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又哼什么歌
天色渐晚,那被雨水清洗过的暗黄色轻轻洒向天地间,不一会儿,就朦胧一片。我披了件外套出了房间,踱步在北京东城的街道上,柔柔地吸了口此刻清新湿润的空气,瞬间感到浑身舒畅,体内浊气尽扫。
离家在外的孩子总是免不了会忧伤的,因为深深的思念。当我不经意间抬起头,注视着那一轮明净的月亮时,一刹那,心里犹如沸腾的湖水,躁动不已。慢慢地月亮在我的眼中变了模样,一会儿是家乡的泥泞小路,一会儿又是家乡葱绿的麦田,恍惚中,我的目光穿过了千里,看到了故乡村后农忙时节的人们,看到了小镇渡口滚滚的黄河水。。。。。。
当我呱呱坠地的时候,在我之上已有两个哥哥,于是因为我的出现便使我们原本就生活紧张的家庭注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里日子会过得比较艰辛一点儿。幸好父亲年轻时学了点儿建筑工 的本事,后来带着一群同村人承包过些个小工程,攒了点儿钱,这才勉强支撑起了我们的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河水流经过我们小镇,也滋养了我们那一镇子的人们,塑造了我们淳朴,好客,热情的性格。同那些注重孩子教育的父母一样,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父亲对于我们兄弟三人的学习极其看重,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们竭尽所有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学有所成,日后光宗耀祖。于是,在学生时代,我听到来自父母最多的教诲便是“在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好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出息”。听了那么多年,我一直不太理解,总在心里反问:“难道非要学习好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出息么?”后来逐渐长大,我想到父母之所以那么说,不仅仅是因为高学历很有可能会有好的工作 事业,更有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中有过因为文化水平低而被别人嘲笑看不起的经历,或者是在看到当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现在的优越生活后感到自卑。父亲是上过高三的,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参加高考,因此他虽然没有亲自说过,可我心里深切清楚,上大学一直是他心中未曾实现的梦。为了它,父亲拼命供我们读书,希望我们家能出个大学生,能够圆了他的梦。
04年,我小学毕业,成绩不错,可以进镇上最好的初中学校读书。也是那一年,我们那个小县城里新办了一所中学,配备的老师几乎都是整个县城最好的。父亲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这个消息,于是他便着急地托人打听,帮我报名。他将这个消息告诉我时,问我的意思,我的本意是不愿意去的,毕竟县城离我们家有七八十公里里的距离,这就意味着不能经常回家了,我很恋家的。同时,县城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太陌生,没有任何朋友,我害怕寂寞。但当我看到他的高兴表情以及眼中掩饰不住的盼望后,我只能点头答应了。那所学校的入学资格是通过他们自己组织的一次考试,于是我又只好重拾起本来已经打算卖掉的课本。就这样,一番周折,金秋九月,我就坐上了去往县城的大巴车。
依稀记得那一天,天空低沉,母亲帮我收拾好行李,然后他们送我去车站。临行时,母亲帮我轻轻捋了捋衣领,交代我在学校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跟同学相处,不要饿着自己。母亲一直拉着我的手,我能感觉到她的不舍,我又何尝不是呢。父亲看着我,点了点头,嘴里还是那句亘古不变的“好好学习”。
在我向父母挥手告别的过程中,车子渐渐将他们与我的距离拉得越来越长,直至他们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再也看不见。我想哭,一直在费力忍着。
当车子经过黄河边时,我看到那延绵不断的黄河水在雾气的笼罩下显得越发昏暗,河水仿佛静止了。黄河在那一刻像是个音乐家正在演奏着哀伤的乐曲,婉转 哀愁 ,令人动容。看着看着,离愁在我的心里越积越浓,再也顾不了旁边乘客会有诧异的眼神,两行热泪便涌出我的双眼。
七八十公里的距离,在今天来看,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但在那一年,却是生命必须忍受冲破的极限,伴随着的还有需要独自面对的寂寞生活。那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也是第一次尝试离开父母父母的怀抱,独自生活,因此即便是如今,依然记得那一天的天气、温度、以及空气的味道。
人总是在千方百计地避免离别,但生活却一次次地逼迫你去接受分离,所以人的一生注定是这样的:
成长中有太多无奈,却也正是在这些无奈中渐渐成长起来。
也终于明白,前几天突然听到《故乡的云》时,为什么一下子心就跳动的缓慢了。
即便刚刚才跟父母通过电话,此刻坐在电脑前,心里最惦念的仍是千里之外的他们 ,想知道他们说的那句他们很好是不是真的好?还有故乡家中小院里的葡萄树能不能经受住又一年的风吹雨打?还有那沉默寡言静静养育小镇人们不知道多少世纪的黄河,今夜又会哼起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