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祠诗话
西安南郊,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分布——这里是西安人十分钟爱、引为荣耀的文化城。南郊韦曲镇西太公路之东,双竹村的房舍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一条斜向东北方向的缓坡弯道,穿过村庄,直通高踞少陵原西坡的杜公祠青石台阶之下。杜公祠崭新油亮的朱漆大门,面阔一间,虽无雄伟景象,却敦实古朴,须仰视才见。
登阶而上,两旁顺坡朝上的石雕玉柱连缀的立体方块石板,镌刻着杜甫的诗句,动情地倾诉盛唐的繁华似锦,乱世的悲欢离合。翠叶藏飞莺,啭枝黄鹂近,鸟儿圆润的歌喉,似乎在为大唐诗人伴奏着沉郁雄浑的韵律。进入居高临下的杜公祠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间享殿正中的杜甫铜像。享殿中门两侧的铁红圆柱上,金字楹联分外亮眼:
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世称诗圣,
千年传唱化邪恶启民智人尊文昌。
好一幅楹联!笔力纵横,意境生风云,汪洋恣肆,雄视凌八荒,使得享殿之内2m高的杜甫坐像,一下子高耸云霄,大放光彩,驻足瞻仰者即刻感受到爱国诗人的伟大力量。
杜公祠小巧玲珑,砖木结构,是一个仿唐式四合院建筑群。它背倚少陵原,俯临樊川,东西窄,南北长。庭院内外,林木环绕,松柏参天。冬雪腊梅幽香,春初紫荆吐艳,盛夏紫薇盛开,穷秋枫叶含紫。古柳老槐,碧桃银杏,枝干遒劲,盘根错节。山门之内两侧、面东的长长游廊砖墙上,整齐地挂着各式各样的精致镜框,里面的文字以不同的书法风格,展示着杜甫诗作及关于杜甫的经典评述。享殿北院座北朝南的三间厢房内,墙上挂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的,都是杜甫寄居长安13年期间的作品及研究杜甫的文献古籍,例如现存于世杜甫唯一的墨迹《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墨拓本,就收藏在这里。享殿南院的厢房内,收藏展出杜甫写于长安的“三吏”、“三别”、《洗兵马》等篇什,以及以杜诗为内容的名人书画。赏画诵诗,使人慢慢沉入悲怆苍凉的战乱年月。在享殿与北厢房间隔的东壁(从上到下直切的陡坡),是短短的一排碑廊,青砖砌墙,嵌入明、清及民国时代修造杜公祠的碑刻、题记等,历述杜公祠之始末轨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偏居少陵原黄土高坡,丛林掩映,北傍牛头寺,南望翠华山,小小杜公祠,貌不惊人。然而,千百年来,这儿却搏动着一颗强劲的心脏,“砰砰”作响的心音,记录了古老民族一段欢乐悲辛的历程,绘制了一幅盛唐走向危世的历史画卷,足以使秦岭震撼,大地颤动。在杜公祠的春花秋月中,杜甫的才思达到顶峰,他的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一生流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其中400余首写于留居长安(746年—758年)时期。许多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代表作品即产生于彼时彼地。在诗人的心目中,杜公祠所在的少陵原是自己的故乡。祠内的《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祠堂记》碑刻记述:“……余考杜子,生于京兆之杜陵,而长安乃其生里”。其祖父“杜审言,为学士、尚书,累居京师,以官为家;父(杜)闲,徒杜陵,生公,而少陵乃公故里,故公诗曰:‘故里樊川菊’”。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居官之地在襄阳。《晋书﹒杜预传》记载:“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据此可以说少陵原本是杜甫的祖籍所在地。许多书籍,包括工具书《辞海》在内,都说杜甫是河南巩县人。这是因为杜甫曾祖杜艺在河南巩县任县令,死于任所。其实,巩县是杜甫的出生地,并非籍贯。其祖父杜审言于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进士及第,入朝为官,终生居住长安,官至膳部员外郎,是唐初著名诗人。其父杜闲,也长期在京城长安附近做官,曾任武功县尉,终于奉天(乾县)县令。《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其中的“本襄阳人”是以远祖杜预的居官之地为籍贯,“后徙河南巩县”是指杜甫生于此地。杜审言一生在朝为官,杜闲终于奉天县令任所,他们的居处产业应在祖籍杜曲少陵原一带。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初到长安就住进了少陵原,一住就是10多年。“城南韦杜,离天尺五”,这是当时长安流行的民谚,表明那里是高官显贵的聚居之地,从汉宣帝以来都是这样。正因为如此,在杜甫的作品里,常常可以读到“少陵野客吞声哭”,“杜曲幸有桑麻田”,“杜陵野老人更嗤”这样的诗句。古人素有以郡望而自况的习尚,常以故里郡望为名号。杜甫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流离江南时又称“杜陵远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足见杜甫对少陵原情感深沉。所以,人们往往以“杜少陵”作为杜甫乐于承认的郡望,当作对诗人的敬称。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由洛阳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此时的李隆基,沉溺于声色犬马,锐意进取的明哲渐成昏聩。李林甫把持朝政,玩弄“野无遗贤”的把戏,杜甫自然惨遭落第,留居长安。乾元元年(758年)6月,47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由华州赴洛阳。次年3月,由洛阳返归华州、长安。7月,因关中饥荒,弃官离开华州前往秦州(甘肃天水)。在长安13年(746—759年)期间,杜甫创作的400余首诗大体可以分作四类:其一,干谒公卿、宫廷唱和。其二,宴饮游乐,为官写照。其三,亲友惜别,感叹身世。其四,伤时感怀,忧国忧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迄先秦两汉、魏晋唐宋以来士人的理想选择。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杜闲官至奉先县令,虽然渐露家道式微的暗淡气色,但优良的家学传统浸透肌髓,以致于杜甫发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言壮语,他把入世出仕当作人生首选。得益于家学和勤奋,童年杜甫即显露出创作才华:“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青年杜甫虽然才气横溢,自视甚高:“气劘屈宋垒,目短曹刘墙”(《壮游》),怀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强烈功名心赶赴科考,但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忤下考功第,独辞东尹堂”(《壮游》),两次科考都落第了。可是,热衷功名的杜甫尝未看清官场的丑恶腐败,既为谋取官职,也为困守长安的生计,他周旋于达官贵人的门庭:“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样,就产生了杜甫写于长安的干谒公卿、宫廷唱和,宴饮游乐,为官写照等这一类卑躬屈节、宴乐吹捧、歌功颂德、消磨时光的庸俗诗作。例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敬赠郑谏议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陪诸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和贾舍人早朝》、《紫宸殿退朝口号》、《题省中壁》、《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端午日赐衣》、《曲江二首》、《曲江对雨》、《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等等,甚至还有直接向唐玄宗陈情的《三大礼赋》。这些诗作近百篇,固然有“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安”的苦衷,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天宝年间政治生活的沉沦,社会生活的沉疴,歌舞升平掩盖的危机。然而,超凡的艺术魅力难以除去陈词滥调的俗气,既无诗人早年“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望狱》),“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的胸襟和浩气,也听不到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痛苦呻吟。因此,此类诗歌是“诗史”中最为暗淡的一页。尽管这一类诗在如今的西安大雁塔广场的白玉雕柱上触目皆是,毕竟是垂青于其词华曲赡之气韵而忽略了那些切肤之痛的民瘼。
比较之下,此时诗人所写的亲友惜别,感叹身世的作品,如《春日忆李白》、《饮中八仙歌》、《送孔雀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月夜》、《得舍弟消息》等诗篇,或歌吟真挚友谊,亲情浓郁,或感叹怀才不遇,即景抒怀,十分真切动人。可是,终究未跳出个人情感的狭小领域,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十分淡薄,属于“诗史”中分量轻飘飘的那一部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