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读书随笔 >

重读王小波作品后感言

2019-04-09 09:30 来源:散文网

王小波,何许人也?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自由撰稿人。他的文风成为一种流派,追随他的文学爱好者们一再模仿。而在十年前,王小波其人其作曾一度饱遭出版界的误解与拒绝,被人们反复的误读与曲解。文学评论家何多曾说:王小波是“一个被误读的文坛异数”,人们对他的误读是在两个向度上发生,一方面是大众读者,另一方面则是所谓的文坛和人文知识界。

最初接触到王小波的文字,是他的那篇《绿毛水怪》。那是小猪上中学时候,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绿毛水怪》那种“惊艳”的感觉,那个羞涩、内敛,因为有着太多怪异想法而不被老师喜欢的小男孩,他和妖妖,另一个内心怪异的女孩的友情,在那样一个宏大叙事的时代里,是怎样安慰温暖着彼此。后来上高中时,小猪记不得从何处得来的《黄金时代》没看几章就读不下去,只觉得其情节交叠穿插的布局手法,以及闲散的磨嘴皮子功夫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他把小说写的像杂文,他的王二“纯洁”,但仍然是“流氓”,于是“连累”着对他的其他作品也没了兴趣。亦或是因为书里面的性描写太多,对于当时一个初育的少女来说,从心里上有一种蒙羞和本能的排撤。以至于十多年来只要提到王小波其人,小猪的脑子里就会闪现贾平凹笔下的那个作家,将脑袋伸在奶牛肚下吮吸牛奶时的场景,心里越发作呕。

几月前猪妈给小猪推荐过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小猪亦是不宵。也许猪妈是王小波的粉丝吧,前些日子硬是把王小波的作品集一并发给了小猪,亦有一点要求小猪非看不可的味道。但,小猪几些日子也不好过,大的小的事情连连找来,忙的她不亦乐乎,以至于有口难言。前天,小猪在线时,被猪妈抓个正着,又涉王小波时,小猪忙保证非看不可。对于猪妈妈的耳渲目染,小猪向来是服从妈妈的,所以只要他老人家推荐的,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接受。一种心灵的尊重,小猪决定,放下从前的无知和偏见,重读王小波。

王小波作品中犀利的语言,太强的思想跳跃性,读的小猪很费神,所以就没能读完他的全部作品,这样可能会得罪某个人。但小猪从始至终再没说不喜欢,不然有人会晕菜的。其实猪妈当初是怎么把小猪捣咕到这世上来的,小猪一直都很谜惑,亦不敢追问。小猪将此题定为《重读王小波》时,很明了,小猪已老老实实的看了王小波的大半部分作品。小猪也想说实话,看王小波的作品被他那磨嘴皮功夫及跳跃式的文字结构害的一度想停止,这期间就抽插着看看郭敬明的小说,小猪觉的他们俩的小说可以做鲜明的对比,虽然不着一个道儿。对于爱情的纯洁,一个色彩四溢,一个如雪冰洁。

对一个特立独行在中国特别珍贵难得。读了王小波作品,小猪才知道原来人是要思维的。这话听起来有些娇情。但小猪以为不是。如果说让小猪对此做个科学的分析,那肯定做不来。就觉得人人都会思维,但要独立地思维,这点很重要。“时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这个逻辑顺序就是:《黄金时代》是写给生命中最青葱的岁月的,《白银时代》则记录下作者对未知世界的憧憬,而《青铜时代》刻划了王小波一路走来的脚印,故事都发生在过去。对于“时代三部曲”王小波自己曾说过:《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白银时代》超出了小猪的理解力;《红拂夜奔》好像很隐讳,很让人费脑筋;《寻找无双》写的是一个寻找真爱的故事。相比之下,《黄金时代》倒是很易读也不在有想呕吐的现象了。不知道大作家是不是都对性偏爱有佳。王小波常说起维多利亚时代的地下小说。那些书小猪没看过,但是读完之后最初的感受像是读色情小说,好在这把年纪,所以对这样的描写已有了相当强的抵抗力。但细想一下,觉得小说还是揭示了一些深刻的东西:在中国,集体主义被看得很重。人人最好都一样行事,不要太出头。如果你行为出格,就会被看作另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群众好像个个都是警察,一千个手指指着你,一千双眼睛看着你,“只许好好改造,不许乱说乱动”,二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出头,要行事另类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会招致嫉恨乃至围攻。

看了王小波的杂文,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同时也注重心灵的自由。他的杂文没有脏字,不乱吐口水、犀利又平静温和,而且没有威胁他人,更不问候别人的宗亲。这些作品直接、干脆还有深沉,是对灵魂的进化和对历史的反省。也很幽默,但是这种幽默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藏在文章的背后,并不能一下就看出来,而是需要思考一下才能发现。断断续续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也让自己有了思考。在《积极的结论》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较大,小猪在情感上总是过于感性所以时常让自己不快乐,他的观点使小猪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要多少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对信念的看法:“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的最有趣的事啊!”《文化之争》中提到的:“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椰子树与等》中,“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王小波杂文《思维的乐趣》展示给世人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迷宫,并让人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王小波的作品不是老生常谈。他从个人体验出发,以平民视角,草根式进入事件,没有故弄玄虚,可读性非常强,因而显得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的东西,严肃文学也好,纯文学也好,都是完全不同的一副新面孔,既不是苦大仇深式,也不是玩世不恭式……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爆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这是王小波留在人间的最后一段话。

总之,如众所云,小波的出现是个奇迹,他在文学史上完全可以备一品,但小猪个人认为还谈不上伟大。这一点,不应该因为王小波的早逝而改变。不记得是谁说过:我们不能形成一种恶俗的定式,如果想要嘈杂热闹,女作家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家一定要一死了之。我们已经红了卫慧红了九丹,我们已经死了小波死了海子,这四件事,没一件是好事。现代汉语文学才刚刚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小波就是这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