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祭灶情怀
2019-04-04 14:24 来源:散文网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人传统的小年,也是几千年就有的祭灶之日。今天晚上,才是我家祭灶的时候,每年不变的习俗,每年不变的记忆,虽然我在城里,可我的心早已回到了我的故乡——白鹿原上。
在我的故乡,人们都是在祭灶前就把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就连那屋里屋外的土墙也要用白土刷上几遍,窗子、木门自然也少不了清洗。如今大多是一砖到顶的平方或者楼房,打扫起卫生来要比以前省事多了,劳动强度小了,可人们扫尘祭灶、过新年的心情依然如故。祭灶才是故乡人心中重要的事情,也是从心底里最真诚的事。
腊月二十二是前卫集,父亲总是少不了在集上采购一些年货,这当中,祭灶用的东西自然是少不了的。父亲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灶王爷像贴在我家灶台的上面,他一边贴,一边让母亲给他看着,生怕把灶王爷像贴偏了,以彰显他心中对灶王爷的一片赤诚之心。事实上确实如此,过去那些年,人们确实穷怕了,就盼望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呢。在父母亲的心里,渴望来年粮食丰收才是心里最大的愿望。(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我家祭灶的方式肯定是按故乡的风俗来进行的。祭灶就是节日,一年只有一次,就是家里再穷,也要过得跟别人家一样。按老家人的风俗,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不是蒸油塔馍,就是烙灶爷坨,这两种祭灶的方式都是故乡人对灶王爷心里最虔诚的表示。在母亲说来,油塔馍和灶爷坨都是灶爷干粮,那可是没有多余的,也是心里最珍惜的。父亲念过不少古书,古老的习俗肯定在他心里扎了根,父亲每年都要数灶爷干粮的数目,要是是偶数,父亲自然心里欢喜;要是奇数,父亲心里难免有些不悦,他年年是这样,我一家人都习惯了。到了我姊妹几个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父亲嘴里更是说得起劲,“今年灶爷干粮刚好是四十二个,明年咱家要添一口人了……”,父亲的话当然是说哥哥要订媳妇了。父亲那样说,没有让人信服的地方,可他和母亲对哥哥的美好期盼确实真的。
我家祭灶虽然简单些,可过去年祭灶的事情却让我念念不忘。母亲祭灶蒸油塔馍的时候多,她在前天晚上就体了面,到了二十三傍晚时分,她一个人揉面,一个人做馍,两镜壁油塔馍已搭到大铁锅里了。我几个孩子则是坐在火炕上,看着母亲忙碌着,跟母亲说着话,母亲也总是笑着说着,她右手拉着风箱,左手往锅洞里添麦草的样子至今还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管是油塔馍还是灶爷坨,端出来第一个先是给灶王爷献上,这时候,往往是母亲跪在灶爷像面前,父亲嘴里念叨着,以表示他们对灶王爷的真诚。记得有一年,乡间盛传毛主席显灵了,连我这个小孩子都相信了,祭完灶的这天晚上,父亲在灶台上洒了一薄层面粉,他右手拿着一苗针,也算作笔吧,针尖就放在面粉上,父亲还点了三根香烟,说是给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三人抽的;母亲则跪在灶王爷面前,其实是给三位领袖跪着的;父亲问毛主席,我姊妹几个以后是啥职业,父亲手中的针就停在那层面粉上,“农民、工人、工人、工人”,这些字就写在了那层面粉上。那时候,父母还真相信,我想我的父母咋能不想我姊妹几个到城里工作呢。当然了,我后来也知道是父母亲的一种期盼,那根本就是不可信的事。
家庭成员总是要变化的,每天祭灶母亲都会留下灶爷干粮给没在家的孩子。姐姐虽然出嫁了近三十年了,就连妹妹也出嫁近二十年了,母亲祭灶的晚上总是念叨着姐姐和妹妹,吃不到她亲手做的灶爷干粮。不过,母亲总是给她俩留着,到过年初三姐姐妹妹来给二老拜年时就拿出来,有时候,灶爷干粮都放干了、发霉了,姐姐妹妹吃还是不吃那不重要,那可是父母亲的一片心啊。姐姐和姐夫在福建那几年间,尽管母亲知道姐姐回不来,可她还是给姐姐留着、留着,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每年祭灶还给姐姐留着。那是母亲对远在千里女儿的一片思念啊。就说我吧,这些年祭灶不回家的时候也很多,母亲也会给我、妻子和孩子留着灶爷干粮,我心里总是感激母亲,她老人家对我的一片真心。
现在母亲离开了我,已不在人世,祭灶的事情就由父亲来担当了。父亲还是蒸着油塔馍,烙着灶爷坨。我要说的是:不变的是年俗,不变的是思念,不变的是我对父母的一片真情!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唯有你好,我才心安
一份美好的缘分,无论两个人的距离相隔有多远,都会相遇,一份温暖的爱恋,无论经历过多少的风雨,都能相伴走到幸福的终点,一次的别离,也许是短暂的分开后,让人更加懂得珍惜对方。 只是可惜...
2020-11-20
-
只愿命运厚待,梦想、幸福慢慢到来
距离毕业转眼已经快要一年的时间了......大学里的你们现在应该都在努力奋斗吧!兄弟姐妹们,我想你们了。 轻轻点开网易云音乐,放着我喜欢的一首许...
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