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游记
2001年我第一次去南京,时隔七年后因为要参加一个会议,我又一次来到了南京。印象中南京总是和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联系在一起的。到南京时已是下午三点半了,去会务组报到后,匆匆在客房擦了把脸,我们立刻驱车赶往中山陵。
出中山门往东,到达紫金山,看到大片的树林和青翠的竹林,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散落着著名的名胜古迹: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天文台,以及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
找了一个导游带我们先去了紫金山天文台,参观了浑仪、简仪、圭表等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
听着导游的讲解,令人不得不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肃然起敬。登临紫金山观景台俯瞰整个南京城,前面是玄武湖,后面是朱雀湖,远处是绵延起伏的山,近处是绿油油的树,还有满心欢喜、满眼新奇的我们。(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离开天文台,我们直驱廖仲恺、何香凝墓。廖仲恺(1877-1925年)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孙中山逝世后,他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1926年6月,其灵柩由夫人何香凝女士运来南京,9月于此举行国葬。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恺夫人,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拥护国共合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在廖仲恺先生遇难后,她继续团结国民党左派与右派进行斗争,1947年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解放后,她已近古稀之年,仍担任国家重要职务,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9月6日,灵柩运至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沿着一条笔直的石道前行,一座拱形墓便出现在眼前,墓碑上只有“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寥寥八个大字。在一片苍松翠柏掩映下,整个墓地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随后我们匆匆浏览了明孝陵四方城和神道,便去了中山陵。这里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壮观。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刻有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再进为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392级台阶的数字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出祭堂,极目远眺,只见走过的阶梯整齐地延伸到远方,满目尽是绿色,一片浓一片淡,像泼墨的国画,浸染了整个南京城。夕阳下远处的游人、各色树木、花卉显得影影绰绰,让人顿生如梦如幻之感。
两个半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就这样走马观花地结束了中山陵景区的游览。
第二天晚上华灯初上,我们来到游人如织的夫子庙欣赏秦淮河夜景。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1034年,位于秦淮河北岸贡院街。一千八百年以来,这里始终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
秦淮河是以夫子庙为中心,具有明清风格、庙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旅游胜地。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我们来到魁星阁下的码头,乘上了仿古画舫游览秦淮河。在夜色苍茫中,听不见闹市的喧嚣,看不见现代都市的繁华,惟有河面上吹来的阵阵凉风,伴着船上导游介绍十里秦淮的两岸风光及历史故事,看着那金粉楼台,画舫凌波,浆声灯影,仿佛走进了如梦如幻的奇境。
短短的两天,我在金陵匆匆浏览,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感受着它的博大、壮观……
相关阅读
-
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
2020-10-11
-
岁月的味道
岁月,是潜藏在眉弯里的一抹凝望。 有对过往的回首,有对未来的畅想,还有对当下的思量。 每一段流转的光阴,都在明媚的眼波里生长、拉长。像极了腾跃于人生长河里的浪花,或波澜壮阔,或粼粼微...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