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傻瓜”不容易
2019-01-20 18:01 来源:散文网
人们总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傻瓜”了,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整天乐呵呵的。可是殊不知,有时候做个“傻瓜”也是挺不容易的。
历史上有名的“傻瓜”恐怕就是刘禅了吧。也不知是在赵子龙七进七出曹营寻找刘禅的途中把他抱怀里闷坏了,还是自己老爹那狠心一摔把自己摔成了个二级脑残,总之,在世人的心中,刘禅是等同于昏君的。他平庸得甚至不如一个普通人。
其实,刘禅并不傻,至少智商也是中等。想当初,徐州一战,刘备被曹操打得如丧家之犬,没了根据地,妻儿又走散了,只能四处漂泊。后来刘备入主益州,事业走向了巅峰,才抽出空来寻找自己的宝贝儿子,最终在汉中刘括那里找到了刘禅。原来当年父子离散后刘禅流落到了汉中,被卖到了刘括家做书童。刘括见刘禅聪明机智,读书过目不忘,甚是喜欢,就把他收为自己的养子,不仅让刘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替他找到了老婆。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至于刘禅不战的而降嘛,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明白刘禅原来并不傻,那为什么在后来显得这么白痴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在装傻。
说起装傻,我想小刘同学也是迫不得已的。毕竟老爹走了,而自己又跟自己的老爸的手下不熟,突然当了集团总裁,自然会有员工不服。不过刘备早已料到这点,把儿子托付给了孔明。一来确保了孔明不会谋反(尽管孔明是不会谋反的,但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二来孔明有威望,又有兵权,别人也就不敢谋反了。不过关键还得看刘禅,如果自己一登基就锋芒毕露,过于咄咄逼人的话,恐怕就算是孔明这样的忠臣也不得不采取点措施来保命吧?所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而治。既然你孔明制定的政策好,那就听你的吧。虽然表面上对孔明十分信任,还尊诸葛亮为相父,但刘禅在心里对孔明还是有所顾忌的,尤其当时周边国家的内政十分混乱。例如吴国,君臣虽然是有血缘关系的,还不是争得你死我活,更何况手握重兵的孔明呢?尽管孔明忠于蜀汉,可说具体点孔明只是忠于刘备而已,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才如此尽心尽力的为刘禅辅政。所以刘禅只能装傻,让孔明放松警惕,同时树立仁德,用宽厚的形象来笼络人心,让孔明一干人等真正效忠于自己。不过每天都要提心吊胆过日子,我想刘禅一定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吧?
但真正体现他装傻不易的还是国破被俘之后。家没了,自己的儿子也选择了自杀,自己更是沦为了阶下囚,成了亡国之君。我想,即便他真是一个傻子,也会感到万念俱灰,眼前一片黑暗的吧?可偏偏在这时,仇人司马昭请他看戏,看的还是蜀戏。如果是一般人,恐怕早就因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或是因为愤怒抄起菜刀就出去拼命了吧?可他没有,他要活下去,因为活下去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复国的希望,尽管十分渺茫。不管在场的其他人哭得多么悲伤,他依旧谈笑自若,装傻卖疯,强忍自己心中的悲愤。因为他知道四周全是眼线,稍有不慎,小命难保。最终,司马昭也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尽管蜀国没能复国,但刘禅却成了三国时期上有的几个善终的人。装傻的艰辛,不言而喻。
但刘禅并不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装傻的人。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也是其中之一。兵败国破,是光荣的死,流芳百世,还是屈辱的活,寻求机会报仇?勾践选择了后者。后来勾践被带回了吴国,受尽了屈辱,但他挺住了,选择了装傻示弱,并且极力讨好夫差,让夫差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昏君,胸无大志。最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才会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佳话,他才会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其实,那些看似傻的人很多都是在装傻,他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承担着常人无法承担的巨大痛苦。例如在苏联“大清洗运动”和“文革”时,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了装傻。而那些装傻的人活了下去,并有很多在后来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有时候,将自己像花生一样深埋在泥土之中,远比像苹果、桃子一样高挂枝头要好得多。大智若愚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没有人愿意被当成傻瓜,却不知道不是傻瓜的要把自己变成傻瓜,装傻,却并非易事。装傻,一定有不得不装的理由。装傻,却能迷惑所谓的“聪明人”,不仅需要勇气、毅力,更需要智慧。聪明的傻子,远比傻傻的聪明者可爱。
点评:文章运用求异思维,着眼于历史上的所谓“傻瓜”刘禅,剖析其为什么要“做”傻瓜,探求其“做”的无奈与不容易,并由此及彼,联想开来,深入挖掘。立意新颖,富有理趣。文章思路开阔,纵横辟阖,显得大气。历史典故,随手拈来,如数家珍,使文章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散文,确实值得点赞。
历史上有名的“傻瓜”恐怕就是刘禅了吧。也不知是在赵子龙七进七出曹营寻找刘禅的途中把他抱怀里闷坏了,还是自己老爹那狠心一摔把自己摔成了个二级脑残,总之,在世人的心中,刘禅是等同于昏君的。他平庸得甚至不如一个普通人。
其实,刘禅并不傻,至少智商也是中等。想当初,徐州一战,刘备被曹操打得如丧家之犬,没了根据地,妻儿又走散了,只能四处漂泊。后来刘备入主益州,事业走向了巅峰,才抽出空来寻找自己的宝贝儿子,最终在汉中刘括那里找到了刘禅。原来当年父子离散后刘禅流落到了汉中,被卖到了刘括家做书童。刘括见刘禅聪明机智,读书过目不忘,甚是喜欢,就把他收为自己的养子,不仅让刘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替他找到了老婆。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至于刘禅不战的而降嘛,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明白刘禅原来并不傻,那为什么在后来显得这么白痴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在装傻。
说起装傻,我想小刘同学也是迫不得已的。毕竟老爹走了,而自己又跟自己的老爸的手下不熟,突然当了集团总裁,自然会有员工不服。不过刘备早已料到这点,把儿子托付给了孔明。一来确保了孔明不会谋反(尽管孔明是不会谋反的,但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二来孔明有威望,又有兵权,别人也就不敢谋反了。不过关键还得看刘禅,如果自己一登基就锋芒毕露,过于咄咄逼人的话,恐怕就算是孔明这样的忠臣也不得不采取点措施来保命吧?所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而治。既然你孔明制定的政策好,那就听你的吧。虽然表面上对孔明十分信任,还尊诸葛亮为相父,但刘禅在心里对孔明还是有所顾忌的,尤其当时周边国家的内政十分混乱。例如吴国,君臣虽然是有血缘关系的,还不是争得你死我活,更何况手握重兵的孔明呢?尽管孔明忠于蜀汉,可说具体点孔明只是忠于刘备而已,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才如此尽心尽力的为刘禅辅政。所以刘禅只能装傻,让孔明放松警惕,同时树立仁德,用宽厚的形象来笼络人心,让孔明一干人等真正效忠于自己。不过每天都要提心吊胆过日子,我想刘禅一定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吧?
但真正体现他装傻不易的还是国破被俘之后。家没了,自己的儿子也选择了自杀,自己更是沦为了阶下囚,成了亡国之君。我想,即便他真是一个傻子,也会感到万念俱灰,眼前一片黑暗的吧?可偏偏在这时,仇人司马昭请他看戏,看的还是蜀戏。如果是一般人,恐怕早就因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或是因为愤怒抄起菜刀就出去拼命了吧?可他没有,他要活下去,因为活下去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复国的希望,尽管十分渺茫。不管在场的其他人哭得多么悲伤,他依旧谈笑自若,装傻卖疯,强忍自己心中的悲愤。因为他知道四周全是眼线,稍有不慎,小命难保。最终,司马昭也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尽管蜀国没能复国,但刘禅却成了三国时期上有的几个善终的人。装傻的艰辛,不言而喻。
但刘禅并不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装傻的人。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也是其中之一。兵败国破,是光荣的死,流芳百世,还是屈辱的活,寻求机会报仇?勾践选择了后者。后来勾践被带回了吴国,受尽了屈辱,但他挺住了,选择了装傻示弱,并且极力讨好夫差,让夫差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昏君,胸无大志。最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才会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佳话,他才会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其实,那些看似傻的人很多都是在装傻,他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承担着常人无法承担的巨大痛苦。例如在苏联“大清洗运动”和“文革”时,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了装傻。而那些装傻的人活了下去,并有很多在后来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有时候,将自己像花生一样深埋在泥土之中,远比像苹果、桃子一样高挂枝头要好得多。大智若愚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没有人愿意被当成傻瓜,却不知道不是傻瓜的要把自己变成傻瓜,装傻,却并非易事。装傻,一定有不得不装的理由。装傻,却能迷惑所谓的“聪明人”,不仅需要勇气、毅力,更需要智慧。聪明的傻子,远比傻傻的聪明者可爱。
点评:文章运用求异思维,着眼于历史上的所谓“傻瓜”刘禅,剖析其为什么要“做”傻瓜,探求其“做”的无奈与不容易,并由此及彼,联想开来,深入挖掘。立意新颖,富有理趣。文章思路开阔,纵横辟阖,显得大气。历史典故,随手拈来,如数家珍,使文章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散文,确实值得点赞。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
2020-10-11
-
岁月的味道
岁月,是潜藏在眉弯里的一抹凝望。 有对过往的回首,有对未来的畅想,还有对当下的思量。 每一段流转的光阴,都在明媚的眼波里生长、拉长。像极了腾跃于人生长河里的浪花,或波澜壮阔,或粼粼微...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