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庐山记
最早知道庐山,应该是在小学的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来稍知,与庐山有过不解之缘的何止苏轼,历代文人墨客,都是偏爱于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东晋谢灵运,陶潜……都在此留下过足迹。特别是宋理学大师朱熹,更是在庐山脚下白露书院内开坛讲学传道授业,影响了之后整个中国主流思想的发展和文化进程的脚步。在近现代,庐山更是一座风光无限的雄山,它见证了无数历史的跌宕起伏,在风雨如晦的上个世纪它就像一位踽踽独行的老者,携带着整个民族的灵魂毅然前行。庐山是美的,它的美,在于风光旖旎,在于人文底蕴,在于历史沉浮。它的美不仅仅让人神往、留恋,更让人牵挂、痴迷、不解。
择日不如撞日,风雨庐山行,别有一番风味。登庐山前,在英雄城市南昌畅游了一天,当天恰逢清明小雨,便有些倦意,想择日再行。龙哥是一个爽快利索之人,做事从来都是果断干脆,爬起床来说了前面那句话,便拽着我出门而去。几个东北大蒜,一碗兰州拉面,饱食一顿,冒着点点细雨,搭上公交车,前往火车站。
莫非天公不作美,昨日晴好,今日小雨,还让我坐错车,真是如坐针毡啊!公交车行较慢,又是雨天,路上耽搁了些时间,一进站,前往庐山的火车已在验票中,急忙挤入人群队伍,上了火车。其实还没到点,火车却进站了,游客自然要上车。坐定,龙哥道,今日运气真好,一到站就上了车,免得我们等,天又下些小雨,让咱们体验别样的庐山风光。我却是怎么也静不下心来,懊恼万分,如坐针毡。先不说这雨,我担心上错车了!因为匆忙,我们都没看这是几次列车。车马上开了,再忍不住了,‘帅哥这是哪趟车’是1028次吗?‘嗯,好像是的’,还是不放心,‘你把票拿出来看下,确认下’。车动了,是1028次在动。悬着心终于着落了。
看窗外油菜花,好美啊,快拍几张。车速比较缓,沿途的风景并没有像蒙太奇电影般一闪而过,可以用心好好的欣赏。我是一个坐车爱睡觉的人,伴着这隆隆的汽鸣声,便去会周公了。突然,隐约听到,‘KB兄看窗外油菜花,好美啊,快拍几张’,话音刚落,果真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还伴着久违的泥土气息,睁开眼睛,望着那黄灿灿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禁不住想起儿时,在乡间原野,田间嬉戏的情景,那时常穿梭于嫩黄的油菜地,那清脆悦耳如银铃般的笑声,立马回想耳际……人果真是容易长大,却并不容易成熟,就像这窗外的油菜,半年的光景便黄了一片,可那里面的油籽,恐怕还是青黄不济吧。‘快拍啊’哦,我立马拿起相机抓拍了几张。
石门涧是当年苏轼经常游玩的地方,从这上去是西线风光带,有很多景点。车行一个多小时,缓缓停下,庐山站到了。随人群出站,立刻在庐山站前留了个影。庐山站是到了,可是庐山并不在眼前,就像所有名山大川一样,它绝不会轻而易举的让你一睹芳颜。求佛必须虔诚,访山乃需耐心。我们都是生客,未曾跟团前来。这下该往哪儿走呢?这时有人吆喝了,‘小伙子上山吧?坐我们的车去,把你们送到景点,三十块一个人。’不用了,我们先看看,龙哥答道。且行且观吧,龙哥是一个历险主义者,喜欢旅行,爱好登山,去年暑假只身一人从南昌骑单车到达深圳,所以我们并不急。往站的西侧走了数百米,又有人吆喝道,‘小伙子上山吧?快,前面有两个人,你们拼一下,你们俩是学生就拿三十块钱算了。’我们犹豫着,‘哎呀,快点快点,再缓,今天就上不了山了,从这去景区还有点距离!’好吧,姑且听她一言。
上了车,一路颠簸,往景区而去。一路上自然少不了与当地人的交流,‘庐山最高峰是不是太乙峰,从这上山到那儿多远啊?“嗯,是的,那远着呢,这边是西线风景区,到时得坐缆车,去东线,才能登上太乙峰。这边也就是石门涧景区,景色很美,当年苏轼经常在这游玩,那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这里的风光啊’”言语间,透露出几分自豪,是啊,能有如此美山为伴,怎能不骄傲呢?就像自己一样,在外人面前,总会以湖南人自居,几千年的湖湘文化孕育了着我们这些后人,自然想发扬光大,承续前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一点没错,四川自古以天府之国著称,加之气候独特,兼有雾都美誉,所以多出美女,其女大多肤白细嫩,眸若秋水,楚楚动人,这也难怪当年刘璋荒于政事为刘备所擒。再如,文圣故里,儒教之源,山东曲阜,此地百姓,尊师重道,乐善好施,常以师礼相交,寻常百姓间,也唤作老师,‘老师您需要买点什么,老师您随便看看’。此类例子其实不胜枚举,去趟西藏随处可见虔诚的喇嘛教徒,去趟北京也有数不尽的京味民风,这些都是地区特色,也可以说是特有的文化精神,正是这样,才培育了一代代的后人。说话间,也不觉劳累,车停了,到景区了,到庐山脚下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洞天别出,訇然中开,山险水柔,别有风味。下了车,买完票,算是登山开始了。江南春雨不识愁,丝丝细雨,飘在行人的身上,偶尔冒出几粒雨滴,晶莹般透亮,一阵轻风起,又飘入这细雨中。过往游人也不管这小雨,大多未撑伞具,时而可见几个,穿雨衣前行的游客,却也不戴帽子,于春风细雨中游山,自是趣味非凡。过了景区门口不远,便是一条铁索桥,此时山也不高,但走在这摇晃的桥面,也生出几分胆寒来,远眺过去,群山压天,有如刀削般锋利,又如巨石般盘旋,似乎要顷间崩溃,却依然屹立不倒。我们没买地图,行行走走,脚因景而止,心为史而留。走过一段段陡峭的盲肠小道,一幅巨石刻着前朝九江首府的题字,多为繁体老字,不甚知其意,大概是说庐山风光秀丽,历来群贤集至,游客众多,堪为华夏第一山。庐山道路经过历代人的修缮,并不艰险,青石铺路,铁索搭桥,还有供人小憩暂歇的楼阁亭台。但庐山之路,却是漫长,好似总也登不上绝顶之巅,这并非其山之高,庐山最高峰也不过一千四百米左右,而在于山之险峻奇异。行走间,抬头便是翻云倒雾的峭峰,脚下却是溪水潺潺,流水哗哗,让你不觉在此山中,而是围困在一个四处陡崖的峡谷之底。只在此山中,全然不知去处,再走也是这般景象,仿佛洞天别出,訇然中开。想想历史上若是那些穷途末路的英雄,看到此情此景,怎不会,心灰意冷,撒寰而去呢?王勃诗云‘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率性驾车至无路处,却也达观豁达,悠然赏景,但若换做此情此景,又当如何呢?从上午十一点多登山,到此时恐怕三四个小时有余了,竟无丝毫饿意。山奇水秀,兴致盎然。脚下有走不完的路,眼中有赏不完的风景,思绪也不仅仅纵横这山水之间,随着这春雨,跳跃漂浮,横亘古今,远及中外。山高人为峰,登了半天山,我们却依然行走在山脚下,也许只有庐山才这般让人难以征服,却又梦魂牵绕,留恋不舍。
早闻庐山瀑布闻名遐迩,今日行走多时,却不见踪影,难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惯用的夸张手法下的想象物?正纳闷间,眼前闪现一幅白色卷帘,从天倾泄而下,似有一落千丈的气魄。游人无不驻足观看,惊叹不已。李白终究是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笔下的庐山瀑布气贯长虹,胜似浩瀚银河,也只有他才能领略到如此美景!待到返途之时,才知晓今日所观瀑布,并非李白瀑布!看来,我是乱揣了诗仙的美意了。欲望李白瀑布,需从南面上山,登上庐山之南的秀峰,方可饱览无余。有道是,‘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秀峰在鄱阳之滨星子县内,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香炉峰如紫烟缭绕,鹤鸣峰形似鸣鹤飞翔,双剑峰势如芙蓉插天,姐妹峰态同娟娟秀女,文殊峰似尖锥屹立,龟背峰脊如行龟遇云。这些山峰,千姿百态,玲珑秀丽,层峦流翠风光旖旎,聚尽山川之美。待到丰水时节,峡谷间隙的流水喷涌而出,顺势挂在那刀削般的峭壁之上,见得如此情景,难怪李白不会诗性大发,挥毫泼墨。
此行访古探史,不为寺庙,不求仙佛。自古深山藏古寺,大凡秀气灵韵,巍峨雄壮之山,也是一片超尘脱俗,净化心灵的沃土,庐山也不例外。观完眼前瀑布,拾级而上,前行道路亦欲狭隘,每登一步便有惶恐之感。回望背后奇山秀水,不禁感叹风光无限!
抬头前瞻,一处庙宇,若隐若现。此时淫雨霏霏,雾气腾腾,几缕香烟袅袅升起,烟斜雾横,飘若青丝,更显这山之神秘,庙之庄严。恐怕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不过如此吧。对于佛教,知之甚少。但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中国人对神佛的崇拜。每年观音的几个生日都是祭祀的重要时节,不管男女老少,都会静心吃斋几日。可是今日,却不想踏入这佛门圣地。我只道宗教是一种文化,可以给人启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悟的。此行访古探史,不为寺庙,更不求仙佛。行走间,龙哥道“KB兄,且去庙内看看”‘算了吧,你去,我在这等着’。龙哥也不怎强求,只身踏入庙中。
这只是交通工具,不是观景。观完寺庙已是下午两点,山不见长,人也不累。接下来就得坐索道乘缆车,向东线而去。作为犒赏——苹果一个,挥手告别西线风光。坐在缆车内,俯视山下景象,此起彼伏,云海荡漾,有如凌风而起,直逼九霄。龙哥叹道,“坐缆车观光真是美不胜收啊”为寻开心,揶揄他几分“不,这只是交通工具,不是观光。”
东线首景,三宝树下,慧远讲经。跨越千里索道,下了缆车,便是东线景区了,这也是我此行最牵挂的地方了。庐山之美在自然风光秀丽奇特,更在人文历史丰厚绝伦。没有一座名山,让人为它如此倾倒万分,你永远不解汉武帝,李白,朱熹,蒋介石,毛泽东……为何留恋于此?这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薪火相传,解下了不舍的庐山情。
三宝树就是东线首景。这不是普通的三棵银杏树,它们已有1600年的寿命,常卧于慧远寺前,汲天地之灵气,益愈葱茏,经久不衰。相传当年慧远法师在此三棵树下,传经讲佛,开坛布道。说道庐山,就必须说说慧远。可以说,慧远是成就庐山的第一人。慧远东晋时人,从小聪颖好学,十三岁就随从舅父游学洛阳,习儒家典籍,老、庄之学。成年后欲师从豫章名儒范宣子去隐居,适值战事,道路不通,没有成行。时高僧释道安在太行恒山建寺弘法,名闻各地,他前往参见,极为推崇,随之出家。自此,慧远以立宗弘法为己任,潜心修道,昼夜研习。东晋末年,北方战乱,兵马横行,又感于南地佛典未备,于是慧远率众弟子投南而来。隐居庐山,历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时经行、送客常以虎溪为界。并常在庐山脚下东林寺内,讲经传佛,遂使之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因此庐山的文化,离不开最初的宗教文化,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佛家思想,更融合了儒道思想,追本溯源,就是这样,一步步发扬光大,造就了今日恢弘博大的庐山文化。
三宝树前游客众多,从登山始怕是遇到最多的一段了。游人纷纷拿出相机,一阵狂拍。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往慧远寺的路上也就是三宝树前面不远的地方,有几处奇怪的景象。有一个类似华盖苍穹的编织物,上面钻了无数小孔,从下往上看,竟是无数星座和李白之诗,旁边立有一碑,是德国一个什么设计师对李白的馈赠。在这不远处,还有个呈倒锥形类似于鸟巢般的东西,再走几步,就是几条白绫状的帆布搭在树间形成的小林。对于这些西方设计者的创意真是万般无奈,百思不得其解。兼具东西文化,海纳百家之长。或许正是这样,才使庐山更为奇妙难悟。
天色已晚,穿越这片树林,又往何处?游罢古刹古树,跟团游客大多欣然离去。此时天色已晚,山间云雾更加迷蒙,目之所及不过百米。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若是夏日,栖息在这林间古刹旁,聆听鸟语蝉鸣,耳闻龙钟细雨,伴着落日夕阳,感受自然之美,一觉睡到来日朝霞初起。可惜,眼下春来倒寒,只怕圣人也无这般闲情,留宿荒野吧?
“快跟上前面几个,穿越这片树林,找个食宿的地方”龙哥边走边说。慧远寺后有一大片树林,其树笔直高挺,枝干紊然有序,就像这庐山道上的卫士,让你不敢有丝毫懈怠或是猥亵。曲径幽通的林间小道,异常静谧。空旷的树林,与崎岖小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偶尔听到几声鹧鸪的哭鸣,‘嗄嗄—’,人也不得不加快步伐。此时真想知道,古时那些林间隐士,在此境地却能闲庭信步,山歌缈緲,果真是超然物外,浑然一体了。
芦林桥!通往胜利的地方。走了几十分钟,前面终于豁然开朗了。眼前顿时一亮,天空似乎放晴了很多,但这明显不是阳光,我们走出了重重树林,虽是雨雾依旧,但天地之间明朗多了。前方是人工铺成的青石阶梯,迅速爬了上去。回望身后一眼,兴奋之感油然而起,那片云海雾境,那座险峰峭石,那缕山脚炊烟……万般景象尽收眼底。
虽然我知道,这并不是庐山之巅,但仍然陶醉不已。“看!前面有座桥”狠狠的把我从痴迷中拉了回来。不会是芦林桥吧?我惊呼。那是一座通往胜利的桥!疯了似的跑到桥头,芦林二字,像是两个斗大的镶金字体,闪闪发光。欢呼雀跃,奔跑在这芦林桥上,禁不住大喊“我来了,我来了”。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毛泽东等一批老革命家,意气风发地走过此桥,他们谈笑风生,指点江山……我兴奋是因为我知道,离历史的源地不远了,我终于可以领略到当年庐山风云的点点滴滴。从小是个爱史之人,长大了,总想沿着前辈的道路,重走一遭,我不知道它能不能给我感悟,启迪智慧,但我知道我的心是愉悦的,我的思想是开阔的。
芦林桥不过几百米,但它的历史,却跨越了一个世纪。我弃了伞具,敞开双臂,像拥抱一位和蔼老者的爱抚一样,吮吸这微微细雨。桥边有个湖,也就是芦林湖。此时已辨不清,水深或浅,云雾水汽早已混为一团,连湖中心的亭台也只剩半截。环绕四周,举目可见的只有这芦林桥了。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美猴王大闹天宫之时,蟠桃会上,莲池之滨,饮美酒,嚼仙丹,摇晃过天桥的画面。
走在桥上,置身云海雾里,数不尽的风流,道不完的佳话,也许最终只有这桥,才是它本身,只有它才能继续沉淀。
是去那个骷髅镇吗?还多远?风景虽美,但必须起行。一个驻足观景的人永远欣赏不完沿途的风光,所以永远不要为某个事物过多的停留。走过芦林桥,前面都是盘山公路。这时一辆出租车,靠近我们“小伙子去骷髅镇吗?”"什么镇?那里有吃饭睡觉的地方吗?离这多远?”龙哥一口气问了这么多。“2。8公里,去牯岭镇,快上车30块钱”“不用了,我们可以步行去,顺便看看风景。”龙哥回绝了司机。冒雨前行,其实我心里还真没底,那个什么骷髅镇多远呢?此时傍晚五点多了,肚子开始反抗。望着消失在烟雨中的汽车,真有些后悔了。可是龙哥是那种能步行绝不坐车的人。客随主便吧。
沿着公路,走了半个小时。几个同龄人,迎面而来,“兄弟,你们是去那个牯岭镇吗?找到住的地方没有?”“什么镇,骷髅镇?嗯,是的,我们正准备去那吃饭,然后找住的地方。”我答道。“不是,是牯岭镇,我们也去那。”看来是同道中人。牯岭镇?难怪感觉那地名特别扭,我一直听错了,变成骷髅镇了,一个如此美妙的名字被我丑化成这样,心里暗骂自己无知。龙哥也调侃起我来了,“我说嘛,怎么会是骷髅镇呢,弄得我先入为主,以讹传讹”。
关于牯岭镇,第二天我才算最终认识她。牯岭镇,是庐山最重要的景区之一,也是庐山承载游客休闲娱乐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庐山的历史文化就囤积于此。老别墅区也就位于牯岭,这里的美庐,庐林一号,会议旧址……见证了庐山的近现代风云,可以说没有了牯岭的庐山,将是残缺不完的庐山。
那么牯岭名字的由来呢?我一直纳闷。第二天也得到了答案。感谢一位热心的带团导游,他告诉牯岭取自英文cool的谐音。顿时大悟。是啊,九江处在长江沿岸,没落无能的晚清政府早已被西方列强侵略得体无完肤,那么鄱阳之滨的庐山,如此秀美的风观,侵略者怎能放过呢?于是庐山便成了,欧洲人在中国夏日的行宫。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影响庐山的另一个人——李德立。李德立,英国人,是登山庐山的第一个外国人。1886年,他开始登上庐山并过起了传教士生活。这是在天津条约开放天津、上海、武汉、九江五大口岸大背景下进行的。从此他便在庐山大建西洋别墅,修建教堂,医院,等慈善机构。短短数年间吸引了近万人上山居住,有十六国人之多,到1921年也就是李德立离开中国的那一年,牯岭镇娱乐设施已经建成为世上无与伦比的华丽天堂,与此同时形成了道、佛、伊、基、天、东六教合一的人文奇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毫不夸张的说,是庐山造就了李德立,是李德立造就了牯岭镇。
饱食一顿,夜宿牯岭,真冷!看看风景扯扯谈,沿途经过了许多别墅其中就有庐林一号和美庐,但时间太晚了,早已关门,只能在门外拍照留影。行进一小时有余,终于到达牯岭正街。此时,寒风飘飘,冷得直发抖,只想饱食一顿,早些休息。已顾不得,欣赏这西洋古街了,何况时间很晚,也不忍打扰这静谧安详的小城。
随便找了家餐馆,点了两个菜。肚子早已叫个不停,考暖双手,便下筷子。说句公道话,景区的饭菜一般难以下咽,而且价格昂贵,庐山更不例外。湖南人口味重,好吃辣,是出了名的。可是今日这菜,淡如白水,无辣无味。但我们仍吃得起劲,片刻的功夫便三碗下肚了。一个字实在太饿了。
吃完饭,找了家便宜点的宾馆住下。洗漱完毕,便上床睡觉。窗外寒风呼呼,温度降至零下,房檐下结起了数厘米的冰条,有时风起,随之融化了,冰水滴滴答答地掉在窗檐上。蜷缩在冰冷的床上,真冷。
龙哥给你讲段三国故事吧,“嗯,好”明明是梦呓,这就是幸福吧。
出太阳了,快起床,准备出发。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七点。脚依然是冰冷,窗外射进几缕阳光,感觉暖和多了。穿上衣服,洗漱完毕,走出宾馆。
终于可以一睹小城的芳颜了。这会儿,牯岭的街道忙碌起来了,路上的行人车辆比较多,恐怕有人刚看完日出回来吧。我们所处的地势比较高,总览了牯岭镇的全景风貌。青一色灰土石砖建筑,浓郁的欧式风格,零星错落的基督教堂,确实展现出小城的别具一格。特别是周围青山上,残留的点点冰块和稀疏雪花,在朝霞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把小城映衬得分外漂亮。
走下石阶,来到牯岭街道上。此时更是繁盛无比,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沿着街道,寻得一家餐馆,吃罢早餐,继续今日的行程。
此来探史,不为登山,这儿没有历史。按计划,我们应该游完牯岭镇的老别墅,尤其是美庐和庐林一号,再往含鄱口进发,并从那儿登上庐山太乙峰。可是龙哥却不走指路大道,尽捡山间小路,无名之处而去。还时不时“推脱”‘跟我走总有奇迹出现’。真郁闷,此来探史,不为登山,这儿没有历史啊。“谁说这没有历史,我们每走的一步,都是历史,我们每走的一步都是前辈们用汗水铺成的历史”。
这句话,说得我顿时觉悟了。我们总在探访英雄名人的历史,其实历史并属于少数人,大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我们总在探索历史,也在创造历史。就像这庐山,他有慧远、李德立、蒋介石、毛泽东的历史,也有无数庐山人的历史,甚至是你我的历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主角,但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创。
龙哥的一句话,让我收获了很多,便心甘情愿地跟着他走了。
老别墅的故事。从山间小道下来,还果真有奇迹——到了老别墅区了。此间游客众多,人们首选参观之地大多是美庐。这不仅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是它展现出中国现代史风云变幻的一个侧面。
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土。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唯一的主人。
蒋介石夫妇很喜欢这里的恬静、秀美,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别墅命名为“美庐”。从此,神秘的面纱便形影不离,将这幢别墅整整笼罩了半个世纪。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它见证了无数的世纪风云。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八一三”文告的出台;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
“美庐”,曾是一处“禁苑”,它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烟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庐”敞开它的真面目,以它独有的风姿和魅力,向世人招手。
看完美庐就得去庐山博物馆了,也就庐林一号。庐林一号是另一座闻名于世的庐山别墅。它建造的时间比美庐晚了将近半个世纪,因此它见证了共和国出生到毛泽东逝去那段艰难的历史岁月。别墅宽敞清净,内部环境幽雅宜人。各处陈设摆列,皆按照主席当年的习惯原封不到。毛泽东卧室简单朴素,一桌一椅,一床一沙发,再加一个书柜。整个别墅,藏书甚多,体现了一代伟人勤于学习,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
相比于美庐的神秘,庐林一号更体现出一份庄严。建国后毛泽东在庐山居住的时间,比在韶山和井冈山加起来还多了很多。而庐林一号,便成了毛泽东夏日避暑和工作的主要地点。在那个政治不稳,国内外环境恶劣的年代,庐林一号见证了无数历史的诞生。特别是,后两次庐山会议,它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一个有一个难眠的夜晚。
老别墅区的故事远不止这些,那里还有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点点滴滴。听着他们的故事,鞭策着我们这些后人前进的脚步。
从含鄱口,登上庐山之巅!大概上午十一点多,离开老别墅区,前往含鄱口。含鄱口海拔不算高,从老别墅区出来,斜上几百米便到。但在此,才开始有点临峰登顶的感觉。其虽不算高,却是观景的绝佳去处。含鄱即远衔鄱阳的一道口子,只有在此,才能一览山脚下的名居名宅,看炊烟四起,雾霭横流,聆听人间百态,目见世事变迁。想化用荀子的一句话,登高而观,目非明亮也,而望者远。
远望那悬崖峭壁上的客松,随风飘落的枝叶,尽向山下飞去。含鄱远离尘世,又心系尘世。也许,这就是毛泽东与历史上那些文人隐士的不同之处,不管是李白、陶渊明、还是谢灵运……他们都不曾登上过含鄱口,只有毛泽东在此挥毫泼墨,寄情诗歌。
含鄱口虽美,但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登山者,不临绝顶,有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前往庐山之颠的道路,着实艰险。从含鄱口上去,石阶陡峭狭窄,不能容下两人同时攀登,只能一前一后。最困难的是,石阶道只有百米,此后就无人工所铺之路。因此,很多游客望峰兴叹,止步不前了。前行路上怪石嶙峋,陡崖众多,稍不注意便会掉入深渊,万劫不复。鲁迅说世上本无路,人走多了便有路。路在脚下,通往太乙峰的路都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也英雄了一回。
好不容易爬上顶峰了!浑身大汗,气喘吁吁。
坐下,休息片刻。
站起,对着远山,狂呼,“庐山,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
我分明听到自己的回声响彻天地之间,那般洪亮。
坐下,凝视一路走来的路。我知道,到了一定高度,该坐下来,静静欣赏一路的风景,爬山或者人生,皆是如此。
至此,我们用了两天的时间,从山脚登上顶峰。我一直在寻找庐山,她有如一位蒙面披纱的少女,站在雾气腾腾的夜空,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又如一位安详慈爱的博学老者,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我读不懂他,但我爱她。
庐山是一个载体,山水在这里沉思,历史在这里沉思,我也在这里沉思。
2011年清明后
相关阅读
-
【你的温柔】--散文网抒情诗词
【你的温柔】 松松手,别这样紧紧相扣,让心把气透,给爱一点自由。 轻轻嗅,盘丝散落任指修。低头把唇弄,最是你的温柔。 读读你,古韵新词太宽厚。对错鸳鸯偶,曲华丝缕尽收。 情悠悠,爱煮岁...
2018-03-03
-
寄语孤独
太阳是孤独的。当它把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的光辉和灿烂 www.sanwen.org.cn 就把它的卓越彰显得伟大而神奇,世界上的万物都无法与它相比。 月亮是孤独的。当它让整个夜空都睁亮眼睛的时...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