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
2019-01-18 10:39 来源:散文网
篇一:尘封的纪念——怀念父亲母亲
常忆严父手中鞭,鞭鞭策我勇向前
犹记慈母篓里线,线线缝进心里边
父亲与母亲离开我们已十年有余了,很早就想写一篇纪念他们的文章,但总是没有写成。这期间写了删,删了写,有好多次,终是不了了之。我知道,写这样一篇文章对我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的父母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他们的一生,没有大的事迹,微小得就象尘埃,无形,无影,甚至无踪。但如果要写,能写成一本书,写成一本传记,一本我们兄弟姐妹可读的传记。其中定有很多的悲与喜,冷与暖。别人是不会看的,只有我们兄弟姐妹能看得懂。
想写,一直是我的心愿。但我不想写得太多,那样太沉重。每写一次都会体验曾经的悲与痛,每写一次都会掀起我思念无边无际的狂风。有些难受,有些烦躁,有些无以明确的味道。这也是我每每无法写完的根本原因。这么多年来,我已养成了习惯,不想过沉重,郁闷的日子。并且我也不想太怀旧,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不管它是好是坏,我宁然天天面向未来。所以如有苦难,可做财富。有欢笑,可重温。还是写简单些,写笼统些,写得快一些,匆匆的开个头,草草的煞个尾。也算完成了一个任务,一个对我来说似乎的政治任务。这一写,我想把他们放下,不再想他们,至少再过十年。
我们那里叫父亲称伯伯,喊母亲谓妈。我伯伯识得一些字,不多,估计也就现在小学以下的文化。我妈是地道的文盲,在家里她总是默默的做事,田里活,地里活,家里活,只要是能做的,她总是不停的做。
家里大事由伯伯做主,也就是所谓的当家,我妈是管不了的。伯伯的思想说开明算不上,说完全落后也不是。按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甚至犯了很多错误。以至于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有时在一起谈到他,往往还评价他的是与非。似乎功劳比错误更多。但我们都没有恨他的意思,反正我是没有恨他的,我是理解他的。在我的记忆里,他几乎没有给我买过衣服,买过零食,很少有过笑脸。他总是那么严肃,严肃得让我有点害怕。在那样的年月里,很多时候,饭几乎都没得吃,他能一路扛着走过来,那绝不是容易的事。他一直为生活,为生存在担忧。以至于他日日在田地里操劳,似乎从不知疲惫,跟上了瘾一样。我都搞不清,他那样热爱劳动,是坚强的毅力所在,还是生活的压迫所至,抑或是兼而有之。在这方面我是真服了他的,他一天也落不下劳动。我每每上学回家,他也要我陪他去做事。不是牵牛,就割草之类,反正不会让你空着。少年贪玩的天性被他搅得荡然无存。他是有绝对权威的,容不得你有半点拒绝的意识。和今天我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我总是尊重女儿的意见,与她既是父女,更是朋友,每天陪她玩得不亦乐乎。搞不清,是我多读了几天书,还是想把我曾经未得到的感情加倍的补偿在女儿身上。但这个,与我伯伯的关系似乎不大。多少年来我已慢慢树立了开心,乐观的生活理念。
后来,我慢慢长大。上高中以后,他不再象以前那么严厉了。却变得爱唠叨了,总是说教我不能学坏,要学好的那几句长了茧的老话。好象我随时就要出麻烦事似的。现在想起来,他那时说的话可能我一句也没有听进过。
伯伯也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点酒。那种劣质的,小店买的。我在家总是我跟他打,每次就打一斤,有时半斤。因为那时钱真的很紧,酒并不是能常喝的。多少钱一斤,现在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反正便宜得很。装在医院用过的那种葡萄糖瓶子里。搞不清是不是酒精酒。我妈就给他炒三两个菜,也没什么好菜。他烟抽得凶,自已种的烟叶,用手卷的那种,我想那是他压力太大的原因。我工作后每年给他买点烟酒,但那时我不抽烟,也不喜欢喝酒,搞不清质量么样。不比现在,隔三差五陪老丈人喝两杯,酒的质量还能将就。如果我伯伯现在还在世的话,我要陪他喝酒,我一定要把他喝倒,我要把他喝醉。
伯伯还有一个让我快乐的爱好,就是打鱼。用网打的那种。很过瘾,他打得很漂亮,网打得很开,打得很圆,打得很远。湾里数他网打得最好。但由于他忙于农活,这样快乐的机会总是太少。打鱼他总是要带上我的,我背笆篓。记得有次跟他出去打鱼,在老家那个水库的梢子里,一下子打了两条几斤重的大家鱼,我又蹦又跳,伯伯也是露出了难得的笑脸。晚上我妈煎鱼吃,我始终围着灶台转,一刻也没有离开。那晚吃了好多饭,肚子撑得不得了。应了农村那句话:打到了鱼儿你莫喜,又糟油盐又糟米。
我妈话语很少。她不知这个世界有多大,中国有多大肯定也不知道。从没有走远,也就是赶个集,上个街的。她没有观点,没有议论。可能她也有她的想法,是不是在心里,却总是说不出来。她是那么的慈祥,象千百万中国妇女一样。也许只有用劳动这唯一手法来展示她们与生俱来的美德。
随着我的长大,参加工作以后,伯妈就很想我经常回家看看。回去了以后,我妈就忙里忙外,张罗点好吃的,把我当客待。他们的心情是那样的好,就好象田地里有很好的收成一样。饭后就在堂屋里,围坐在一起,伯妈就谈张家里的猪,李家里的狗。从村头的王家,数到村尾的刘家,一家也不漏,当然我伯伯也忘不了再给合实际说那几句老话,但一点也不感到烦琐。时间不知不觉,往往就到了半夜,哪个也舍不得睡,意犹未了。伯伯他已随和多年了,我们父子可以这样近近地交流。有时候还会为某些观点发生严重的分岐,可争可吵。那时候很年轻,在家里玩不住,最多呆一夜也就走了。甚至有时休假也不回去,总是在外面疯,只顾自已快活。现在想起来,真得很是遗憾。哎……就算了吧,都过去了,就让它这样过去吧。
用农村的话来说,伯伯妈没有享到福。当我们兄弟姐妹条件相对好转的时候,他们却双双先后病倒。那两年,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跑进跑出,几乎熟悉了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但他们还是前后不到一个月都抛弃了我们,抛弃了他们一生最爱的儿女,去了。妈比伯伯大一岁,他们来到这个世间的日子相隔是那样近,走的时候更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约好。
他们走得都很匆忙。在我的印象中,好象也没有对我们兄弟姐妹交待什么,也没有什么遗产可留,只有老家的那几间旧屋。我伯伯在世的时候,总是担心我们的生活,但他走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说,我真得感到很纳闷。是他没有想到他走得那样匆匆,还是想到儿女都已经长大,没有再交待的必要呢?但他终是在不知觉中走了,一去不回的走了。这样走了也好,免得他痛苦,我不想看他在重病中长久痛苦的样子。我宁然他走得干净利落,他真的走的很干脆,静悄悄,连一个眼神也没有他的给儿女们留下。
我是唯物主义者,人总是要走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所以,他们走的时候我没有哭泣,只是有些留念。如果他们多在世几年,我可陪伯伯喝酒,陪伯伯抽烟,陪我妈张家长,李家短。那也是很快乐的事。还可以陪伯伯妈出去转几圈,看看远处的风景。象到个天安门什么的,让他们感受一下祖国的概念,让他们体验一下人世间的美好,也好了却一下我的心愿。但这都是如果,永远的如果。
伯伯妈离开了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我想他们应是有牵挂的,也许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心愿没有了却。他们生前,从来没有考虑到他们自已,总是那么担忧我们。但我宁然他们没牵挂,撒手就走,到那个世界里,去享受他们在这个世界里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幸福与快乐。
伯伯妈离开了我们,他们少有给我们兄弟姐妹童年的欢乐,没有给我们兄弟姐妹登高望远的平台,没有给我们兄弟姐妹可观的物质财富,更没有直接给我们兄弟姐妹高深的人生理论。但我从来没有冤恨他们。他们留给我的只有记忆中零零碎碎的影像。从那些影像中,我深深感知他们坚韧不拨的精神,持久忍耐的精神,永不停息的精神。那些精神已浸入到我的血液。那不是说与教,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潜移默化,深深的影响了我。我要深深的感谢他们。是他们教会了我,让我在经济崩溃的前夜,依然故我。让我在精神崩溃的前夜,稳如泰山。所以女儿从来没有看到我的忧虑,在她眼里,只有我的笑脸。在她的眼里,我这个做父亲的本事一定够大,虽然事实上一点也不大。但我一定要抛弃伯伯那总是沉默,郁抑的眼神,努力开创新的生活,让快乐的目光照在女儿的身上。
写了十来年,写了许多次,这次终于快有了个结尾。以往诸次,总感到时光倒流飞逝,把我送回到伯伯妈的身边,看到他们亲切的脸庞,泪水往往堵塞了我的眼眶。但这次好象没有,我也不想到他们身边,打扰他们安静的梦。也许在这样同一个夜晚,他们在思念儿女,仍象以往那样在牵挂着我们,跟我一样没有入睡。我不想流泪,要不,他们会不开心的。这么多年,不是过得很好吗,有什么泪可流的?特别是伯伯,他肯定不想看到儿子的泪水。小时候,曾经挨过他的鞭子,泪水总是憋在眼眶里打转。这一刻,搞不清怎么了,鼻子一酸,泪水又涌上来了,我终是忍不住了,伯伯,难道又是您的鞭子吗?
不能再写了,不想再写了,我要斩断思念的洪水,堵住感情的闸门。再写就要到天明,甚至又一个天明,但明天还有明天的生活。我知道伯伯妈是不会让我把感情停留在他们身上的,他们绝不会允许。那就尘封这一切吧,也许尘封是最好的纪念。
又是一年国庆节,正遇农历九月九,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亲不必泪长流。伯伯妈,又要过节了。这个节,打算一家人一起出去走一走。如果您们在,也要同行。那样我可以陪伯伯抽烟喝酒,跟妈聊猫鸡猪狗。也许有孩子们的吵闹,仍然会很温馨。但这一切,只是在梦中。您们已走了,永远的走了……
那您们就安心的走吧,走得快一些,不要舍不得,拉拉扯扯。我以后不再常想您们了,在那边,您们放下心来过好,不必再牵挂我们。说好:您们在那边开开心心,我们在这边快快乐乐。
伯、妈:天就要亮了,我真的睡的。
篇二:我的父亲母亲
再过个年,父亲就将走进人生七十五岁的大门,如果母亲还在的话,今年正是她七十三岁大寿。然而,人生无常,母亲离开我们已快十四年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父亲是一名资深的共产党员,也曾是本地的父母官。为官三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经历了人生坎坷苦难,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后的今天,变得木讷了。人生的苦难有十分,他自己就尝了八分:幼年丧母,中年挨斗,花甲丧妻,老年丧子。
前几天是父亲的生日,我们便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一来为他祝寿,二来再去看看刚刚出院十天的老人病情是否好转。
自从2004年春天老人得病开始,身体状况逐年衰弱。由于血栓作用,大脑周边的系微血管已堵塞很多,使老人的记忆逐日衰退。医生说,最后会丧失一切记忆,步入痴呆。不认得亲人,不记得任何事情,出外走路有走丢的可能。只是当时看着治疗后的父亲并无大碍,谁也没有想得过多。从那时起,我们兄妹几个便尽心尽力的去关心和照顾好老人。
2007年的深秋,父亲第二次发病,住在市里离我们单位不远的医院。当时由于我的工作已到了紧要关头,每天都在夜以继日的忙着,无暇去看一眼躺在病床上且离我近在咫尺的父亲,在工作的忙碌中煎熬着自己作为人子的良心。只是在忽然变天的那个晚上(当时医院还没有取暖),利用吃饭的时间来到医院,为父亲添加了御寒的物件。那次治疗后,父亲很快就好转起来。
2009年的国庆过后,我举家搬到了小城,结束了自己因工作在异地的每天往返,离开了生活四十年的故乡。在车辆即将开动的瞬间,看着老人恋恋不舍的眼神,我努力着自己温馨的笑容,只与他们简单的挥挥手。
“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我知道,回家的路每天都在我的心里畅通着,因为这里有我每日都牵挂的亲人。
今年的父亲节前,我将老人再次的接到小城,一家人在酒店里高兴的为老人过了属于他的节日。饭后,一家人来到了歌厅,在这个节日,我要倾心的为老人献上几首歌曲。
这是父亲平生第一次光顾这个灯光迷离的场所。作为曾经文艺舞台的活跃者,父亲的戏剧唱得非常好。曾在地方组建小剧团参加各类演出。出演过评戏《刘巧儿》里的赵金财(赵柱儿的爹)、《铡美案》里的包拯等,只是对以后的歌曲类很少涉及。在正规的场合听我的歌只有一次,那是我复员后参加当地的“庆七一”活动。可当时的条件有限,无论是音响还是伴奏都非常的差劲。为了让父亲能真实的感受到现代声像的魅力及用心的聆听一次我的歌声,我将尽力的唱出自己的心声,献给我亲爱的父亲。也许,这会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了。
当刘和刚的《父亲》音乐响起,我便不自觉的走进了意境,泪水不能抑制的流了下来。一曲动情的《父亲》中,我看见了老人眼里隐隐的泪花。也是平生第一次,父亲为我鼓掌,说:我儿子唱得真好,和原唱差不多。接下来,我又为老人演唱了崔京浩的《父亲》和刘欢的《人生第一次》。
我第一次听到的呦,是你的喊,
我第一次看见的呦,是你的脸;
我第一次挣下地钱捧到你眼前;
我第一次爱上地人哦,领到你跟前;
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把你挂念;
我就是抱上了儿孙,我还是你的铁蛋蛋。
每首歌在父亲的面前唱响,都会深深的感觉到震颤,也仿佛只有此刻才真正的领会到了歌曲的内涵和想要表达的意境。我就像一个曾经的孩子想在父亲面前得到夸奖一样,毫无顾忌的唱,毫无顾忌的流泪。因为,我终于能将自己满腔的爱在歌声中唱给我最疼爱的老父亲,于我,满足了。
八月中旬,利用儿子放假的间隙,我们一家再次的回到老宅,又一次近距离的与父亲度过了一周相聚的日子。中秋节回家,父亲破例的与我们哥几个坐在一桌,让我们喝酒吃菜,并说过完节后就将每年两次季节性的预防药挂上。那一天,我们全家一起真的好开心,好和谐,好幸福,好圆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知刚刚挂完药后,老人的病情竟然突然加重。从过节开始,仅仅十天,老人的记忆突然消失,并于国庆前几天走失了。那天下午,当一上午心惊肉跳的我接到电话后,便找到了难耐的理由。于是,和姐姐及爱人赶忙开车往家里赶。好在吉人天相,父亲走出几里路后,因口渴,来到了我们家族外嫁的姑姑家里。发觉老人不对劲,便硬性的挽留下来。当我开车去接他回来时,看见父亲那无助的眼神和疲惫的样子慢慢的走在路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时,我的眼泪霎时涌满眼眶。这还是我那精干贤达、叱咤风云的父亲吗?那一刻,我的心很疼很疼……
第二天,我和姐姐便将老人接到了市里的专科医院继续治疗。看着CT片,医生说:好转的可能性很小,他的边缘血管和形成的病灶已大面积堵塞,我们只能尽力。其实,我们何尝不知?只是这次来得太突然,来得我们心里还没有丝毫的准备。我们不甘心一个前十天还和我们有说有笑的老人,竟突然地失去了记忆,那么快,那么的没有道理。就算一切都是无望,我们也要努力,哪怕最后的结局熄灭了我们心中剩余的那丝光亮。
于是,注定今年的国庆假日我要陪着他们。随着日期的逐渐减少,我们心中的光亮也在一天天暗淡。老人开始每天烦躁的叙说,不认得任何人,不知道身在何处,只是一味的说:回家吧,回家吧。
经过两个周期的治疗不见效果,我们终于将老人送回了家中。回来以后,老人还是不断地叙说。也许是有病乱投医吧,续母找来了神婆,为父亲“跳大神”。神婆说是母亲来接父亲,抱着父亲的魂魄不放手,致使老人神志不清丧失记忆。于是,众人便来到母亲的坟前,依照神婆的指示开始了所谓的挽救行动。
父亲生日那天,我们回到家中,在没有谁暗示的情况下,父亲竟然认出了我和爱人。续母说:从昨天开始就能认得人了。看着老人慈善的面容和不错的神色,我们紧悬的心终于有了一丝回落。
于是我就想:难道冥冥中真的有所应验吗?真的会有另外一个空间还存活着我们的亲人吗?那个世界真的会左右我们的世界吗?尽管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我也愿相信这一切真的存在,因为那里还有我最亲爱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与我们屯相邻,刚上学的时候与父亲是同窗,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便没少为我们讲述父亲童年的故事。母亲十八岁嫁入我家,要侍奉着上下四代的老人和孩子,其间所受到的委屈自然少不了。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五人,在那个年代将我们养育成人着实不容易。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晚上醒来,依然看见的是挂在房梁下的洋油灯,灯下是母亲劳累一天的身姿还在纳鞋底或做针线活的影子。早晨天不亮,母亲就要起来,从鸡鸭猪到我们都需要一一打理好,等到她吃饭的时候,饭菜已经凉了或者基本所剩无几,可那时,我们谁也没有注意到,母亲是怎么过来的。只记得,烙胡的大饼子,饭后的锅巴母亲都不给我们吃,说她爱吃…。。
每到春节的时候,母亲都会为我们将身上的衣服浆洗干净、缝补利索,或努力的为哥哥姐姐作件新的,鞋子是每人都有份的,崭新的。
看起来好过一些的时候就是生产队解体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那时的母亲也做了婆婆。在那十年中,家里建了两座新房,同时也使母亲本已不好的身体日渐羸弱。那是文革中,父亲挨批的时候,母亲没日没夜的劳作,累得重感冒最后演变成肺气肿。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需要大把的吃药维持,严重的时候,母亲要跪趴着才能睡着……
十六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了母亲的照顾,到异地去远读。虽然学校离家不过百里,可母亲知道,我是从未离开过家门的。为此,她每天都要同父亲猜测一阵学校的生活,时刻都在惦记身体瘦弱的我能否适应那里的环境。第一次回家的中秋节,我是伏在母亲的怀里哭过的。记得每个月末回家下车的时候,母亲总是站在村口的小站接我,每次都重复一个动作:摸一下我稚嫩的脸。
高中三年,母亲更是向我倾注了一腔的爱。正是这无私的母爱,催我奋发向上,立志成人,使我能在高考失利后的第一个春天里,怀着更大的梦想,步入了军营。
部队生活是艰苦的。记得刚刚入伍的头几个月,由于体质差、训练强度大,一天下来,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愿去翻。那个时候一闭上眼,面前出现的总是母亲那饱含疼爱的眼神,她仿佛在说:好儿子,顶住!不能怕吃苦,别忘了你的志向。
最令母亲牵挂的是我们进驻北京的那个夏季。听邻居说:那段时间,母亲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余下的时间便漫无目的地到户外走动,面容憔悴,心神不安,他们明显的感觉到母亲已苍老了许多。就连晚上睡觉,也时常从梦中惊醒,而后便是泪水涟涟。直到那年的秋季我们平安归来,母亲才了却了那份牵挂。
那几年,每次探家归队都装满不舍、揣着挂念。当我背起行囊走上大路,母亲一定是顶着寒风站在面对大路的后门口,久久的望着。那一刻,母亲就像一座丰碑,任凭雪打风吹,岿然不动。回过头去,我隐约的会感觉到母亲流下的泪和不禁冷空气入口而剧烈咳嗽的坚持。那一次,在凛冽的北风中,在母亲久久的凝望里,已走出一里多路的我再次回头泪流满面地跑回母亲的怀里。妈妈,不要望了,儿子不会走出你的心间……
可以说,军营三年,我的喜怒哀乐都牵着母亲的心,是母亲把我从挫折中拉起,帮我鼓起了前进的风帆。那三年,母亲要比我累得多。
1996年的8月,由于工作需要,我又一次离开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离开了我依恋的母亲。独身来到这个简单地且寄予着希望的小城。在来往间,完善着家在心中的希望。那三年,我与父母和妻儿在相互的期望与盼望间激励着。
每次回家见到老人那欣喜的样子,我内心就总有一丝愧疚,因为我欠母亲一个最基本的愿望,那就是在城里安家,接母亲住住高楼。然而,正当我积极努力实现目标的时候,母亲却因多年的陈疾,引起身体各机能衰竭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那年,母亲只有59岁。而这个愿望,我却在十年后才得以实现。
假如真的还有另一个世界,母亲天堂有灵,我想:她会努力地保佑这个家,保佑这个家里每一位她爱着地亲人。也许母亲真的很想念父亲,但您的儿女更需要父亲,我们需要这份业已不完整的爱,我们要好好地照顾他,直到我们都无力再留住他。母亲,请您放开您的双手吧,您不能自私的拥有他,因为,我们比您更需要父亲。
寒衣节将近,母亲,我们都将去坟前看您,为您焚香、烧纸、祷告:祝您天堂安好,福祉全家!!
后记:为人儿女的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年轻;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能永远的陪伴着自己的孩子们,给予他们少不舍力,老不舍心的无上关怀。然而,生命的轮回和生态的新陈代谢是万物之本,是谁也无力更改和挽回的。生命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那个始终用疼爱的眼神望着你离开的父母,终也会如入秋的落叶般回归尘土。几千年来,人类每一天都在演绎着相同的一幕。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心地给予他们关怀和照顾。不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缠绕终生。
篇三:父亲母亲
看到征文主题[父亲母亲]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所以,人们在说起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总会对“父亲母亲”四个字感觉特别亲切,也常常用自己的感恩的心来歌颂和孝敬自己的父亲母亲。我们为人父母,也应该尽父母的应尽之责。
父母,是一种称呼,也是一种责任。父母成立了家庭就担负着生儿育女的神圣职责。父亲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对父母感恩不尽。因此,歌颂、感恩、孝敬父母是儿女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在子女们歌颂、感恩、孝敬父母的同时,做为父亲母亲的你我,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做为母亲,在写这样命题文字的时候,我的想法可能与大家有所不同。我想的是,身为父亲母亲的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近些年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离婚夫妻中有子女的家庭占到总离婚家庭的70%左右。离婚后,孩子不再是双亲家庭,而单亲家庭,有的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连单身都算不上。还有的甚至是无亲家庭,被遗弃或者送到孤儿院。这样的现象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却常常能看到的。于是我心里曾不只一次地问过:做为父母,是否应该为子女(尤其是未成年的子女)多尽一些做父母的责任呢?
父母当慎思: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父母?在大部分父母的意识中,生了儿女只要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用行,有求必应,条件优越,有病及时治疗,能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父母就尽到了责任。虽然这是一种漂渺、低层的责任意识,这只不过是尽到了生养儿女的必须,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而现实生活中,离异家庭的许多父母连这最漂渺、低层的责任都做不到。邻居家一对老两口,带着一个11岁的小孙子。儿子和媳妇离婚9年了,这孩子生下来就由爷爷奶奶带着,一直到今天。儿子和媳妇在外地又各自成家,谁也不管这个孩子。每当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在楼下的角落里玩,跟其他的孩子很少接触,眼神里总有些忧郁。有一次孩子病的很重,孩子的爷爷找到爱人,求爱人开车拉孩子去医院。孩子住院后,医院的病房里,四个人的房间,有三个孩子是由父母陪伴在身边的,而邻居家的孩子只有老两口在轮流看护着孩子。我去医院看望的时候,看到另外三个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撒娇玩耍,是那样的快乐。再看邻居家的孩子,躺在床上,仿佛心里在想着什么,一言不发。看到这个孩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和恨。可怜这个有父母却没有父爱母爱的孩子,恨这个孩子父母的不负责任。
欧美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使单亲家庭子女也随之多了起来。注意观察过这些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总有一种忧郁的眼神,在他们幼小应该充满快乐的眼睛里,看到的似乎是对父母双亲能一起领他们去一次公园时的期待。堂姐是离异女人,自己带着孩子。有一次我去她家,无意中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她女儿的日记这样写道:“自从父母离婚,虽然母亲在物质生活等方面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我仍常常感到一种自卑、孤独和失落。我无法和别的同学一样,得到父亲那种强有力的鼓舞和支持,也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自豪地谈论有关爸爸的事情。因此,我总是感到自己是那么怯懦,是那么没有自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真的让我有了一种《野菊花》歌中倾唱的孤独了:我知道父母双亲,就却再没看到她。雨落下时,从来都独自害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抚养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成语“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哲言都是对父母责任的最好诠译。传宗接代不是简单的指生育,也包涵了教育的责任。针对现在离异家庭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有人说:现在社会就这样。社会是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我们不能事事都去埋怨社会。凡事从自身做起,是最主要的。任何事情的抱怨与怪罪,不如放正心态,凡事都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三字经》中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作为父母,对教育孩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先贤们早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也留下遗训给我们。生完孩子而置孩子于不顾的父母们,为什么“现在社会就这样”的说法你接受,而你当父母的责任却不能担当呢?如果仅仅把生儿育女当做一次人之常理的快乐享受,而放弃对孩子自觉主动的抚养和教育,不履行做父母的义务和责任,我不禁要问:这样的父母,与动物何异?
为人父母者的基本责任就是养和教。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父母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走路,更应该让他们知道走路的意义。为人父母,对子女首先是养,没有养何来教?现在许多离异父母连最基本养都做不到,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有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尤其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太多时候一年年看不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心里在想:同样的孩子,只因为父母的不同,让同样的孩子有了不一样的命运。父母不是生下了孩子就是父母了,你们既然做了父母,就要履行责任,肩负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不应该做父母,不配做父母!
父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母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只有父亲和母亲的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所以,父母之间的恩怨不要影响到孩子,父母的离异,不应该是推卸负责孩子的借口。做为母亲,我非常关注和观察身边单亲家庭和没有父母的孩子。歌中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对妈妈的赞扬。而有太多的孩子因父母的离异而不在妈妈身边。歌中还唱道:“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这是对爸爸的歌颂。然而多少离异家庭却因爸爸的离开,而不能给孩子一个家。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这种不教之教,无言指教,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离异父母不能跟孩子天天在一起,怎么能有太多的心灵上的爱给孩子?离婚对大人是一种伤害,对孩子更是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往往不容易发现,但影响却很深远。就像有首歌中唱道的一样: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听到歌声中孩子那倾情且伤感的演唱,父母们不为之伤情吗?常言道“行为表达真良心”,父母要留心孩子每一行踪,关注孩子每一举动。然而,太多离异家庭甚至是双亲家庭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正常家庭的有些为人父母者,责任意识不强,过分“纵欲”,以“活出自我”为借口,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把培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扔在一边,这是失职,甚至可以说是犯罪。
我们生活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教导人们的中国伦理思想是:子女要尊敬父母,父母要对子女照顾,教育成人。从决定生养孩子那一天开始,就要承担起责任。抚养和教育孩子同其他事情一样也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做父母的不能既希望孩子成长的好,又想自己不费力,天上掉馅饼的事是没有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人,父母必须付出很多心血。生养了孩子,到任何时候不要用任何借口而忘记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是父亲母亲。在大家都颂扬、赞美、感恩、孝敬父母亲的同时,做为母亲,我想说的是:天下的父母们:我们在孝敬父母的同时,我们也是子女孝敬的父亲母亲,我们更是肩负责任的——父亲母亲。
篇四:我的父亲母亲
八月十八是母亲六十七岁寿辰,事情过去了,但所发生的一切仍然让人感动。
父亲是1939年生人,母亲是1943年生人。两人相濡以沬度过了四十多个年头。这其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起让人感慨。
父亲是个军人。他1957年当兵,1981年转业回到地方。妈妈一直与他过着聚少多的生活。我们姐妹5人。生活重担可想而知。当时的妈妈为了生计,什么重活她都干。她有着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善良,下过煤车,扛过面粉,买过冰棍,摆过小摊。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做衣服,干家务。辛辛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几十年风雨一路走来,她的辛苦得到了回报。我们姐妹相继就业成家。日子过的都挺不错。转瞬间,他们成了爷爷奶奶,满头白发,但他们依然操劳着。我们做儿女的只想回报,让他们在家安度晚年,可他们仍然放不下那过去的生活,那熟悉的环境,那群嬉笑怒骂的朋友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那也只好随他们。孝顺孝顺,应该是顺为先。只有以顺为前提才能孝。我的脾气不好,经常惹父母生气,自己也觉得不应该,但确控制不住。爱人提醒我好多次,我也觉得挺后悔的,但就是改不掉。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也知道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可难得的是父母的大肚与包容使我有后悔的余地。子欲养而亲不在使多少人悔恨不已。感谢上苍,让我还能在他们的身边尽孝,让他们尽享天伦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
父亲母亲我爱你们!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