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梦来
篇一:家园雨声入梦来
是谁,在我栖居家园的梦里昼夜流淌?
又是谁,在夜半的月色里,叮叮咚咚地弹奏着一张古琴。
一条家乡的河流,在夕阳下,在月色里,仿佛是一匹闪闪发光的银绸,她总是哗哗的,汩汩的在我的生命里流响,在我的灵魂里抖动。时光如水,水声如月,它从我呱呱落草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我的血管和骨骼里冲撞奔流,如今,我早已不再年轻,可那一条大河的魂魄,那一条大河流淌的声音,还日日夜夜的在我心中歌唱。
是谁,滋润了干旱龟裂的故园土地,使其庄稼茂盛,遍野金黄?
又是谁,在我那一块菜园里如洒甘霖,使我这个骨子里的农夫,与碧绿的蔬菜一同生长?
是我老家那三间低矮的土瓦房吧?我盖着一床厚厚的棉被,屈辱得眼泪长流。当兵的梦,当民办教师的梦一个个破碎了,那时尚还年轻的我,心中郁积了太多的愤懑太多的不平。天生我才必有用,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呀……
在土坑前的小木桌上,点着一盏昏黄的油灯,我那早已满头银发的老母亲,一边呼唤着我的乳名:“新春、新春娃呀——!”一边慈爱地望着我,为我抹去泪水,然后,她又哧啦哧啦地纳开了鞋底。
恍惚间,我又看到了我那留着一撮山羊胡须,佝偻着腰身的老父亲,他走到床边,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说:“娃呀,愁啥哩,咱当农民难道就不活人啦?只要我娃有真才实学,总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而窗外,正黄叶飘落,一片苦雨凄风。父亲怕我躺在土坑上身子骨冷,更怕我冻出毛病来,就往炕洞里一块一块的加着干柴,闷闷地抽起了他的旱烟,火焰在土坑那边的坑洞口毕毕驳驳地燃烧起来,整个昏暗的小屋里顿时一片温暖。(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记不清,记不清多少年都没见到父亲的面了,没想到父亲还活着,活着。大呀,我么多年你到那里去啦?儿想你呀!现在儿已当上了一名律师,日子好过多了,大呀,我给你端肉拿酒去。我一咕碌从土坑上爬起来,要去抓住父亲那双苍老的布满了黑斑的手,可父亲只笑了一笑,便转身倏乎逝去,瞬间没了踪影,我不禁心如刀割,放声大哭:“大——!大呀——!”
“醒醒!快醒醒·”
妻使劲地摇醒了我,擦去了我满鼻子满脸的泪水。
“你这是咋啦?又是说梦话又是哭的?”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原来我刚才做的只是一个梦。在梦中,我见到了家乡那条金钱河,见到了父亲、母亲,我又回到二十四年前在红椿沟老屋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
可是那河流的溅溅水声呢,那一阵荡气回肠的古琴曲呢?
侧耳细听,窗外正秋雨连绵,一条条雨线落在竹林里唰唰有声,也叮叮咚咚的滴落檐下。
我坐起来,披了一件衣服,然后斜倚床头,慢慢的点燃一支烟,一一回想起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些艰难岁月。
一切屈辱,必将随风而去。
一切苦难,必将磨砺人的意志。
一切困顿和失意,必然成为人生的一大财富。
五十二个春秋寒署如电影镜头一般瞬间铺展开来,又瞬间如一匹白马跨越过了一道溪涧。如今,我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心里浮澡尽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如水一样的记忆,如流云一样的散淡,正如京剧里的那句道白一样:我原本就是一个散淡的人呐!而父亲呢?他老人家也早已逝去,为何今夜又会来到我的床前?他又为什么要对我叹息?他是感叹我半生劳累一事无成吗?还是惋惜我空有一腔壮志却志大才疏?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又忍不住的流了下来。
我突然想起友人郑学良的一首诗:
在冬天来临之前/我要抓紧从山上背回干柴/安顿好年迈的母亲/我所任教的校舍仍破败不堪/我要在冬天来临之前/糊严窗户/将教室墙壁的裂缝/用泥土堵上…/在寒冷的冬天/不能冻着两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孩子
老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秋风渐凉,加上老天还下着秋雨,我明天得早早的进城去给她买身保暖内衣。孩子呢,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我明天得多给他兄弟俩寄些生活费去。
我就这样将烟一支一支的抽着,一边了无头绪的想这想那,早已没了任何睡意,突然,我听到窗外响起了一片悦耳的鸟声。
顺着鸟声望出去,窗外早已无光大亮,院内的竹林、花树上的千万片叶子,绿的翠色欲滴、黄的金黄闪亮、红的如火如霞,一切都像是水洗一样,而此时,那下了一夜的连绵秋雨,也早已雨住云收,满世界一片清爽。早已收过包谷黄豆的田野上一片空旷,有早起的农人正扶犁耕作,鞭声脆响。或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正挥镢开挖。哦,原来父老乡亲们已经开始播种冬小麦了。
这是一个播种的好日呀!
篇二:百合花开,馨香入梦来
举目望去,鲜花盛开,花团锦簇,绿叶托扶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迎风起舞。花儿名目繁多,叫上名的在开,叫不上名的照样在开,且不管是哪一类,在盛开时的模样都是一样的,都是带着一脸幸福和骄傲的。都道是花开时好,可谁又能体会到花开过程的艰辛呢?
在我的心里,一直绽放着这样一朵花儿,开在了野外,名叫百合花。
在旷野上,芳草如碧,野百合孑然独立,顽强地生长着,虽然和杂草相似,但它心里并不在意蜜蜂、蝴蝶对它的嘲笑,而一直坚守着一个信念:我是一株百合,我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凭着坚韧,拼着执着,它把这个念头转化为生长的强大动力,深深扎根,吸收养分。
百合花心里明白,暗暗鼓励自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就这样,为了一个信念,它默默地、顽强地生长着,直到有一天,百合花绽放出了洁白无瑕的花朵。一朵一朵美丽的花瓣上似有晶莹的水珠,那其实是百合花欢乐之极的泪滴啊!
这是林清玄笔下的一个有关百合花的故事,极富哲理,发人深思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读后,有一种美妙的感觉油然而生。
是啊,“全心全意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话十分给力,似乎嗅到百合的馨香,是来自于心底。读罢,思之,让人感到一种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充盈在躯体内,使生命洋溢着活力,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百合花凭着“开出美丽花朵”的信念,顽强努力,生长不息,最终以美丽的绽放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类似“驿外断桥边”的兴叹,或顾盼自怜,或自轻自贱,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缺乏一种动力,这多是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其实,我们每人都是一朵百合花,都能开出自己的美丽。
每一朵小花都有同样的尊严,每一朵小花都有自己的梦想,呵呵!花香来自心底,绽放的花儿最美丽,让执着的百合花一朵朵绽放在你自己的心里,让那诱人的馨香萦绕在你甜美的梦里。
篇三:昨夜慈母入梦来
昨夜慈母入梦来,逡巡犹疑在窗台。
高楼平地耸百尺,难阻娘亲登云彩。
阴阳悬隔三千日,无日不将儿挂怀。
终于寻得儿睡处,托梦殷殷爱不改。
昨晚,多饮了茶,不能入睡。想着怎么样给母亲写一篇《墓志铭》》。
还记得几句:X氏XX,生于民国二十六年(生日不详),卒于公元2006年农历闰七月十四。本籍冶头,诞于博山。父为人强悍,在原籍已娶有妻室,育有四女。后于博山娶徐氏之女,育有两女一男,母为小女。适逢乱世,又遇变天。家道中落,命途多舛。,祖母缠绵床榻积年,母侍奉汤药,竟至废学。后祖父做主,许于X氏。萧墙之烈,非人可堪。内外交困,邪魔入心。虽经疗治,元气大损。强撑病体,抚育儿孙。劳作终身,茹苦含辛……
未成篇睡去,在懵懂中忽见窗外大黑,似有物遮挡,临窗审视,窗外一人,竟是已离世六年之久的母亲。大异,于是开窗扶其入室,坐于沙发之上。又思自己曾有站于窗外平台之想,下临深渊,惴惴如也。
清晨醒来细想,入淄工作以来,日日赶班,母每早起晚睡,为我备饭留门。有次我落下东西,已坐车中,遥见母匆匆赶来之影,不禁泪下……
买房之前,母已去世,倏忽六年。今夜驾临,当挂心儿子,特做探视也!
篇四:荷风送香入梦来
“晨起动征铎",客行思故乡,故乡在哪里?南国花香处。
为了稻粱谋,寄身在外乡,每年回家不过一二次。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常常会想到故乡,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乡愁情结吧。
烟波渺渺梦悠悠,梦中常思我故乡。
故乡是浙赣线以南的一个小村庄。村南有口大荷塘,每年仲夏南风起时,全村就笼罩在淡淡的花香中……
要问这荷塘水域多宽广,不知道;塘水到底有多深,不知道。只知道每年春天塘堤上杨柳依依,如烟似雾,看不到尽头;只知道每年夏季,水面长满了粉荷、嫩草,鱼儿们鼓着腮儿从深水里钻出来吐着水泡穿过莲叶游向远方。
在水乡生活过的人们有谁没有见过荷塘呢?但故乡的荷塘啊,你为什么总是牵动着游子的衷肠!
每当夏日午休时,悦耳的布谷鸟声里,那蝉儿在轻声歌唱,那南风送来清凉,微风送来了淡淡的花香、草叶香和泥土的芬芳,还有池塘里墨玉色的鱼尾轻敲绿荷的声响。
听啊,哪是谁家的母亲在为爱儿低低地唱着眠歌?哪又是谁家的白胡子爷爷在给儿孙们讲着鲁班师徒或三国故事呢?
说起讲故事,我想谈谈父亲。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记忆力好,性格平和,故事又讲得精彩,全家人都很爱听,有时邻居也会跑来听。
要问古风浓郁之村在哪里,请你看看我故乡;要问鱼米之乡在哪里,请你看看我故乡!在祖国和平年代异常安宁幸福的江南小村庄,那里有我祖先汗水浇灌过的沃野,那里四季鱼儿飞跃稻花飘香!故乡啊,我要向你深深地鞠躬,我要向你作最虔诚的稽首,我要像儿子依恋母亲一样亲吻你那鲜花盛开的地方!
怎能忘记那童年的好时光!我读小学那会儿,只要是父亲工休时间天气不太冷,他就会带我到塘中捕鱼。父子俩穿过柳絮飘飞菜花绽蕊的塘堤,哼着快乐的歌儿来到塘边,那正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时光。父亲面带微笑轻捷地从浅水处渐渐下到水有齐腰深的荷塘里,他轻轻地拨开水面的荷花和水草,开始用鱼罩捕鱼了。大凡罩住了鱼,鱼儿便会在鱼罩里扑拉拉乱跳,于是,父亲弯腰——抬头——扬手,手法快得像闪电。眨眼功夫,各色的鱼儿纷纷飞到岸边草丛中,被我又惊又喜地装进了鱼篓。我伸出大拇指向父亲示意,父亲却轻轻地向我摆手说“没什么”。
父亲在塘中尚未捕到鱼时,我便趴在塘岸边伸手摘菱角。将鲜嫩菱角茎叶提起来,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菱角两头尖翘,中间饱满,菱肉白嫩,甜爽,可口极了。
在酷暑难耐的夏日,我和小伙伴划着小木船钻进荷塘深处。荷花荷叶高高低低、深深浅浅。花叶高的亭亭如伞盖;花叶低的铺在水面,盛满水珠,象绿玉盘盛满了珍珠。微风吹来,花叶被吹得团团转,真美呀!在赤日炎炎的苦夏,这荷叶荫蔽的地方,真是一个好去处。
缤纷的荷花在水面开得到处都是,青蛙在荷叶和水面之间跳跃,秧鸡、野鸭和那种长腿不知名的水鸟踏着轻盈的舞步在水面翩翩起舞,见人来便箭一般地钻进荷花更深处去。我和小伙伴一边划船,一边用小小的船桨将船舷敲得“梆梆”响地追赶它们。鳊鱼、鳜鱼、乌鱼、金丝鲤和成百上千游速极快的白鲦,被我们吓得惊慌失措地在水中乱钻。渌水荡漾,水花四溅。
当太阳将她的余辉洒满西山时,我和小伙伴的小木船都装满了荷花、荷叶、菱角、鸡头米、大小鱼虾,应有尽有。
回到家,将当天的收获交给母亲。母亲为了全家炊饮已操劳了一天,显得很疲倦了,但她看到孩子回家总是很高兴的。她还要为孩子做一件别出心裁的玩具呢。母亲笑咪咪地拈出一枝含苞欲绽的荷花箭,她小心翼翼地摘掉花瓣,将一根白绒线打结系在花蕊底部,然后把绒线一圈圈地绕上去,最后用右手提起线头,一松手,荷花花蕊便像仙人手掌上的风轮一样急速旋转起来。急速旋转的花蕊风轮,散发出浓郁的花香,形成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立体世界。如今孩子们手中玩的各种变形金刚,怎能敌得过当年母亲给我制作的轻巧新奇的花蕊风车呢。
别梦依依到故乡,童年往事欲忘难。弹指间我已工作二十多年,故乡景物与从前已大不一样,虽然高楼林立,家家新房,但树木没有从前多了,水质比从前也差了不少。儿时的伙伴都风流云散,有的远渡重洋到了异国他乡娶的是异国女郎,再聚首可否已是白发苍苍?慈爱的父母已去世多年,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每当想起童年时代村里花叶飘香布谷啼吟蝉鸣声声,想起与伙伴嬉戏过的故乡荷塘,想起父亲从荷塘中抛出的条条鱼儿,想起母亲制作精巧的花蕊风轮,心中便涌起阵阵思念!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眼眶好像有些异样。这时,我便想起康有为在开封龙亭题写的名句:“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风物虽然不同,情感却是相通!
故乡呀,我永远思念的故乡!你肥沃的稻田和美丽的荷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民,你的一花一草永远牵动着游子的心房,你是我心中永久的慰藉和温暖的避风港!
愿我的故乡永远天蓝水清花叶芬芳,愿故乡的人民世世代代幸福安康!
篇五: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晚年诗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壮心不已,令人为之扼腕。陆游是名人,一生坎坷,壮志入梦自然令人景仰。家父今年八十有七,常常半夜叹息不止,打搅一家人睡不安生,难免家人埋怨。
父亲胆小懦弱,嘴拙手笨,平生潦倒,没有什么漂亮往事值得炫耀。一日酒酣,父亲来了兴致,聊起他早年的事。民国晚年父亲只身闯津下卫(天津卫),当小工,拉胶皮(即拉洋车),卖老虎被(把买来的旧棉被拆洗浆补一番,看着干净结实点)。后来积攒一点钱,和老乡合伙在今天的南开三马路一带买了半亩地,盖了十几间房子,开了一个小客栈,几年后又“公私合营”了。这极短暂的几年就是父亲一生最辉煌的历史了。可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我是男孩中的老大,隐约记得父母带着我和姐姐听过一次戏,然后去饭馆吃了饭,弟弟妹妹们更是连一丁点的阔绰都没有赶上。我历历在目的就是终年缠绕不去的穷困,月初借钱,月底借粮困扰了父母大半生。
前几年母亲病逝,父亲就轮换着跟我和弟弟两家生活。渐渐听到父亲在夜深人静的叹息声,且越来越响。清晨问他,总是沉默,再问则怒。怕是一生辛劳无人解,凄风苦雨入梦来吧。几番旁敲侧击,我的猜测总算证实。
莫道“旧事说如梦,谁当信老夫。”我可以作证。
60年闹饥荒,全家人饥肠辘辘。父亲自制一个“小木船”,其实就是用木板钉了一个没盖的木箱,油灰泥缝儿不漏水而已。从此饭桌上就常有了水草掺棒子面的饽饽,偶尔还有田螺、河蚌,有时甚至还有鱼吃。一天父亲筋疲力尽归来,沉甸甸的兜子里有一个大家伙扭来扭去,滚到地上是一条近一米长的黑鱼,顿时全家人眼里冒光,惊叹不已。傍晚看见父亲前胸黑紫,才知道父亲与黑鱼在泥潭里搏斗的惨烈。
那年冬天最难熬,寒假时父亲带着我和姐姐拾干白菜帮子。母亲用床单缝制了一个大口袋,清晨父亲带我们坐火车去郊外,我记得是军粮城附近吧。菜园里有菜农丢掉的白菜帮子,经过冻晒已经干透,带着冰霜,那就是我们搜寻的宝贝。我们还是孩子,动作敏捷,比父亲跑得快,拾得多。到了下午就把那个大口袋装满了,爷仨就在站台守着大口袋,边吃干粮边等火车。每人一个净面窝头,冻得像啃石头,那可是难得的犒劳了,我以为是世界上最美的盛宴了。火车停在站台,我和姐姐先上车拉口袋,父亲在下面用力举,才能把那个硕大的口袋挤进车门,然后父亲上车把口袋拖到车厢旮旯里。下了火车,父亲就扛着大口袋,我们跟在后面。大口袋太大了,瘦弱的父亲又不显眼,就像胀鼓鼓的大气球自己在飘,就这样飘呀飘,飘进家门,已经是万家灯火了。
一次父亲要理发,母亲没有钱,我和姐姐把积攒很久的零花钱都拿出来,最后也没有凑够。母亲就去邻居那里借来推子给父亲理发。后来文革时我去学工,一个月发了三块钱生活补助费,回家的路上就买了一把推子。从此我们就再没有进过理发店。我们上学可以免费,但需要家长在单位开家庭困难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难坏了父亲。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先交一学期杂费,老师了解了我家的困难后,学校主动给免费的。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晚年的父亲患小脑萎缩和帕金森病,偏偏又把胳膊摔得骨折了。可是父亲还是想象自己会好起来,愿梦境给他安慰吧。“铁马冰河”之梦就留给陆游去做吧,父亲挑不起那个担子,他老人家能把我们抚养大就是一个奇迹了。“常言梦归处,泉石寒更静。鹤声夜无人,空月随松影。”现实亏待了父亲,一生也没有什么辉煌,就让梦更宁静,更美好一点,补偿补偿他老人家吧。
篇六:一枝梅花入梦来
昨夜美梦缠绕,大梦难醒。梦里飞来一枝欲开未开的梅花,香气氤氲,枕边缭绕,在微雪初晴的清晨,梅表姐拉我去梅园踏雪。
愕然中,披衣凭栏望一眼窗外,这里仍然绿草茵茵,花繁叶茂的季节,冬天的脚步似乎离这里还很遥远。禁不住一缕思乡之情掠过心头,数不尽和雪有关的人和事,一场场,一件件,仿佛就在昨天。踏雪寻梅的美好意境深深镶嵌脑海中,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自幼与雪为伴,对雪有特殊的感情,即时身居花红柳绿的南国,对飘逸挥洒的雪花仍怀有一份眷恋。尤其对迎寒怒放的红梅,更别有一番钟情,喜欢哪两种鲜明的色彩,白雪、红梅。雪,因为红梅点缀,更显其洁白,梅,因雪的衬托,更显其冷艳孤傲。这两种色彩的搭配浑然天成,为漫长枯黄的冬天,增添了灵动和韵律。
表姐,一个北方女子,却长了一副江南女子的身材,窈窕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姑姑生她的那天早上,正是梅花盛开。目不识丁的姑姑就给表姐起了个雅意的名字——梅。大概是希望表姐像梅一样美丽,给予表姐一种坚强的品行吧。表姐聪颖,秀外慧中,喜欢诗画,文章也写得蛮有文采,大概是我们有共同的爱好的缘故,我常常和表姐粘在一起,说女儿家的心事,谈自己的理想。一本小说轮换着看,秋天,我们俩趴在高高的谷垛上,托腮望着远处的天际,想飞到看外面去看更精彩的世界。
寒假一到,表姐家的后院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她和我常往梅园跑。梅花红白相辉映,给寂寥的的冬天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虽然梅花没有海棠的妩媚艳美,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但是我独爱梅,梅冰枝蕾红,疏影清雅,幽香宜人。白如瑞雪,红若朝霞。在白雪的映衬下,花朵显得高雅,梅不争春,在风雪中傲放,开得如此艳丽。我被梅花的色泽,冷艳所陶醉而流连忘返,看那孤傲不为风雪严寒的高洁,我依偎着的梅表姐,宛如那迎风怒放的梅花。冰晶玉骨,洁丽温婉。
梅表姐聪慧勤奋,加之对文字的悟性,读高中时,就是班级的语文课代表,作文每次都是被老师当范文来读。她的理想就是考大学去读中文系。寒窗苦读三载,一朝大笔之年,丰满的理想,变成骨感的现实。梅表姐名落孙山。我看见她沮丧,沉闷,只是同情无计可施。极度消沉过后,表姐消瘦了许多,那些日子她书不离手,手不离书,梅园里她的身影和梅影重合。我担心瘦弱的表姐身体吃不消,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跟在她的身后,成了她的影子。不知道她在沉默中颓废,还是在沉默中崛起。
有一天,我偶然发现,表姐的文字和名字变成了铅字印在省报上,那颗悬着的心落下来,同时又充满对她的崇敬。当炊烟由浓变淡的时候,表姐小屋的灯光爬上了窗棂。漫长的冬夜,表姐把冻的发硬的手放进内衣里,她的书稿都是在被窝里完成。没有台灯,没有写字台。那时的我,成了表姐义务邮差,每天早晨上学都是给她捎走一摞稿件,投到邮局的信箱里。“梅花香自苦寒来”,表姐的功底和文采得到认可和欣赏,当地报纸,电台经常有她的文章登播出来,她的配乐散文在省电台播出后反响强烈,有人建议纳入教科书。梅表姐采写的人物通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她的文章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为此,表姐名声大震,成了县城风云人物。市里宣传部门招聘表姐去新闻单位做编辑,通过笔试,面试,表姐以绝对的优势当选。清楚地记得,那年的隆冬,表姐去应试,穿一件军大衣,脖子上挂了一条红色的围巾,英姿飒爽。红梅白雪映衬她隽秀的脸。看她飞身上车,蹬车如飞,已胜券在握。后来表姐并没如愿,原因是她太保守,赶不上时代发展潮流,不能”与时俱进”因而被顶替了。
表姐的梦遗落在冰雪的世界,而她就像迎风斗雪的红梅,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自强不息,在厄运中把握自己。没有奴颜媚骨,视权贵如粪土,在悬崖百丈冰的环境中,花枝俏,幽香浓。梅花一岁一开,一树一树的红,一树一树的香。表姐在岁月的悄然流逝中,走到人生的秋天。而她依然在秋天里放歌,她的秋歌高亢嘹亮,柔婉激昂。
“雪映梅开是天成,踏雪寻梅是雅兴"而我守梅数载,独享其香,独醉梅林。不需爬山坡、过小桥去寻梅,咫尺间即可观疏枝缀玉,缤纷怒放,如朝霞般的艳红,瑞雪似的洁白。更多的是敬仰梅的风骨,清逸幽雅,坚韧,浩然正气,不摧眉折腰。傲视霜雪,争斗严寒。品格的魅力被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赞誉。我去过南京的梅山,那里的梅与雪无关,是报春的使者。因而找不到北方寒梅的忠贞,孤傲,我独爱故园的梅,因为她脱俗,能为肃穆的冬天带去春的气息。梦梅,梦寐,构成我对这种据有人的风骨的植物怀有特殊的情感。“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吐蕊梅花,凌寒独自开,钦佩这样特立独行的风格,望梅俞人,表姐就是梅的化身,怎不让我心生赞叹和怀恋之情!
那个梅雪香吻的世界,带给我太多的欢乐,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留恋。我对文字的痴迷,大概是受表姐的熏染。常常梦回梅园,白雪飞舞,红梅俏丽,雾凇妖娆,丽影绰约,组成的冬日美景,是我心灵深处永不退色的画屏。
篇七:乡情如水入梦来
不知是年龄的缘故,还是身心疲惫所致,夜里休息,常常有梦相伴,但无论内容怎样千变万化,大都离不开故乡这个大的场景,醒来总像刚刚完成一次旅行,或者刚刚喝下一杯醇酒,回味再三,余味悠悠,巴不得再合眼入梦,回到那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鲁西南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小村落,打我记事起,都说六七百人,到如今也不足八百,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村。小村的普通,就像鲁西南千篇一律的老汉,眯着眼,抽着旱烟,品味着岁月里的滋味;也像就着河水浣衣的村姑,把清纯的笑声挂上风中的树梢和蓝天里洁白的云朵;更像羊肠小道上赶羊暮归的孩童,把羊鞭甩得脆响,让火红的晚霞和氤氲在村边的炊烟都支着耳朵细听。要说小村的别样,也确实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老祖宗安家的时候,偏偏看中了满地里白花花的盐碱,别的不图,就图个熬盐吃盐方便。因此,故乡的冬天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白茫茫一片,不是瑞雪,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走在上面,没有雪地里那种软绵绵、咯吱吱的感觉,全是沙沙沙的那种干脆,就像现在吃的道口酥,十分美妙。有一次,我们割草歇息的时候,在沟沿上玩一些砌房的游戏,无意间挖出了一些黑白掺杂的粉状东西,以为是什么稀罕物件,就拼命的挖起来,越挖越大,越挖越深,渐渐露出了一个长方形的轮廓,以为发现了埋藏宝贝的地方,几个人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别人发现。后来,大人们路过,告诉我们这是老祖宗早年熬盐用的盐池,不是什么宝藏,这才免了我们更多的气力。当然,随着政府的土地改良工程,一望无垠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了网格化的良田,让这片只生碱蒿和荫柳的“一穷二白”之地,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让庄稼人渐渐走出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以后的岁月中,故乡的别样便不复存在,而那种白茫茫的景象却印在了我的心底,定格为一种别样的美丽。
故乡入梦来,并非蜂拥而至,倒像缓缓翻开的画册,每一页都那么温馨,那么醉人,而闪现最多的就是故乡的小河,以及河中欢快的游鱼、舞动的水草和岸边随风摆动的柳丝、绿得醉人的青草。就在前两天的夜里,还梦见在一块叫“小洼子”的地里漫步,可笑的是,竟然发现地中央自西向东形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有几十米宽,那水清得让人一览无余,一群又一群欢快的鱼儿自东向西箭一般的游过,我就跑啊跑啊,不知跑了多远,也跑不到河的尽头,数不完一群又一群箭一般的鱼儿……
我们的村庄不大,水倒是源源不断,除了村里村外五六个比较大的坑塘,村北有一条鲍庄沟,村西有一条三支河,村南是从三支河发出的几条支汊,这些河沟往上追溯,共同的源头就是太平流,水流常年不断,把个小村打扮得颇有些江南水乡的韵味。当年我们村的老学究,也懂一些风水,常常文绉绉的说,此地于我们鲍姓是天设地造的风水宝地,意思是说水多鱼旺,鲍姓于此正是如鱼得水。别管这老人家说的对与不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是记在心里了,也常常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天天向上的心理依托。年龄稍大,我才知道,无论是三支河、鲍庄沟,还是纵纵横横的小河汊,都是政府为改良土地和灌溉农田而开挖的,并非天然的风水。要说是风水,也是政府的恩赐,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幸福之源。不管怎么说,我们就这样生活在美丽的水乡了。
小时候,无论假期里还是放学后,不管是下地割草还是结伴玩耍,这些河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成了我们自然天成的舞台。那时候的小孩子玩耍,不像现在要什么有什么,只是玩一些土得掉渣的游戏,不要说开发智力,甚至连基本的技巧都谈不上,都很原始,很朴实,但是我们却玩得都很投入,天天翻来覆去的玩,不厌其烦,乐此不疲,享受的是原汁原味的欢乐,而这些则是现在孩子们所缺少的,是他们很难享受到的最质朴、最天然、最无拘无束的那种快乐。
群体性的游戏,玩的最多的就是打坷垃仗,顾名思义,就是用坷垃打仗,武器就是伸手可得的坷垃,而阵地就是河的两岸,效仿的就是平时看过的战斗片,最多的当然是《渡江侦察记》,因为这种场景最适合。这种游戏,人少了不热闹,人多了才有场面,才能燃烧激情,因此才最有人气。放学后回家没事,或者割草割满了粪箕,随便有一个提议,大家便很快聚拢到一块,商量着如何“开战”。虽然不是真打仗,但绝对是一场“赤裸裸”的战争,只要天气允许,年龄大的一般都脱得只剩下裤衩,而年龄小的都是光了屁股,为的就是伺机涉水冲向对方的阵地。分组也很简单,就是先推选两个年龄稍大、身材魁梧的,他们也就成了两个阵营的司令,其他的就按年龄大小、个子高矮粗略分开,敌我双方就这样拉开了架势。一旦开战,那场面定是绝顶的壮观,除了坷垃满天飞,两边都是喊声震天,气势非凡,不打到天昏地暗是不会罢休的。这时候,两边的“司令”都叉着腰不出手,显示出威风八面的豪气,或者叫神气,让我们这些小家伙羡慕不已。而一旦自己的部队落了下风,这司令官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满地拾起大坷垃投入了战斗,投掷的数量和距离都是其他孩子难以企及的。尽管是漫无目的的投掷,但也有碰巧“击中”的时候,如果是年龄稍大些的,别管疼与不疼,都不好意思说出,只会激发士气,表现更加勇猛,更加顽强,而一旦碰到年龄小的,免不了一阵“呜呀呀”大哭,但稍后破涕为笑也是自然的,因为好哭的孩子总被打入另册,很难再找到伙伴。这样一仗下来,分个输赢很难,最终都是汗流满面,加上沾染的尘土,一个个都变成了“花脸狼”。偶尔有个不服气的,定会激起对方的挑战:“不服?明天再来!”
一个人或者三两个人玩耍,多是随心所欲,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摸鱼了。说来也怪,那年月鱼就是多,不要说河里沟里,在夏天田野里随便有一汪水,就可能有鱼游动。大人们常说:“连刮三天东南风,下雨不用问先生。”我们东南方向不远就是微山湖,大热天刮的东南风总带着浓浓的雨气,那些鱼儿就是老天爷随着风雨送来的,我们总也信以为真,高高兴兴捉了来,不但收获了满心的快乐,而且为一家人的伙食增添了不少新鲜,受到夸奖是在所难免的。在河沟里摸鱼,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水不能太深,最好是膝盖以下,这样趴在水里才不至于喝水。无论水深水浅,餐鲦之类一般是摸不到的,因为这类鱼活动在水的上层,并且极其警觉,速度也极快,瞬间便没了踪影。要想捉到他们,倒也有一个办法,就是几个人在浅水里来来回回猛趟,只趟得河水成了糊涂状,那些鱼儿也就露出了脊梁骨,用手一捧,便能逮个正着,那时候虽然还不知道“浑水摸鱼”的意思,却已经学会了这门绝学。碰到涨水的时候,也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守在水浅的地方,因为这些小东西逆水而行的时候多,行到浅水处,露出了大半个身子,速度的优势就荡然无存,明显慢了下来,简直是没有了一点游动的姿态,几乎是挣扎着前行,不想被我们这些“馋嘴巴”捡了个“干地里拾鱼”的大便宜。我们平常摸的大都是鲫鱼、草鱼之类,这些鱼活动的幅度不大,多是伏在水底的洼窝里。摸鱼的时候,身体的大部分紧贴着河底,胸脯稍稍上扬,头颈露在水上,而双手则像小船的双桨,扒着河底带动身体缓缓前行,现在想来,那种姿势真像一条缓缓游动的大鱼,有一些“大鱼吃小鱼”的趣味。这样缓缓行进中,只要感觉肚皮底下有抖动的感觉,就马上停下,然后腾出一只手小心翼翼的伸到抖动的地方,一准捉住一条,而在那轻轻的抖动中,心中的那份惊喜是很难形容的,心好像顶到了嗓子眼上,美妙的程度绝不亚于捉到鱼往岸上扔时的兴高采烈。时间长了,我们也就摸出了经验,常常在河底有淤泥的地方来回走几遭,留下一个又一个脚窝,待一段时间,或者等到第二天再去摸,收获一定不小,有时不到半晌工夫,就能摸到十几条、二十几条。最烦人的就是摸到鮥鱼,摸到了千万别松手,一旦松了手,再去抓,指定会刺破你的手。这家伙鬼极了,凭着它本能的保护意识和瞬间展开的利刺,把你刺得嗷嗷喊叫,你就不由自主的松开手,而它也就趁机逃之夭夭了。倘若发现哪个地方鱼多,水又不很深,我们就常常回家拿来铁锨、盆子、水桶、粪箕这些工具,选择水浅的地方打上堰,几个人就轮番往外戽水,这之后的收获一定十分惊人,每个人能分到十几斤,全家人都吃也得连吃上几顿。这样的情况,别管围的水多少,最好是一鼓作气排完,一旦拖到第二天,即使打的堰保存完好,鱼儿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大人们说,鱼也是有灵性的,它们都长着翅膀,会趁着夜色飞掉的,结果留给我们的,除了剩余的水,就是满心的遗憾,有好事的,也因此喋喋不休,抱怨昨天没有一举拿下,而昨天主张暂停的,这会也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了一点精神,任凭众人发落,他自己也在后悔啊。
夏天的小河就像夏天的天气,是最最热闹的,时间当然是中午或傍晚。小孩子们一是怕热,再就是图个热闹,就没有这个时间限制,除了早饭前后和夜间,只要得空,就一溜小跑来到河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很长时间过后,才在很远的地方露出头脸,那爽劲绝不比烈日下吃一块冒着寒气的冰棍差。有时候一天能来好多次,说是洗澡,其实只是个名义,除了摸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水仗了,用水波,用淤泥扔,玩得疯天疯地,有时回了家,让大人一顿好嚷:“洗的什么澡啊!脸上的泥巴都没洗掉!照照镜子去!”也真是的,洗澡是为了下下汗、除除泥,而我们常常把心思全放到玩上,回家时不但满脸大汗,连打水仗时溅在脸上的泥点都没去掉。碰到水深的时候,大人们怕有闪失,一再叮嘱不准随便下河,而我们怎么耐得住啊,有机会便溜到河边,偷偷的洗个痛快。大人们拿我们没办法,就告到老师那里,让老师管教管教,因为多数情况下老师的话要比家长的话管用得多。但是,老师也不能整天把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拴在眼皮底下,于是就经常挖空心思的弄些得意的“紧箍咒”来约束我们,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往每个学生腿肚上加盖公章了,如果哪个学生腿上的公章褪了色或者消失了,什么也不用说,准得在艳阳底下站上半个小时,让你长长记性,保证不再犯错。但是,水的诱惑总像小虫一样钻在心里,大家既想到河里舒服一下,还怕逃不过老师的法眼,那滋味真是一种煎熬啊。有大一点的孩子,就想出了奇招,传授的范围仅限于最好最好的伙伴,就是在盖章处涂上一层煤油,有笨一点的,就用塑料布紧紧的缠住盖章的地方,想着洗完澡不让老师发现,确实有一举两得的妙处。老师毕竟是老师,不用费力便能识破我们的鬼把戏,于是就经常在上课前出其不意的把我们一个一个的叫到前面,往腿上轻轻一划,只要发白,就认定你偷偷下了河,无论你怎样辩白,都免不了到太阳底下再接受一次洗礼。
大人们洗澡是没有约束的,但他们却是真真正正的洗澡,就是在收工之后到河里泡一泡、搓一搓,绝对是认认真真。有时赤条条的蹲在河岸上抽支旱烟,那神情不知有多么惬意啊!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在一旁无拘无束的唱着:晾晾——晾晾干,大伙吸袋烟。也没谁考虑是什么意思,就那么无拘无束的唱,直到太阳和微风收走身上的水珠。当然,大人们洗澡也有不随便的时候,就是白天,假如有下晌晚归的妇女路过,尽管都说“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但那些洗澡的大人都会一声不吭的蹲在水里,有刚刚上岸的,也会扑通一下跳回河里,大气都不敢出,而那路过的妇女也装作什么都没看见,只管匆匆的走过。碰到有辈分合得来的,也会嬉闹一阵,且常常间杂着几声笑骂,没有谁较真恼火的。如果洗澡的是兄弟,这兄弟便会嬉皮笑脸的逗一下岸边走来的嫂子,那嫂子也不避讳,就抓起一把坷垃朝水里扔过去,那兄弟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而那叫哥的,即使意外受了害,也不敢作声,只是蹲在水里漫无目的的搓着身子。也有泼辣的妇女主动进攻的,不等当兄弟的挑战,那坷垃就已经飞来了,更有甚者,做嫂子的索性就蹲在了岸边,当兄弟的自然不怕,却苦了那背着脸的兄长,就那么不声不响的蹲着,直到岸上的妇女离去才敢嘟囔一句:“没见过你们这样乱的!”
在严寒的冬日,小河一向是绷紧了脸孔的,但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却不管这一套,依然习惯性的来此疯玩。拾起一块块瓦片,侧转身子猛甩出去,那瓦片便吹着口哨一般向远处飞去,速度极快,好像带走了冬寒禁锢在我们心头的那份压抑。这样甩几下,心里舒服了许多,身体也像化了冻,轻松了许多。走在河边,或站在冰封的河面上,不管天气多么寒冷,我们总是忘不了水里的鱼儿们,总想着像东北人那样砸开厚厚的冰面,企望有活蹦乱跳的鱼儿窜出,但毕竟这里不是东北,我们忙活半天,除了把小手冻得通红之外,什么收获都没有。最有趣的就算滑冰了,那时候冬天出奇的冷,冷得就像冬日里钢铁的颜色,寒气逼人,河面上结的冰很厚,不要说小孩子在上面玩,就是大人从上面走过,也不用担心漏下去。按我们家乡的方言,大家通常称冰为“冬冬”,称屋檐上雪水冻成的冰凌为“琉璃”,大人们如果看见孩子吃冰块,就会笑着说:“吃冬冬,屙烧饼;吃琉璃,屙稠的。”引得大家笑声不断。也不知为什么,那时的小孩子大冬天吃冰块,一般都不会拉肚子,不像现在,吃得稍微凉一些就可能吃出症来。至于滑冰,大人们教给我们一句咒语:冬冬炸,别害怕,听见响,就蹲下!那时候还不知道物理上的一些道理,反正我们都视为法宝,在冰面上玩,只要听到响声,见一个蹲下,大家都会跟着蹲下,那场面怪可笑的。有一次,我们结伴到外村上学,看时间还早,就在河里滑起冰来,因为河里水位较低,即使踩烂冰块,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大家都没有顾忌。一个伙伴高唱着咒语,在冰面上来回蹦着滑着,就像在疯狂的舞蹈,无意间听得咔嚓一声,那伙伴立马蹲了下来,正巧坐在裂缝上,水也就不知不觉溢了出来,浸湿了他的棉裤。见此情景,他又呼一下站起来,不想用力过猛,双脚掉进了冰窟窿里,样子虽然好笑,但是没谁再顾得取笑,而是手拉手小心翼翼的把他拉上岸,拼命地往他鞋上、棉裤上撒着沙土,又捡来一些干草,点着火,帮他烘烤起来。真不敢想象,在那年月,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紧吧,一身棉衣一穿就是一冬,也不知那位伙伴怎么度过的那一天。后来,我们逢年过节小聚,谈起这事,大家还都笑得前仰后合,但没谁再扯起那年月的艰辛。
离家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尽管天天为工作忙碌、为生计奔波,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从故乡而来,就像小河里轻轻的流水,像村周围袅袅的炊烟,像母亲绵绵的牵挂,全系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脱不开故乡这个圆心。有时候,我真感觉自己就像飘在天际的风筝,无论飘多远,飘多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故乡的方向,为之注目,为之念想。
偶得闲暇,回家看看老人,总也忘不了四处转转,看看那蕴育着万物的黄土地,看看那绵延无边的青草,看看那流淌着无限欢乐的小河,时不时忆起小时的诸多趣事,想到尽兴处,真想把无拘无束的笑声洒在风中,洒在草层里。然而,让我感伤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那河那水已失去了往日美丽的容颜,不要说灵秀,也不要说生动,就连起码的清澈也不复存在,满河里漂浮着从这村那村、这家那家扔下的垃圾,流水不但浑浊,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息,鱼儿们也不知迁到哪乡里去了……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镇里正结合着新农村改造对一条条河道实施治理。按镇长的话讲,就是从源头上抓起,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抓起,想方设法让这河水清起来,让河边绿起来,让满河里的游鱼带着人们重回到那风景如画的岁月。
听着这些,我竟然做梦一般,又趴在清清流水中,小心翼翼的游着,等待着那充满惊喜的震颤……
但愿不是在梦里。
篇八:一抹暗香入梦来
不知不觉灿烂的色泽再无往日的浓烈,也没有那般灼热耀眼了,取而代之的是温婉的明媚,温情的艳丽。习习的凉风轻悠,静静地舒爽着惬意。秋似一风姿绰约的女人,着一袭金色的衣袂,翩然而至。
这样的季节该是落叶缤纷,百花凋零,繁华盛开后优雅地谢幕了,尽把无数的寂廖心事写满一地的枯黄。
冬季未至,大地仍可见绿意盎然,只是无数的娇艳终抵不过这四季的轮回,早早就变迁得花颜憔悴。为数不多盛开的花们也逐渐显露出了沧桑,却要无力绽露天然美丽,炫耀风景这边独好。
微凉的风轻轻徐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醉人的馨香,萦绕在天地间,殷勤沁入鼻翼,又迅速曼延至心扉。莫名就惊扰了沉睡的宁静,欣喜了麻木的空灵。
这是怎样的一种香啊!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仿似来自天外,让静谧的心按捺不住阵阵悸动,沉浸在暗香浮动中。将诸多的失意搁浅在记忆的过往,怀揣若隐若现的柔情,渐渐滋生出心的希冀。
信步移至窗前,一抬眼,一株桂树与我欣然相对,见了我愉快地吐露出更浓郁的芳香,象似在无声地示意着亲切友好。
它生长得枝繁叶茂,暗绿色的身影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幸福而又快乐!斑驳的身影,厚实的叶片下镶嵌着朵朵小花。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彰显着花样年华。那勃勃的生机,与别的花草树木们形成着极鲜明的对比。
这个季节才是它最欣慰自豪的时刻,是它最美丽动人的舞台。将沉寂了多时的柔情,酝酿了多日的美丽,在姗姗来迟的秋里尽情绽放。演绎了自然之美,独领这一季的风骚。
当百花竞相争奇斗艳,桂花孤傲清雅,从不随主流。淡定的心始终矜持一份含蓄,执着那份坦然。藏在深闺人未识。只待秋风送爽,万物即将枯萎,百花娇艳即逝,它自有美丽在人间,自有天香云外飘。才让人无比惊叹: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未近看只远观,扑鼻的香气熏得人愈来愈醉,沉醉的心只想沉睡在这抹香里,永不醒来。不由让人心生感激。感谢大自然的厚爱,赐予我们如此美妙的精灵。让这个落寞的季节,因为天地间有了这无处不闻的幽香,心就不再那么黯然。
看不清它娇艳的容颜,只见万绿丛中点点黄。桂花小巧玲珑的身影,掩映在绿叶中羞羞怯怯,欣喜连连。如此的妩媚阿娜,纯洁无瑕,试问:“谁能比它更娇艳”?
常感生活艰辛,人生失意。哀怨无数后迷茫的眼神始终朦胧。就是这一抹抹绿、一点点艳、一缕缕香,不经意就让人心情愉悦,孤独时不再那么孤独,寂寞时也就不再那么寂寞。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满满!
仰望天空一片蔚蓝。几朵白云浪漫在天际写意悠然,原本阴郁的心瞬间格外晴朗。就让我轻倚在这十月的门楣,嗅着这盈盈暗香,写一眼脉脉绿意。让暖暖的阳光似婴儿般柔嫩的手,轻拂去一身的疲惫。借一缕悠凉的风轻梳凌乱的心,顺便再揽一丝金色的秋入怀,在这个静静的午后,在这个温暖的日子里。
篇九:连枷声声入梦来
暑期与儿子一起诵读古诗词,读到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儿子便问:“连枷是什么样子啊?”
就在前些日子,看见备勤楼下,骄阳下有一老妇,用连枷拍打捡来的少许大麦,此时我竟不知如何描述。时光流逝,连枷似乎已离我们远去,赶忙上网百度给他听。
据说,连枷在古时是一件兵器,到唐代才将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连枷”。在宋朝被用作兵器,用铁打制成,挥舞起来那才叫劈头盖脑,后来又回到了农村的晒场上。连枷是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木条构成,平排的木条用牛筋条捆绑在一起,与长柄顶端靠一根木轴牵连,长柄便于手握和用劲,劳作时,上下挥动长柄,使拍子转动,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
儿子听说连枷还是武器,更是兴奋得不得了,吵着要看个究竟,遂回老家。母亲找出连枷,这个连枷已经几年没有用了,陈旧不堪,有几根牛筋带子已经破损,上面布满了灰尘,满含岁月的痕迹。母亲拿起连枷,拍打起来,儿子抢着要自己来,人模人样的举了起来。看着眼前稚嫩的身影,想起以前一家人收获大豆的场景来。
金秋烈日下,趁着晨露割下的大豆铺在这镜平泥场上,暴晒过后金灿灿的,亮堂堂的,用连枷一板一板挨着打下去,连枷落地,豆粒四溅。母亲挥着连枷,金黄的豆秆在连枷的拍打下,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豆荚开花,蹦出一粒粒圆润的大豆出来,几个来回下来,掀开豆秆,地下是金灿灿的豆粒。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举起连枷,可是就根本摇不起来拍子,练了一会才勉强摇起来,但连枷就是不像在母亲手里那样听话,别别扭扭,要它往东它却往西,有的时候长柄和拍子还打起架来。
母亲对我说:“连枷看上去很大,但用起来却并不是力气活,得会使唤,用的是巧劲,关键是要能够转起来。”母亲手把手地教着我,先是较轻“噼”的一下,这是重击前的准备动作,接着是“啪”的一下重重的一击,“噼噼啪啪”的击打声中,连枷就旋转飞舞起来了,一阵挥舞过后,豆大的汗滴就落了下来。
傍晚,秋风习习,母亲用将豆秆叉走,我用笤帚将蹦到远处的豆粒堆扫在一起,姐姐用竹筛将碎叶泥土筛去,一粒粒金黄的豆子干干净净的就显露出来了。褪去尘埃,尽存果实。一家人一直忙到天黑,才顾得上吃饭。
晚饭后,我们睡觉了。睡梦中我被窗外声音吵醒,原来是母亲趁着晚凉干起农活来了。
我揉着朦胧睡眼,倚在窗台边,只见圆月当空,彩云朵朵追逐,月色空明如水,凉风吹着树木沙沙作响,斑驳的草影里虫鸣声声,又有邻人或远或近的连枷啪啪,此起彼伏,互相呼应,一支清新的乡村曲调跃出,似高山流水,哗哗乐响,又似小溪潺潺,余音不息。清幽的夜色下,青砖红瓦屋舍显得格外的安静,母亲手执连枷,旋转如飞,剪影如画,眼前勾勒的水墨画卷清新柔和、深幽淡远……
儿子“哎呦”一声,原来手中的连枷打起架了,他无奈看着我说:“爸爸,你会吗?”我举起连枷,旋转挥舞起来,一声声拍打在地上,一曲曲乡恋尽在心中。
今夜,月色窗影下,这连枷声声怕又要进入我梦境了。
篇一:家园雨声入梦来
是谁,在我栖居家园的梦里昼夜流淌?
又是谁,在夜半的月色里,叮叮咚咚地弹奏着一张古琴。
一条家乡的河流,在夕阳下,在月色里,仿佛是一匹闪闪发光的银绸,她总是哗哗的,汩汩的在我的生命里流响,在我的灵魂里抖动。时光如水,水声如月,它从我呱呱落草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我的血管和骨骼里冲撞奔流,如今,我早已不再年轻,可那一条大河的魂魄,那一条大河流淌的声音,还日日夜夜的在我心中歌唱。
是谁,滋润了干旱龟裂的故园土地,使其庄稼茂盛,遍野金黄?
又是谁,在我那一块菜园里如洒甘霖,使我这个骨子里的农夫,与碧绿的蔬菜一同生长?
是我老家那三间低矮的土瓦房吧?我盖着一床厚厚的棉被,屈辱得眼泪长流。当兵的梦,当民办教师的梦一个个破碎了,那时尚还年轻的我,心中郁积了太多的愤懑太多的不平。天生我才必有用,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呀……
在土坑前的小木桌上,点着一盏昏黄的油灯,我那早已满头银发的老母亲,一边呼唤着我的乳名:“新春、新春娃呀——!”一边慈爱地望着我,为我抹去泪水,然后,她又哧啦哧啦地纳开了鞋底。
恍惚间,我又看到了我那留着一撮山羊胡须,佝偻着腰身的老父亲,他走到床边,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说:“娃呀,愁啥哩,咱当农民难道就不活人啦?只要我娃有真才实学,总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而窗外,正黄叶飘落,一片苦雨凄风。父亲怕我躺在土坑上身子骨冷,更怕我冻出毛病来,就往炕洞里一块一块的加着干柴,闷闷地抽起了他的旱烟,火焰在土坑那边的坑洞口毕毕驳驳地燃烧起来,整个昏暗的小屋里顿时一片温暖。(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记不清,记不清多少年都没见到父亲的面了,没想到父亲还活着,活着。大呀,我么多年你到那里去啦?儿想你呀!现在儿已当上了一名律师,日子好过多了,大呀,我给你端肉拿酒去。我一咕碌从土坑上爬起来,要去抓住父亲那双苍老的布满了黑斑的手,可父亲只笑了一笑,便转身倏乎逝去,瞬间没了踪影,我不禁心如刀割,放声大哭:“大——!大呀——!”
“醒醒!快醒醒·”
妻使劲地摇醒了我,擦去了我满鼻子满脸的泪水。
“你这是咋啦?又是说梦话又是哭的?”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原来我刚才做的只是一个梦。在梦中,我见到了家乡那条金钱河,见到了父亲、母亲,我又回到二十四年前在红椿沟老屋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
可是那河流的溅溅水声呢,那一阵荡气回肠的古琴曲呢?
侧耳细听,窗外正秋雨连绵,一条条雨线落在竹林里唰唰有声,也叮叮咚咚的滴落檐下。
我坐起来,披了一件衣服,然后斜倚床头,慢慢的点燃一支烟,一一回想起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些艰难岁月。
一切屈辱,必将随风而去。
一切苦难,必将磨砺人的意志。
一切困顿和失意,必然成为人生的一大财富。
五十二个春秋寒署如电影镜头一般瞬间铺展开来,又瞬间如一匹白马跨越过了一道溪涧。如今,我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心里浮澡尽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如水一样的记忆,如流云一样的散淡,正如京剧里的那句道白一样:我原本就是一个散淡的人呐!而父亲呢?他老人家也早已逝去,为何今夜又会来到我的床前?他又为什么要对我叹息?他是感叹我半生劳累一事无成吗?还是惋惜我空有一腔壮志却志大才疏?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又忍不住的流了下来。
我突然想起友人郑学良的一首诗:
在冬天来临之前/我要抓紧从山上背回干柴/安顿好年迈的母亲/我所任教的校舍仍破败不堪/我要在冬天来临之前/糊严窗户/将教室墙壁的裂缝/用泥土堵上…/在寒冷的冬天/不能冻着两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孩子
老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秋风渐凉,加上老天还下着秋雨,我明天得早早的进城去给她买身保暖内衣。孩子呢,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我明天得多给他兄弟俩寄些生活费去。
我就这样将烟一支一支的抽着,一边了无头绪的想这想那,早已没了任何睡意,突然,我听到窗外响起了一片悦耳的鸟声。
顺着鸟声望出去,窗外早已无光大亮,院内的竹林、花树上的千万片叶子,绿的翠色欲滴、黄的金黄闪亮、红的如火如霞,一切都像是水洗一样,而此时,那下了一夜的连绵秋雨,也早已雨住云收,满世界一片清爽。早已收过包谷黄豆的田野上一片空旷,有早起的农人正扶犁耕作,鞭声脆响。或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正挥镢开挖。哦,原来父老乡亲们已经开始播种冬小麦了。
这是一个播种的好日呀!
篇二:百合花开,馨香入梦来
举目望去,鲜花盛开,花团锦簇,绿叶托扶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迎风起舞。花儿名目繁多,叫上名的在开,叫不上名的照样在开,且不管是哪一类,在盛开时的模样都是一样的,都是带着一脸幸福和骄傲的。都道是花开时好,可谁又能体会到花开过程的艰辛呢?
在我的心里,一直绽放着这样一朵花儿,开在了野外,名叫百合花。
在旷野上,芳草如碧,野百合孑然独立,顽强地生长着,虽然和杂草相似,但它心里并不在意蜜蜂、蝴蝶对它的嘲笑,而一直坚守着一个信念:我是一株百合,我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凭着坚韧,拼着执着,它把这个念头转化为生长的强大动力,深深扎根,吸收养分。
百合花心里明白,暗暗鼓励自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就这样,为了一个信念,它默默地、顽强地生长着,直到有一天,百合花绽放出了洁白无瑕的花朵。一朵一朵美丽的花瓣上似有晶莹的水珠,那其实是百合花欢乐之极的泪滴啊!
这是林清玄笔下的一个有关百合花的故事,极富哲理,发人深思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读后,有一种美妙的感觉油然而生。
是啊,“全心全意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话十分给力,似乎嗅到百合的馨香,是来自于心底。读罢,思之,让人感到一种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充盈在躯体内,使生命洋溢着活力,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百合花凭着“开出美丽花朵”的信念,顽强努力,生长不息,最终以美丽的绽放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类似“驿外断桥边”的兴叹,或顾盼自怜,或自轻自贱,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缺乏一种动力,这多是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其实,我们每人都是一朵百合花,都能开出自己的美丽。
每一朵小花都有同样的尊严,每一朵小花都有自己的梦想,呵呵!花香来自心底,绽放的花儿最美丽,让执着的百合花一朵朵绽放在你自己的心里,让那诱人的馨香萦绕在你甜美的梦里。
篇三:昨夜慈母入梦来
昨夜慈母入梦来,逡巡犹疑在窗台。
高楼平地耸百尺,难阻娘亲登云彩。
阴阳悬隔三千日,无日不将儿挂怀。
终于寻得儿睡处,托梦殷殷爱不改。
昨晚,多饮了茶,不能入睡。想着怎么样给母亲写一篇《墓志铭》》。
还记得几句:X氏XX,生于民国二十六年(生日不详),卒于公元2006年农历闰七月十四。本籍冶头,诞于博山。父为人强悍,在原籍已娶有妻室,育有四女。后于博山娶徐氏之女,育有两女一男,母为小女。适逢乱世,又遇变天。家道中落,命途多舛。,祖母缠绵床榻积年,母侍奉汤药,竟至废学。后祖父做主,许于X氏。萧墙之烈,非人可堪。内外交困,邪魔入心。虽经疗治,元气大损。强撑病体,抚育儿孙。劳作终身,茹苦含辛……
未成篇睡去,在懵懂中忽见窗外大黑,似有物遮挡,临窗审视,窗外一人,竟是已离世六年之久的母亲。大异,于是开窗扶其入室,坐于沙发之上。又思自己曾有站于窗外平台之想,下临深渊,惴惴如也。
清晨醒来细想,入淄工作以来,日日赶班,母每早起晚睡,为我备饭留门。有次我落下东西,已坐车中,遥见母匆匆赶来之影,不禁泪下……
买房之前,母已去世,倏忽六年。今夜驾临,当挂心儿子,特做探视也!
篇四:荷风送香入梦来
“晨起动征铎",客行思故乡,故乡在哪里?南国花香处。
为了稻粱谋,寄身在外乡,每年回家不过一二次。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常常会想到故乡,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乡愁情结吧。
烟波渺渺梦悠悠,梦中常思我故乡。
故乡是浙赣线以南的一个小村庄。村南有口大荷塘,每年仲夏南风起时,全村就笼罩在淡淡的花香中……
要问这荷塘水域多宽广,不知道;塘水到底有多深,不知道。只知道每年春天塘堤上杨柳依依,如烟似雾,看不到尽头;只知道每年夏季,水面长满了粉荷、嫩草,鱼儿们鼓着腮儿从深水里钻出来吐着水泡穿过莲叶游向远方。
在水乡生活过的人们有谁没有见过荷塘呢?但故乡的荷塘啊,你为什么总是牵动着游子的衷肠!
每当夏日午休时,悦耳的布谷鸟声里,那蝉儿在轻声歌唱,那南风送来清凉,微风送来了淡淡的花香、草叶香和泥土的芬芳,还有池塘里墨玉色的鱼尾轻敲绿荷的声响。
听啊,哪是谁家的母亲在为爱儿低低地唱着眠歌?哪又是谁家的白胡子爷爷在给儿孙们讲着鲁班师徒或三国故事呢?
说起讲故事,我想谈谈父亲。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记忆力好,性格平和,故事又讲得精彩,全家人都很爱听,有时邻居也会跑来听。
要问古风浓郁之村在哪里,请你看看我故乡;要问鱼米之乡在哪里,请你看看我故乡!在祖国和平年代异常安宁幸福的江南小村庄,那里有我祖先汗水浇灌过的沃野,那里四季鱼儿飞跃稻花飘香!故乡啊,我要向你深深地鞠躬,我要向你作最虔诚的稽首,我要像儿子依恋母亲一样亲吻你那鲜花盛开的地方!
怎能忘记那童年的好时光!我读小学那会儿,只要是父亲工休时间天气不太冷,他就会带我到塘中捕鱼。父子俩穿过柳絮飘飞菜花绽蕊的塘堤,哼着快乐的歌儿来到塘边,那正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时光。父亲面带微笑轻捷地从浅水处渐渐下到水有齐腰深的荷塘里,他轻轻地拨开水面的荷花和水草,开始用鱼罩捕鱼了。大凡罩住了鱼,鱼儿便会在鱼罩里扑拉拉乱跳,于是,父亲弯腰——抬头——扬手,手法快得像闪电。眨眼功夫,各色的鱼儿纷纷飞到岸边草丛中,被我又惊又喜地装进了鱼篓。我伸出大拇指向父亲示意,父亲却轻轻地向我摆手说“没什么”。
父亲在塘中尚未捕到鱼时,我便趴在塘岸边伸手摘菱角。将鲜嫩菱角茎叶提起来,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菱角两头尖翘,中间饱满,菱肉白嫩,甜爽,可口极了。
在酷暑难耐的夏日,我和小伙伴划着小木船钻进荷塘深处。荷花荷叶高高低低、深深浅浅。花叶高的亭亭如伞盖;花叶低的铺在水面,盛满水珠,象绿玉盘盛满了珍珠。微风吹来,花叶被吹得团团转,真美呀!在赤日炎炎的苦夏,这荷叶荫蔽的地方,真是一个好去处。
缤纷的荷花在水面开得到处都是,青蛙在荷叶和水面之间跳跃,秧鸡、野鸭和那种长腿不知名的水鸟踏着轻盈的舞步在水面翩翩起舞,见人来便箭一般地钻进荷花更深处去。我和小伙伴一边划船,一边用小小的船桨将船舷敲得“梆梆”响地追赶它们。鳊鱼、鳜鱼、乌鱼、金丝鲤和成百上千游速极快的白鲦,被我们吓得惊慌失措地在水中乱钻。渌水荡漾,水花四溅。
当太阳将她的余辉洒满西山时,我和小伙伴的小木船都装满了荷花、荷叶、菱角、鸡头米、大小鱼虾,应有尽有。
回到家,将当天的收获交给母亲。母亲为了全家炊饮已操劳了一天,显得很疲倦了,但她看到孩子回家总是很高兴的。她还要为孩子做一件别出心裁的玩具呢。母亲笑咪咪地拈出一枝含苞欲绽的荷花箭,她小心翼翼地摘掉花瓣,将一根白绒线打结系在花蕊底部,然后把绒线一圈圈地绕上去,最后用右手提起线头,一松手,荷花花蕊便像仙人手掌上的风轮一样急速旋转起来。急速旋转的花蕊风轮,散发出浓郁的花香,形成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立体世界。如今孩子们手中玩的各种变形金刚,怎能敌得过当年母亲给我制作的轻巧新奇的花蕊风车呢。
别梦依依到故乡,童年往事欲忘难。弹指间我已工作二十多年,故乡景物与从前已大不一样,虽然高楼林立,家家新房,但树木没有从前多了,水质比从前也差了不少。儿时的伙伴都风流云散,有的远渡重洋到了异国他乡娶的是异国女郎,再聚首可否已是白发苍苍?慈爱的父母已去世多年,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每当想起童年时代村里花叶飘香布谷啼吟蝉鸣声声,想起与伙伴嬉戏过的故乡荷塘,想起父亲从荷塘中抛出的条条鱼儿,想起母亲制作精巧的花蕊风轮,心中便涌起阵阵思念!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眼眶好像有些异样。这时,我便想起康有为在开封龙亭题写的名句:“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风物虽然不同,情感却是相通!
故乡呀,我永远思念的故乡!你肥沃的稻田和美丽的荷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民,你的一花一草永远牵动着游子的心房,你是我心中永久的慰藉和温暖的避风港!
愿我的故乡永远天蓝水清花叶芬芳,愿故乡的人民世世代代幸福安康!
篇五: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晚年诗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壮心不已,令人为之扼腕。陆游是名人,一生坎坷,壮志入梦自然令人景仰。家父今年八十有七,常常半夜叹息不止,打搅一家人睡不安生,难免家人埋怨。
父亲胆小懦弱,嘴拙手笨,平生潦倒,没有什么漂亮往事值得炫耀。一日酒酣,父亲来了兴致,聊起他早年的事。民国晚年父亲只身闯津下卫(天津卫),当小工,拉胶皮(即拉洋车),卖老虎被(把买来的旧棉被拆洗浆补一番,看着干净结实点)。后来积攒一点钱,和老乡合伙在今天的南开三马路一带买了半亩地,盖了十几间房子,开了一个小客栈,几年后又“公私合营”了。这极短暂的几年就是父亲一生最辉煌的历史了。可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我是男孩中的老大,隐约记得父母带着我和姐姐听过一次戏,然后去饭馆吃了饭,弟弟妹妹们更是连一丁点的阔绰都没有赶上。我历历在目的就是终年缠绕不去的穷困,月初借钱,月底借粮困扰了父母大半生。
前几年母亲病逝,父亲就轮换着跟我和弟弟两家生活。渐渐听到父亲在夜深人静的叹息声,且越来越响。清晨问他,总是沉默,再问则怒。怕是一生辛劳无人解,凄风苦雨入梦来吧。几番旁敲侧击,我的猜测总算证实。
莫道“旧事说如梦,谁当信老夫。”我可以作证。
60年闹饥荒,全家人饥肠辘辘。父亲自制一个“小木船”,其实就是用木板钉了一个没盖的木箱,油灰泥缝儿不漏水而已。从此饭桌上就常有了水草掺棒子面的饽饽,偶尔还有田螺、河蚌,有时甚至还有鱼吃。一天父亲筋疲力尽归来,沉甸甸的兜子里有一个大家伙扭来扭去,滚到地上是一条近一米长的黑鱼,顿时全家人眼里冒光,惊叹不已。傍晚看见父亲前胸黑紫,才知道父亲与黑鱼在泥潭里搏斗的惨烈。
那年冬天最难熬,寒假时父亲带着我和姐姐拾干白菜帮子。母亲用床单缝制了一个大口袋,清晨父亲带我们坐火车去郊外,我记得是军粮城附近吧。菜园里有菜农丢掉的白菜帮子,经过冻晒已经干透,带着冰霜,那就是我们搜寻的宝贝。我们还是孩子,动作敏捷,比父亲跑得快,拾得多。到了下午就把那个大口袋装满了,爷仨就在站台守着大口袋,边吃干粮边等火车。每人一个净面窝头,冻得像啃石头,那可是难得的犒劳了,我以为是世界上最美的盛宴了。火车停在站台,我和姐姐先上车拉口袋,父亲在下面用力举,才能把那个硕大的口袋挤进车门,然后父亲上车把口袋拖到车厢旮旯里。下了火车,父亲就扛着大口袋,我们跟在后面。大口袋太大了,瘦弱的父亲又不显眼,就像胀鼓鼓的大气球自己在飘,就这样飘呀飘,飘进家门,已经是万家灯火了。
一次父亲要理发,母亲没有钱,我和姐姐把积攒很久的零花钱都拿出来,最后也没有凑够。母亲就去邻居那里借来推子给父亲理发。后来文革时我去学工,一个月发了三块钱生活补助费,回家的路上就买了一把推子。从此我们就再没有进过理发店。我们上学可以免费,但需要家长在单位开家庭困难的证明。就这么一件事,难坏了父亲。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先交一学期杂费,老师了解了我家的困难后,学校主动给免费的。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晚年的父亲患小脑萎缩和帕金森病,偏偏又把胳膊摔得骨折了。可是父亲还是想象自己会好起来,愿梦境给他安慰吧。“铁马冰河”之梦就留给陆游去做吧,父亲挑不起那个担子,他老人家能把我们抚养大就是一个奇迹了。“常言梦归处,泉石寒更静。鹤声夜无人,空月随松影。”现实亏待了父亲,一生也没有什么辉煌,就让梦更宁静,更美好一点,补偿补偿他老人家吧。
篇六:一枝梅花入梦来
昨夜美梦缠绕,大梦难醒。梦里飞来一枝欲开未开的梅花,香气氤氲,枕边缭绕,在微雪初晴的清晨,梅表姐拉我去梅园踏雪。
愕然中,披衣凭栏望一眼窗外,这里仍然绿草茵茵,花繁叶茂的季节,冬天的脚步似乎离这里还很遥远。禁不住一缕思乡之情掠过心头,数不尽和雪有关的人和事,一场场,一件件,仿佛就在昨天。踏雪寻梅的美好意境深深镶嵌脑海中,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自幼与雪为伴,对雪有特殊的感情,即时身居花红柳绿的南国,对飘逸挥洒的雪花仍怀有一份眷恋。尤其对迎寒怒放的红梅,更别有一番钟情,喜欢哪两种鲜明的色彩,白雪、红梅。雪,因为红梅点缀,更显其洁白,梅,因雪的衬托,更显其冷艳孤傲。这两种色彩的搭配浑然天成,为漫长枯黄的冬天,增添了灵动和韵律。
表姐,一个北方女子,却长了一副江南女子的身材,窈窕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姑姑生她的那天早上,正是梅花盛开。目不识丁的姑姑就给表姐起了个雅意的名字——梅。大概是希望表姐像梅一样美丽,给予表姐一种坚强的品行吧。表姐聪颖,秀外慧中,喜欢诗画,文章也写得蛮有文采,大概是我们有共同的爱好的缘故,我常常和表姐粘在一起,说女儿家的心事,谈自己的理想。一本小说轮换着看,秋天,我们俩趴在高高的谷垛上,托腮望着远处的天际,想飞到看外面去看更精彩的世界。
寒假一到,表姐家的后院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她和我常往梅园跑。梅花红白相辉映,给寂寥的的冬天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虽然梅花没有海棠的妩媚艳美,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但是我独爱梅,梅冰枝蕾红,疏影清雅,幽香宜人。白如瑞雪,红若朝霞。在白雪的映衬下,花朵显得高雅,梅不争春,在风雪中傲放,开得如此艳丽。我被梅花的色泽,冷艳所陶醉而流连忘返,看那孤傲不为风雪严寒的高洁,我依偎着的梅表姐,宛如那迎风怒放的梅花。冰晶玉骨,洁丽温婉。
梅表姐聪慧勤奋,加之对文字的悟性,读高中时,就是班级的语文课代表,作文每次都是被老师当范文来读。她的理想就是考大学去读中文系。寒窗苦读三载,一朝大笔之年,丰满的理想,变成骨感的现实。梅表姐名落孙山。我看见她沮丧,沉闷,只是同情无计可施。极度消沉过后,表姐消瘦了许多,那些日子她书不离手,手不离书,梅园里她的身影和梅影重合。我担心瘦弱的表姐身体吃不消,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跟在她的身后,成了她的影子。不知道她在沉默中颓废,还是在沉默中崛起。
有一天,我偶然发现,表姐的文字和名字变成了铅字印在省报上,那颗悬着的心落下来,同时又充满对她的崇敬。当炊烟由浓变淡的时候,表姐小屋的灯光爬上了窗棂。漫长的冬夜,表姐把冻的发硬的手放进内衣里,她的书稿都是在被窝里完成。没有台灯,没有写字台。那时的我,成了表姐义务邮差,每天早晨上学都是给她捎走一摞稿件,投到邮局的信箱里。“梅花香自苦寒来”,表姐的功底和文采得到认可和欣赏,当地报纸,电台经常有她的文章登播出来,她的配乐散文在省电台播出后反响强烈,有人建议纳入教科书。梅表姐采写的人物通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她的文章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为此,表姐名声大震,成了县城风云人物。市里宣传部门招聘表姐去新闻单位做编辑,通过笔试,面试,表姐以绝对的优势当选。清楚地记得,那年的隆冬,表姐去应试,穿一件军大衣,脖子上挂了一条红色的围巾,英姿飒爽。红梅白雪映衬她隽秀的脸。看她飞身上车,蹬车如飞,已胜券在握。后来表姐并没如愿,原因是她太保守,赶不上时代发展潮流,不能”与时俱进”因而被顶替了。
表姐的梦遗落在冰雪的世界,而她就像迎风斗雪的红梅,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自强不息,在厄运中把握自己。没有奴颜媚骨,视权贵如粪土,在悬崖百丈冰的环境中,花枝俏,幽香浓。梅花一岁一开,一树一树的红,一树一树的香。表姐在岁月的悄然流逝中,走到人生的秋天。而她依然在秋天里放歌,她的秋歌高亢嘹亮,柔婉激昂。
“雪映梅开是天成,踏雪寻梅是雅兴"而我守梅数载,独享其香,独醉梅林。不需爬山坡、过小桥去寻梅,咫尺间即可观疏枝缀玉,缤纷怒放,如朝霞般的艳红,瑞雪似的洁白。更多的是敬仰梅的风骨,清逸幽雅,坚韧,浩然正气,不摧眉折腰。傲视霜雪,争斗严寒。品格的魅力被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赞誉。我去过南京的梅山,那里的梅与雪无关,是报春的使者。因而找不到北方寒梅的忠贞,孤傲,我独爱故园的梅,因为她脱俗,能为肃穆的冬天带去春的气息。梦梅,梦寐,构成我对这种据有人的风骨的植物怀有特殊的情感。“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吐蕊梅花,凌寒独自开,钦佩这样特立独行的风格,望梅俞人,表姐就是梅的化身,怎不让我心生赞叹和怀恋之情!
那个梅雪香吻的世界,带给我太多的欢乐,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留恋。我对文字的痴迷,大概是受表姐的熏染。常常梦回梅园,白雪飞舞,红梅俏丽,雾凇妖娆,丽影绰约,组成的冬日美景,是我心灵深处永不退色的画屏。
篇七:乡情如水入梦来
不知是年龄的缘故,还是身心疲惫所致,夜里休息,常常有梦相伴,但无论内容怎样千变万化,大都离不开故乡这个大的场景,醒来总像刚刚完成一次旅行,或者刚刚喝下一杯醇酒,回味再三,余味悠悠,巴不得再合眼入梦,回到那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鲁西南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小村落,打我记事起,都说六七百人,到如今也不足八百,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村。小村的普通,就像鲁西南千篇一律的老汉,眯着眼,抽着旱烟,品味着岁月里的滋味;也像就着河水浣衣的村姑,把清纯的笑声挂上风中的树梢和蓝天里洁白的云朵;更像羊肠小道上赶羊暮归的孩童,把羊鞭甩得脆响,让火红的晚霞和氤氲在村边的炊烟都支着耳朵细听。要说小村的别样,也确实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老祖宗安家的时候,偏偏看中了满地里白花花的盐碱,别的不图,就图个熬盐吃盐方便。因此,故乡的冬天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白茫茫一片,不是瑞雪,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走在上面,没有雪地里那种软绵绵、咯吱吱的感觉,全是沙沙沙的那种干脆,就像现在吃的道口酥,十分美妙。有一次,我们割草歇息的时候,在沟沿上玩一些砌房的游戏,无意间挖出了一些黑白掺杂的粉状东西,以为是什么稀罕物件,就拼命的挖起来,越挖越大,越挖越深,渐渐露出了一个长方形的轮廓,以为发现了埋藏宝贝的地方,几个人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别人发现。后来,大人们路过,告诉我们这是老祖宗早年熬盐用的盐池,不是什么宝藏,这才免了我们更多的气力。当然,随着政府的土地改良工程,一望无垠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了网格化的良田,让这片只生碱蒿和荫柳的“一穷二白”之地,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让庄稼人渐渐走出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以后的岁月中,故乡的别样便不复存在,而那种白茫茫的景象却印在了我的心底,定格为一种别样的美丽。
故乡入梦来,并非蜂拥而至,倒像缓缓翻开的画册,每一页都那么温馨,那么醉人,而闪现最多的就是故乡的小河,以及河中欢快的游鱼、舞动的水草和岸边随风摆动的柳丝、绿得醉人的青草。就在前两天的夜里,还梦见在一块叫“小洼子”的地里漫步,可笑的是,竟然发现地中央自西向东形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有几十米宽,那水清得让人一览无余,一群又一群欢快的鱼儿自东向西箭一般的游过,我就跑啊跑啊,不知跑了多远,也跑不到河的尽头,数不完一群又一群箭一般的鱼儿……
我们的村庄不大,水倒是源源不断,除了村里村外五六个比较大的坑塘,村北有一条鲍庄沟,村西有一条三支河,村南是从三支河发出的几条支汊,这些河沟往上追溯,共同的源头就是太平流,水流常年不断,把个小村打扮得颇有些江南水乡的韵味。当年我们村的老学究,也懂一些风水,常常文绉绉的说,此地于我们鲍姓是天设地造的风水宝地,意思是说水多鱼旺,鲍姓于此正是如鱼得水。别管这老人家说的对与不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是记在心里了,也常常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天天向上的心理依托。年龄稍大,我才知道,无论是三支河、鲍庄沟,还是纵纵横横的小河汊,都是政府为改良土地和灌溉农田而开挖的,并非天然的风水。要说是风水,也是政府的恩赐,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幸福之源。不管怎么说,我们就这样生活在美丽的水乡了。
小时候,无论假期里还是放学后,不管是下地割草还是结伴玩耍,这些河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成了我们自然天成的舞台。那时候的小孩子玩耍,不像现在要什么有什么,只是玩一些土得掉渣的游戏,不要说开发智力,甚至连基本的技巧都谈不上,都很原始,很朴实,但是我们却玩得都很投入,天天翻来覆去的玩,不厌其烦,乐此不疲,享受的是原汁原味的欢乐,而这些则是现在孩子们所缺少的,是他们很难享受到的最质朴、最天然、最无拘无束的那种快乐。
群体性的游戏,玩的最多的就是打坷垃仗,顾名思义,就是用坷垃打仗,武器就是伸手可得的坷垃,而阵地就是河的两岸,效仿的就是平时看过的战斗片,最多的当然是《渡江侦察记》,因为这种场景最适合。这种游戏,人少了不热闹,人多了才有场面,才能燃烧激情,因此才最有人气。放学后回家没事,或者割草割满了粪箕,随便有一个提议,大家便很快聚拢到一块,商量着如何“开战”。虽然不是真打仗,但绝对是一场“赤裸裸”的战争,只要天气允许,年龄大的一般都脱得只剩下裤衩,而年龄小的都是光了屁股,为的就是伺机涉水冲向对方的阵地。分组也很简单,就是先推选两个年龄稍大、身材魁梧的,他们也就成了两个阵营的司令,其他的就按年龄大小、个子高矮粗略分开,敌我双方就这样拉开了架势。一旦开战,那场面定是绝顶的壮观,除了坷垃满天飞,两边都是喊声震天,气势非凡,不打到天昏地暗是不会罢休的。这时候,两边的“司令”都叉着腰不出手,显示出威风八面的豪气,或者叫神气,让我们这些小家伙羡慕不已。而一旦自己的部队落了下风,这司令官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满地拾起大坷垃投入了战斗,投掷的数量和距离都是其他孩子难以企及的。尽管是漫无目的的投掷,但也有碰巧“击中”的时候,如果是年龄稍大些的,别管疼与不疼,都不好意思说出,只会激发士气,表现更加勇猛,更加顽强,而一旦碰到年龄小的,免不了一阵“呜呀呀”大哭,但稍后破涕为笑也是自然的,因为好哭的孩子总被打入另册,很难再找到伙伴。这样一仗下来,分个输赢很难,最终都是汗流满面,加上沾染的尘土,一个个都变成了“花脸狼”。偶尔有个不服气的,定会激起对方的挑战:“不服?明天再来!”
一个人或者三两个人玩耍,多是随心所欲,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摸鱼了。说来也怪,那年月鱼就是多,不要说河里沟里,在夏天田野里随便有一汪水,就可能有鱼游动。大人们常说:“连刮三天东南风,下雨不用问先生。”我们东南方向不远就是微山湖,大热天刮的东南风总带着浓浓的雨气,那些鱼儿就是老天爷随着风雨送来的,我们总也信以为真,高高兴兴捉了来,不但收获了满心的快乐,而且为一家人的伙食增添了不少新鲜,受到夸奖是在所难免的。在河沟里摸鱼,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水不能太深,最好是膝盖以下,这样趴在水里才不至于喝水。无论水深水浅,餐鲦之类一般是摸不到的,因为这类鱼活动在水的上层,并且极其警觉,速度也极快,瞬间便没了踪影。要想捉到他们,倒也有一个办法,就是几个人在浅水里来来回回猛趟,只趟得河水成了糊涂状,那些鱼儿也就露出了脊梁骨,用手一捧,便能逮个正着,那时候虽然还不知道“浑水摸鱼”的意思,却已经学会了这门绝学。碰到涨水的时候,也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守在水浅的地方,因为这些小东西逆水而行的时候多,行到浅水处,露出了大半个身子,速度的优势就荡然无存,明显慢了下来,简直是没有了一点游动的姿态,几乎是挣扎着前行,不想被我们这些“馋嘴巴”捡了个“干地里拾鱼”的大便宜。我们平常摸的大都是鲫鱼、草鱼之类,这些鱼活动的幅度不大,多是伏在水底的洼窝里。摸鱼的时候,身体的大部分紧贴着河底,胸脯稍稍上扬,头颈露在水上,而双手则像小船的双桨,扒着河底带动身体缓缓前行,现在想来,那种姿势真像一条缓缓游动的大鱼,有一些“大鱼吃小鱼”的趣味。这样缓缓行进中,只要感觉肚皮底下有抖动的感觉,就马上停下,然后腾出一只手小心翼翼的伸到抖动的地方,一准捉住一条,而在那轻轻的抖动中,心中的那份惊喜是很难形容的,心好像顶到了嗓子眼上,美妙的程度绝不亚于捉到鱼往岸上扔时的兴高采烈。时间长了,我们也就摸出了经验,常常在河底有淤泥的地方来回走几遭,留下一个又一个脚窝,待一段时间,或者等到第二天再去摸,收获一定不小,有时不到半晌工夫,就能摸到十几条、二十几条。最烦人的就是摸到鮥鱼,摸到了千万别松手,一旦松了手,再去抓,指定会刺破你的手。这家伙鬼极了,凭着它本能的保护意识和瞬间展开的利刺,把你刺得嗷嗷喊叫,你就不由自主的松开手,而它也就趁机逃之夭夭了。倘若发现哪个地方鱼多,水又不很深,我们就常常回家拿来铁锨、盆子、水桶、粪箕这些工具,选择水浅的地方打上堰,几个人就轮番往外戽水,这之后的收获一定十分惊人,每个人能分到十几斤,全家人都吃也得连吃上几顿。这样的情况,别管围的水多少,最好是一鼓作气排完,一旦拖到第二天,即使打的堰保存完好,鱼儿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大人们说,鱼也是有灵性的,它们都长着翅膀,会趁着夜色飞掉的,结果留给我们的,除了剩余的水,就是满心的遗憾,有好事的,也因此喋喋不休,抱怨昨天没有一举拿下,而昨天主张暂停的,这会也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了一点精神,任凭众人发落,他自己也在后悔啊。
夏天的小河就像夏天的天气,是最最热闹的,时间当然是中午或傍晚。小孩子们一是怕热,再就是图个热闹,就没有这个时间限制,除了早饭前后和夜间,只要得空,就一溜小跑来到河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很长时间过后,才在很远的地方露出头脸,那爽劲绝不比烈日下吃一块冒着寒气的冰棍差。有时候一天能来好多次,说是洗澡,其实只是个名义,除了摸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水仗了,用水波,用淤泥扔,玩得疯天疯地,有时回了家,让大人一顿好嚷:“洗的什么澡啊!脸上的泥巴都没洗掉!照照镜子去!”也真是的,洗澡是为了下下汗、除除泥,而我们常常把心思全放到玩上,回家时不但满脸大汗,连打水仗时溅在脸上的泥点都没去掉。碰到水深的时候,大人们怕有闪失,一再叮嘱不准随便下河,而我们怎么耐得住啊,有机会便溜到河边,偷偷的洗个痛快。大人们拿我们没办法,就告到老师那里,让老师管教管教,因为多数情况下老师的话要比家长的话管用得多。但是,老师也不能整天把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拴在眼皮底下,于是就经常挖空心思的弄些得意的“紧箍咒”来约束我们,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往每个学生腿肚上加盖公章了,如果哪个学生腿上的公章褪了色或者消失了,什么也不用说,准得在艳阳底下站上半个小时,让你长长记性,保证不再犯错。但是,水的诱惑总像小虫一样钻在心里,大家既想到河里舒服一下,还怕逃不过老师的法眼,那滋味真是一种煎熬啊。有大一点的孩子,就想出了奇招,传授的范围仅限于最好最好的伙伴,就是在盖章处涂上一层煤油,有笨一点的,就用塑料布紧紧的缠住盖章的地方,想着洗完澡不让老师发现,确实有一举两得的妙处。老师毕竟是老师,不用费力便能识破我们的鬼把戏,于是就经常在上课前出其不意的把我们一个一个的叫到前面,往腿上轻轻一划,只要发白,就认定你偷偷下了河,无论你怎样辩白,都免不了到太阳底下再接受一次洗礼。
大人们洗澡是没有约束的,但他们却是真真正正的洗澡,就是在收工之后到河里泡一泡、搓一搓,绝对是认认真真。有时赤条条的蹲在河岸上抽支旱烟,那神情不知有多么惬意啊!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在一旁无拘无束的唱着:晾晾——晾晾干,大伙吸袋烟。也没谁考虑是什么意思,就那么无拘无束的唱,直到太阳和微风收走身上的水珠。当然,大人们洗澡也有不随便的时候,就是白天,假如有下晌晚归的妇女路过,尽管都说“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但那些洗澡的大人都会一声不吭的蹲在水里,有刚刚上岸的,也会扑通一下跳回河里,大气都不敢出,而那路过的妇女也装作什么都没看见,只管匆匆的走过。碰到有辈分合得来的,也会嬉闹一阵,且常常间杂着几声笑骂,没有谁较真恼火的。如果洗澡的是兄弟,这兄弟便会嬉皮笑脸的逗一下岸边走来的嫂子,那嫂子也不避讳,就抓起一把坷垃朝水里扔过去,那兄弟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而那叫哥的,即使意外受了害,也不敢作声,只是蹲在水里漫无目的的搓着身子。也有泼辣的妇女主动进攻的,不等当兄弟的挑战,那坷垃就已经飞来了,更有甚者,做嫂子的索性就蹲在了岸边,当兄弟的自然不怕,却苦了那背着脸的兄长,就那么不声不响的蹲着,直到岸上的妇女离去才敢嘟囔一句:“没见过你们这样乱的!”
在严寒的冬日,小河一向是绷紧了脸孔的,但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却不管这一套,依然习惯性的来此疯玩。拾起一块块瓦片,侧转身子猛甩出去,那瓦片便吹着口哨一般向远处飞去,速度极快,好像带走了冬寒禁锢在我们心头的那份压抑。这样甩几下,心里舒服了许多,身体也像化了冻,轻松了许多。走在河边,或站在冰封的河面上,不管天气多么寒冷,我们总是忘不了水里的鱼儿们,总想着像东北人那样砸开厚厚的冰面,企望有活蹦乱跳的鱼儿窜出,但毕竟这里不是东北,我们忙活半天,除了把小手冻得通红之外,什么收获都没有。最有趣的就算滑冰了,那时候冬天出奇的冷,冷得就像冬日里钢铁的颜色,寒气逼人,河面上结的冰很厚,不要说小孩子在上面玩,就是大人从上面走过,也不用担心漏下去。按我们家乡的方言,大家通常称冰为“冬冬”,称屋檐上雪水冻成的冰凌为“琉璃”,大人们如果看见孩子吃冰块,就会笑着说:“吃冬冬,屙烧饼;吃琉璃,屙稠的。”引得大家笑声不断。也不知为什么,那时的小孩子大冬天吃冰块,一般都不会拉肚子,不像现在,吃得稍微凉一些就可能吃出症来。至于滑冰,大人们教给我们一句咒语:冬冬炸,别害怕,听见响,就蹲下!那时候还不知道物理上的一些道理,反正我们都视为法宝,在冰面上玩,只要听到响声,见一个蹲下,大家都会跟着蹲下,那场面怪可笑的。有一次,我们结伴到外村上学,看时间还早,就在河里滑起冰来,因为河里水位较低,即使踩烂冰块,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大家都没有顾忌。一个伙伴高唱着咒语,在冰面上来回蹦着滑着,就像在疯狂的舞蹈,无意间听得咔嚓一声,那伙伴立马蹲了下来,正巧坐在裂缝上,水也就不知不觉溢了出来,浸湿了他的棉裤。见此情景,他又呼一下站起来,不想用力过猛,双脚掉进了冰窟窿里,样子虽然好笑,但是没谁再顾得取笑,而是手拉手小心翼翼的把他拉上岸,拼命地往他鞋上、棉裤上撒着沙土,又捡来一些干草,点着火,帮他烘烤起来。真不敢想象,在那年月,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紧吧,一身棉衣一穿就是一冬,也不知那位伙伴怎么度过的那一天。后来,我们逢年过节小聚,谈起这事,大家还都笑得前仰后合,但没谁再扯起那年月的艰辛。
离家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尽管天天为工作忙碌、为生计奔波,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从故乡而来,就像小河里轻轻的流水,像村周围袅袅的炊烟,像母亲绵绵的牵挂,全系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脱不开故乡这个圆心。有时候,我真感觉自己就像飘在天际的风筝,无论飘多远,飘多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故乡的方向,为之注目,为之念想。
偶得闲暇,回家看看老人,总也忘不了四处转转,看看那蕴育着万物的黄土地,看看那绵延无边的青草,看看那流淌着无限欢乐的小河,时不时忆起小时的诸多趣事,想到尽兴处,真想把无拘无束的笑声洒在风中,洒在草层里。然而,让我感伤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那河那水已失去了往日美丽的容颜,不要说灵秀,也不要说生动,就连起码的清澈也不复存在,满河里漂浮着从这村那村、这家那家扔下的垃圾,流水不但浑浊,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息,鱼儿们也不知迁到哪乡里去了……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镇里正结合着新农村改造对一条条河道实施治理。按镇长的话讲,就是从源头上抓起,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抓起,想方设法让这河水清起来,让河边绿起来,让满河里的游鱼带着人们重回到那风景如画的岁月。
听着这些,我竟然做梦一般,又趴在清清流水中,小心翼翼的游着,等待着那充满惊喜的震颤……
但愿不是在梦里。
篇八:一抹暗香入梦来
不知不觉灿烂的色泽再无往日的浓烈,也没有那般灼热耀眼了,取而代之的是温婉的明媚,温情的艳丽。习习的凉风轻悠,静静地舒爽着惬意。秋似一风姿绰约的女人,着一袭金色的衣袂,翩然而至。
这样的季节该是落叶缤纷,百花凋零,繁华盛开后优雅地谢幕了,尽把无数的寂廖心事写满一地的枯黄。
冬季未至,大地仍可见绿意盎然,只是无数的娇艳终抵不过这四季的轮回,早早就变迁得花颜憔悴。为数不多盛开的花们也逐渐显露出了沧桑,却要无力绽露天然美丽,炫耀风景这边独好。
微凉的风轻轻徐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醉人的馨香,萦绕在天地间,殷勤沁入鼻翼,又迅速曼延至心扉。莫名就惊扰了沉睡的宁静,欣喜了麻木的空灵。
这是怎样的一种香啊!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仿似来自天外,让静谧的心按捺不住阵阵悸动,沉浸在暗香浮动中。将诸多的失意搁浅在记忆的过往,怀揣若隐若现的柔情,渐渐滋生出心的希冀。
信步移至窗前,一抬眼,一株桂树与我欣然相对,见了我愉快地吐露出更浓郁的芳香,象似在无声地示意着亲切友好。
它生长得枝繁叶茂,暗绿色的身影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幸福而又快乐!斑驳的身影,厚实的叶片下镶嵌着朵朵小花。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彰显着花样年华。那勃勃的生机,与别的花草树木们形成着极鲜明的对比。
这个季节才是它最欣慰自豪的时刻,是它最美丽动人的舞台。将沉寂了多时的柔情,酝酿了多日的美丽,在姗姗来迟的秋里尽情绽放。演绎了自然之美,独领这一季的风骚。
当百花竞相争奇斗艳,桂花孤傲清雅,从不随主流。淡定的心始终矜持一份含蓄,执着那份坦然。藏在深闺人未识。只待秋风送爽,万物即将枯萎,百花娇艳即逝,它自有美丽在人间,自有天香云外飘。才让人无比惊叹: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未近看只远观,扑鼻的香气熏得人愈来愈醉,沉醉的心只想沉睡在这抹香里,永不醒来。不由让人心生感激。感谢大自然的厚爱,赐予我们如此美妙的精灵。让这个落寞的季节,因为天地间有了这无处不闻的幽香,心就不再那么黯然。
看不清它娇艳的容颜,只见万绿丛中点点黄。桂花小巧玲珑的身影,掩映在绿叶中羞羞怯怯,欣喜连连。如此的妩媚阿娜,纯洁无瑕,试问:“谁能比它更娇艳”?
常感生活艰辛,人生失意。哀怨无数后迷茫的眼神始终朦胧。就是这一抹抹绿、一点点艳、一缕缕香,不经意就让人心情愉悦,孤独时不再那么孤独,寂寞时也就不再那么寂寞。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满满!
仰望天空一片蔚蓝。几朵白云浪漫在天际写意悠然,原本阴郁的心瞬间格外晴朗。就让我轻倚在这十月的门楣,嗅着这盈盈暗香,写一眼脉脉绿意。让暖暖的阳光似婴儿般柔嫩的手,轻拂去一身的疲惫。借一缕悠凉的风轻梳凌乱的心,顺便再揽一丝金色的秋入怀,在这个静静的午后,在这个温暖的日子里。
篇九:连枷声声入梦来
暑期与儿子一起诵读古诗词,读到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儿子便问:“连枷是什么样子啊?”
就在前些日子,看见备勤楼下,骄阳下有一老妇,用连枷拍打捡来的少许大麦,此时我竟不知如何描述。时光流逝,连枷似乎已离我们远去,赶忙上网百度给他听。
据说,连枷在古时是一件兵器,到唐代才将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连枷”。在宋朝被用作兵器,用铁打制成,挥舞起来那才叫劈头盖脑,后来又回到了农村的晒场上。连枷是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木条构成,平排的木条用牛筋条捆绑在一起,与长柄顶端靠一根木轴牵连,长柄便于手握和用劲,劳作时,上下挥动长柄,使拍子转动,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
儿子听说连枷还是武器,更是兴奋得不得了,吵着要看个究竟,遂回老家。母亲找出连枷,这个连枷已经几年没有用了,陈旧不堪,有几根牛筋带子已经破损,上面布满了灰尘,满含岁月的痕迹。母亲拿起连枷,拍打起来,儿子抢着要自己来,人模人样的举了起来。看着眼前稚嫩的身影,想起以前一家人收获大豆的场景来。
金秋烈日下,趁着晨露割下的大豆铺在这镜平泥场上,暴晒过后金灿灿的,亮堂堂的,用连枷一板一板挨着打下去,连枷落地,豆粒四溅。母亲挥着连枷,金黄的豆秆在连枷的拍打下,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豆荚开花,蹦出一粒粒圆润的大豆出来,几个来回下来,掀开豆秆,地下是金灿灿的豆粒。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举起连枷,可是就根本摇不起来拍子,练了一会才勉强摇起来,但连枷就是不像在母亲手里那样听话,别别扭扭,要它往东它却往西,有的时候长柄和拍子还打起架来。
母亲对我说:“连枷看上去很大,但用起来却并不是力气活,得会使唤,用的是巧劲,关键是要能够转起来。”母亲手把手地教着我,先是较轻“噼”的一下,这是重击前的准备动作,接着是“啪”的一下重重的一击,“噼噼啪啪”的击打声中,连枷就旋转飞舞起来了,一阵挥舞过后,豆大的汗滴就落了下来。
傍晚,秋风习习,母亲用将豆秆叉走,我用笤帚将蹦到远处的豆粒堆扫在一起,姐姐用竹筛将碎叶泥土筛去,一粒粒金黄的豆子干干净净的就显露出来了。褪去尘埃,尽存果实。一家人一直忙到天黑,才顾得上吃饭。
晚饭后,我们睡觉了。睡梦中我被窗外声音吵醒,原来是母亲趁着晚凉干起农活来了。
我揉着朦胧睡眼,倚在窗台边,只见圆月当空,彩云朵朵追逐,月色空明如水,凉风吹着树木沙沙作响,斑驳的草影里虫鸣声声,又有邻人或远或近的连枷啪啪,此起彼伏,互相呼应,一支清新的乡村曲调跃出,似高山流水,哗哗乐响,又似小溪潺潺,余音不息。清幽的夜色下,青砖红瓦屋舍显得格外的安静,母亲手执连枷,旋转如飞,剪影如画,眼前勾勒的水墨画卷清新柔和、深幽淡远……
儿子“哎呦”一声,原来手中的连枷打起架了,他无奈看着我说:“爸爸,你会吗?”我举起连枷,旋转挥舞起来,一声声拍打在地上,一曲曲乡恋尽在心中。
今夜,月色窗影下,这连枷声声怕又要进入我梦境了。
相关阅读
-
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
2020-10-11
-
岁月的味道
岁月,是潜藏在眉弯里的一抹凝望。 有对过往的回首,有对未来的畅想,还有对当下的思量。 每一段流转的光阴,都在明媚的眼波里生长、拉长。像极了腾跃于人生长河里的浪花,或波澜壮阔,或粼粼微...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