,等待着嫁出门的女儿回娘家团圆,孩子们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还记得那时候月饼的包装很简单,像烧饼一样大小,四周是一圈整齐的齿轮,用黄色的厚麦秸纸包着,上面用张红纸做个商标,商标上印有一个花边方框,用老宋题字写着“中秋月饼”四个字。还有几个某某食品厂字样。用纸绳子捆起来系个十字扣就是整个月饼包装了,听大人讲,那时一斤月饼只要几角钱。还记得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先是祭祖,然后再热热闹闹地吃喝,最后才等待着爷爷分月饼吃。等分到我和弟弟手中时,我们早已经是迫不及待了,拿到一个被油浸透了包装纸的月饼,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包装纸剥开,生怕掉在地上一点点了,最喜欢吃那烤得金黄的月饼皮,不酥但味道嚼起来很香,先是轻轻地添一下,然后才轻轻地咬上一口,硬硬的,甜甜的,给你很大的回味的余地。吃到里面冰糖的时候,我会含在嘴里慢慢的化着,舍不得去咀嚼,不停的品着冰糖那透心的甜味,再把青丝红丝用手拽出来,先看上一会,然后再放到嘴里嗦着那可吃的丝线,一小块月饼可以吃上好几分钟,即使吃完了,那张油光发亮的包装纸都舍不得马上扔,忍不住还要再添上几口。
  还记得明亮的月光下,乡村是那么的醉人。家家户户不时传来阵阵笑声,饱含着对一年中丰收的喜悦,对来年幸福的期盼。那象征着幸福团圆的老月饼,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它自身的价值。那甜甜的冰糖,那味道独特的青红丝,那嚼在口中硬硬的感觉,留给我的是记忆深处的开心和甜蜜。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各种各样款式新颖的月饼相继走进我们的身边。豆沙馅的、草莓味的、肉馅的等等,吃着那精致的小月饼,我一直都觉得索然无味,也很少再去吃月饼。今天,我吃着好友送来的老月饼,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倍加怀念老月饼那熟悉的“节”味,吃的是心情,品的是亲情,回味的是友情!
  
  篇四:中秋月饼忆

  怀念那种月饼,透明的条形塑料袋装着,一摞八个手掌大小的。每个月饼被油浸透明的方纸包着,包装纸上印着暗一红的桂影圆月。剥一开纸端在手心,脆皮一层层随时要掉下了。馅是砂糖色的,里面冰糖、青的红的丝,还有啥就不知道了。
  月饼上市很早,差不多阴历七月过半都有了。农村夏季有歇暑挂锄走亲戚的习俗,走贵重的亲戚的常拿些白糖、月饼和瓶酒。来而不往非礼路,会过日子的就这样你提来我提去,也有讲究的年轻爹妈等客人走后撕一开包装分给孩子吃,因为这鲜物不能久放,怕传递日子长了霉变,再拿去走亲友遭人说道。
  农村人家孩子多,一般的不走亲友就不会太早买月饼。若提前给孩子们买嘴吃往往被婆婆背后戳脊梁骨骂败家的娘们儿。八月十五前夕,父亲上街总会买包月饼托街上遇到河对岸的熟人捎给外婆。自家吃的月饼都在八月十五那天去供销社买,买早了怕没出息的孩子们眼馋惦记。买也只买斤把重的一包,爹妈一人半个,我们一人一个半,还得给西邻独居的李奶奶端碗菜送一个月饼。因为李奶奶照看过幼时的我们,人不管在啥时候都不能忘恩。饭后,我们坐在老枣树下斑驳的月光里吃月饼,小心拆开包装纸后一点一点地吃,唯恐那一层层的脆皮掉到地面,唯恐没吃出味道就没了。
  有一年的中秋节,父母在场里忙打稻谷,一抽一不出时间上街,傍晚赶到供销社时月饼已经卖空了。母亲晚饭后一揉一一坨撒白糖粒和芝麻的面一团一,揪一疙瘩一疙瘩的一团一圆擀成薄薄的一张张饼。一直擀了十几张放在桃秆葶的锅拍上,再点火一张张放进烧麦糠的圆铁锅里炕,母亲右手抡铲左手捏住饼子边缘旋转。炕好后双手捏出干饼放案板上放凉。哥哥往灶里添麦糠,我和弟妹围着锅台看。屋子里弥漫着香甜的气息,我们吃在嘴里看着锅里。有甜的也有不加糖撒盐粒的咸干饼。甜的管当现吃,母亲会把咸的掰成小块放进密封口的大坛子里,这种又香又脆管我们吃好几天。母亲说,没有月饼有干饼的中秋节也过得一样好。不过,我们没吃到月饼,父母的心里也遗憾缺点啥。毕竟,一年只有一次月饼节。
  哥哥在襄阳上班后,那年临近八月十五时,他托回乡的同学给家里带了两盒月饼,一盒只有四个,有着漂亮花样的铁盒子包装,大个儿松一软的。八月十五那晚,母亲给前头大伯家送了一盒。因为我们三个孩子都在外校读书,父母舍不得拆开享用。可等我们周末回去拆开后,月饼发霉变味了。白白浪费了好东西,母亲叹息了好久。乡下的父母谁不是,有好东西总给孩子们留着,留着留着就吃不成了。那发霉的松一软月饼在我记忆里最甜,虽然我们都没吃到。
  一晃几十年过去,我南下广东也整整十年了。每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学校发家长送的月饼总有好几盒。自然全是广式的,各种水果的,豆沙系列的,莲蓉蛋黄的......精美大包装里套小包装,精雕细琢得似乎不是用来吃的。最吃不惯的是莲蓉蛋黄月饼,豆沙、水果系列的也似乎太甜太油腻了。那种掌心大的,脆皮一层层往下掉有着冰糖青红丝的月饼是我最爱,可惜好多年没吃到了。一种思念的滋味漫至心头啊!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这,就是幸福

    这,就是幸福

    幸福美好,这是多么诱人的字眼,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和追求的完美境界! 然而,幸福,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是指人们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地体验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时,获得满足的心理感受...

    2020-11-28

  • 有一种目光,一直在守望

    有一种目光,一直在守望

    一份真挚情谊,不求时时相伴,只求在心的牵念中永远,相互尊重,相互分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种真情,值得用生命去呵护,用灵魂去写真,生命中,总有一首歌曲,沁入心灵;总有一种眷恋,默...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