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游记随笔 >

山行

2019-01-13 09:37 来源:散文网


  篇一:山行笔记
  秋上心头便是愁,在这已然冬季的节气里,野外竟依然残存着秋的掠影。
  ——题记
  捧一本古书,在料峭寒风中踱步;拈一枚枯叶,于杳无人迹里寻觅。不爱喧嚣,不喜孤寂,只身做一个逍遥人,热爱生活而不累与生活,珍惜朋友而不疲于交际,就这么平淡,如水般澄澈、晶莹。
  我想,我的皮肉是受制于灵魂的。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穿一身最喜欢的衣服,在这枯草丛里穿行,身上沾满了种子,依旧悠然自得。偶有虫鸟惊起,也会在一瞬间没了踪迹。我自会笑着、叫着,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于荒凉寂静的山中,静静的感悟,默默的享受,享受这份独有的宁静与安然。
  我欣赏淡然的女子。无论四季轮回,春秋变换,她仍旧可以从容大度,孤单但不孤独,高贵但不高傲。于夜深人静时,用她的纤纤细手书写一段美文,在濛濛细雨中,以她的愁思赋一曲古词,仅此,足矣。
  找一块山石坐下,摊开捧了一路的书本,心无杂念的看着纸张上跳跃流动的文字,竟然莫名的开始感动。身边的毛毛草随着风向不停舞动,将阳光剪成一地碎影,也剪乱了我纷飞的心绪。
  风渐凉,我也要走了。下山路上在想:我自乘兴而往,兴尽而归,如此,便已无憾。
  斟一杯清茶,捧起那本书籍,继续我的行走。我想,这话,你不懂,自会有人懂……
  
  篇二:大山行
  一、长路
  随着脚步击打着大地,汗水却是不停地流过脸颊,火红的太阳时刻的留意着我们这一路人,想把光明照进这一路大山的陌生人的心中。走过岁月里的路才发现,以前的路并不并不难走。在这路上一直有条大河相伴,随着河水的流淌炙热仿佛被冲去了许多。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现在的我是高兴地,高兴地忽略了头顶的烈日,忽略了湿透了衣服的汗水,甚至忽略了身上的负重。只剩下了心里的眼,眼里的景。山不是特别的高却显得格外的陡峭,树的绿、藤条的绿、小草的绿覆盖了整座山,绵绵不绝。一条巨龙卧在这喀斯特地貌区的地方,也许它会更加庞大,只是被陷进了一些。蜿蜒的巨龙,流淌的河水,脑海中浮现了“钟灵云秀,物华天宝”,天意让我在这里来吸取些秀气,我怎能拂了兴致。
  山腹之间,巨龙环绕,山林的深处有着许多自由的鸣叫,伴随着河水击打礁石,浪花溅起,溅在我的眼里,扑打着我的心房。
  在路上我在想一个问题,是河守候着山,还是山守候着河?我把这问题问你了一友人,他说是互相守候吧!对啊,是互相守候吧!就像两条巨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离不弃的守候,守候着山里的村落。浪花的溅起,是在为一个生命的逝去而哭泣,即便是眼泪她也要用来滋润后代生活得大地。树木的成长是对生命的爱,给他们温暖与安详,即便是化为灰烬也要化作春泥。
  她们用自己的血与肉滋养着后代,希望他们成长,走出她们的守护,去独自飞翔,恢复巨龙的神光。用自己的力量去守候明日的夕阳。
  三个小时的跋涉把我融入了这里,我喜欢这种感觉。什么都不用想,只管跟着心灵踏着脚步,不用怕荆棘,更不用怕迷失。
  二、夜思
  夜晚随着灶台里燃烧的柴火来临,走进了这个深山没有电的村落。
  这里没有喧闹,只有宁静,静的我的心可以陪着江水流淌。缓缓地,思绪流向远方,
  流入了那个还没有电的时代。那时还是天真无邪的孩童,不知道山外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只有那煤油灯下骑着父亲的嬉笑,那灯下咬着铅笔的丑样………而现在,我却只是一个异乡子,漂泊在远方的异乡子。只有在夜晚宁静时,才能把思绪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月华如水,流过我的耳旁,晒在我的脚上,跟着脚步而漂泊。屋顶,三人相坐而对饮,畅谈天地,神游尔虚。江水房前过,明月身边照,让我想起了张若虚,曾几何时他也是这般站在江边,望着明月,望着开满鲜花的树林,浊酒一壶,对天而饮。江风伴随着天意吹来,吹走了醉意,却吹来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叹。多少代的更替,汉唐云烟,鸦片流水,唯明月还在。
  一人起《明月几时有》,节拍随之而起,借着黑夜看见那忧郁的双眼,听出那忧愁的夹带。就像那酒的无奈,本不可以消愁,却被人们用来消愁。
  夜拍阑干临江唱,万里千山耳作旁。月前无花江畔人,几时婵娟松林藏。
  几句随着歌声涌出我的喉咙,兴致更加,酒换了一壶,人依旧。
  月华如纱批秀山,星火三人酒成仙。不知何人何年月,流水东去寂寞残。
  在月光的默送下,我们走了,只留下空着的酒壶继续陪着月亮。
  三、风采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日出东方,鸡鸣桑田,人们逐渐从家里走出,去进行一天的拓展。而我们一行也开始了新的旅途,向大山更深处进发。
  友人说这里的大山里还有瑶族,我想去看看,是否还有那传统的风貌,是否还有那木房子,是否还有唱着山歌的阿哥阿姐。一路的行走,一路的期盼,伴随着红日,伴随着清幽的流水,伴随着醉人的暖风。
  走在路上渴了喝一口水,累了找个树荫休息,而后继续向前,我们都没有放弃心中的期盼。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摩诘的一首《相思》把红豆带到了大江南北,南国的红豆就在眼前,让我驻足留颜。既然摩诘都说过多采几颗,那我就采几颗吧!友人说一颗红豆一份相思,那这里一树的红豆那是多少相思呢?我把它放在背包里,让它寄托我的相思吧,使它最终没有少相思。
  目的地在我们湿透了几次衣服后到了,路口有一块石碑,写着平阳村。进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所小学,小学不大,只有一个小操场和一座两层的砖瓦房。年复一年的风雨让操场变得坑洼不平,让墙壁透着迟暮老人的沧桑。教室不多,教室里的桌子也不多,可以看出这里的艰苦。可是当进入学校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艰苦的环境,而是那操场中央的刻着五角星的升旗台上面飘着的五星红旗。红色的记忆,红色的血,随着风飘荡在这深山,那血染的风采也飘进了我的心中永远停留。在大山深处,穷苦的孩子们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里面透出的是生命的坚强不屈,透出的是对知识的渴望,透出的是对梦般世界的渴望。可他们却没有忘记那血染的风采,没有忘记那历史的警钟,梦般外界的人还有对少人记得这这些呢?
  在村里和一位老人聊天,老人不会说普通话,是通过友人翻译,这是算是平生第一次用翻译吧!老人说迟一点来我们就可以吃到杨梅了。
  平阳小河山对山,几多风雨几多喘。一曲杨梅别君去,素手待到四月半。
  随着青涩的杨梅我们踏上了归途,风过向我们挥手致别,仿佛在和我们说四月半再来!
  在这里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也算是平衡了吧!
  四、归去
  下午无事,我则拿起鱼竿到江边。有水的地方没有钓鱼,对我来说是一大憾事。我喜欢钓鱼,钓鱼能使我躁动的内心得以平静,静的好似那没有一丝涟漪的江面,静的好似那一杯淡淡的清茶,静的好似那闲坐草亭看花开花落。到最后只剩下了净土中的河流,河流旁的垂钓者。它让我知道,我不是一只为了鱼饵而舍弃自由的鱼。缓缓地流水,流进了我的净土,净土中多了一条可以让我在喧闹的城市垂钓的河流,可以让我的灵魂沐浴的河流。
  我喜欢一句话,钓鱼非钓。钓了两个小时的鱼,勾上了几条小鱼,我把它们又放了回去。坐在江边的树荫下,一束阳光透过叶子间的缝隙射入了我的眼睛,我转了一下头,看见了一友人划着竹筏过来。我砰然心动,内心的渴望被点燃。于是去寻找,在一个小河湾找到一艘竹筏,我拿着竹竿就上去了。
  开始我很害怕,因为我不会游泳,这条江虽然水流不急,但很宽也很深。划了一会儿胆怯的心被兴奋取代了,我兴奋的就像一只刚出笼的小鸟奋力翱翔在蓝天,于是我向着上游前进。前进前进,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跟着它双手不停的划动。溅起的水花湿了挽起的裤脚,也湿了很久没有浇灌的净土。
  在一座石桥旁我停下了,这里的石桥是近来才修建的吧!在没有石桥的年代,是不是每天都有小伙像我一样划着竹筏到彼岸呢?彼岸的山歌环绕,彼岸的红豆满树。
  如果可以我想躺在竹筏上任它漂流,如果可以我想纵身一跳让流水冲走身上的尘埃,如果可以我想一直这般送走如血的夕阳,如果可以我想这般迎接相思的月亮,如果可以……可是到最后是不可以。虚幻只存在那一瞬间,梦里的梦终究一场空。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就像风中的一粒尘埃。
  竹筏顺着流水向来的地方流去,我找到了一个岸口停下,我还是不能任它流去,否则最后还不知道何处停留。
  浊酒一壶流水去,人颜几度空叹息。梦里桃花景依旧,明日朝堂束冠休。
  流水流去把我的心却留在了这里,归去归去沿着小路。
  别了大山,别了流水……
  
  篇三:山行
  忆往昔,寂寥无赖,困苦彷徨,独自神伤。今应美所邀,山行于九龙,借以排忧、解忧。人至山下,但见瘦骨嶙峋,望而却步。思之,一羊肠小道萦纡而行,行至脚下,只待君登。余轻步缓行,且走且观,毫不觉步履维艰。停之,见三人,才知早已汗流浃背,如浸气蒸。(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一途,二女如空谷黄鹂,平添些许生气。但见汝之心不在此,乃知有心事,忖测,果不其然。
  至顶,山气空蒙,雾霭氤氲,渺渺沧海之苍阔,叹吾生之寂无。芸芸众生,孰能执掌命运?念天地之悠悠,观星辰之浩瀚,望青山之巍峨,惜人生之短暂。俯瞰万里河山,余静思良久,感慨颇多。但见郁郁坐于前,猜之,听之,讲之,慨之,何不随心所欲,弃所有与虚无?
  乃知人生于世,莫不能死于虚幻,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执子之手不是幻梦泡影,望能与之偕老。真为心,无他、无妄。
  游之所至,碧山青天,极目视听,郁郁葱葱,仰观天地之大,俯望品类之盛,畅怀所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山行至险,提心吊胆,至脚,又望山而发,别有一番韵味。见碧波荡漾,青山藏羞,余偶感:青山隐隐隐山青,碧水迢迢迢水碧。适时而生,望景而触,聊以自慰。
  行路,知事,愿汝心之大快,无病无忧,所求这天地,无一物相阻,畅想生之初愫。
  
  篇四: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思在行中
  前往五台山的车队在一路飞驰,沿途的红叶偶尔跃然入目后,便又一闪而过。北方的秋,似乎来得更有特色,至少一路览阅这满山的万紫千红和感受到达山顶后气侯的寒凉,让人对季节更迭的界定比对人自身对人性的评价更富原则性,至少在冷与凉的感受上是清晰的,但一个人的人性转变是好是坏,仅凭一次感受谁能如此定界的准确清晰呢?思想象飞快前行的车轮,一路上不停地在把人和景无缘由的联系在一起,不停地漫无边际浮想联翩。
  名之由来——-五台山
  已经过了中秋时令的五台山,应该说此时已不是旅游旺季了,然而,因为今年这个国庆长假外出,国家给出的诸多优惠,于是让淡季的佛国圣地——-五台山,游客甚至比旺季来的还要多。站在菩萨岭的最高处放眼望去,除去如林的宝塔,鳞次栉比的佛寺,剩下的无论是在佛香弥漫,佛音缭绕的白塔前还是在寺庙口、大殿内,到处可见的便是攒动的人头和络绎不绝的游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游人,群聚在五台山的大殿或庙宇内,用双手合十相同的一种方式,一同虔诚地参拜佛祖,一同感受佛学精髓,一同感受佛教文化。这些前往祈福的人们,无论是许愿的还是还愿的,无论是游客还是售特产品的村民,无论是诵经的主持还是说法的居士,当大家站在那里默默仰视和参拜每一尊佛祖的雕像时,脸上留露出的却是一样的虔诚。这,也许就是五台山被称为佛国圣地之首,佛法凝聚人心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佛国圣地—台怀镇
  五台山因山上有北台、中台、西台、东台、南台五座平顶峰台而得名,现位居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内,其中登五台山的一个位于中心区的小镇,因深藏于五台怀抱之中,也被形象地称为台怀镇。
  台怀镇不大,最有名的一条街被称为杨林街,走在街上,极目四望,沿街销售旅游佛教用品的小店里几乎每家都播放着诵经歌,入耳的梵音和着山上一座座香火缭绕的寺庙,也让前往购物的游客再一次在消费中,聆听梵音入耳,净洗心尘,也不好意思再去拼命地与商家来讨价还价。最主要的是这里的商家大多都是台怀镇的村民,虽然他们见惯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游客,但是他们却始终能恪守自己销售的原则,那就是无论你在他们店里挑拣商品多久,最终能否成交,他们对你都不会有任何微词,如果没有成交,看着你离开,也绝不会死缠烂打或出言不逊或等你走远了又把你叫回来,再按照你谈的价格把东西让卖给你。这一点也许正是很多外地游客之所以能评价当地民风淳朴和真诚的最直接依据吧,台怀镇被誉为“佛国圣地”的美名,由此看来也绝非凭空而起,这种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氛围,似乎更能凸显佛学中慈善为怀,心之博大与包容的精髓所在。
  皇家首寺——-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台怀镇镇北的一座小山峰上,因为它的地理形势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故名,所以人也称之为“灵鹫峰”。导游告诉我们说,佛教徒传说中文殊菩萨曾在此峰顶上显灵和说法。于是,我们一行人带着一种对佛教圣地探秘的好奇与向往,从五台山的中台台怀镇首先登上了“菩萨顶”。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寺内楼阁殿堂的布局、设计、雕刻艺术大多是参照皇宫建筑营造,寺分前后两部分,并列三院,主要有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以及明代大铜锅,在这里还有很多美妙的传说故事,清世祖顺治福临弃帝位落发五台……”一边听导游对“菩萨顶”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一边仔细观赏和感悟着这座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外形金碧辉煌、气派高雅极富传奇色彩的寺庙。
  传说中菩萨顶曾是文殊菩萨居处,因菩萨顶的寺庙位居山头,地势较高,寺前筑有108级石阶,而在大佛殿和文殊殿之间还立有一座石门,门头上书有“五台圣境”四个大字,传说这是当年康熙的御笔所赐。目前菩萨顶也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
  望着这座在清代被誉为皇家寺院之首的“菩萨顶”,想象着康熙五次赴台寻父于此的故事,领略着佛教中关于孝道的教诲,喟叹着佛学广袤深邃的内涵,用心感悟着菩萨顶传奇故事留给后世子孙关于做人修德的佛学真谛。
  智慧象征——-殊像寺
  初听导游讲述“殊像寺”时,总以为是“书相寺”三个字,因为导游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说这座寺庙是象征智慧的。常理猜测也许“书相寺”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更有增加智慧的含义。直到我们来到寺庙,见到横匾上“殊像寺”三个字,听了关于这坐寺庙由来的传说故事,方才明白为什么要起名为“殊像寺”。
  寺内供奉的庞大的文殊菩萨像,其外形为顶结五髻,代表大日如来的五智;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利;坐骑为一青毛狮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西游记》里对文殊菩萨两次出现时的描述。第一次,是文殊菩萨坐骑化作全真道士,迷惑乌鸡国国王,然后把国王推到井里,自己冒充国王。第二次,是文殊菩萨坐骑伙同普贤菩萨的白象坐骑,还有所谓的“如来的亲娘舅”大鹏鸟一起下凡。狮子和大象在狮驼岭占山为王,大鹏鸟吃光了狮驼国的国王人民,自己做国王。联想到这里,便仔细查看在此寺庙里是否真的有普贤菩萨的雕像,果然与《西游记》中记录的一样,在殊像寺的一侧还供奉着骑着大象的普贤菩萨的像,这更让人觉得这座寺庙的布局与《西游记》中两位菩萨的一起出场更具真实性和一致性。“殊像寺”之所以说它是智慧的象征,是因为在寺内的文殊菩萨雕像的背后有一眼闻名的“般若泉”,而“般若”在梵语中是增加智慧的意思,所以,此寺也因此被誉为象征智慧的地方,而寺内的般若泉也被誉为五台山的圣水,据说虔诚的佛教徒来到五台山,不仅要用泉水灌目洗顶,还常常要将圣水带给家乡亲友。随行的导游一边给我们讲述着传奇的故事,一边还劝导我们说,如果家中尚有求学的孩子,可以在这里为孩子点上两盏智慧灯,然后摆放在大殿前的灯架上,寓意从此为孩子点亮了智慧的眼睛,为文殊菩萨照亮孩子的学业、事业前途点亮了灯光。尽管我们深知这一说辞,是寺庙与导游共同以为孩子在寺庙“捐功德”为由来游说大家消费的一种方式,但是每个人为了图个吉利,于是纷纷怀着虔诚的心情,去指定的香滕分别花了300元,请了两盏带有荷花底座的所谓的“智慧灯”,然后在寺院居士的引领下,点燃后摆放寺门正对面特制的灯架上,然后再走进殊像寺的大殿内许下我们的心愿。高大的文殊菩萨的塑像我们需仰视才能观其全貌,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人与神仙的区别所在其实就是一个距离高低远近的标识。也许唯有用一定高度拉开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才能体现出人们心目中对神仙无所不能的敬仰之情和对美好愿望实现的寄托之意。有时觉得这种神与人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一个人怀着希望去自勉自励地生活,寄愿望于未来于天地,有时也是能起到一定积极向上作用的。
  祈福未来——-五爷庙
  五爷庙又称万佛阁,很多人来到五台山,其实就是去五爷庙上香许愿的。五爷庙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而事实上听了导游的解说,应该理解为五爷庙中的“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人间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当地人期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许是因为五爷的雕像比起其它寺院里的菩萨更具亲和力,更具人们祈福衣食住行无忧无虑,更富实际意义的缘故吧,虽然小小的五爷庙在五台山占地最小,但香火却是最旺的。每年无论是旺季还是淡季,总会得到由许多有心愿需要实现的人或者用佛家的话说是人间的男信女们,用更多的香火来供奉着,这里也几乎成了人们心中有求必应的象征。
  在五爷庙中更令人深思的是在五爷庙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地藏殿(阎罗殿)和菩萨殿,也就是说一边代表的是对恶惩处的化身,一边代表的是菩萨般善的引导和教化的象征。这种殿内的建筑布局不只也寓意着对于人的感化和教育,除了有好的方向引导,使其修得正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地狱般的威胁,才能对恶的制约更具刚性?古人对于世人的教化,似乎很符合当今社会依靠法律和道德两手都要硬。来维护社会秩序的论证,既要以德服人,又要以恶制恶,仔细想来,古人之大智慧,见地之长远,对如今现实社会的治理和规划真的很有借鉴意义。
  悟在归途
  车在从五台山返回的行程中行进,路的两边依然是北方中秋时节万紫千红的风景,只是来时叶上的白霜在阳光的照耀下已经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水珠,一如思想中那一串串的联想。忽然记起前往五台山来之前,曾看到的一段关于五台山与五结缘的由来,其中说到五台山昭示给信徒和游客的启示文中是这样说的:我们在智慧中要做到“一心有五念”,即要拥有“五心”即:心要真,心要活,心要纯,心要平,心要广。是啊,试想如果一个人在智慧上真的可以做到这“五心”,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实现的呢?凡事只有心之所往,方可无所不能!
  人在山中行,心在行中悟,正如五台山上一首诗中所言:
  人生世间在红尘,祈愿有为亦无为。
  无时无刻不领悟,糊涂聪明总相随。
  眼前身后万事难,心绪浮沉喜忧连。
  文殊道场走一回,求得慧心五台归。
  
  篇五:秋日山行,水流云在诗意浓
  秋是有声音的。
  山间的秋伴着密密的丛林,悠闲的小溪,古寺的静穆,斑斓的野花,清脆的鸟鸣;在清淡的日子中,在诗人歌咏的丰满中,越发动人起来。
  一株株橡树在山岗上迎风而舞,萧萧影像为整个凄迷如梦的秋平添了一份优雅的律动。
  古人云:夏秋夕昏寒凉气,皆自飒飒风里来。
  风从山间柔柔吹来,与白云共舞,与蓝天为伴;花草香随风阵阵袭来,清爽而又洒脱。
  山中古树千余,翠盖如云,到处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闲花野草。在阳光与秋风的合奏下,花枝嫣然,树影凌乱,诗意万千。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心境便在瞬间变得平和。不远处的溪涧声隐隐可闻,诗人佛洛斯特的诗歌即刻跳入心坎儿﹕“它奔流在我们中间,奔流在我们之上,也跟着我们并肩前进。它是时间,力量,音调,光明,生命和爱心。”
  顺着潺潺的流水声,循声前行。越过茂密的树林,走过凸凹不平的山路,一泓澄澈清凉的溪水在岩石之间奔流飞跃,而后安静的注满一个又一个小潭。
  溪流是平静的,不事张扬的。注视着一汪汪清泉,我的心忽然随水而流,变得闲适起来。在这么清澈的地方,生活的琐屑,所有沧桑的心事都被它温柔的包容着,心中不禁荡起一朵朵涟漪,每一处都朝向阳光的方向。
  向山上随意的游走,花落的声音轻盈而又自在的洒落在我的心灵之上。
  林间洁净清新,山中的古寺被一株株古松静静的簇拥着,古松的周围盛放着一些白色的小花,浓淡有致。寺内,香火茂盛,但古寺依然彰显着它独有的静穆,与周围的空间浑然一体,清幽而又宁静。
  我坐在石凳上,看这种旷古未有的静,这种庄严而又辽阔的静,一切都静如太初,静如虚幻,静如一个巨大的磁场……
  远处的房屋,随着山峦一起一伏,犹如一曲正在燃烧着的秋之韵。山间的秋味也瞬间在我可以目极到城市蔓延开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种宁静晴和的日子里,沉醉于山间平静中生长出的灿烂和温馨,徜徉于一段段灵山圣水,给自己放个假,给心灵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诗意的去触摸秋天的况味,空气中那种极度的虚幻之美,便由此渐渐弥漫,渐渐真实而自然的笼罩在我们平淡无味的生活中。
  掏出在口袋里震动不止的手机,看到远方好友的留言:“山中的秋怕是更浓些,别总是贪恋山水美景,你的身体刚刚复原,记得早点下山。”我突然哽住,山中的秋声竟是如此之美妙!
  
  篇六:大蜀山行纪
  2006年的时候,因工作需要,我在安徽合肥呆了一段时间。在合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迫切地想出去转一转,不仅仅是为工作,更是为了有机会能细细地领略一下南国异乡的风景。是的,我一直都这么认为,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南国的疆土。
  在我的印象中,南国应是山灵水秀的,随处可见灵气十足但不险峻的山,不要太高,但一眼就能看出他的灵秀俊雅,如儒雅的文人,彬彬有礼;水,也应该是清澈碧绿的,不急不躁,缓缓流淌,像个害羞至极的小姑娘,见了生人,羞赧地回眸一笑,却也不着急躲开。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里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南方,但也与我的印象算是极其吻合的了。合肥市的东边就有这样一座山,叫大蜀山,是一座火山喷发形成的山,距合肥市中心约10公里。地势柔和,山峦迭起,景色如画,在安徽的日子里,我有幸领略了它迷人的风采。
  一个明媚的午后,我迫切地骑着着单车,奔向一座座青纱帐似的峰峦中去,待我发现已经远离喧闹的城市和熙攘的人群时,一片片丰密的森林接纳了我,让我置身于这无边的静谧和深邃的绿中。山的四周尽是知名或不知名的低矮的树,还有翠柏,沿着地势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显得格外郁郁葱葱。我在梦的花园里,呼吸着绿色的空气,感受着林间的风,倾听耳边传来沙沙的声响,还有,一束束温暖的阳光,透过密林的层层空隙,在地面的草叶上上洒下了无数个斑斑点点。这样的情景着实让我有些沉迷。
  没有路,好在树与树之间有空隙,地势也不陡,但总能找到舒缓的地方拾级而上。突然的一瞥,我看见了蝴蝶。颜色极其艳丽,在一朵米黄色的小花上,伸展着翅膀,静静地站立在花蕊中。我不敢靠近它,我怕我的无意冒犯了它,因为我总觉得,它黑色的小眼睛一直在观察着我,到底对它有没有敌意。可是,也许我的存在本身对它就是一种不友好的举动,它竟摇曳着翅膀,在花丛中升起,径直在我眼前飞过了。一对红褐色的带着花纹的翅膀,翩翩地在我的眸子里飞舞,一下,一下,妖艳的翅膀掠过花丛,掠过细枝,然后头也不回地远去了。我怅然良久,一丝哀伤悠悠地在我心底升起。是我,这个城市里的陌生人,带着世俗,带着浮华,带着烦躁,闯入了本不该属于我的静谧的林园。与无意或有意间,我竟叨扰了这些生灵的清梦,成了一个无辜的罪人。
  当我还在梦的伊甸园里徜徉时,黄昏便裹着一抹金黄的余晖,渐渐地降临了。林间闪闪的亮光慢慢地变成了柔和的金黄色,这是一个奇妙无比的过程。你很难想象,刹那间,整个翠绿的山峦像是被一片祥和的佛光所笼罩住,顿时梵音靡靡,禅意浓浓。此刻,四周万籁静寂,惊得能听见林间的风声,莫名的虫叫声,还有,砰砰的心跳声。我害怕了,逃离了,像一个被人追赶的落破的小偷,仓皇地逃离了那片神圣的林园。
  快到山脚下的时候,我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在绿树掩映的空地上,直直地挺立着一座白色的小楼。那是一座三层的小别墅,有点欧式洛可可的风格,外表素雅、明快,简单纤细的线条,在清幽的山间丛林中显得格外婉约、亲切。当天边的最后一抹红袭来,小楼顿时蒙上一片神秘的绯红,美妙绝伦,如幻如梦。
  天空渐渐地暗了下来,我的心却畅快了许多,趁着天边最后一丝微弱的光亮,我骑着单车,迎着城市边缘的风,带着久违的宁静,向着灯火阑珊的夜晚行去。
  
  篇七:黎山行
  黎山之巅的玉华山,位于新干县桃溪乡,是新干、樟树、丰城三地的交汇之处,同时也属新干县境内的至高点。
  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朋友都先后造访此山,自己对之也是向往有加,却一直为工作、生活所累,无暇过往,引为憾事!
  独处静思时,深深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大多疏于劳作,缺乏锻炼,想必其间亦有大人不良习性言传身教之误。为此,自己内心一度充斥着自责、愧疚之意。只因仍然不懂教化育人之道,平时也只是忙以应付其它,难得清明时节能歇到两天假期,头日呆在家中照看孩子的作业,第二天还好,春光明媚得开始有些耀眼,倒像是个外出的大好日子。
  早上起来,一番简单的准备,随意购置一些面包、矿泉水,备作沿途干粮。电话相约两位好友欲一同前往,以增添此行乐趣。不料,冥冥中两位似有约定的朋友众口一词,无外乎:回乡走亲、祭拜先祖!我灰溜溜带上儿子去邀小侄一同前往,侄儿偏又是那种太过“懂事”类型的孩子,说是不得空,得替他舅守个新开的小店。儿子只得唤上他平日里私交最好的学友,三人坐上摩托车极速向黎山方向绝尘而去。
  在距新干县城大致三十六公里的路程处到达桃溪小街,今天大概是赶集的良辰吉日,但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往来不绝,行至街心向左分岔,又奔驰十公里,方至黎山脚下,幸好上、下山之路近年均被修建为水泥路面,即便如此,摩托车在蜿蜒陡峭的上山途中,屡屡有些力不从心,在主人略带几分野蛮的驱使下,仍然算是比较顺利的来到山底的黎山村。
  进村向左,来到另一侧的山脚下,顺便把车停放在距山底最近的一处民宅旁,取下些必需品提在手中,开始了为期半天的徒步登山旅程。
  沿途向一位正忙着种地的老大爷询问,他告诉我们,自此而上,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行走速度,登至玉华山顶约需消耗一个半小时。两位少年听后,对视无语面露难色,鄙人正想借机让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的“小少爷”们劳筋动骨的历练历练,行进至此,又岂能任意使之半路而返!为了士气能以振作,只得屡屡出言相激,此乃本地第一高山,既来之,当然要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呵呵,不是说无限风光在险峰麽!
  话虽如此,在这不着边际的荒凉山道上走走停停有四五十分钟后,自己心里也难免直犯嘀咕:这山顶到底在哪呢!杂念间,脚下出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两个孩子欢蹦着跑过去嘻戏一番、肆意陶醉在山溪之水的清凉通透当中,恰在此时,与先我们一步登上玉华山顶的第一拨下山游人不期而遇,我下意识的问了问上山的状况:绕过前方那几座连绵起伏的山丘,便可到达玉华山主峰之下,只是山路开始越来越陡,行走起来会愈发感觉到疲惫与艰难···
  这不正是我今天携子而至与之亲历所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目睹两个孩子衣衫不整歇歇停停颇为不堪的身影,我有些故作洒脱的振臂高呼:黎山——玉华山,我们来也!孩子也争相呼应,山谷亦为之层叠回荡。
  抵达玉华山主峰下,抬头仰望乌黑似矿物质的巨石山体,真的是像极了一只千年乌龟。
  自此,脚下出现了一些时有时无拾级而上由零乱山石组成的台阶,登山之路变得异常陡峭,有些地方还特别容易打滑,我们开始一路小心佝背地向前攀行。
  三人都有些气喘吁吁的陆续脱下了各自的外套,即使今天郊外有风,我们所攀登的山峦高处更是凉风飕飕不止,我的体能被沿途沉重的脚力耗去大半,隐隐感觉到几许汗水在山外凉风的吹拂下冰凉的附着于体表。
  好不容易登上了玉华山顶,自山下看来貌似娇小玲珑的山顶,在此刻目极之下,除了个石砌的観宇和一间房屋,竟然横竖还有些宽敞纵深任人休闲撒欢的空间,山上三五成群竟也聚集了数十人流,求签问挂的,大摆Pose咔咔忙着照相的,指指点点俯瞰山下村野田地的,相拥小息窃窃耳语的恋人,各色人等,可谓是应有尽有。
  玉华山的地势颇为险要,一路上走来却有些满目疮痍的荒凉,随着我们小百姓生活水平得以不断地提升与进步,周边登临造访玉华山寻趣找乐的群体也是大有人在。个人觉得,玉华山当前自然天成的状态,还是缺少了一位资深商人对之加工打磨成器,相信那个时候的玉华山更将会是一个绝佳的旅行休闲好去处。(黄素明)
  
  篇八:山行
  四月,清丽典雅、芳菲盈溢的涉水而来,娉娉婷婷、清清浅浅、翩跹而至,让人心生唯美,尽展笑颜。轻快的白云奏响心灵的舞曲,湛蓝的天空挽起纯真的梦境,翠绿的草木托起生命的画卷,令人情不自禁的想沐浴其中。
  前些天值清明节休假三天,开学以来为一个考试忙碌、绷紧的神经终于可以小憩一下了。于是伴着这人间四月天的良辰美景,与同学相约去登宝鸡境内的天台山(鸡峰山)。
  四月二日那天清晨,我们一行十一人起得很早,满怀热情地去登山。哪知,天公不作美。刚走出公寓楼,呼啸的狂风就从四面袭来,吹着门窗、枝条吱吱作响,尘土、纸屑随风飞舞。没法出行,这让我们原本高涨的心情顿时跌落,很是扫兴。好在约一个小时后,风渐停。于是,我们又兴致勃勃的出发了。
  我们一路上说着、笑着、欢呼着。很快,便到了天台山售票处。只见古香古色的大门横额上书“中华天台山风景区”几个金碧辉煌的大字。从大门到山脚下需行约四公里的公路。我们迎着和煦的朝阳,笑容满面的行走在蜿蜒的公路上。两旁刚抽出新芽翠绿纤细的枝条迎风摇曳着轻盈的舞姿,似乎在喜迎我们的到来。不远处,连绵起伏的上坡上点缀着片片白花,正烂漫的开着。从遥远的山涧流出的一条溪流,自由自在的拍打着形态各异的沙石,发出潺潺的响声,似乎在弹奏一首美妙的轻音乐。溪水明澈清幽,山色桥影,竹柳摇曳,春风春日,皆在溪水里。人与溪水、鱼儿一样的鲜活。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奇石嶙峋,苍松镶嵌,危耸于山腰的松云岭。沿着崎岖、盘旋,由方石铺成的山路上行,便进入万木峥嵘,葱郁幽深的山谷中了。枝头的鸟儿相与还,欢快的歌唱者。澄澈的溪水,此时就在脚下,俯身掬一捧送入口中,清凉甘甜,令人神清气爽。无须丝竹管弦之乐,山水鸟语之音至佳。使人置身于“岚光晴亦霭,树色郁犹苍”,“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的境界。
  慢慢的,登山之人愈来愈多了。山歌声、谈笑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山的幽静。山的坡度也愈来愈大了。我们一边兴高采烈的拍着照片,一边相携着攀登。男生们总是处处关护着我们几个女生,帮我们托着行李,助我们登山,很是和谐。
  行之愈深,登之愈难。这时,呈现在面前的山路几乎全是由方石砌成的倾角成七八十度的阶梯,曲折回环。我们只能前一个人紧拽后一个人的手攀登,并不停的相互鼓励。走着走着,忽见前方山石突兀陡峭。没有路了。我们只能沿着山石连接处紧固的铁梯而上。每上一级,铁梯都震颤得厉害。站在铁梯上俯瞰,只能望见一个无底幽涧,不免令人胆寒。这时,我总会想,那些修路工人们将笨重的铁梯构件从数里外的山下一块块扛上来,并固定在光滑陡峭的石壁上要付出多少辛勤与汗水,要冒多大的生命危险啊!而且从山脚一路走来,崎岖回环的山路都是那些铺路工人们用一块块的方石修砌而成的,那是多么艰辛与伟大的一项工程啊!我心里不由得深起了对铺路工人们的一片诚挚敬意。
  由此上行数里,便来到天台山半山腰上。山路几乎被巍峨的山脉阻断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时,突然发现,前方拔地而起的像刀削过一般的两座对峙峭壁之间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石道。穿过石道又没路了,抬头只见一方方山壁如高楼的墙壁般垂直冲向霄汉。然而,就在那千仞壁立上苍松正翠,“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使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松树生命力的强大,意志力的坚韧,对人生也是一种激励与启示。
  要继续前行,只能从铺路工人们沿陡壁搭起来的木棒路上通过。站在左右摇晃的木棒路上,仰看只能见苍松、壁立,俯瞰只能见万丈幽谷。这时,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铺路工人们的艰辛伟大。
  穿过木棒路前行不远,便来到了一个道观驿站。驿站的几间简陋的房子全是由就地取材的,天然的山石、泥土、木棒修葺而成。未经任何现代建筑材料的加工渲染,自然不会受到污染,使人心生亲近、纯净之感。屋子干净整洁,求签化缘的地方神像壁龛布设其间。几个面容枯槁的中年男子,整日在那里为游客烧着开水,供应着矿泉水和桶面。这对登山已疲惫不堪,如饥似渴的游客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望着那一箱箱沉甸甸的矿泉水和桶面,我不禁想起中学时学过的一篇文章《挑山工》中的一段描写:“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我想,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艰难困苦由此可见。
  在驿站稍作休息,我们继续上攀。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与支持下,我们终于登上海拔两千多米的天台山顶了。高处不胜寒。我们本想在山顶聚餐,可是一到那儿,狂风一浪浪袭来,衣着单薄的我们便有些沉受不住了。然而,正如《游褒禅山记》中所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驻足山顶,游目骋怀,任寒风吹乱我头发。重峦叠嶂,峭壁悬崖,苍松翠柏,群山万壑之间,云雾迷漫,气象万千,尽收眼底。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疑于心的境界!
  
  篇九:泰山行
  好多年不爬泰山了,想去。以往去泰山主要在五月和十月,天气比较凉爽。这次选在六月底,不得不经受汗水的洗礼了。晚上十一点,我们开始登山,一进红门,队伍就拉开了距离。女儿小时候脚受过伤,我们爷俩自然就走到了最后。空谷幽静,月色皎洁,很有几分诗意。渐渐的登山的人多了起来,打着手电,借着月色,不时有商铺出现,倒也看得清路,时不时跟擦肩而过的旅人开句玩笑,也不寂寞。每到精彩处总有人打开手电筒解释那些古迹的来历,我也就懒得去讲那些我所知道的典故,女儿就凑上前去听,对我讲的“风月无边”的解释反倒将信将疑了。沉浸在夜色中,只感觉到黑幽幽的山峦叠嶂好像就要挤压过来,听山风从肩头呼啸而过,爬山成了唯一的动作。完全没有了看山的闲情和听风的意境。行至十八盘,女儿明显感觉到体力不支,三步一停五部一歇。还时不时的羡慕大踏步从我们身边经过的人,说这才应了那句话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终于登上了南天门,用了三个半小时,挺快的。同事早已安排好了宵夜,女儿吃着吃着就睡着了,赶紧去租了两件大衣,让她们几个女同志找个地方休息一会。这时,大雾突然弥漫开来,有人就说,大雾必有好天气。抽了一支烟的光景,就听见有人喊“看日出去”。于是招呼大家到日观峰看日出。这时候泰山极顶的日观峰雾气在大风的吹拂下像流云一样的一股股从眼前飘过,极目远眺,日出的地方始终没有一点动静。忽然人群一阵骚动,抬头一看,天边一抹红晕,惶惶然太阳就要喷薄而出的样子,赶紧准备好照相机。一阵风过来,云层又遮住了仅有的一抹光亮,如此反复几次,太阳始终没有露脸,等了大约40分钟,我们无奈的起身,泰山日出最终还是错过了。开始下山,算得上是步履艰难了。女儿不敢远处看十八盘,只好在同事的搀扶下一步步往下挪,等到了中天门,那些年轻的同事早就没有了影子,坐车还是继续走,女儿说走吧,来一会了,找找自己爬山的感觉。往下走,路渐渐好走了,但体力明显不行了,我也开始腰酸腿疼,买了三条拐棍,我们一瘸一拐的继续走,女儿的脚肿得很厉害,我们几乎是一步一歇了。这时真是骄阳似火了,大汗淋漓的我们继续走,这时候有人喊坐车吧,我们还是摇了摇头,已经分不清是疼钱还是固执的坚持了。就这么一步三叹得走下来,先下来的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比去时多用了好几个小时。
  回来的路上,我问大家还来吗,有人说不来了,有人说短时期内不会安排。如果有机会,我想我还会来。不再年轻了,这次登山挑战了我的体力、耐力和心理素质。我知道我该干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就像登山再一次来,我不会全程自己走了。顺天意,尽人意,这就是人生!
  忙着赶路,错过了风景。就像这次本来是看景的,因为赶路也没精力和体力细看。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牵制着我们,我们无能为力,所以不要等有好心情再去欣赏那些风景,错过了风景不会再来。那就坐下来,即使再累,也要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欣赏自己。
  
  篇十:晚秋白云山行
  晚秋清晨与女儿爬白云山。秋色浓重,露珠晶莹如水晶挂满树木、野草的叶尖。沾染了水的灵气,松柏青翠欲滴如佳人夜浴后刚绾起秀发;抑是谁昨夜的泪水忘了抹去,晨风中楚楚动人惹你怜。秋意已浓,一派寒秋景色。寒秋归于平静,晚秋的清晨别是一番凉意,我特喜欢晚秋的清晨。穿行于山间石径,两边野草已露出衰落的模样,唯有松柏不改岁月的容颜,依然青翠。由此想到论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白云山植被茂密,不同的植物种类交错在一起,形成了它们特有的部落王国。同种的树木聚在一起,展现它们独有的颜色,拼就了白云山不同的色调:或金黄,或艳红,或青翠,或青黄;似巨幅油画铺盖整座山体。真感叹季节的妙手,涂抹如此绝美的风景,令世间丹青膜拜。只是落叶树木有些经不起风霜,纷纷披上秋装。不久几场晚秋的肃杀,把枯叶一扫而光。只留坚硬的枝条孤立风中坚持自己的“信仰”。等待冬日的来临,再与白雪共话去年的相思。
  路过一片黄叶层叠的佳处,我问女儿:“你看,黄叶象什么呢?”女儿说:“像一只只蝴蝶呀。”多美呀,多有诗意的语言。真的,黄叶就是飘零的黄蝴蝶。不免有淡淡的伤感,这竟是蝴蝶之殇。千万只蝴蝶葬身于此,铺就了诗意的唯美,美得让人滴泪!
  一路匆匆走过,零星的小花散落于衰草中显得别样温暖,可惜不久它们也要归于泥土。爬上一段缓坡,右边一片竹林探出身来。娇气的叶子已染上了深深的秋色,竹叶已变青黄,有些不胜晚秋的风寒,真不知它将如何度过漫漫的冬日?
  山行一半,左边有一空阔的广场。有巨石刻着书法大家欧阳中石题写的“德园”。下得台阶,这是白云山最具文化内涵的去处。石刻诉说着曾经的岁月,历代名士留下了自己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孔丘、左丘明两位历史老人的巨大雕像。他们正纵论天下事、品评千古文章。往事悠悠,两位老人似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今日,纵览沧海已变桑田。不知他们作何感慨,是吟咏巨变,还是对酒当歌?
  继续前行,山路凹凸不平,随山势铺就,仿佛向右旋了个圆弧。不远处是一座小亭,亭旁有枫叶。仿佛秋意不浓,只是小部分叶片有些桔黄,透出淡淡红意。女儿跳起摘了片枫叶,要把秋天带回家。女儿说:“把枫叶夹在书中作书签吧。”是啊,枫叶于墨香之中,定会让你才思泉涌。对于枫叶曾作一首小诗“风风雨雨堆积了你/熟红的芬芳”,这坚毅的树木愈经风霜枫叶愈红。有时感叹爱情要如枫叶,虽经生活的磨砺和平淡岁月的磨蚀,但更应牢固久远,愈老情更浓。
  又一段陡坡,是临近山顶最后一段,也是白云山最陡的山坡;仿佛试看人的耐力怎样,欲达山顶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看那边红叶真美啊!”女儿惊叹道。是啊,路左红叶正浓,红叶椿浓浓的秋意渲染着晚秋的激情,如一团红红的火。红叶椿树干纤细,恰似时尚少年染了红发,秀出了年少的叛逆。这浓浓的秋色点亮了求索的眼睛,是秋山中最美的一笔。红叶似夺了一山的景色,真乃“风景这边独好”。
  山不高,山顶也没有什么奇异的风景,真有些对不住那句经典“无限风光在险峰”。伫立山顶远眺,东方一线青黛勾勒出起伏的山形,初升的秋日为白云山烘托了更美的秋色。
  
  篇十一:北岳恒山行

  恒山与五台山脉络相连同属太行山脉。拜过五台山,顺五台山出山公路北行螺旋而上,翻越海拔3058米的北台最高叶斗峰,坡下就是繁峙县的砂河镇。五台山距北岳恒山所踞的浑源县大约一百三十公里左右。
  泱泱华夏大地,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要说山,中华国土遍布名山,横亘大岳,最有名气的,非五岳莫属。追溯是谁封的五岳,说法迥异,最早当属舜帝御封,也有的说是秦始皇、汉武帝,还有的说是唐玄宗、宋真宗、明太祖,是谁给予的封号暂且不论,延续至今的历史已经说明,五岳在人们的心目中俨然已形成不可撼动的尊崇地位。五岳所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代皇帝的登临,佛堂道观的耸立,信众居士的香火,文人雅士的咏颂,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把五岳诸山推上了比山还要高的高度。一句“五岳归来不看山,”精练浓缩的表达了人们对五岳的信服赞叹。
  北岳恒山在五岳中最高,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恒山日记中写到:“循之抵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滹而入,{滹沱河}逼仄如无所向,曲直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这位游历过数不胜数华夏名山大川的千古奇人,对恒山的雄险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以致“武夷九曲都不足矣比拟之”,可见恒山峰峦奇伟的面貌。
  恒山最奇的地方是悬空寺。
  名曰悬空寺,的确寺悬空。它就建在翠屏峰的半山腰,远看,就像一件绝美的工艺品镶嵌在山体上,说粘在上面也可以。它小巧玲珑,飞檐翘立,立柱孤悬,贴崖成画,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徐霞客在日记里赞道:“峡愈隘,崖愈高,两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檐者,悬空寺也。”这个北魏时期的建筑,虽历经一千五百多年风雨,依然飞悬在翠屏山半。
  怪不得当年诗仙李白来此观瞻,竟忘了题诗,只是挥毫写下了“壮观”两个大字,如果留下诗篇,那真得是妙笔生花的千古奇文了。猜想,当年徐霞客来此,大多是听说了李白的题字,受了他的影响。
  据传,当年建寺是为了镇住浑河{当地百姓称金龙河}肆虐的洪水。时期的工匠们系绳悬身凿山,在凿出的窟窿中深插方木,据现代考证,方木插入深达一米五左右,外悬的三分之二木料,用来支撑建造庙宇,现在看上去外挂支撑的立木,只是起烘托作用而已。
  悬空寺,阁楼上下相通紧贴山体,回旋其中脚下凌空,人行其上颤巍巍,眼目眩,惊呼退避者大有人在。这里供奉的大德先贤在全国的寺庙里也堪称绝有,主殿供奉的是,西来释迦牟尼佛,道教老祖太上老君,儒学鼻祖孔子,三贤一殿,显示出中华先民对信仰的融合与大度。对面山峰半腰飞字悬空,正中刻着硕大的“和”字,左边是“禅”字,右边是“佛”字,简明扼要的诠释了三教的释义,悬空寺隔涧与三个大字遥相呼应浑然天成。
  出悬空寺往南穿一隧道,就到了北岳恒山脚下。
  一条柏油路崎岖盘旋着直达恒山半腰的广场。大老远就会看见山体上描红的“恒宗”两个大字,字体之大赫然在目,山因字得名,俗称大字岭。广场上的一尊雕塑是张果老倒骑驴的形象。恒山不仅是五岳之一,还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修道成仙的。广场东侧的山坡上是北岳玄武庙,这也是步行上山的起点。上恒山的路还算平坦,根据自身的体力可选择乘索道和步行上山。
  沿石阶云径北上,不远就是虎风口。这里左边悬崖右靠石壁,一株奇特的悬根松就在道中间,据说是唐代古松,它根须外露,紧扎石岩,虬枝迸发,道骨仙风。再往前行就是果老岭,这里山势忒陡,据说张果老只能步行牵驴上山,驴行同样艰难,在山道上刨登留下了深浅不一的驴蹄印,虽经风化,但耐人寻味的痕迹还能看得出来。
  恒山主庙恒宗殿,亦称“贞元殿,”建在主峰半山悬崖下。殿的大门名崇灵门,门内两厢是青龙、白虎殿,正中筑一百零三级台阶,极其陡峭,古人云:“陡立若天梯,登如沿壁行”,胆小的人是不敢攀登向上的,敢下来的人更是廖如晨星。过南天门牌楼直达大殿,殿内供有“北岳恒山之神”高丈余的神像。顺道西行,有白虚观,马神殿,接着就到了九天宫。这里供奉的是“九天玄女”娘娘,恒山道教得道的道长多在此讲经说法。
  这里还有神奇的苦甜井,相邻相近,井水一苦一甜,传说恒山下通海,甜苦井水是一龙一蟒吐出来的。继续西北行就到了上主峰的会仙府,听听名字,就要到山顶见神仙啦,身体力行者可奋勇登高。下山的时候,可顺路参观北岳大帝的寝宫,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姑嫂舍身崖。当然,主殿的“金鸡报晓”石也可以敲击一下,听听像不像金鸡报晓的声音。恒山的松很值得一看,在北方干旱少雨裸露的山石上,在很少植被的山体上,恒山松
  
  篇十二:山行
  霜染青柯,云上苍山,冬日的山水最适宜写意,枯瘦的筋骨嶙峋毕现,仿佛从国画中凸显出来的沧桑淡定,一转眼,就是地老天荒。
  山中无甲子,有的只是季节枯荣的转变与轮回。青山不老,绿水常流,寄附着相对的永恒。山岳,如同大地隆起的臂膊,呵护着一怀清静,任由草木无为地舒展。人类也都曾是山的子民,一朝回归,蝼蚁般散落在丛山的怀抱,带着卑微的心情向自然朝圣,可以满面灰土,心却不染尘埃。
  据楚而立,昔三国刘备打马一跃,声声蹄脆踏响了这片山水的名头,檀溪之南,丛山逶迤次第高远,其中藏匿过无数名流轶事。历史终归湮没为城南旧事,绵延山脉流离的那些尘封过往,就成了襄阳儿女指点江山的凭藉。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胜境寻幽,常柳暗花明。路由此而长,而宽,而多,伴着景色万千与欣然心境,山行渐远,人生陶然。
  小径羊肠而上,踏歌行,穿梭在微凉的风中,落叶觫觫在脚下踏响,间或有鸟鸣啾然声歇,滑动一串天籁的绝妙。群山依然安之若素地坦荡,于苍黄杂翠的油彩里浸染出脉脉温婉的暖意,流逸着霜寒尚不舍料峭的韵致,楚楚动人。悠然山中的游子,或可点缀成驿动的风景,走进那本从未曾合拢过的无字天书,任由日月星辰一桢桢秋毫明鉴。
  雾来,四野混沌,苍莽群峰隐匿得神龙见首不见尾。遥望山中客,飘渺翩若仙,疑似云中君,驾鹤返人间。机缘巧合之际,会遇上洁白雾淞包裹在树木的清瘦枝头,如霜似雪,玲珑天成。偶有山风呼啸来过,晶莹碎落,覆没一地玉屑冰心。清凉境地,廖若广寒,美景虽好,却是高处不胜寒。
  雪如寻梦的蝴蝶,纷飞而至,白了天地,换了人间。广袤的纯净清新如洗,山林拥抱着厚厚棉被温暖入眠。踏雪循山,都不忍惊扰它的清梦,不舍践踏那片无垠的纯洁。移风幻影的旅途间,云舒广袖花漫天,风卷玉帘欲移山,狂走冬寒不知远,笑傲江湖趣无边。兴之所致,扑进雪原里打个滚,淳朴的童真率性流露,似乎可以找回自己的真实。
  磊磊山石岿然屹立,淡漠风云,无欲则刚。人们天天向上,每一次问顶都是对自身意志的挑战和对自然的膜拜。苦攀与跋涉,抻长的疲惫之后是彻底萎顿的放松,发现之旅,何止拓展了身心的强度和韧性?悠然山中,自我的回归或许是对嚣杂的叛逆,抛却凡尘琐事,生命在山水的润泽中鲜活,飞扬的心绪是真正的灵魂之轻,穿越丛林,攀越山峰,直至天高云淡。心旷神怡入境,能把自己坐化在风里,体验天人合一的涅槃。
  山行短暂,不见沧海桑田的此起彼伏。把萧瑟的山水留在意象里回味,道骨仙风般飘逸出来的,只剩下了清绝的自然与和谐。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的温柔】--散文网抒情诗词

    【你的温柔】--散文网抒情诗词

    【你的温柔】 松松手,别这样紧紧相扣,让心把气透,给爱一点自由。 轻轻嗅,盘丝散落任指修。低头把唇弄,最是你的温柔。 读读你,古韵新词太宽厚。对错鸳鸯偶,曲华丝缕尽收。 情悠悠,爱煮岁...

    2018-03-03

  • 寄语孤独

    寄语孤独

    太阳是孤独的。当它把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的光辉和灿烂 www.sanwen.org.cn 就把它的卓越彰显得伟大而神奇,世界上的万物都无法与它相比。 月亮是孤独的。当它让整个夜空都睁亮眼睛的时...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