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扎记(一)走进京城南法海寺
前几日与朋友相约去法海寺游览。
法海寺坐落在北京西郊翠微山的南麓,因为北京有两座法海寺,人们习惯上把这座法海寺称为南法海寺。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正统八年(1443年)落成,以其壁画闻名于世。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层叠而建,建筑群给我的感觉是缺少恢宏感,但看上去却很紧凑。寺前有一座拱形的小青石桥,桥拱两侧的石隙中,长着四棵苍翠的古柏,青石桥洞上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穿过石桥,来到山门殿前,一块横书着“法海禅寺”的匾额高高地悬挂在山门上。也许是地处偏僻,相比那些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这里却显得异常安静。曾经是四方游僧竞相进香的京师名刹,现如今却已是僧去楼空,除了一位年过四十的售票员,没有见到其他人,也许今天只有我们一行游人。
穿过山门步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巨大的白皮松,它们一左一右巍然屹立,树冠郁郁葱葱,高达数十米,白垩色的树干上,是鳞片般斑驳的老皮。这么大的两颗白皮松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特别是右边的一棵,还要粗壮些。几只喜鹊在树冠中飞来飞去,叽叽喳喳,似乎在欢迎我们的来访。这是两棵历经沧桑的千年古树,不知道它们倾听了多少个世纪的晨钟暮鼓,又见证了多少个世纪的人事更迭与时代的变迁,逝者如斯,如今这一切都湮没在远去的时光里,只有它们依旧静静的伫立在晨光暮霭中,续写着不老的传奇。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的枝桠,似乎能感觉到它生命里的沉寂与奔放,心里顿时生出几分感慨来。
大雄宝殿位于二进院的正中,内有明代的壁画和藻井,据说法海寺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极致,虽然我们是慕其名而来,但大雄宝殿却不对外开放,这让我们颇感遗憾。漫步走进东配房,这里是个展厅,里面陈列着一面大鼓和一鼎青铜钟。鼓很陈旧,钟看上去却与众不同,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一鼎铸有汉梵两种文字的青铜钟,钟的造型浑圆厚实、美观大气,铸造工艺看上去也很精良,给我的感觉是即凝重又质朴。钟的顶部钟钮是一对两尾相缠的蒲牢,蒲牢的形象玲珑生动。在两只蒲牢的四爪之下,二十片菩提树叶环绕一周。钟体上遍布汉梵两种文字的铭文。钟的腰部有:“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四月良日铸造”的字样。钟的下部是一圈海浪形状的纹线,钟口莲花瓣形略呈喇叭状。海浪形状的纹线喻意该是佛家弟子常说的那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至于这莲花瓣形钟口么?忽然想起《佛陀本生传》中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早年翻阅过的佛经里,也有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之说,这莲花瓣形钟口,想必是象征着西方极乐世界。同行的朋友用手轻轻叩击,钟声圆润悠长,余音袅袅,震壁不绝。清音留客,这鼎青铜钟让我们流连了好一会儿。
我们走出东展室,绕过大雄宝殿,拾级而上,来到了位于大雄宝殿后面的药师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壁画的高仿真技术复制品,这多少弥补了些看不见真品的遗憾,药师殿北侧正中有三幅壁画,是水月观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一组画像中,我最欣赏的是水月观音的画像,这幅画像人物表情慈祥端庄,身披一袭轻纱,极富动感,尤其是水月观音的手姿刻画得非常优美。虽然对绘画不甚懂,也看得出壁画采用的是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至于笔法怎样,色彩运用的如何,就不敢妄加评论了。东侧墙上,画的是传说故事中的“礼佛护法图”,人物众多。画中人物的表情都很生动,或庄严肃穆,或清新脱俗。西侧墙上画的是祥云缭绕中的三十几尊如来、菩萨和飞天,画面和谐明净。至于这复制品与真品相较,究竟有多少差异就不得而知了。
走出药师殿,站在树阴下眺望,远山笼罩在微岚里,初夏的微风掠过远山和田野泛出清香,让人神清气爽。一路躲过喧嚣的城区,来到这清静的寺院,眼前的景致多少让人生出几分眷恋来。千年古树,百年陈钟,还有这修葺一新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禅寺,都会印在我的记忆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初稿2009年5月写于北京
2010年12月修改于大庆
该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阅读
-
【你的温柔】--散文网抒情诗词
【你的温柔】 松松手,别这样紧紧相扣,让心把气透,给爱一点自由。 轻轻嗅,盘丝散落任指修。低头把唇弄,最是你的温柔。 读读你,古韵新词太宽厚。对错鸳鸯偶,曲华丝缕尽收。 情悠悠,爱煮岁...
2018-03-03
-
寄语孤独
太阳是孤独的。当它把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的光辉和灿烂 www.sanwen.org.cn 就把它的卓越彰显得伟大而神奇,世界上的万物都无法与它相比。 月亮是孤独的。当它让整个夜空都睁亮眼睛的时...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