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读书随笔 >

苦中作乐山水情 风雨同行人生路

2019-04-09 09:30 来源:散文网

作为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散文,最受推宠的要算是《永州八记》了,在《永州八记》中首屈一指的该是《小石潭记》了。

《小石潭记》告诉我们经过努力劳动得来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要想吃最香甜的面包要自己动手烤才好。为什么呢?“伐竹取道”嘛。我想正是因为那“如鸣配环”的水声让他们有了一种神往,这是朦胧之美,是浪漫主义。“伐竹取道”让他们流了汗水,这是劳动之美,是现实主义。不妨想想,如果这个小潭就在路边上,他们顺便路过就将它一览无余了,他们还会如此欣赏它吗?柳宗元还会为它留下这么一篇美文吗?我想是不会了吧!

有资料上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表明他们游完小石潭后似乎是败兴而归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我想,如果柳宗元如果真的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离开的话,那么他的思想根源在哪里呢,那就应该是自己因为变革失败而遭贬了,当他的政治遭遇与眼前“寂寥无人”的小石潭相逢时,应该是会有一种身心俱凉的感觉了。然而柳宗元是这样一位“以已悲”之人吗?他会将尘世中的是非带到这样一个优美的地方吗?他真的忍心让社会的尘滓落在小石潭的岸边吗?他不认为如果他将那些尘俗之事带来的话会是对小石潭,对眼前美景的一种污染,一种亵渎吗?我想柳宗元不会这样做,当他置身于山水之中之时,他已经完全忘却了自己是一个失意之人,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回归自然的人,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他才可以在被贬之后依然可以寄情山水,他才可以在这里与鱼儿为乐,这样的乐才是真正的乐。我想柳宗元也一定是范仲淹笔下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之人,要不然,他写这篇文章要让我们学什么呢?是要让我们学习他遇到打击就闷闷不乐,积压心底以致成病吗?我们世世辈辈将他的这篇文章当宝一样留着留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舞文弄墨之下的美景吗?不,绝不会这样的。能够让他的作品历经千年而不朽的,不是那些文墨伎俩,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是要学习他的乐观、积极,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说到底,文章永远是人家柳宗元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学过之后的收获,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你把这篇美文背过了,我想你就是背过了,背的也是人家的东西,总有一天是会忘掉丢掉的,因为你不能时时处处的将它挂在嘴上。我们要让它在我们这里变成永恒,唯一可以的是将它放在心里,让它成为流淌在我们血管里的血液,成为跳动的脉搏,将它和我们时时处处都在过着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就是我们从中汲取的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真正要收获的不是那些有形的文字,而是无形的精神。作者若地下有知,知道了我们真正读懂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益处,他是会含笑九泉的。所以作者游完小石潭后,绝对不应该是“悲”,而是“乐”,是来的时候就“乐”,是一乐到底的“乐”。文章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只是身体上的一些本能的、浮浅的、外在的感受而已,他的内心深处应该是“乐”的。一个“乐”字足可以概括全文。

还有最后一段对与自己同游者的记述,从表面上看,与文章整体对美景的欣赏是有点不伦不类的,让人感觉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其实并非如此。了解柳宗元的人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提倡“文以载道”之人,是一个“心怀家国”之人,所以最后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说前文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么到这一段可以说是由事入理了。一则表明作者对与自己同游者的尊重,所以我开玩笑似地给学生讲,这几个人可真是幸运,因为有了一次与柳宗元的同行,他们的名字便可以随《永州八记》一起永飙史册了。二则他们也不仅仅是柳宗元此次作山水之乐的同游者,更是他人生路上的同行者。既便是在柳宗元的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在那样一个会因为柳宗元的政治遭迫而受到铢连的年代,他们也没有选择离开,他们选择了柳宗元,也就选择了一种同柳宗元一样的“心怀家国,行济天下”的人生路。作者正是用这样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他不是如鲁迅一样“荷戟独彷徨”的孤行者,而是有同伴的。特别是崔氏二小生,他们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小孩,而是柳宗元他们未竟事业的后继人。

《小石潭记》应该是这样的,给人以生活的启迪,赐人以人生的真理。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