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
2019-01-13 09:37 来源:散文网
篇一:醉卧兰亭君莫笑
醉卧兰亭,独自遥想穿越千年岁月款款走来的东晋书法圣手王羲之。
其实,对于景幽、事雅、文妙、书绝的兰亭,我并没有太多的兴致和雅趣,熙熙而来,攘攘而去,那些“一序”“三碑”“十一景”,像其他旅游胜地的古迹一样转瞬间也就成了过眼烟云。我知道,耳边响起的现代气息浓厚的笙箫歌舞再也无法挽回那场令人荡气回肠、心旌摇曳的兰亭集会。
风景秀丽的兰亭,是王羲之的兰亭;绝世奇才王羲之和他的书法,注定只属于兰亭。那位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叱咤风云的勾践,只神色慌张地种了一园馥郁四溢的兰花,赶忙转身去应付野心勃勃、憨态可掬的吴王。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一园日暖风和次第开的兰花却成就了“飘若浮去,矫若惊龙”的书圣王羲之和东晋的那些风流士子们。
来兰亭之前的王羲之,有着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奇闻轶事。十岁时,曾流着口水假装睡态可掬,躲过手握重兵的王敦的一场杀身之祸;十二岁时,偷偷读父亲王旷枕头底下前代的书法著作《笔法》,深得大加赞赏;十六岁时,坦腹东床,一夜成名,做了当时的太尉郗鉴的乘龙快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政治联姻的较早的典范;在家闲居时,于宅内挖掘墨池一方,日以继夜,习碑练帖,只引得那位钦慕日久的曾巩风尘仆仆远道而来,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墨池记》,然后扬长而去。
然而,这些也许只是传说和附会,而真正的王羲之,却依着横溢的才华和乘龙快婿的头衔渐渐走上仕途之路。开始时朝廷公卿纷纷举荐,这时的王羲之正恃才傲物,面对汹涌而来的恭维和荐举,毫不在意,只是微微一笑,算是作了答复。再后来,那些荣耀与光环实在是难以招架,在一个暮气沉沉的傍晚,王羲之终于打定主意: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出仕为官。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先是秘书郎,再为征西将军瘐亮的参军,屡次升迁为长史,再升做了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其后一路攀升成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东晋一代,虽然政治上岌岌可危,时局动荡,飘摇不定,但由于偏居江南,流风习俗中却有了一种旷达、清雅、飘逸和玄远的时代气质。在那些风流洒脱的江南士子眼中,政治只不过是一种符号,或者反过来说,不是文化依附于政治,而是政治必须向文化俯首低眉。谢灵运不是潇潇洒洒地乘着他的那一叶扁舟去游山玩水了吗?陶渊明不是封了官印脱了官衣奔回田园了吗?那些文人雅士不是远离了官场、躲进陋室去临窗习书、饮酒赋诗了吗?
终于到了暮春三月,在逝者如斯的时光洪流中,生生不息的人们曾经有过多少个这样的日子?然而,公元三百五十三年前的那个“暮春三月”却成了穿越千古的定格,时至今日仍然让我们朝思暮想,心驰神往。坐于亭中,也是暮春三月,也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面对的也还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然而,滚滚的人潮挤碎了“仰观宇宙之大”的心境,喧扰的笙箫湮没“游目骋怀”的闲情。一杯水酒,酣然而卧,只想在梦中与兰亭相遇。
中国有名的雅人集会何其多矣!在兰亭聚会之前,就有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聚会和斗富的石崇的金谷园之会;前者似乎沾染了些政治气息,后者好像又多了些铜臭气味。其后似乎还有北宋的西园雅集和后来的东皋都会,不过,与兰亭诗会相比,它们似乎都显得有些拘谨和晦涩。
兰亭一园,杂花生树,鸟鸣林幽。柔和的春风拂衣,艳丽的霞光灿烂。曲曲折折的溪水淙淙流淌,泠泠作响;远处的山峦青翠如洗,其下万壑争流,波涛翻滚。你看,东道主王羲之器宇轩昂地阔步而来,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吟啸自如的传奇人物谢安匆匆登场,自负得有点可爱的《登天台赋》的作者孙绰扬鞭而至,仙风道骨、谈玄说理的的一僧一道许询和支道体缓缓而进,再后面,前呼后拥着的谢万、李充、孙统等也来了……当然,深受谢安器重的最小的王献之也跟在后面,神情飘逸地悠然而来……
流觞于曲水,饮酒赋诗,观山赏水,尽管东道主是会稽的最高行政长官,尽管参与者大多是会稽和健康的军政要员,但这次聚会全然丧失了政治色彩。在这里,有的是旷世的才华,有的是冲破世俗的欢笑,有的是狂放不羁的诗词酬唱。你看,那只飘来荡去的酒杯怎么就停在了谢安的面前!好,一阵欢呼过后,谢安轻拈髭须,顺口吟道:“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扇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像,安复觉彭殇。”之后,对天长啸,和他那击败苻坚百万雄师的泰然之气如出一辙。啊,悠悠飘浮的酒杯又停在右军身边!大家相视一笑,看你东道主是喝也不喝?生性机敏的王羲之环视四周,踌躇满志,叠口而出:“仰眺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郎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面对如此春光烟景,王羲之思接千载,诗情勃发。是日夜,独处一室,在艳艳的红烛下挥毫泼墨。他的视线掠过时空,穿起千古,想到了好景不长,时光难再;想到了千岩竞秀,大江东流……他的情思、哲思与文思如清泉涌动,思绪翻滚,纵笔行云流水般写下了名载千古的《兰亭集序》。
醉卧兰亭,看山朦胧,看水朦胧,看生生死死也是朦胧。只想,对面坐着的就是王羲之,与他对饮,酬唱,同看天地间天高云散,同读人生这部无字天书。
篇二:江南行千年兰亭
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会嵇山系兰渚山下有一个令无数人向往的去处,那便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兰亭。何谓兰亭,据说,一为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二为汉代时于此建有驿亭,故曰兰亭。
未进兰亭先已醉,扑鼻而来的是一缕缕竹香与花香融在一起的香味,至此我方明白,清凉无汗的竹子不光是有节,它的确还有特殊的香味。随之眼前出现一片片翠色可掬的竹林,几株弯弯的柳树,清浅的流水曲曲而去,当面立着兰亭楼牌,楼牌是蓝底黑字,色调高雅,两侧有对联云:文人天趣清如水,贤者风期静若兰。(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越往里走,竹林愈密,竹子越高,古木越茂,哗哗的溪流声如鸣佩玉,前面传来一阵阵欢叫声,偱声望去,眼前便是兰亭四绝之一——鹅池,一群雪白的鹅正在一口池塘中划动鹅掌,红红的鹅掌,嘎嘎的叫声让人想起那首诗来,有人望着池中的鹅高声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原来,传说书圣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并从鹅划水而行的姿态中悟得了书写的方法,所以,在兰亭的园中便有了这个特有活力的鹅池。
转过鹅池再向前,耳旁响起悠扬的竹笛声,茂林修竹之间出现了另一幅动人画面,兰亭第二绝——曲水流觞。弯弯曲曲的流水从竹林深处流过来,流水虽然不太深,但却微微有波浪,真叫尺水兴波呢,几只古色古韵的酒杯盛着半杯水,缓缓地从上游飘来,几个游客争着要去捞酒杯喝水,这时,旁边走过几位素装少女,她们轻笑着,用小竹网把酒杯捞上来递给游人,喝着杯中水的人显出津津有味的样子,表示自己很有收获,体验了一番当年王羲之及众友人的雅兴……流水的岸上立有一块两尺多高的木化石,上有四个行书字:曲水流觞。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的思绪被带回一千六百多年前那个逸兴飞扬的时刻,那时,王羲之和四十多名文化名人齐聚这片竹林下,仰观万物,俯察人生,呤诗作赋,其乐融融,其韵绵长,王羲之的序文不但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文章也旷达洒脱,逸趣无穷……
曲水流觞的对面是兰亭第三绝——兰亭碑。眼前是一座亭楼,内立一块一丈多高一尺多厚的石碑,石碑很光滑,上有两个特别苍劲的阳文字——兰亭,准确地说,是两个残缺的字,“兰”的下半部,“亭”的上半部基本上看不见了,打听其原因,却是几分忿怒几分喜,据说,上个世纪文革时,一群要破四旧的红卫兵冲到这里,他们把兰亭碑推倒,抬起来扔到水池中,碑没破,但还是把兰亭二字撞碎了,现存的笔画是当地人从池水中捞起来又粘上去的,不知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喜的是,“兰亭”二字总算部分保存下来,余下部分仍然很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人们以各自的想象去修补丰富着这两个大字。
走过兰亭碑,前面出现了兰亭第四绝——御碑亭。这可是绝到极处了,碑的正面是特别崇拜王羲之书法的清朝康熙大帝题写的《兰亭集序》全文,字体大气,流畅,背面是康熙之孙乾隆题写的诗一首,诗云:“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
祖孙二代皇帝于同一块碑上题文,够绝吧?当然是绝妙之极了……
不过,有人要问,当年,这块碑怎么没被红卫兵砸碎?据说,那群红红的小兵因砸兰亭碑砸累了,当天走了准备第二天再去砸,于是御碑亭的命运出现了专机,当地有个人在目睹了红卫兵的破坏行为后,当天晚上,他趁人不注意,用白石灰在碑的两面涂上,然后,正反两面写上当时流行的语录,这一招真灵,第二天,红卫兵们一看碑上的字便没敢动这块碑了。至今,那些碑文中还隐约可见白色的石灰痕迹。
过了御碑亭,几棵大树下立着十口水缸,中间也有一块石碑,上题有一个黑色的“太”字,围绕这个字的故事也颇有趣,说王羲之教儿子习字时,要求他要写完十缸水,儿子很聪明,也有些骄傲,还只写完了三缸水便得意地写了一个“大”字让父亲看,王羲之觉得儿子的字在结构上不够协调,于是在“大”字下面添了一“、”,要儿子拿着这个字去让母亲评点一下,儿子依言而行,哪知母亲的评论是:惟有这一点得羲之真传……从此,儿子再也不敢得意了,苦练完十缸水,终继父业,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再向前走是羲之茶亭,一片湖水明如镜,对面是会稽山余脉,山上浓荫覆盖……山脚下,一股泉水飞珠濺玉而来……
就要走出兰亭园时,又一间亭子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这便是兰亭得名原由之一的古官驿所在之地,门有对联云:风静带兰气,日长娱竹荫。一只小兔子正从亭边跑过……
回首看兰亭,它在这里站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如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叫人景仰,它永远清雅如兰,且香泽万代……
篇三:兰亭怀古
兰亭这样的地方,是很容易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虽然他离绍兴市区仅有12。5公里的路途,但远处绍兴城内都市的喧哗在这儿似乎也变得古朴得多了。尽管没有破毡帽,也没有孔乙己的破长衫,但兰亭所特有的气息和浓浓的氛围还是给游者一个深深的印象,兰亭是适于怀古的。
相传,越王勾践因喜爱兰花,曾在这一带遍植兰花,因此而得名为兰亭,但眼前的兰亭已不是当初的原样。
知道兰亭,是因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此便在心中长长地埋下了一个关于兰亭的梦。到兰亭的时候,天空正下着蒙蒙秋雨,浓浓的秋意,再加上整个园中若有若无的古筝曲乐,令人如入一个原始仙地。今日,莆入兰亭,传说是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父子亲手写下的“鹅池”二字入眼帘。不远处池中懒散而雍容的白鹅,偶尔发出的一两声叫声,更增添了园中的清幽和空旷。许是这园中的白鹅们已经习惯了游园人给他们的礼遇,见我们在逗他,立即用叫声表示了对我们这一群游人的欢迎。“留个影吧”,同行中有人建议,几个好友在池前站立,池中有几个踱着方步的白鹅散落在身后。
过鹅池,越三曲桥,很快便看到了一石碑上由清圣主康熙书写的斗大的二字“兰亭”。古碑上的兰亭二字历经岁月的磨蚀,已显得太过斑驳,在秋日的萧杀中更显得孤寂。因为是深秋,来访的游人并不多,而来的人当中,更多的只是对他投去轻轻的一瞥,应该理解,毕竟不是每一个游人都是书法爱好之人,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在游人的忽视中我们继续前行。
“曲水流殇”就在眼前。听导游讲,这是为了和兰亭集序中描写的诗一样的意境而复古而建的。绿水蜿蜒从漫着薄雾的林中穿出,在每个小石凳前盘旋淌过,似乎还透着才子名士的千年雅趣,我不仅惊叹于这巧夺天工的妙处。流水浅淌,古曲悠扬,当年王羲之和谢安等文人雅士41人,把洒临风,吟诗唱和,该是何等的风雅。据说,仅这次宴集,其中26人作诗高达37首,王羲之为之写下了一篇千年流传的序文,这就是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而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徜徉于此,期盼做一回流殇吟诗的风雅之事,也算是不枉此行。我伫立水前,心中在追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时一帮才子名士们会聚于此的风流和繁华。但眼前,盛景不再,流水依旧,纵有天大的浮华豪气,此刻,都已成了遥远的记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想想还有多少文人墨客会守住这份清贫而苦心造诣,又有多少风流雅士能坚持这份追求。此刻,雨下得更大了。
出得园门,一个佳处,三五个写字台零星地散在一个空旷之地。询问导游,才知是专门为了我们这些附弄风雅的人而特意准备的。同行者大都作运笔状,我也不能免俗,硬是风雅了一回。写字台旁,王羲之为纠正其子“大”字的得意之作而写就的“太”字郝然在目,一点之差,一个“大”字,一个“太”字,此所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书法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雨下得大了,我们乘兴而归。车已起步,而兰亭之中的古曲还在耳边萦绕,久久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兰亭给游人的韵味。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的温柔】--散文网抒情诗词
【你的温柔】 松松手,别这样紧紧相扣,让心把气透,给爱一点自由。 轻轻嗅,盘丝散落任指修。低头把唇弄,最是你的温柔。 读读你,古韵新词太宽厚。对错鸳鸯偶,曲华丝缕尽收。 情悠悠,爱煮岁...
2018-03-03
-
寄语孤独
太阳是孤独的。当它把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的光辉和灿烂 www.sanwen.org.cn 就把它的卓越彰显得伟大而神奇,世界上的万物都无法与它相比。 月亮是孤独的。当它让整个夜空都睁亮眼睛的时...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