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情感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河南栾川县有一名15岁的女孩子,多次被一名邻居男子强奸及威胁,两年来不敢告诉任何人,变得沉默寡言,最终喝农药自杀。在备受煎熬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没有跟父母倾诉,而是把绝望写在心情日记里。比如“早上吃过饭,我对爸爸说,我不想再上学了。妈妈立刻瞪了一眼,爸爸也投来严厉的目光···我觉得父母一点也不理解我,不顾及我的感受···这实在太痛苦了。”
“为什么他们没有能够好好沟通呢?”很多人对此困惑不解。如果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孩子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帮助,一个美丽的生命何至于如此消陨?
对于这种两代人之间的沉默与隔阂,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乡村世界里,两代人之间沉默以对,没有沟通,没有表达,几乎是一种常态。乡下人的感情就是一种“沉默的情感”。
在我的记忆中,我不记得是否和母亲拥抱过,不记得是否和父亲拉过手。这并非是我们之间的感情出现了什么问题,事实上,我和他们的感情很深厚,我想他们肯定也很爱我,但我们很少相互表达爱意。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每一星期要30块钱的生活费,但我从来不敢跟父亲要,因为父亲的脾气不是很随和,而且家里的经济又不是很宽裕,我总觉得我不应该读那么多书,而是早一点出来打工养家糊口。因此每次要钱的时候,我都是找母亲要。母亲不会跟我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我们挣点钱也不容易。”之类的话,她只是默默地把钱交给我,我也只是默默地接过来,默默地感受亲情母爱,没有表达。
我不清楚我的经历是否具有普遍性。直到我出来工作后,我才发现我其实是不会表达感情的,我是拙于与人沟通的。因为在我的人生课堂里,这一课是缺失的。我也时时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拙于交流?为什么我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凡事都要讲究内敛、含蓄,“非礼勿视、非礼勿看、非礼勿听”。连谈爱情都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绝不逾“礼”,压抑着感情。在我的成长中,父母只是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不知道我有什么心事,不知道我遇到过什么麻烦。他们只是每天不停地劳作,从土地中收获有限的食物以供我们几兄妹果腹,让我们长大。生存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感情也被粗砺的生活磨得粗糙了。我无法抱怨什么,这就是生活。这种沉默的感情像遗传基因一样,留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体内。
感情毕竟是要交流的,而非孤独地享受。每一次回到家乡,我发现很多意思已经无法用家乡话表达了,比如我要讲讲城市里的一些事物,用家乡话就会变得张口结舌,前言不搭后语,很多的意思要先翻译成家乡话,然后才能顺溜地与乡亲们交流。
如今,新一代农村父母们大多迁徙到城里谋生,而他们的孩子还留在乡下。留守在乡下的孩子情感是最为饥渴的一群,新的沉默已经出现在他们身上。希望城里的父母们无论多么忙碌,也要多根孩子打个电话,不要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多说几遍:“孩子,我爱你。”要记住孩子读几年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