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情感随笔 >

最初的信仰

2019-04-04 14:24 来源:散文网


  【篇一:人生最初的信仰】
  那个秋日的午后,泛红的夕阳快要没入地平线,黑色影子被无限拉长。树叶还在哗啦哗啦的往下掉,萧瑟的风一如既往的卷起所有尘埃。
  红砖房前有一个迟暮的老人,花白的头发找不到一点杂色。他坐在摇椅上,小心翼翼的抚着泛黄的黑白照片,我看见他的手掌,有厚厚的一层茧,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我想起了爸爸的手。也有很厚得茧,但掌纹很清晰。黝黑的手背上青筋突起,骨节上有圈圈波纹,那也是一双常年劳作的手。这双大手,有些硬,却很温暖。大手牵小手,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爸爸很瘦,个子也不高,脸上总带着淡淡的笑,好像什莫也不能打倒他。小屋的屋顶漏了,他爬梯子上去修好;下水道堵住了,他用一根竹竿就疏通了;电视机没信号了,他上房动动天线就可以搞定;爸爸还烧的一手好菜,每次他做饭,我和弟弟都会吃到不能动弹……是的,这样无所不能的爸爸,就是我人生最初的信仰。
  爷爷去世的那天,我在二姑家。那天早上我是被姑父的电话惊醒的,没听清他们说了什莫,只模模糊糊的听到了几个字眼,是爷爷走了。我没有马上起床,只是把头埋在被窝里,滚烫的泪珠大滴大滴的往下掉,无声的哭泣。我们回了老院,我看见他们都换上了白色的衣服,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哭声。凄寒的空气被悲伤笼罩。我站在院子里,没再流泪,只是觉得,好好的人,怎么就说走就走了呢。
  爸爸是爷爷最小的儿子,应该是最受疼爱的吧,可那个疼爱他的人走了,他该怎么办呢?后来我看见爸爸坐在台阶上一边抽烟一边流泪,眼圈很红。我想劝劝他,我想跟他说爷爷只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可是我张了张口,却发不出声音。十二岁的我还不懂什莫是痛,可爸爸那时的模样真的很让人心疼。我想,爷爷应该也是爸爸最初的信仰吧。
  现在的爸爸鬓角已泛了斑斑白迹,但他依旧乐观,不会为了什莫事跟人脸红脖子粗的吵架,不会为了我和弟弟的成绩变脸,还是会烧的一手好菜。虽然有时候会想起爷爷,但他已经可以微笑着面对了。他还是我那个无所不能的爸爸。(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就要中考了,在书本堆积的世界里,只要想起爸爸每次从容不迫的笑容,便不会觉得那么累了。于是那个午后,我对自己说:冬天要来了,春天也不远了吧。

  【篇二:最初的信仰】
  信仰是开在墙角的一朵花,虽不显眼,但弥漫的芳香却能沁人心脾;信仰是行驶在海洋上的一挂帆,虽然渺小,却能乘长风破万里浪;信仰是燃烧在黑暗中的一根蜡烛,虽然微弱,却能驱散夜的阴霾。
  ——题记
  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英国的培根说过,有伟大信仰的人,生活永远放射着光茫。
  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尔丹诺·布鲁诺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进一步的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然而科学并没有战胜愚昧,并且遭到了天主教人的追杀,被钉于十字架前,誓死不屈的他烈火焚身仍高呼科学真理。他言道:“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他用生命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愚昧不会永远战胜真理!”
  音乐天才贝多芬26岁便创作了三首奏鸣曲,可是在辉煌到来的同时不幸地随之降临,由于治疗不善,他双耳失聪,失去了作为一个作曲家要比别人更苛刻的听觉,可他从此就放弃了吗?不。为了音乐,他用一枝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听”音,他对于音乐的追求,对于音乐的热爱,对于音乐的执著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他始终明白:“音乐能带给人无限的快乐!”
  古人韩信甘愿忍受胯下之辱,只为将来成就一番功业,后成为汉主刘邦麾下一员名将;
  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继承父志,终成为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白帝托孤,诸葛亮为扶后主可谓鞠躬尽瘁,心力极度透支,故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鲁迅弃医从文,只为唤醒中国人的麻木,而自己一生飘泊,四处流浪,最后不也成为一代文豪,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综观历史现实,骋目古今中外,像这样有杰出成就的人,哪一个没有伟大的信仰,哪一个没有绽放着胜利的火花!信仰是一双翅膀,小鸟拥有了它,便可展翅高飞,飞出自己的痕迹;信仰是一本乐谱,人们拥有了它,便可尽情弹奏,奏出美妙的音乐,奏出自身的价值!
  愿我们的人生都拥有一个伟大的信仰;愿我们的人生时时绽放着耀眼光茫,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辉煌!

  【篇三:最初的信仰】
  在对各种历史的研究中,人们比较重视人类的早期文明,比如各大文明中的神话,还有各大思想启蒙时期,比如古希腊文明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人物传记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话:“他早期受某某思潮的影响”这说明不管是人类还是个人,只要有意识,那么最初的信仰很重要。一个人在思想启蒙时期会接触到很多观念,他感性的觉得很有道理,那么在以后的理性思维中就会经常作为解释现象和回答自己问题的的最终依靠,那么这些就构成了他的最初的信仰。
  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人经历很多的话,最初的信仰会随着人的思索而发生变化。爱学习的人不仅在被动的面临问题时会用最初信仰思考和解释而更加坚固自己的信念,还会通过读书和思考来接触更多观念,看哪个观念更好的解释事物,拿新观念和自己原有观念对比以消除自己的偏见,达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状态,这样就不至于狭隘和固执。用比较形象的话语说就是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理性的自我得以在这片乐土上栖息与成长,在对现实的思索中吐故纳新,充满活力。
  教化影响着最初的信仰,但都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比如爱国教育和儒家教育,作用大概是为以后重新思考或言辞表达打基础,而从文章和讲座之类的经典的思想启蒙活动中才会获得一些以后常用的理性一点的信仰。回味自己以前常用的信仰和之后的变化与扩展,是自省的一种途径,以前觉得可能因为太复杂而工作量比较大,但对某些问题的思索会使人过渡到做这个工作,比如“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这种思考方式是从哪里学来的?”等等。有了这样的过渡后,就应该做这件事了,这是一种带有很大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在高中时读了一些经典书籍和文学作品,形成了几个最初的信仰,这几个最初的信仰在我以后的生活中得到了使用和发展。
  中庸的思想是一个很常用的信仰,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很抽象,放之四海皆可用,很符合中国文化中“只可意会”的特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中庸的理解不同。“文理兼修”是我对中庸的一个理解,生活中经常想到这一点,这个理解对我的好处就是使我能比较全面的发展,直至后来接触到马克思“异化”的思想后,才知道这样的理解“中庸”使我免受了理科学业对我的“异化”。“学思结合”是另外一个理解,这个理念的最初应用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手脑并用,后来发展成了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过渡。“中庸”带来的危害就是在一些困惑的时间段内无法集中精力和当机立断,和唯物观点结合发展成为一些自我安慰的理论基础。
  重视本源和客观规律是另外一个最初的信仰,这个信仰结合唯物观点中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观点形成一些新的观念,比如“自我反省”要学习自己接触的文化的来源和特点;习惯养成的各种物质原因和心理原因;各种学科的最初来源和与哲学的关系等等。这个最初的信仰也是经常用到的,有避免偏见造成的误解和培养求真务实精神的作用。
  重视秩序和各种集体所指定的规定,也是一个一直在坚持的信念。这个信念的形成是对“礼”的理解和在阅读一些关于中西日常习惯的不同的文章中的感悟相结合形成的。这个信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日常行为和对习惯的评价上,并没有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反而在后来接触到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论述后,被更广泛和深刻的信仰容纳了,这就发展成了既重视整体的法律规范,又要关心情感问题的信仰。后来联系到“异化”的观点以及“人的本性是生产的”这个观点,发展成了要探索人的本性的种类和不同文化和生产关系对人性的发展所起作用的不同的信仰。
  在高中哲学课上学到的很多观念构成了另外一些最初的信仰,比如物质决定意识、矛盾分析法和联系的观点。这些被西方哲学语言所解释和总结的信仰信仰是后来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至少这些词汇的使用会使人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甚至拓展到了后来在学业中接触到的很多定理与方法。记得比较清楚的使用与拓展是关于学习环境与自身奋斗的辩论,还有寻找多层联系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以及与“异化”和矛盾挂钩的事物的二重性,还有分类对比的方法。
  最初的信仰在容纳新的观念或被更高的智慧所容纳的过渡是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的,什么叫做“难以理解”?就是新的定义或定理在直觉上都难以和既有的观念衔接,我发现在学习会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要想丰富自己的信仰和思考的角度,就得多学多思。大学里曾经经常与一个境界比较高的同学在一起讨论问题,从他的口中获得一些新的信仰,当一个人的时候,就是从图书馆中借阅感兴趣的书籍,在借阅的过程中,有不少书是随机找到的,所以开始看一本新书的理由也要经过理性思考,受到了最初的信仰以及之后容纳的信仰的作用。
  在大学里课业繁重枯燥,经常玩手机和电脑,觉得自己没学到什么东西,这种危机感经常困扰自己,平常也没有把看书与写作业的顺序协调好,看书效率不高。后来在一个暑假末尾的时候,决定提前一周到学校,一边看书一边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于是去图书馆找书,翻阅到一本书叫做《列宁是怎样阅读书报杂志的》,里面讲到列宁读书看报的习惯,觉得不错,因为既可以通过伟人传记来激励自己,又可以模仿列宁读书的习惯,就决定读这本书,书中讲到列宁用铅笔做读书笔记,我也开始了这个习惯,后来发现这个习惯很好,恰好与我的一个最初的信仰相融合。后来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寻找书的时候,找到一本叫做《哲学名词解释》的小册子,发现里面的内容是对很多哲学流派的基本观点的解释以及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作的对比,这与对比的信仰和循序渐进的信仰相一致,于是我就阅读了这本书。然后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作为一个理科生应该读一些从哲学到自然科学过渡的书,于是找到并阅读了从马列文集中整理成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也使我接触并阅读了一些书,比如在公选课上老师说“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于是读了他们俩的一些文章。在学期末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感悟了,于是抓住机会与一个老师就一些问题展开了探讨,这个老师受到一定刺激,后来以奖品的形式发给我所在的小组一本书叫做《北大批判》,从中受到很多鼓舞。在与一位同学上自习的时候看到他看的一本书叫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人》,想到自己以前对日本比较感兴趣,于是阅读了这本书。后来在放假前,想到拿几本书回家看,就根据过渡的理念找到了《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还有几本别的书,实际上在暑假里也就读了读这两本,虽然没读完,但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很快乐,回到学校又过了几周才读完。当读完《导读》后,由于写文章的需要,受到需求导向和寻找本源的信仰的作用,就借来《导读》中所讲的一本叫做《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书来读,体会到了国学大师梁漱溟的智慧。从个人读书的这段简短的历史来看,这些理性思维的确受到了最初信仰的影响。
  最初的信仰与之后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人的多重性中理性的自我这一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信息传输的发达和教化的改变导致学生们最初的信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和儒家教条,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上,但实际生活中也是有很多消极因素的,许多极端的习惯和无聊郁闷的感觉说明了危机的存在,所以个人还应该在这样的高度上继续保持联系自身,学思结合的习惯,踏踏实实的的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唯有你好,我才心安

    唯有你好,我才心安

    一份美好的缘分,无论两个人的距离相隔有多远,都会相遇,一份温暖的爱恋,无论经历过多少的风雨,都能相伴走到幸福的终点,一次的别离,也许是短暂的分开后,让人更加懂得珍惜对方。 只是可惜...

    2020-11-20

  • 只愿命运厚待,梦想、幸福慢慢到来

    只愿命运厚待,梦想、幸福慢慢到来

    距离毕业转眼已经快要一年的时间了......大学里的你们现在应该都在努力奋斗吧!兄弟姐妹们,我想你们了。 轻轻点开网易云音乐,放着我喜欢的一首许...

    2016-04-1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