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骆驼的文章
2018-12-30 14:13 来源:散文网
篇一:骆驼的等待
撒哈拉沙漠里有一对骆驼夫妻。雄骆驼因为身体健壮,又吃苦耐劳,被主人重用,跟随主人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每次回到家都会给雌骆驼描述远方美丽的风景,却从来不讲路上的艰险。雌骆驼听得入迷,有了美丽的憧憬,希望有一天可以亲眼看看绿绿的草,清清的水,再尝尝它们的滋味,哪怕是一根草,一口水也行。雄骆驼安慰她,会的,一定会的。其实他心里很明白,以雌骆驼残缺的腿是走不出去的,外面也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好,只是不想让她担心而已。他不想让她的身体有伤,心再受到伤害,暗自决定下次出门一定要带回一把青草!雄骆驼本来打算多陪雌骆驼几天,可这次要去的地方有大片的青草,他不再犹豫。临行前,告诉雌骆驼,这次我要给你一个惊喜。
雌骆驼怀着期待的心送雄骆驼出发,直到离开自己的视线。雌骆驼开始迫切的想要太阳东升西落。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很慢,也许是雄骆驼临行的那句话,让她既激动又心慌。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天,驼队归来了,雌骆驼没有等到她的雄骆驼,等到的却是一把发黄的草,她从未见过的。泪水夺眶而出,滴在发黄的叶子上,叶子竟然奇迹般开始一点一点的变绿。雌骆驼哽咽了。她慢慢地咀嚼,随着泪水咽下,那滋味和想象的千差万别。一开始是一丝丝的甜,接着是浓浓的咸,最后是变味的酸苦。
从此那滋味永远的留在了次骆驼的心里,不再想青青的草和清清的水。每天她都会跪着遥望雄骆驼离开的方向,她从没有站起来过,坚信她的雄骆驼还会回来,他只不过是走失了。
也许这才是她想要的惊喜!
篇二:哭泣的骆驼
写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有些纠结。其实题目和内容无关。只是觉得好听,我的一个笔名就叫“哭泣的骆驼”,三毛有一篇文集也是用的是这个题目。写这个题目,也算是怀念一下逝去的作家三毛吧。
三毛,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庆,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1991年1月4日去世,年仅48岁。她生平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写了很多好文章。我喜欢的女作家不多,但是三毛是一个。因为我总觉得像席绢和琼瑶这样的女作家,写得文章太过细腻,优柔寡断和缠绵悱恻的情感经历居多,总不免有点小家子气。
记得是上高中的时候呢,我读文科,喜欢阅读和写作。喜欢读各种世界名著和中国古典名著,对当下的一些文人墨客的文章却并不感冒。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三毛先生的著作《三毛文集》,我被深深打动了。确切的说是被三毛的坎坷经历和朴实无华的文字而深深地感染了。字里行间里露出的朴素的爱,让人总有一种心碎的感觉。(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三毛在她的日记里,写了非洲撒哈拉之行的经历,写了她和丈夫荷西的快乐生活,写了异国他乡的民族风情,一切都那么真实、淳朴、自然,没有奢华的词汇,没有夸张的语言,没有做作的情感。她是用心在记录着她短暂的人生中发生的一切,把藏在灵魂深处的快乐坦然的与人分享。她喜欢热闹,但她常常面对孤独;她喜欢快乐,但字里行间充满忧伤;她喜欢流浪,却最终带着孤独的落寞回到家乡。她把所有的哭、笑、爱、恨、憎,全部藏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或许是埋在了荷西死的那片海边的沙滩上,也或许是埋在了荒无人烟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只是哀愁一是杯苦涩的浓茶,她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只有在寂静的夜里自己才有时间去细细地品尝。总之,没有经历过的人读不懂她的快乐,没有思考过的人理解不了她内心的那份孤独。因为爱,一旦失去了,灵魂就不在了,肉体就成了行尸走肉的躯壳。
每当我一页一页的翻着她的作品的时候,我看到的不再是分明的黑白文字,而是赤裸裸的现实生活。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就像听三毛娓娓地诉说她的故事。我看着她,她睁着乌黑的眼睛,像夜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闪一闪地。她说,在北非撒哈拉大沙漠黄色的沙粒下,埋藏着她和丈夫荷西炽热的爱,埋藏着她对那里遭受苦难的人们无限的同情和无私的关爱,这无关乎国家、民族、种族,只有同情和无奈。她的眼睛瞪得很大,眼角隐隐地泛着泪光。她的感情太过于细腻了,爱恨情绪的外在化感染了不同肤色的人们,不管是敌人还是朋友都接受了她,不顾一切地尊重她,爱戴她。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刹那间就淹没在无边的忧伤里。荷西死了,三毛的心碎了。她把全部的爱都埋藏在那座她亲手为荷西挖的浅浅的坟里。一切都结束了,她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台湾。然而没有了感情寄托,生命就会空落落的无所寄托,没过多久,三毛死了。又一颗流星滑落,只是这一颗燃烧得更亮、更热、更持久。
耀眼的阳光下,撒哈拉沙漠上的骆驼,流下了一行行热泪。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