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马虎”
在淮南地区,“马虎子”应该说是人们吓唬孩子的一大法宝,但很少有人能够说清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这个所谓的“马虎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泛,并大有来头,就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曾因为它犯过错误。先生曾在其《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后来先生因为读了唐人李济翁《资暇集》卷中的《非麻胡》篇,知道“胡”本应作“祜”,是叔谋之名,并将这一错误在《朝花夕拾》后记中予以更正。那么,依据唐人李济翁《非麻胡》篇记载,“麻胡子”原形便是隋人麻祜,此人作为隋炀帝的大臣曾主管开凿运河。因横征暴敛,凶狠暴虐,且嗜食人肉,特别是小童。于是,扬州一带人民视之为魔头,每当小孩哭闹,大人就会说“麻胡子来了”,以令其收声。没想此语一经流传,竟千年不衰。
至于“麻胡子”到底是在何时传入到今天的淮南地区,想毕已很难考证了,不过“麻胡子”在此处得到了新的发展倒是仍留有痕迹,那就是“麻胡子”的生动造型。至到今天你若是让一个农村孩子描绘一下“麻胡子”的形象,他一定会用双手的食指勾住嘴角,两个拇指压住眼角,并用力使面颊变形,同时配以声音、神态做出较为“恐怖”的造型。自从知道“麻胡子”是一个人之后,便一直奇怪于这一造型的产生。不管“麻胡子”是何等凶狠暴虐,总归还应该属于人类,应有着人的形象,但民间流传的这一造型已明显与人无关了。鲁迅先生对“麻胡子”的描述中没有提及到这一形象,应该是没有听说。曾经与扬州的朋友做过交流,他们对“麻胡子”的这一造型也是茫然不知,看样子“麻胡子”的这一造型应属我地独创。那么,“麻胡子”的这一形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自不量力,在此做出一些猜想,供方家指正。在淮南地区可以与“麻胡子”相提并论的便是“猫猴子”,笔者以为这个“猫猴子”应该是“麻胡子”以讹传讹的结果。这一变化应该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的物化,你想,经过了千年的流传,有几个人还会把“麻胡子”当成一个人?由于方言的作用,“麻胡子”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马虎子”,这一变化的另一动因就是“马虎子”作为一个似马非马,似虎非虎的怪物,其恐怖程度自然要高于仍属于人类的“麻胡子”。第二个步骤便是因“马虎子”而创造出“猫猴子”,大家都知道,人们对怪物产生的恐怖感不是因其大,而是因其怪。“马虎子”与“猫猴子”在同时具备“怪”的特征之外,猫与猴比起马与虎来要更加贴近生活,再者说猫和猴与恐怖的联系也要大大的高于马与虎。由于“猫猴子”的存在,“麻胡子”动作版的出现也便顺理成章了,因为这一造型完全就是人们对猫或猴形象的一种模仿。同时由于“马虎子”与“猫猴子”的深厚的渊源,让它成为麻祜的形象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相关阅读
-
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
2020-10-11
-
岁月的味道
岁月,是潜藏在眉弯里的一抹凝望。 有对过往的回首,有对未来的畅想,还有对当下的思量。 每一段流转的光阴,都在明媚的眼波里生长、拉长。像极了腾跃于人生长河里的浪花,或波澜壮阔,或粼粼微...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