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游记随笔 >

江南行

2019-01-13 09:37 来源:散文网


  篇一:江南行·长江第一桥
  从黄鹤楼正门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武汉长江大桥,此桥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桥”。
  走完黄鹤楼的一道道石级,眼前的松树令我惊奇不已,是雪松吧,总觉得松树都挺立在高山之巅的风雪之中,想不到如此繁华的都市中心也有它的身影,而且其身姿不同一般,古朴而又苍翠,树干粗大,树枝虬劲,松针繁密,松针的尖部泛出一层白色,一眼望去,树冠上仿佛是披上了一层轻霜,轻霜下面是无尽的苍翠。两三丈高的树干上针叶层层披拂,长长的树枝斜伸向路面,左右各一排,真想不到在大武汉,在长江大桥边会有如此动人的景色,如果不看公路上的车流,还以为是到了泰山或黄山,那些雪松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像两列英气逼人的卫兵,浩荡的车流就在它们的守护下从长江大桥上通往四面八方。武汉人似乎特别爱松树,在哪里都能见到各类松树挺拔的身姿。
  顺着雪松往前走,很快踏上了武汉长江大桥,啊,果然是一座壮丽无比的大桥,大桥横跨在蛇山与龟山之间,正桥的两端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英武的军人笔直地立在岗亭里注视着桥上的车流,不论你怎么盯着他们看,他们的目光始终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上。据称,武汉长江大桥总长1670米。放眼望去,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桥面宽阔,共有4条车道,2条人行道,浩荡的车流永远止歇地从桥上流过,而桥身纹丝不动,桥面是青色水泥路面,平坦而有质感。俯身朝下望,桥下还有一层桥——那便是长江铁路桥,一辆“和谐号”动车正呼啸着从铁路桥上驶过。原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也正因如此,所以此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长江大桥具体有多高?不知道。我试着将几片白纸投向江面,也许是有风的缘故,几片白纸像白色的蝴蝶在空中飘了10多秒最后才随波而去……
  铁路桥下是令人荡气回肠的长江水,江水自西而东,上游望不到头,下游望不到尾,正如毛泽东的词中所咏: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又如《长江之歌》所描绘的那样: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不知江水有多深,也不知江面有多宽,只知道这便是自古被兵家视为天堑的地方,这便是阻拦住了曹操虎狼之师的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歌声从心头响起,与眼前的江水共同震荡着我的心灵,无数英雄的身影在脑海里浮现:诸葛亮在大雾中草船借箭;周瑜傲立船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刘备自江而下携得美人归;苏轼在长江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岳飞在长江水面剑指敌虏慨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代伟人毛泽东劈波斩浪横渡长江,写下绝美的诗篇……
  在桥的南端,立着一块“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碑文记下了这座大桥从测量、动工到竣工的经过,原来,此桥在建设上采用了大型管柱钻孔法,这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是非常先进的方法。也正是在大桥的修建过程中,毛泽东来到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面对此景,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伟大的桥催生了不朽的词,不朽的词又使大桥更有神韵。
  长江不愧为中国的第一大江,武汉不愧是“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多少历史,多少故事,多少成功,多少失败,多少荣辱都与长江紧紧相连,它把武汉三镇紧紧连在一起,武昌、汉阳、汉口,哪一镇不是名传海内外,它们构成了大武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长江大桥以它雄伟的身姿,以它宽大的胸膛向世界张开了双臂。
  站在桥头,江风迎面吹来,对长江的敬畏之心更浓,放眼望去,上游,江水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一座高高的船塔立在江心,它的两侧,巨型舰船自由地来来去去,汽笛声声,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大船稳如楼房,小舟快似离弦之箭;下游,几名游泳爱好者已游至江心,红色的泳衣也渐渐看不清了,更远处,队队楼船,渐行渐运……
  扶着桥栏张望,南岸蛇山上,黄鹤楼金壁辉煌,周围是无边的城市;向北望,龟山电视塔直指蓝天,俯瞰整个大武汉,它们与武汉长江大桥共同组成绝世风景。
  怀着敬畏之心,抚摸着长江大桥的栏杆,再一次想起毛泽东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面对如此壮丽的大桥,心中感叹不已,五十年代就能修建如此规模如此高水准的大桥,真是一大奇迹啊。更感叹的是,中华民族不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什么困难都难不住这个民族,什么奇迹都能由这个民族创造出来。
  夜幕降临了,回看长江大桥,千灯齐明,无数的车灯也亮了,大桥上成了流动的星河,华丽、灿烂,长长的星河流入城市的深处;长江两岸,万家灯火,流光溢彩,高楼林立,倒映长江,江上渔火闪烁,一幕幕,恍若海市蜃楼,不由得感叹:此景上天难找寻,却在武汉天天有,黄鹤闻此应归来,江城万户竞风流。
  
  篇二:江南行天下第一楼
  还是在读唐诗时就揣想过“天下第一楼”——黄鹤楼的模样,为什么叫黄鹤楼?它到底离长江有多远?它有多高?随之,心中展开了关于黄鹤楼的想象:一座走脊飞檐的古楼,白云缭绕楼顶,几只黄鹤自天外归来,滔滔长江水从楼前流过……崔颢在楼顶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在楼顶喟叹,然后挥手送别友人:“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正浮想联翩之际,一声车鸣,到黄鹤楼站点了。走下公交车,但见成千上万的游客像潮水上涨一样漫上黄鹤楼。从蛇山之脚经过几十级石级方能到售票口,再登一次石级便是黄鹤楼的入门口,抬头望,首先夺人眼目的就是高达51。4米共分五层的主楼了,金黄色的楼身,攒尖楼顶,朱红的楼柱,“黄鹤楼牌匾”就在第五层门顶的正中间,而一楼的正面门上也有一块匾,上书“气吞云梦”几个大字,每一只楼角都由三条檐组成,每一层楼有12条檐,于是,全楼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金黄色的琉璃瓦发出迷人的光芒,楼上站满了游人,游人或翘首望着远方,或端着相机拍照,这楼身,这颜色,这人群,把人的思绪带入历史的深处。据称,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
  震撼之余发现,黄鹤楼从低到高,步步铺垫,层次分明,高低映衬,又颇有步步高升之寓意。正对入门口的是“胜像宝塔”,白色的宝塔渲染出一种浓郁的佛家氛围。左右两边是松柏、翠竹、鲜花,然后是院墙;再经一道石级,对着“胜像塔”的是黄鹤楼的牌坊门;进入牌坊大门后,左边有配套建筑“揽虹亭”,右边有“瞰川亭”;再经过一道石级,眼前便是“黄鹤归来”铜像,两只青铜铸成的黄鹤脚踩在龟蛇的背上,翘首而望,似在告诉人们:我们飞回来了……
  从山下到楼前,游客摩肩接踵,经过一道石级,终于到黄鹤楼主楼的门前了,然而由于人太多,需排队进入,四五人一排的队伍排了一百多米长,且越排越长,好不容易挤进了楼门。啊,里面挺宽敞,墙壁上是由彩色磁砖拼成的“黄鹤归来”图:黄鹤楼下,人们举杯相邀,举杯者仿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楼顶,一只黄鹤自天外归来,它的背上驮着一位正在吹笛的仙人……这幅画正是我想象中的情景呢。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在导游的疏导下,人们一层层地往上走,惊喜不断,首先,黄鹤楼是一座诗文楼,一楼大门上有对联云: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楼上有崔颢、李白、孟浩然、杜牧、白居易、刘禹锡、岳飞等众多诗人的画像与作品,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在其中,人物画像栩栩如生,还有“孙权筑城”、“周瑜宴客”等壁画。第二大惊喜的是站在楼的北面,即正门那一面,突然发现,黄鹤楼正对着前方的“武汉长江大桥”,它们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大桥上车流浩荡,公路桥下是火车大桥,一阵汽笛声,“和谐号”动车从前面一闪而过……同时,还可看到气势磅礴的长江,数不清的大小船只在江面游弋。长江两岸,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这就叫“极目楚天”吧。第三大惊喜,一上楼,凉爽的风便一阵阵地吹过来,这风是带着长江水的气息与凉意,吹尽暑气,吹得人不愿离开,再配上极目远望的快感,难怪游客上楼就不愿走,难怪古今有那么文人流连于此楼,端的是一座令人快意的楼;第四大惊喜,在楼的南面,放眼一望,后面竟然还有无限风光,一口巨大的铜钟悬在钟楼下,游客们正在那里撞钟祈福,钟声宏亮清越;再远处,是一连串的坊门,左右松柏挺立,树木繁茂,整个蛇山成了一条文化与生态完美融合的风景带;第五大惊喜,五层楼中放置了许多楚地的工艺品和部分文物,其中,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黄鹤楼模型”分外精致。同时,黄鹤楼的建筑是非常优秀的,不仅设计精巧,且楼壁光滑,处处雕栏花窗,为防游人摔滑,每一步石级上都包了一层很厚实的铝皮,数千人同时在楼上赏游丝毫没有不安全的感觉,设计科学,上楼下楼的游客各走各的道,互不相扰。
  黄鹤楼的美还在于它与周围建筑的和谐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东西景点排在一条线上,前面我们欣赏了它北面的景色,接下来我们看它的南面,也就是黄鹤楼的背面。正对着黄鹤楼的是“古铜顶”,这个铜顶系清朝同治年间所铸,高3。4米,底径1。8米,重约两吨,它原在黄鹤楼顶,1884年黄鹤楼火灾后,仅剩此铜顶;从古铜顶向东300米的地带是“古郢州城垣”遗址,系南朝刘宋就三国孙权所建夏口扩建而成;然后是“千禧钟”、“白云阁”;再过几道牌坊便到了“岳飞亭”,这里是游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岳飞亭”里,立着一块厚实的玻璃碑,玻璃框里是一块大青石,石上刻有岳飞将军的肖像,亭子的对面是岳飞将军的青铜像,高达两丈多,只见岳飞将军身披战袍,腰挂宝剑,虎目如电,一手握着战报,一手轻按于身后的骏马上,脚下是岳飞将军建功立业的地方,他曾在武昌一带镇守七年,数次北伐,那首著名的《满江红》也被题写在后面的墙壁上。“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誓言气壮山河,游客无不为之动容。
  黄鹤楼雄踞于蛇山之上,雄浑稳健,俯视长江、汉水,集历史文化风景于一楼,光照武汉三镇,吸引天下游客,传颂于天下人之口,千百年来都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江水,大桥,青山,蓝天,白云,城市,动人的传说与黄鹤楼的建筑完美融合,论位置,论历史,论文化,论风景,论建筑,论地位,论传说,它无愧于“天下第一楼”之美誉。
  
  篇三:江南行东湖磨山
  昨天因到晚了没能尽情地欣赏东湖,今天再一次来到东湖,这一次是坐公交车直接抵达东湖另一入口处——人山人海的梨园。
  一路上笔直而又高大的树木耸立着,一些游客在树与树之间拉起了“索床”,一边荡秋千,一边睡觉,好个“快活林”,这让我想起武松为施恩抢夺回来的那片“快活林”了,不,这里远比“快活林”大,远比“快活林”快活,高大的树挡住了阳光,留下一大片荫凉之地,东湖水荡过来的凉风也飞入树林,难怪这里的游人格外多呢……沿着湖岸朝前走,一排小船列在岸边,一名妇女正在吆喝:“还有哪位要乘船去磨山,40元,马上开船了……”我挤上了其中一艘,船上已坐了6名乘客,他们都没穿救生衣,也许是他们会游泳吧,我问那名妇女,可以穿救生衣吗,她笑着说:“可以,他们是自己不愿穿,你要穿,当然可以……”安全第一,我可不管其他几位游客的目光,按规矩穿上了黄色的救生衣。
  船是很精致的小船,船舱做工讲究,漆栏雕格,彩色顶篷,是靠电力发动的船,也就能坐下七八个人。刚坐稳,船便启动了,它先是向后转了一个弯,再调转船头,我的位置一下子便由船尾变成船前了,这令我很高兴,就喜欢坐在船头呢。随着阵阵马达声,小船快速向前行驶,碧绿的湖水不断向身后涌去,小船掀起的波浪如碎玉一般闪闪发光,波浪不时溅到我的脸上,凉风、波浪,好惬意啊,也许是中午天气热的原因吧,那一刻,我真想扑到东湖水面,狂饮东湖水。我突然明白:啊,不乘船游湖,不能算到了东湖呢,不乘船,不懂东湖有多宽广,在小船里坐着,才感觉湖水的浩淼。我勇敢地站起身立在船头,享受扑面而来的清风,周围是同样的小船来来往往,一只只快艇鸣叫着突然从身边飞快地驶向远方,而一些划浆而行的小舟则真像一片片在波浪间起伏的树叶了。此时我才明白,东湖的面积远比视觉中的大,看着磨山就在对面,船行了十几分钟,似乎还是那样一段距离,船依然是行驶在湖中心,回看来时的岸边却看不清树林了,日光下只见一片芒芒,这让我想起古人一叶扁舟风里浪里的惊险与优美……
  正陶醉中,小船靠岸了,磨山售票口又是人山人海。从售票口顺着左手沿湖走,前方是一座古意很浓的城楼,那便是有名的“楚城”了,“楚城”散发着浓浓的楚文化味道,城墙高约四丈,高大厚实,呈褐红色,墙顶有垛口,垛口后面是城楼,墙上楼上插了一排杏黄色的旗帜,上书“楚”字。楼上旌旗飘扬,楼下,着楚人服装的演员们正在表演楚时的歌舞,歌舞粗犷热烈,场面庞大,鼓声歌声呐喊声军令声撼人心魄。城门分大中小三门,中间的城门高大,两侧各一小门,人群从三门中涌入,再登上城楼……沿着东湖向前,楚地风情、楚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先是“楚市”,在青瓦白墙的街市里游客们正在挑选各种楚地的工艺品,男孩嚷着要买“楚弓”“楚剑”等兵器,女孩们学着古人模样,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小戏楼悬着有趣的对联:寻常人为将为相为帝君,小戏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台上演着楚人招亲的幽默剧……再向前是一系列浸染着楚文化的建筑、雕塑,起点处是“双凤”铜像,“凤”是楚人想象中有非凡功力的神物,自然受到楚人的崇拜。两只高6。2米的青钢凤凰分别踩在一只猛虎的背上相向而鸣,长尾双双高高翘起围向中间,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形门,而门的正后方,是挺立于山顶的“楚天台”;再向前是著名的“楚才园”,起点处是一排青铜编钟,上铸几个大字“惟楚有才”。“楚才园”占地30亩,有各种刻石、铸铁、铸铜33尊,浮雕25组,总长达252米,表现的是楚国的名人、重大事件和重大成就。一路看过去,栩栩如生的雕像给人心灵带来巨大的振撼,次非斩蛟、鬻熊将军、熊绎守燎、卞和抱璞、甘德观星、虎乳子文、吴起伏尸、庄王出征、共王拔箭、怀王不屈、老子出关……一尊尊雕像生动传神,其中人物或勒马挥剑,或大义凛然,或生死相依,或严辞质问,或宁死不屈,或静如大树,一个个历史人物从雕像中走出来,进入我的想象,或悲壮,或勇武,或气吞山河,一件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把我的思绪牵回战国风云中。另有两处特别值得一看,一处是隐在楚才园最深处的“离骚墙”,在一片树林中,一堵高约四丈的褐红色墙壁立在那里,墙壁中间平整的部分居然刻下了《离骚》全诗,从左边起,标题“离骚”二字特大,然后从左至右刻写了正文,共35列,70行,排成一个整齐的方阵,黑色的楷体字大气优美,配上文采飞扬的诗句,堪称一绝。墙顶,几棵大树的树枝正好伸过来像屋檐一样护着墙体……另一处是在东湖边,一处尚未命名的塑像,当面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书生,半躺在一个高台上,衣带飘飘,双目有神,手握一书,他的姿态很潇洒,惹得一些青年和儿童纷纷学他的模样半躺在光滑的石块上拍照。在这个书生的背后则是一个巨大的由大柱托着的球体,球体表面呈褐红色,表面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雄鹰(不知是否准确)图,这或许正象征着楚地的人才就像雄鹰一样吧……
  看看时间不早了,我又着急了,还有那么多景点没看呢,就在这时,园内的小公交车驶过来了,坐上车,翻过几道山梁,“刘备郊天坛”出现在眼前,360级台阶通向山顶的祭天坛,这里有着神奇的传说,说刘备赴东吴招亲时路过东湖,突然被一阵风吹得马失前蹄,还被吹落了帽子,心中不安的刘备于此处登上磨山顶,祭拜天地,问天问未来,向上天一表安天下之决心,祭拜之际,波掀浪涌,然后云散气清,云开日出……人们在这里游览、祭拜,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困境,走向美好的未来。
  就在游人都往回走的时候,我坚持坐上了去“楚天台”的小公交车,一路上,高大的树木再一次震撼了我的心,茂密的森林里,古木参天,峭拔虬劲,树皮皴裂可见,完全是原始状态的森林,古意盎然,比古画更美,我以为,这里是最具有古意的树林了,我惊叹:东湖人是怎么保护出了这么美的森林这么美的湖水的呢……
  “楚天台”果然名不虚传,它立于磨山之巅,再向上重重叠叠共建了六层,高拔云天。楼里面陈列着许多楚时的工艺品、人物塑像,还有编钟歌舞,歌声阵阵,钟声袅袅,“天台撞钟,地接天通”。更重要的是站在楚天台朝前望,可尽览东湖,这时我才发现:原来,东湖被一道“弓”形的长梁和一道“一”字形的长梁分为三大片,我乘船来的湖面竟然只是东湖的一部分!出发前看到的一排排树木,竟然不是东湖的边,它们是长在湖梁上的树,也就是说,湖外有树,树外还是湖,湖水芒芒,直到天边……站在楚天台上望去,东湖浩淼无边,左边那一片围着磨山,一直到时钟的8:00钟位置,在它与楚天台之间的磨山森林上空,几十辆滑道车正缓缓滑行,那形态,那速度,直叫人觉着有天外来客的感觉;正前方那一片湖水上,彩船片片,而这一片湖水的沿岸又形成了无数的半岛和内湖;右边那一片湖水则依着磨山围至时钟的4:00位置,整座磨山三面环水,难怪灵秀之气袭人啊……
  
  篇四:江南行大气东湖
  听说朱德总司令曾有诗云:“东湖暂让西湖美,东湖定比西湖强。”能挑战西湖的地方一定美得不同一般,于是,想看东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此次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下决心去看一看东湖,原指望清早出发,然后来个“千里东湖一日还”,看了东湖晚上又回家,为此,坐火车至宜昌后改购动车票,排队近1个小时,挨到窗口时售票员告知说去武昌的动车连站票都没有了,无奈之下,总算买到一张普通列车的站票,正在叹与动车无缘时,更令我想不到的事出现了,购的票是11:59分,我跑上二楼欲进站时发现该趟车早已提前出发,急得我赶忙跑下楼,又在改签票窗口排队近40分钟,最后买到一张13:10出发至汉口的动车站票。屈指一算,到汉口最快也是15:20左右了……但这些并没有打消我要去看东湖的热情,列车一到站,便向卖地图的老婆婆打听去东湖的公交车,她说坐“411”号,就这样,到东湖边已是16:30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大约是从东湖大道的右侧进入东湖景区的吧,顺着平坦的柏油路往前走,两边大树参天,就跟西湖边一样,约2公里后抵达东湖管理入口处,信步向前,一阵优美的丝竹声传来,循声望去,一座小丘上有一个小亭台,一群文艺爱好者正在那里拉二胡,吹笛,歌唱,那里名叫“松坡”,几株松树峭拔有型,东湖人真会选地方娱乐呢。登上松坡朝前一望,东湖就在眼前,但见万倾碧波,波涛起伏,湖水几与岸平,伸手可掬,终于忍不住,趴下身子,将手伸向湖水,一个浪头涌来,打湿了半截衣袖,凉爽不已。岸边,一排排柳树姿态婆娑,柳条拂着湖水,有的柳树甚至全身倾斜向湖面,演绎出一种柳与水特有的缠绵。原以为,东湖是比较平静的,想不到竟是这般的波掀浪涌,波浪万千重,永无停歇。对面,目光的尽头,中间是一座呈圆形的山峰,会不会是磨山呢?其形还真像一座圆磨呢。左边依稀是一排长达数里的树木,树下似有车辆在行驶,右边也是如此,隐约还能看到几段白色的弓形桥。波涛拍打着湖岸响起阵阵哗哗声,高一声,低一声,重一声,轻一声,自有一种韵律于其中,那声音既像沉重的叹息,又像恋人久别后的拥抱,涛声令人浮想联翩,它仿佛是从历史深处传出,在东湖边,仅听涛就已足够美了,一时又心生感慨,不知多少人曾于此听涛声依旧,感世事之变;湖中彩舟游弋,一只只白色的快艇载着游客的尖叫声和欢笑声像箭一样从水面冲过,掀起白色的波浪;再抬头看云端,呀,一只巨大的气球在云中移动,气球下居然有一个人!还是一名着艳装的女子呢,这女子长发飘飘,红衣绿裤,气球的另一端用长绳系在一只飞驰的快艇上,那女子一边尖叫,一边一前一后地舞动双腿,仿佛在水中游泳一样,又仿佛是鸟儿在扇动着翅膀,气球带着那女子,穿过云朵,然后慢慢下落,看看将近水面,快艇突然加速,女子又被气球带向云端……望着这一幕,岸上的游客齐声喝彩,很显然,虽然惊险,但这名女子却是在享受这种飞翔的快感。
  站在“松坡”下面犹豫,先往哪边走呢?见右前方,有一处突出的湖梁,于是先朝那湖梁走去,走近一看,果然是个深入湖面欣赏湖水的好地方,那湖梁就似人的一只大手,从岸边向湖面伸出200多米,然后把手掌摊开,仿佛是要拥抱这湖水。梁上树木茂密,群鸟欢叫起起落落,有一种紫色的鸟,它长长的尾巴,仿佛并不怕人,与游人若即若离的感觉……站在这里,看湖水,听涛声,阵阵凉风吹过来,倦意顿消。
  看看天色渐晚,右边是走不到头了,而左边的风景还没看呢,我赶忙调头往左边走,过了一道小桥又一道小桥,天色越来越暗,可前面远没到尽头,就在有些犹豫时候,前方出现一尊塑像,原来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塑像,屈原塑像高高地立在那里,头发向上拢起,再扎了带子,双目若有所思,双掌在胸前相握,塑像后面是一座亭子,这便是著名的“行呤阁”,顾不得天晚了,我赶忙掏出笔记下阁门前的对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惠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将往观乎四荒。面对屈原的塑像,我想起屈原的《离骚》《橘颂》,想起他回答渔父的名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热泪从心底涌出,一个生不逢时的政治家,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一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旷世人才,多么执着的政治家,又是多么孤傲的诗人,也许正是这些铸就了他的悲剧人生,一位彻底失意的政治家最终呈现出的是诗人的高洁……感谢东湖,她将高洁的灵魂纳入自己的怀抱,让伟大的诗人有家可归……
  夜色更浓了,柳树上的白色灯管发出梦幻般的光,一时,一只只灯管就像一颗颗流星降落,每一株柳树就像一簇流星雨,东湖人可有创意呢……前方不知还有多远,身边已无游人,我不知道前方还有没有出口,于是急忙回头,却发现自己已迷路了,小桥、岔道、荷塘、树林,分不清该走哪里了,我在东湖边转过来,转过去,就是没看到先前的入口处,狼狈不已,心想今晚只有伴东湖而眠了,却又有些害怕,因为树林太茂密了,周围太安静了,与白日的反差太大了,就在这时,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士从我身旁走过,我连忙向她打招呼:“您好,请问您一下,东湖管理处的出口在哪儿呀?”我很焦急,但她仿佛根本就没听见我的话,继续向前走,我急得又说了一次,她终于停下了脚步,笑着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是在对着手机那头的人讲话呢……”当听说我是从恩施去看东湖时她更高兴了,说是我们湖北人嘛,不要紧,我带你出去,她还很自豪地向我描述东湖的一些景点,包括海洋世界、沙滩浴场等,她特别建议我坐小船到东湖对面的磨山去看看,她说:“这样,既品了东湖,又看了磨山,还节约时间,又不会迷路……”很快到出口处了,我欲“打的”去古琴台,她又指着前边说:“那里有经过琴台的公交车,‘打的’要几十元呢……
  没来得及问她的姓名,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公交车过来了,她催我快上车,回首间,女士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转念一想,按这位女士的介绍,我还只是刚到东湖边呢……心中很是不甘,好吧,索性今晚不回去了,明天一定要按她的建议,乘船去磨山……
  
  篇五:江南行赋
  八月,我打江南走过
  终于,从江南回来了。
  终于,在八月的雨天,悄悄地,撑着雨伞,打江南走过。
  也终于,在踩过那些铺着厚重过去的青石板上走过以后,回眸江南,恍然明白,现实的江南和记忆的江南已经淡然一幅水墨的画,如烟似雾,飘渺虚无。
  当我们踏上那块土地以后,八月的江南一改她火辣的天气,以她烟雨的特质温婉地款待了我们,让我们从容地行走在她的土地上。从上海到苏州,到南京,到杭州,到乌镇,雨时下时停,姣婉温媚,随风而来,又随意而去,抓她不住,留她不停。尤其在乌镇的小巷里,忘带雨伞的我们几乎被淋成了落汤鸡,被迫买了一把雨伞,结果雨停了。江南的雨就是这么倏来倏去,让人琢磨不定。好在终于撑着一把小伞,在凹凸的青石板上跳跃前行了一回,也算是了了愿了。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心随景动,走过了浩荡厚重的吴越大地。
  对于江南,我是怀着虔诚前往的。因为我知道,我走向的不是繁华,而是历史,是衰落了的繁华之后的巨变沧桑,是隐藏在每一块古老的青砖绿瓦之后的人世冷暖。我安静,因为我尊重;我聆听,因为我敬畏;我品味,因为我追寻。我用尽了我对于江南的渴慕来对她进行顶礼膜拜!
  六朝古都,脂粉金陵。南京是一座承载了太多故事和悲伤的城市。
  之前,对于它,我只知道历史,那些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瞬间,那些温软缠绵,笙歌曳舞的时刻,那些纸醉金迷,耍弄权术的霎那。当我们的车缓缓驶进两旁兀立着高大茂密的梧桐树的街道时,导游说,南京是一座忧郁的城市,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忧郁,甚至是痛惜,因为他是南京人。
  南京该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站在岐阳王陵前,俯瞰金陵大地,我脑海里不断浮现的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纷争的历史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遥想当年的疆场驰骋,颐指气使,东奔西突,而今都是“凤去台空江自流”。徘徊秦淮河畔,目睹发绿的秦淮水,那些雕楼画舫,那些寻常巷陌,伤感陡然而生!我不知道脚下的哪一块石头是李香君踩过的,哪一座石桥是她和侯方域谈情说爱依偎过的;我不知道乌衣巷口的夕阳是怎样落寞而下的,只剩下斑驳的墙壁和那三个大大的黑字“乌衣巷”,“王谢”家的燕子是不是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呢;我不知道“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是在哪一座酒楼里口出狂言“今科解元非我莫属”,然而这位少年才子因为自己的狂放落得一个“终身不得入官”的下场,从而肆意酒林,醉卧红袖,郁郁一生……我站在人影憧憧的北岸,望灯红酒绿的南岸,仿佛听见了夜泊秦淮的杜牧仰天发出的悲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先生悲的岂能是商女?而是那些沉迷声色、恣意妄为、浮生若梦的达官贵人、商贾士子!悲莫悲兮,如流水;乐莫乐兮,如流水!秦淮水以她的执着见证着这块东吴大地上烟波浩渺般的过往!
  南京的厚重还在于另一位杰出的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先生!于是前往瞻仰了中山陵。它背依气势磅礴的紫金山,面向千年古城南京,依山傍水,显得幽寂古朴。顺着山势而上,一步一步靠近先生的陵墓,心也随之而忐忑。早早地在课本里就认识了先生,对于他的深刻印象源自于我奶奶,因为她的被裹过得残缺的脚,小时抚摸她的脚掌,一脸的迷茫和难以理解,也就在那时知道了先生的大名。奶奶说,如果没有孙中山先生,宝贝,你也要裹脚了。所以瞻仰先生的陵墓,确实怀着一种感恩的情怀,替普天下的中国女儿。先生静静地躺着(雕塑),受着不计其数的人膜拜,他的“三民主义”却振聋发聩,激荡天地,响彻寰宇!正是他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写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
  站在紫金山台阶上,遥望云遮雾绕的南京城,万千感慨扑面而来。
  南京!南京!
  有多少风花雪月?有多少繁华似梦?有多少艰难酸辛?有多少志士仁人?
  当你的双脚踩过万人坑,当你的双眼扫过累累白骨,南京就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屈辱的标志!这苦难深重的城市,将会让万世子孙铭记于心!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深刻体会“南京是一座忧郁的城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繁华虽然逐渐散去,但是我相信未来的南京将会是一个崭新的南京!
  南京!南京!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对我来说,错过太久。十多年前,考大学,填好了苏州师范大学,结果又把它划掉了。大学毕业,本来决定去杭州,因为妈妈的眼泪,最终也未能成行。苏州和杭州就成了我内心里飘渺的梦和曾经的疼。
  如果把南京比作一个饱受凌辱的妇人,那么苏杭就是吴越大地上两个纤尘未染的处子。她们和其他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再喧嚣,不再气势磅礴,不再颐指气使,而是文静地,怡然地,闲云野鹤般地看云起云落,看岁月轮换。既表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也展示了小家碧玉的妩媚,苏杭,以她们的恬淡为江南的婉约添上了浓浓一笔。
  我以为苏杭的美更多在于她的缠绵的水,在于她的婀娜的柳树。苏杭水的缠绵,表现在她的无处不在,一泓,一股,一池,一沟,一河,俯首低眉之间,举趾提足之际,她们就盈盈地出现在你的眼里,波光粼粼,藏羞露怯,仿佛二八佳龄妙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后主曾经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江南人有多缠绵,江南水就有多缠绵。而江南柳树又为江南的水景上添花。那些柳树,长在堤岸河边,浓翠欲滴,给细媚的流水增添了无限风情。长枝的款摆细腰,婆娑飘摇,随风而舞,短枝的七竖八垂,温情地注视着绿水,不忍回首,不舍离开,可水呢,却不管不顾向前流淌,真可谓“柳树有情,流水无意”。无水不是苏杭,无柳也不是苏杭。
  走过风桥边,走过断桥旁,路过寒山寺,路过十里长堤,所有风花雪月的传说,所有慷慨悲歌的叹息,就都变成了现实。无论是感叹也好,无论是悲悯也好,张继注定了要永留在风桥边,白蛇也还要在雷峰塔下,因为人心就是为了他们而充满柔情,也因为他们才懂得珍惜。
  一路走过,苏州杭州不再是地图上那个冰冷的名字。
  梦里水乡的乌镇,于我,确实无法用文字去描绘。因为,我连她的一个匆匆过客都算不上。我怕用我的笔破坏了她在我心中的美妙。
  对于乌镇,更多的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是我的想象,是我心绘出的江南乡村,是刘若英和黄磊的身影。因为喜欢黄磊在那个剧情里的形象,因为他的温柔敦厚甚至有些青涩,所以喜欢上了乌镇。
  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在乌镇的木板房筑成的狭窄的街道上,我经历了由晴到雨再到晴的时刻。那雨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倏地从天而降,又疏地躲藏而去。忘带雨伞的我,被淋成了落汤鸡。在雨的仓促里,我雁不留声地穿过了乌镇。
  其实,在乌镇,我是怅惘的,没有来由的怅惘。
  坐在乌篷船里,年老的艄公,轻轻地摇着橹,桨声轻飘地划破水面,河两岸的房子和苍翠的柳树,在我们细缓的行进中徐徐展开,偶尔一点鸡鸣狗吠,偶尔一点人声喧哗,仿佛人在画中,仿佛人在世外。乌镇,她就只能有这样的声音和这样的景致,温软,随和,淡雅,朴素,那些小桥,那些流水,那些绿柳,也只配有着吴侬软语的江南人。
  也就是在这样的景致里,怅惘油然而生,毫无来由地怅惘!也许是景致所生,也许是心情使然,在乌镇的河流上,多想变成一条自在的游鱼,随她三千年,梦她三千年。
  乌镇,就是一个梦,一个有关水乡的遥远的虚无缥缈的梦。悠悠而来,又悠悠而去。在乌镇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
  对于这次旅行的愉悦享受,终止在了乌镇。在乌镇的河流上,我开始感受到了一种无法拒绝的情绪,在雨后的河流上缓缓上升,以至于与淹没了自己。
  没有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没有邂逅江南风流才子,没有断桥相会上演,没有十八里相送发生,但是,回首这一路的行走,满心的期待和向往,都化着了江南烟雨,融入了那些缠绵悱恻的流水。我知道,无论怎么样的不舍,都阻止不了最后时刻的到来,好在,江南圆满了我的梦!。有人说:“相聚是为了别离。”所以无论多么刻骨铭心的聚首,最终还是要相分。
  不习惯在离别的时候缠绵、流泪,我就想样微笑着离开,仿佛我从来就没有来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篇六:江南行仰视鲁迅
  从小敬仰鲁迅,因为他目光深邃,能看透历史与现实;因为他有正气有勇气,敢写别人不敢写的文;因为他有骨气有傲气,不媚洋不媚权,一篇《“友帮惊诧”论》吐尽国人对国内外反动统治者的憎恨与蔑视;因为他高举新文化的大旗,一篇《狂人日记》开中国白话小说之先河;因为他爱国爱学生,一篇《纪念刘珍君》令无数中国人动容;因为他重大义重情谊,不负陌生人英雄方志敏的生死之托,珍藏并成功转送了方志敏烈士的文稿,而一篇《故乡》则又写尽乡情亲情与友情;因为他大笔如椽,塑造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叩问国人灵魂的经典形象……
  到浙江必到绍兴,到绍兴必到鲁迅先生的故居。从令陆游心伤的沈园出来,仅有几百米处便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
  从没听人将陆游与鲁迅先生联系起来,但事实上,陆游常到的沈园与鲁迅先生的故居中间只隔一个十字街,真没想到绍兴城内一个十字街边就有两大文化圣地。沈园斜对面的临街之处,有一面鲁迅文化墙,墙上是鲁迅先生的巨幅画像,先生面部表情冷峻刚毅,眼神深沉而睿智,短发上指,嘴唇上一圈短胡须,那笔直的身姿,让人顿时想起时代给予他的评价——民族的脊梁。还会想起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壁画面前,是先生笔下人物的塑像,有头戴草帽的伙计,有蓄着长辫子的账房先生,老老少少,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从鲁迅中路229号开始,我们的心走进了鲁迅先生当年的生活……
  “三味书屋”,那是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名字真好,读书的确是最有味的事儿,书屋隔成两半,外面的壁上贴着“三味”的真经,还有镜寿吾先生的一张照片,镜寿吾先生便是被鲁迅先生称为“极方正博学”的那位老先生,据说当年镜寿吾先生为了不让其他学生打扰少年鲁迅读书,特意将鲁迅的座次按排在前排的墙边。想象中,少年鲁迅一定就是非常爱学习,非常有自尊心,不然,少年鲁迅怎么会因为一次迟到而在课桌上刻下那个“早”字呢?
  很喜欢读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次是要认真地欣赏一下百草园了,过一道侧门,眼前果然有一个不大算太大的园子,高高的围墙,一棵高大的皂荚树荫护了一大段墙,树下墙边便是少年鲁迅课余与伙伴们的乐园,那一刻我的心海中浮现出鲁迅先生的描写: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记忆与现实瞬间融为一体,园子中间有一口古井,井口周围有栏杆,磨得挺光滑的了,皂荚树对面的墙头上爬满了何首乌藤,园子中间的空地上种上了玉米等农作物,先生的文章中好象没有写到玉米与四季豆,但园中能有这些却也分外亲切……
  鲁迅先生家的厨房也是令人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故乡》中写他和少年闰土的友谊时就专门写到厨房,那时,厨房内外是这对好朋友游乐的场所,成人在劳作,他们俩便嬉戏于其间,在玩耍这方面,闰土给少年鲁迅带来许多新鲜的事儿,他会教鲁迅捕鸟,会给少年鲁迅讲海边的故事。望着厨房,鲁迅笔下的画面也迅速浮现: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年少时的友谊是那样的纯洁,可是终究禁不住世俗的打磨,几番风雨,人各西东,由熟悉到陌生,由兄弟到主仆,由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中年时二人之间已有令鲁迅先生伤感不已的厚障壁了,怕便是由薄如纸的世情所造成的吧。
  再往里面走,到了先生家的厅堂,厅堂的两侧整齐地摆放着黑漆的椅子,对面正中有香台,香炉前是几尊塑像……走进这间房子,我的鼻头不禁发酸,一代文豪的房子也是曾被典卖过的,听说鲁迅先生的祖父爱子心切不慎入狱,为了营救祖父及父亲,鲁迅先生的母亲只得变卖了家产,也包括这座厅堂,当时是卖给了一朱姓邻居,所以受到了不少的损坏。想一想:多么可爱的鲁迅,多么爱家的鲁迅,多么有气节的鲁迅,可是,他的房子却被典卖,这又是怎样的人生啊,怎样的命运啊,因为对先生景仰至深,我心中涌起一阵阵难过……
  也就是在这里,我想起了先生的《祝福》,那位苦命的祥林嫂,她二进四叔家时,祭祀时连酒杯、筷子等的都没权拿了,只要她一沾这些,便有人说,你放着罢……
  在鲁迅先生故居的一侧,就是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店前立着一尊塑像,那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孔乙己,他是惟一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现在他的塑像正斜着身子立在我们面前,长衫、长辫,面容有些潦倒不堪的样子,“咸亨酒店”大门左边柜壁上写着一行字: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大门右侧整齐地放着几排木桌,不断有游客走进去,学着孔乙己的腔调,要二两白酒和一碟茴香豆……
  在故居的另一侧,歌堂凌水而立,弦歌声声,一个女扮男装的风流书生正摇着折扇唱着越剧,声调温婉,柔情似水,走步尽显风流态,唱得听者心中浮想联翩……
  鲁迅先生故居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前前后后的街道,古朴典雅,一条条小河东西沟连,一只只乌篷船一如鲁迅先生笔下所言,小巧,结实,方便……
  面对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想,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名人很多,为什么人们独敬爱鲁迅呢,中国有那么多达官显贵都被人们遗忘了,为什么鲁迅先生的名字与精神却传播久远呢?是因为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因为那篇名满中外的《阿Q正传》?是因为他那些如匕首、投枪的杂文?鲁迅先生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汲汲于个人的小幸福生活,为保护爱国学生他能挺身而出,多次不顾个人安危为学生奔走、呐喊,为民族的命运而激愤,热情地扶持了一批又一批青年进步作家,这与那些唯己独尊、唯利是图、自以为了不起、翻脸无情,深怕平民得到好处,深怕别人受益的达官要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是的,这些和坚贞的民族气节、独立之精神共同筑成了鲁迅先生伟大的风范……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这是对鲁迅先生最精准的评价,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这句评论,永远记住鲁迅。
  
  篇七:江南行沧桑浮梁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1200多年前,浔阳江边满腹哀怨的琵琶女忍不住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倾诉心中的苦闷,也让人们知道了那个叫做“浮梁”的地方,看来,那一定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是的,那时浮梁的商业已相当繁荣,而且是当地的县府所在地,据《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浮梁古县衙也被誉为“江南第一衙”……然而,世事沧桑,斗转星移,浮梁也逃不脱沧海桑田的巨变,如今它再也不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取而代之的是离它不远的景德镇,它只是景德镇一处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了。
  乘车从景德镇出发向北8公里,20几分钟便到达浮梁古县邑了,远远望去,犹可感觉到当年这里曾有的文明。从一个高大的牌坊进去,映入眼帘的是浮梁历史文化长廊,这条长廊与众不同,它平铺在大道的中央,由216块青花瓷板组成,共长238米,它就那么夺目地镶嵌在两侧的鹅卵石中,每一块瓷板就是一幅画,画面反映的内容上至东晋,下至今天,色彩光亮,内容极为丰富,有历史沿革简介,有景德镇主要风景区风貌,有与当地发生联系的文化名人,主要产业等,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中,苏轼、汤显祖、沈括、王安石等犹为引人注目,还有对当地瓷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画像,形象逼真……历史文化长廊的一侧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立着几根粗大的影青瓷柱,极像青色的碧玉,温润,壮实,那是古浮梁人的骄傲,它见证着古浮梁县的制瓷业的非凡成就。
  再过几道高大的牌坊,便到了古县邑的核心地带,迎面是四株缠在一起的千年古桂花树,树并不高,两丈不到,但其中一株已有1200余岁了,更绝的是从它的腹中还长出一根桂花树,这样,与紧挨着它们的两棵桂花树一起组成了一道奇观,树下有题字为证:母子相依,姐妹携手,四树同根,千年奇桂。桂花树旁边,一口古井,水犹清澈,当地村民正用水桶往上提水……
  县衙的主建筑由三进三天井组成,房屋全是木瓦式的,是很难得一见的古代官衙建筑,青色的板壁有些斑驳的痕迹,但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得不叹服当地人对此处的保护措施非常得力,一切都还完好,能让人由这些建筑及其间的陈设联想到古时县衙办公的情景,更为难得的是,整个县衙中居然有一种浓厚的廉政勤政文化,主要由一些保存完好的对联及一些公示、戒训体现出来,从这些文字看来,古时似乎也是有清官的,县衙大门两侧的对联云: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亲民堂的对联则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还有:铁面无私丹心忠,坐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在里面三堂内更有一长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性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些对联内容朴实无华,却句句警人耳目,只是不知道当时的官吏们到底是贪官还是清官,这些对联已深深印进我心中。
  记得我们一行人走进县衙大堂时最为有趣,男人们争先穿上古官服,戴上官帽,威严无比地坐在大堂上,拍着板,发号施令,俨然一个父母之官,也有人忘了换裤子就跑上去坐着,黑色幽默式的模样把大家的肚子的笑疼了;女人们争先换上宫女们的服装,坐上轿子,作出千金小姐的姿态,还真有几份像呢,大家在那里足足欢闹了半个小时吧……
  县衙的一侧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红塔,是的,一座红色的宝塔,因为当地特有的土质,塔砖泛出红色,与其他塔的颜色大不相同,所以称为红塔,红塔有两点很特别,一是它当年前后修建了79年,且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之塔”,二是它竟然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特殊的关系,传说,当年,朱元璋被陈友谅打败,独自一人逃到浮梁宝塔处,面对塔门口密密的蜘蛛网,机灵的朱元璋没有贸然而进,他弯下腰,爬了进去,蜘蛛网一点都没被损坏,紧跟着陈友谅带着人马追来了,可是,陈友谅一看塔门的蜘蛛网就放心地向别处追去了,他认为,蜘蛛网这么完好,那就证明没有进去人,朱元璋就这样得以保全性命。在塔下,一位农民看到朱元璋的潦倒相,就把家中唯一的一只鸡给炖了让朱元璋吃,那一顿饭比什么山珍海味都重要,为了表示感谢,朱元璋对那位农民说:“将来如果我得了天下,你一定要去找我,怕卫兵们不让你进,你去时一定要对他们说,你是我的老表哟……”据说江西人爱以老表称呼对方还与此有关呢……
  这便是古代的浮梁,有过传奇般辉煌的浮梁,不过,现在的它只是从属于景德镇了,对此,不能不感叹:一切都是会变化的,大海也会成桑田……真应该感谢浮梁人,他们为我们保存了一处这么完好的古县衙,保存了那一片历史,那一段历史……
  
  篇八:江南行景德瓷都
  在历史书中无数次抚摸过的地方今天就在眼前了——景德镇,一个极有历史文化含量的名字,一个对人类有着极为独特贡献的地方。景德镇,原名昌南镇,本属于古浮梁县的一个小镇,然而,春色满园关不住,因为它独具品位的瓷器被宋真宗爱不释手,真宗皇帝突开圣口,居然以自己的年号(景德)封昌南镇为“景德镇”,居说,古代以皇帝的年号加封一个地方,天下只有两处(另一处为“绍兴”)哟……那时,这个瓷都圣地可真算是景德的私爱呢,景德瓷都,天下独步!
  走进景德镇,目之所及,怎一个“喜”字了得,一排排青花瓷灯柱,玉树临风,肃立街头,光照大街,高洁清新之感迎面而来,广场上或为影青瓷柱,或为瓷兔望月,无处不见瓷的玉姿,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这就是著名的景德镇瓷器的出产地。那份高雅,那份讲究,那种独具的匠心令外乡人既羡且妒……
  看瓷器最好是去窑里看,景德镇的官窑、私窑都非常有名,转过几条街,我们来到了官窑所在地,走进窑区,只见一群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群工人可不一般哟,好多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很多都是已很有名气的艺术家,从事泥塑的、绘画的、雕刻的……既是标准的工人,又是出色的艺术家,我一下子明白了景德镇的瓷器为什么独步天下了……
  在窑区,我们观察了制瓷的一些主要环节,随着地面转盘的旋转,一位七十多岁的师傅手中抓捏着泥坯,糯糯的泥浆在他手里很快就呈现出各种瓷器的形态,对这位师傅来说,碗碟之类的都太普通了,他的绝活是拉葫芦坯,这种葫芦坯是两头鼓起,中间很细的那种,就在大家的目光中,那位师傅的手在泥盘上不断移动,转瞬间,魔术般地将一个小酒葫芦的坯子举在手中……
  拉坯之后是利坯环节,先前我就在想,那些成形的泥坯有厚薄之分呀,原来,利坯师傅的目光和手感特别精准,成形的泥坯在他面前转动,他手中的削刀伸向哪里,哪里就会被削平,像蜻蜓点水,又轻又准,一刀一刀,刀法好生了得呀,既要削平,又不能削得太多,既要快,又不能伤着手,这对眼功、刀功的要求都非常高,然而那位师傅却是从容如行云流水,一个个泥坯很快便在削刀下达到了要求。
  再看剐坯环节。这个环节的要求更高,景德镇的瓷器中有一种瓷器很独特,就是瓷器表面会有谷粒那样的半透明的图形,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人到景德镇学瓷艺时特地请求要学瓷中嵌玻璃的技术,这个请求把景德镇的瓷器艺术家们笑弯了腰——那不是什么玻璃,而是烧制之前用特殊工具在泥坯上剐刻的结果。只见一位老师傅手中握着绣花针似的工具,一下一下地在泥坯上凿,挖凿的分寸极不好把握,剐针要动于该动之处,止于该止之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凿穿,应该说难度比前面的利坯环节还要大……
  接下去是画坯。几名画家坐在那里,手中握着不同形状的泥坯,往上题画,看看那些图文的颜色是黑色,可怎么烧制出来的成品是青花的或彩色的呢?这些艺术家们告诉我们:原来,景德镇最骄傲的就是有天下独一无二的高岭土,用这种土做的泥坯在1300度的高温时黑色会变成青色,闻名天下的青花瓷就是这样产生的;还有,除了青花瓷,另有一种叫粉彩瓷,它是上釉之后再画上去的各种颜色,所以是彩色的。艺术家们还告诉我们:青花瓷与粉彩瓷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非常光滑,后者色彩非常鲜艳,但用手去触摸,没有青花瓷那么光滑……
  每看一个环节我都不禁感叹:眼前这些师傅一定不是一般的工人,他们一定是一流的艺术家,在我看来,这样的艺术更有价值,更令人尊重……
  这些环节之后,就是烧炉了,走进官窑,只见一根根粗大的木柱支撑着窑房,师傅们说那是一种极耐高温的特种树,更厉害的是这些木柱木架之间没有用一根铁钉,全是用传统的方法对接上的……再向里走,看到窑洞口了,洞口高达两丈多,宽两三尺,向里延伸十多米,泥坯就是放在那里面烧制的,再不能向前了……
  走出窑房,看到一口很大的古井,口面很大,比一般的井口大一倍以上,水清却不见底,几位师傅正从井里往上打水,这样清的水,怪不得景德镇的瓷那样漂亮的哟。师傅们说,他们的瓷器之所以特别漂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那里的很多瓷是用马尾松烧窑坯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尾松油融进了泥坯,所以格外有光泽……
  看了制作,再看成品,官窑周围全是瓷器店,走进店里,我不由得一阵晕眩,一排排,一层层,造形独特,绚丽无比的瓷器,一件比一件奇特,一件比一件可爱,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青花的,光泽沉稳而有润泽感;粉彩的,艳丽如花,“窑变”(烧制中瓷坯在色、形、质等方面出现的意外现象)的,如梦如幻,色彩千变万化,无法预设。有一种叫“冰瓷”的,表面像密密层层的冰块,晶莹无比,我知道在瓷界有句行话——纵有万贯家私,不如有一件“冰瓷”,可见其美丽,其不可复制……那些瓷碗、酒杯、花瓶哟,青色的,红花的,看上去玲珑剔透,摸一下冰凉舒心,敲一下,声音清越悠长,手指上沾一点水在碗沿上轻轻一带,便会响起音乐一般的声音,绝妙无比!
  产品的价钱当然不低,一般都是几百元一套,几千元的很多,有一个特大的彩色瓷盘标价为元,有一对青花剑筒的标价为多元!我只有看一看,摸一摸的份儿了,看着别人买,我是徒有羡鱼情,不过,说老实话,在我这个只能看无法买的游客看来,什么东西都不应太贵,但景德镇的瓷器可以贵!想一想吧,黑黑的泥土神奇地变成了精美如斯的瓷器,仿佛有什么魔法使泥土中有了精灵,有了魂魄,凭什么不可以贵呢!不能买就看呗,看看也是很大的享受呀,呵呵……
  面对这冰清玉般的世界,终于明白了前人的总结:北省有故宫,南省有瓷都。将“瓷都”授给景德镇,实在是名之所归呀!
  
  篇九:江南行千年兰亭

  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会嵇山系兰渚山下有一个令无数人向往的去处,那便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兰亭。何谓兰亭,据说,一为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二为汉代时于此建有驿亭,故曰兰亭。
  未进兰亭先已醉,扑鼻而来的是一缕缕竹香与花香融在一起的香味,至此我方明白,清凉无汗的竹子不光是有节,它的确还有特殊的香味。随之眼前出现一片片翠色可掬的竹林,几株弯弯的柳树,清浅的流水曲曲而去,当面立着兰亭楼牌,楼牌是蓝底黑字,色调高雅,两侧有对联云:文人天趣清如水,贤者风期静若兰。
  越往里走,竹林愈密,竹子越高,古木越茂,哗哗的溪流声如鸣佩玉,前面传来一阵阵欢叫声,偱声望去,眼前便是兰亭四绝之一——鹅池,一群雪白的鹅正在一口池塘中划动鹅掌,红红的鹅掌,嘎嘎的叫声让人想起那首诗来,有人望着池中的鹅高声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原来,传说书圣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并从鹅划水而行的姿态中悟得了书写的方法,所以,在兰亭的园中便有了这个特有活力的鹅池。
  转过鹅池再向前,耳旁响起悠扬的竹笛声,茂林修竹之间出现了另一幅动人画面,兰亭第二绝——曲水流觞。弯弯曲曲的流水从竹林深处流过来,流水虽然不太深,但却微微有波浪,真叫尺水兴波呢,几只古色古韵的酒杯盛着半杯水,缓缓地从上游飘来,几个游客争着要去捞酒杯喝水,这时,旁边走过几位素装少女,她们轻笑着,用小竹网把酒杯捞上来递给游人,喝着杯中水的人显出津津有味的样子,表示自己很有收获,体验了一番当年王羲之及众友人的雅兴……流水的岸上立有一块两尺多高的木化石,上有四个行书字:曲水流觞。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的思绪被带回一千六百多年前那个逸兴飞扬的时刻,那时,王羲之和四十多名文化名人齐聚这片竹林下,仰观万物,俯察人生,呤诗作赋,其乐融融,其韵绵长,王羲之的序文不但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文章也旷达洒脱,逸趣无穷……
  曲水流觞的对面是兰亭第三绝——兰亭碑。眼前是一座亭楼,内立一块一丈多高一尺多厚的石碑,石碑很光滑,上有两个特别苍劲的阳文字——兰亭,准确地说,是两个残缺的字,“兰”的下半部,“亭”的上半部基本上看不见了,打听其原因,却是几分忿怒几分喜,据说,上个世纪文革时,一群要破四旧的红卫兵冲到这里,他们把兰亭碑推倒,抬起来扔到水池中,碑没破,但还是把兰亭二字撞碎了,现存的笔画是当地人从池水中捞起来又粘上去的,不知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喜的是,“兰亭”二字总算部分保存下来,余下部分仍然很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人们以各自的想象去修补丰富着这两个大字。
  走过兰亭碑,前面出现了兰亭第四绝——御碑亭。这可是绝到极处了,碑的正面是特别崇拜王羲之书法的清朝康熙大帝题写的《兰亭集序》全文,字体大气,流畅,背面是康熙之孙乾隆题写的诗一首,诗云:“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
  祖孙二代皇帝于同一块碑上题文,够绝吧?当然是绝妙之极了……
  不过,有人要问,当年,这块碑怎么没被红卫兵砸碎?据说,那群红红的小兵因砸兰亭碑砸累了,当天走了准备第二天再去砸,于是御碑亭的命运出现了专机,当地有个人在目睹了红卫兵的破坏行为后,当天晚上,他趁人不注意,用白石灰在碑的两面涂上,然后,正反两面写上当时流行的语录,这一招真灵,第二天,红卫兵们一看碑上的字便没敢动这块碑了。至今,那些碑文中还隐约可见白色的石灰痕迹。
  过了御碑亭,几棵大树下立着十口水缸,中间也有一块石碑,上题有一个黑色的“太”字,围绕这个字的故事也颇有趣,说王羲之教儿子习字时,要求他要写完十缸水,儿子很聪明,也有些骄傲,还只写完了三缸水便得意地写了一个“大”字让父亲看,王羲之觉得儿子的字在结构上不够协调,于是在“大”字下面添了一“、”,要儿子拿着这个字去让母亲评点一下,儿子依言而行,哪知母亲的评论是:惟有这一点得羲之真传……从此,儿子再也不敢得意了,苦练完十缸水,终继父业,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再向前走是羲之茶亭,一片湖水明如镜,对面是会稽山余脉,山上浓荫覆盖……山脚下,一股泉水飞珠濺玉而来……
  就要走出兰亭园时,又一间亭子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这便是兰亭得名原由之一的古官驿所在之地,门有对联云:风静带兰气,日长娱竹荫。一只小兔子正从亭边跑过……
  回首看兰亭,它在这里站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如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叫人景仰,它永远清雅如兰,且香泽万代……
  
  篇十:江南行感伤岳王庙

  在西湖的西北角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碧血丹心”几个大字,正对着浩荡的西湖水,牌坊不远处的栖霞岭上便是岳王庙,庙内古柏森森,肃穆庄严。
  岳王庙的门楼高二层,楼门上四个大字:心昭天日。左右门柱上题有对联,那是岳飞将军的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就这两句词已将岳飞将军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一生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多少次风雨兼程,多少次横枪搏杀,多少次令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走进大门,穿过一个天井,前面是岳王庙大殿,里面迎面而立的是岳飞将军的塑像,塑像高达4。5米,只见他面若朗月,目若流星,眉宇间英气逼人,一身正气,他身着紫色蟒袍,头戴红缨帽,臂露金甲,足蹬武靴,左手按剑,右手握拳,正如人们心中所想象的那样,岳飞将军一身英雄气,忠义魂长存。塑像的背后顶上是一块草书横匾,上有岳飞将军题写的“还我河山”几个大字;塑像周围的墙上是一组岳飞将军征战生活的壁画,画笔细腻大气,生动传神,计有以下几幅图:勤学苦练、岳母刺字、联结河朔、还我河山、收复健康、郾城大捷、被迫班师、风波冤狱等,最令人痛心的是岳飞将军被十三道金牌所逼时,老百姓牵衣顿足拦道哭及岳飞将军受审的画面,我们仿佛听到岳飞在仰天长叹,仿佛听到他在悲愤地说:“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仿佛看到岳飞将军及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大年三十之夜临死还在为国而焦虑悲泣……
  岳王庙大殿的西侧是岳王陵园,进门的墙上题着岳飞将军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首中国家喻户晓的词集中体现了岳飞将军的壮烈情怀和精忠报国的壮志,也体现出一代名将的文学才华。整个园子的墙壁上都是岳飞将军的诗词或者后世瞻仰者的作品,其中有一首也极为形象地再现了岳飞将军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活: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在通往墓地的门口处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题为“忠泉”,是为纪念岳飞将军的女儿所建。
  “忠泉”的门外便是陵墓所在地了,参天古木下,一座高高隆起的坟墓,周围有光滑的围墙,墓前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几个大字,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在这座坟的左边紧依着的是宋继忠候岳云的墓。据说当年岳飞将军在风波亭被秦桧等人谋害后,不允许有人替岳飞将军收尸,但仍有一个叫隗顺的狱卒出于义愤冒险将岳飞将军的尸体偷走了,可就是找不到收藏的地方,无奈之下,隗顺把岳将军的尸体埋在了一堆螺丝壳下,还在那里栽下了两株橘树作为标识,并手握岳将军佩玉的一半为凭。岳飞将军得以平反昭雪后,无人找得到岳将军的尸体,这时,有人在要道上贴了一句话:欲觅精忠骨,螺蛳壳内寻。于是,岳飞将军的尸体得以安葬……在岳飞将军的墓前立着六位忠勇之将陪伴着他。对面左右各有两个跪着的铜像,一边是张俊、万俟莴,一边是秦桧、王氏,人们纷纷伸手扫他们的耳光,骂他们害了岳飞将军。将军墓对面正中的门两侧是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联非常精准地表达出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
  园中还有几处荷塘,荷叶如盖,荷花清立,高洁无比,令人嗟叹不已……
  伫足岳王墓,心中感伤不已,为什么这样忠义的战将却惨遭杀害,一颗忠心昭日月啊,天地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真不知道封建帝王们的心是什么样,南宋岳飞是这样,西汉韩信是这样,明朝袁崇焕是这样……
  不过,再回头看一看祭拜岳飞将军墓的人群,心中总有一丝安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岳飞将军就是那种永远活在中华民族史上,活在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篇十一:江南行传奇飞来峰
  在西湖畔,有一坐山峰最为独特,它便是飞来峰。
  据说西湖沿岸的山峰都是花岗岩质的,唯有飞来峰是石灰岩,加上它独立西湖畔,有岩岩独立之风,于是围绕它的来源了有了传说:有一天,灵隐寺的和尚济公掐指一算,大惊失色,因为有一座山峰正在朝西湖岸边飞来,济公马上要村民快快逃跑,可是,因为他平日里说话做事总是疯疯颠颠的,所以没有村民理睬他的警告,照常忙着家务,眼看山峰就要飞临了,就在这紧要关头,济公急中生智冲进一家正在办婚事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就朝村外跑,全村的人都叫着追着跟他跑到远处,就在这时,人们只听身后“轰隆隆”一声,大家回头一看,全都惊呆了——一座突兀的山峰落在他们的家园所在地……为了让山峰不再乱飞,济公和尚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大家在这座山峰上雕刻佛像,以此法镇山,一时,人们纷纷在山上雕刻佛像,就这样,飞来峰从山脚到山腰到处都是雕刻的塑像……
  后来一位叫惠理的印度和尚也告诉村民,说这座山峰是从天竺国飞来的,大家不信,他便说,如果你们不信,去石洞里看看,里面有两只我在天竺时饲养的两只猿猴,就在人们表示怀疑时,惠理一声口哨,果然从洞中跑出两只猿猴,人们终于信服了。
  未见其山,先闻其传说,从西湖边走来,只见前方古木参天,路旁有一棵枫香树居然有了600多年的岁月,树林前边便是那座神奇的山峰了。峰前一座塔,名曰“理公之塔”,纪念惠理和尚之意也。飞来峰的海拔并不高,但奇在它是从平处拔地而起。峰高处不过10余丈,山的一头怪石嶙峋,石石有形,就在这样的地貌上居然长出了茂盛的森林,那些树仿佛就是从石缝伸出的一样。因为岩石有形,又是石灰质,所以被聪明的西湖人所利用,他们在雕刻佛像时因势象形,于是,一个个岩石框里出现了形态各异的佛像,或高或矮,或立或坐,或大或小,将飞来峰团团围住,仿佛在轻轻地抚慰难得安宁的飞来峰。在这群偶像中,数大肚的弥勒最引人注目,他那大肚子意为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他满面笑容,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他就这样微笑了一千多年,告诉人们:人要多微笑,少生气。山壁的一侧有三个红色的大字——一线天,原来,在飞来峰的石洞里,抬头上望,可见一线天光……而紧依着飞来峰的是一条哗哗有声的溪水,冷泉也,清清的溪水在小缓坡上形成瀑布,别有一番意味,溪水边有两个楼亭——“壑雷亭”、“冷泉亭”。历代文人都喜欢到这里临清流赋诗,其中犹以苏东坡为最,他在“壑雷亭”上歌咏: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冷泉亭”上的对联很美: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苏轼在这里也写下诗句: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
  两亭的对面便是闻名天下的佛教圣地——灵隐寺,据说是1600多年前由印度僧人惠理所建。放眼望去,只见楼宇肃立,重重叠叠,香烟缭绕,烟客络绎不绝,一个个三拜九叩,无比虔诚,进得寺门,转角处,迎面是济公圣训十余条,诸如,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这都是济公在开导世人要勇于咬破缠在自身的茧方能快乐啊……转头看,大楼上一块匾额,上书“威镇三洲”几个大字,大门口是韦驮的雕像,他手握宝剑,威严无比,在他周围是几大天神,其中,握宝剑的取意为“锋”(风),弹琵琶的取意为“调”,举雨伞的取意为“雨”,握龙蛇的取意为“顺”,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与韦驮一起共镇三洲。
  “威镇三洲”的对面是“大雄宝殿”,正中供着释伽牟尼的金身像,他坐在莲台上,左手按膝,右手悬空,佛光四射……在他周围有十二生肖神像,条条对联也为殿内增添了庄严的气氛,有一幅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灵隐腾辉西湖环秀暮鼓晨钟护古寺,飞峰拥翠冷泉奔流慈云法雨济群生。这幅对联从形到神地描绘了大殿的特点。“大雄宝殿”的背后就是“慈海航渡”了,正对大门是观世音的雕像,观世音满目慈悲,脚踩鳌鱼,手中有一净瓶,右右各一童子,在她的背后壁上是几百个各路神仙的雕像,他们或骑着神兽,或足履祥云,神态各异,且栩栩如生……面对观世音的慈目,香客们提着水果、西瓜放在她的桌前,我没有烧香,但也学他们的模样在心中默许了几个愿,请她保佑,我默念:观音啊,我虽没烧香,可我真是最虔诚的哟,你看,满寺的游人、香客都是用照相机、摄像机来见你,只有我一人是在用笔记你的教诲啊,所以也要保佑我哟,一保家人都平安健康,二保我那年少无知的儿子能走正道;三保……正想着,却突然发现观音好像在看着我呢,那眼神仿佛很同情我似的,可偏偏我就忍不住笑了,当然是笑自己很傻啊,于是前功尽弃……
  从“慈航普渡殿”出来再向前便是“药王殿”了,药王金身居中,左右各有一菩萨相伴;再向上走是直指堂,堂中藏有许多历史文物,以书画居多,楼上是藏经阁,未能找到上楼的路;再向上走,前面是华严殿,“华严三圣”立在这里,中间那位是田比卢遮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他们的像是用缅甸楠木雕刻而成……
  飞来峰已经够有传奇色彩了,再配上灵隐寺的灵气,难怪无数膜拜者千里赶来只为一拜了……
  
  篇十二:江南行多情西湖
  曾无数次地呤诵“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曾无数次地想象“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是如何勾起了金主南下的野心;曾无数次地按苏轼的指点梦见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曾无数次地跟随杨万里的目光找寻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太多的诗文故事把杭州与西湖紧紧地连在一起,说杭州就是在说西湖,说西湖也就是在说杭州;太多的诗文和故事使杭州与西湖被浸染得无比风流而浪漫,在西湖,人们观的是景,品的是情。
  走进杭州城才知道什么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宽阔浩荡的钱塘江,碧波暗涌的京杭大运河,清粼粼的河湖,波光飞凉,林立的高楼,如画的街道,到处是鲜花,就连道路两侧的护栏上都是鲜花,此景此情真叫人有如梦如幻之感。
  就在走近西湖的时候,一片片翁郁的树林出现在我们眼前,樟树、梧桐树、桂花树最多,有的树龄高达六百余年。穿过一片荷园,我们来到了西湖边,但见翠绿的波光无边,浩浩淼淼,湖水涌过来,拍打着湖岸,波浪与荷叶相戏,带水荷花分外雅洁,又润又柔的风适时地吹来,吹得我们长发飘飘,有一种独立桥头风满袖的感觉,心中也飘飘然,仿佛走进了越王时的西湖,仿佛那些画舫上立着西施、苏小小、白娘子,仿佛有白居易、苏轼等正在湖面挥笔画江山……
  湖面上画舫无数,大到龙舟,小到小木船,或豪华,或朴实……踏上画舫,向“三潭印月”处驶去,彩旗动处,波掀船行,柔波万丈,远处,湖水上浮着几座小岛,岛上万木葱茏,古筝声声,放眼四望,白堤、苏堤上游人如织,断桥、西泠桥,处处勾魂,灵隐寺、雷峰塔、六和塔、保俶塔、慈净寺、岳王庙、武松坟等静立四周高处。垂柳如烟,往事如烟,心中忽然想起苏小小,那位特爱西湖的绝代佳人,痴心忠爱阮公子,最后相思、哀怨成疾,“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在哪里相爱,就在哪里永生,葬也要葬在与恋人相识的西湖畔,死了都要爱!遥望着雷峰塔,心海忽然响起港版《新白娘子传奇》中的歌:云淡风清一轮江月明,漂泊我此生恁多情,几分惆怅惆怅有几分,独让我自怜水中影。甜蜜往事浮现在心底啊,多少回忆锥痛我的心啊,我是不是牵挂都为你,怪我爱得浓时却不懂情……想起白娘子隔着一个世界看许仙的样子,隔着一生给他一片痴心,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许仙有那么可爱吗?港版中的许仙由女演员扮演,对此,我总耿耿于怀,近有大陆所拍《又见白娘子》中由任泉扮演的许仙倒是挺儒雅的。啊,有人说,感情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怕就是这样的吧?真爱的人总是失去,不爱的人总会到来,就算美丽如斯的西湖也难解这道题。想着那美丽善良的苏小小,想着那忠贞勇敢的白娘子,想着那些破碎了的感情,眼泪差点掉下来……再看看那长长的白堤、苏堤,又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好一个多情多才的文人,最动人的几首长篇叙事诗就被他占了两首,有此成功,夫复何求?想起苏轼就想起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更想起这位全能的冠军文人坎坷的人生,旷达的情怀……思绪联翩之际船靠岸了,就要上岸的瞬间我终于回过神来……
  “三潭印月”其实是三塔潭印月,距岸三四丈远的湖水中有三个小塔,据说那是苏轼为了提醒渔民种藕时不要越过那个地段而立,因为前面水深有危险。白天当然欣赏不到印月的妙景,但有人说,夜晚,在这里可以看到30多轮明月呢,我们不信,但她们掐指一算,倒也有理,她们说:你们看,每个小塔上有5个圆孔,一共15个,月圆之夜,把蜡烛放进塔中,再在塔孔外蒙一层白纸,每个圆孔是不是如一轮明月?是不是每个塔上有5轮圆月?那塔上有水中也就有,这样一共多少个月亮?再加上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一轮明月,是不是有32轮明月?想想吧,烛光、月光、湖光相映,多么像仙境呀!不管她们说的对不对,反正也真是很美的,我们就笑了。脚下的岛其实也是一道堤,堤的内外皆是水,外侧的水动荡不已,内侧的水较平静,一座曲曲的石桥从中相连,桥下成群的金鱼追逐、嬉戏,无法数清,大的有一尺多长,小的三五寸,令人羡慕不已……
  从三潭印月处乘船很快便驶向了苏堤,堤上古树参天,游人摩肩接踵,走在苏堤上,想起苏轼的故事,说有一天,苏轼正在一临湖亭中,忽有一画舫迎面驶来,画舫中走出一位自称崇拜苏轼的丽人,向苏轼欠身施礼,低眉鼓筝一曲,筝声缥缈如梦,如怨如慕,曲后丽人立于船头飘然而去,消失在湖山深处……人们从这里涌向雷峰塔,雷峰塔,一座令人伤心的塔,传说,善良的白娘子就被法海压在这塔下,世间一切的善良、忠贞都皆这样受迫害吗?欺压、背叛、死别这重重痛苦构成了高高的塔压在白娘子的身上,尽管现在人们都知道那下面不可能有白娘子了,但大家还是如潮水一般涌上塔顶,就像当年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镜头一样,人潮上去了又回下来,再涌上去,一波一波地永无断歇。塔中关于白娘子与许仙的壁画栩栩如生,很多人站在水漫金山寺画面前留影,大家或许是在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白娘子的深切同情与敬意吧……
  站在塔顶,可览西湖全景,湖光山色如梦如幻,碧水如镜,柳如烟,水依着山,山托着塔;朝来时方向看,对面山里是慈净寺,传说是济公和尚以古井运木的方式重新修建了火灾后的慈净寺……落日把余光洒在雷峰塔上,使这座塔沐浴在一种沉静的光里,古朴、凝重……
  斜晖中,朝雷峰塔挥挥手,心头重温一遍白娘子与许仙的似水柔情,感慨不已:谁人心中没有几段情,可大多是想爱却不能爱,想抛却不能抛,欲言却不能言啊,不知多情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苦痛?或者说,多情是一种痛苦的幸福,还是一种幸福的苦痛?
  
  篇十三:江南行泪洒沈园
  听导游宣布说现在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沈园,我心中顿时百感交集,泪水突然从眼眶滑落——沈园,一个多情的园,一个诗词化了的园,一个被人间悲情所浸染了的园,一个被绝代才子佳人之爱恨所纠缠的园……它本是沈家的园子,却是因南宋著名文人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绝唱而闻名。从没有机会踏访文化名人的遗迹,没想到今天有幸参拜的第一位文人居然就是为后世留诗9000多首的陆游,幸福而又伤感……
  走进沈园,古木参天,杨柳依依,自园门向右,首先是“问梅槛”,这是通向沈园中心区的亭阁,亭的楼面为木板,右壁的高处挂着一块匾牌,上书“问梅槛”几个大字,左侧的桌上摆放着两块碑刻,那上面刻的就是著名的《钗头凤》。据说,陆游与表妹自幼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常携手到沈家的园子游玩……不幸的是陆母总觉得唐婉影响了陆游的前程,于是捧打鸳鸯,硬生生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然而纵是分了手,却分不开心,陆游经常一人走进沈园,故地温旧梦,睹物思人,见园中梅花如见到唐婉,常望着梅花轻问:梅(妹)可好吗?你怎么如此消瘦了?“问梅”实为“问妹”……心海中响着陆游的问候声,向前走便到了那座著名的“伤心桥”了,一座小桥,下面是微波荡漾,荷叶如裙,荷花如人面,岸上是柳枝飘绵,站在桥上,我的泪水再一次涌出,挡都挡不住的感觉,因为我听到历史深处,唐婉去逝40多年后的陆游曾在这里挥泪长叹: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又有:城长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啊,真是陆游的伤心园哪,在哪里都有唐婉的笑容,在哪里都有唐婉的深情,唐婉温婉的双眸,飘然的身影已经铭刻于陆游的心中,我们的大诗人陆游怎么能不难受呢!每一句诗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擦干泪水,伫立桥上,请一女同事给我拍照,就在那位女同事将要按下相机快门的一瞬间,另一女同事吃惊地问我:“你怎么这么严肃的样子啊?”我不好意思地笑笑,不好多说,哪里是严肃啊,是以此来掩饰先前的失态……
  过了伤心桥,眼前是“六朝井亭”,亭的顶部是敞开的,亭内一口六朝时开凿的水井,水清映天,导游神秘地问我们:你们知道青年男女们为什么喜欢在这里游玩吗?见我们答不出,她又很得意地说,那些青年男子在这里可以对心上人说:“我给你收藏着月亮和星星,不信,你看这水井里……”导游幽默的解说也无法叫我释怀,因为前面便是孤鹤轩了,是的,与唐婉分手后的陆游就像一只孤鹤,孤独,徘徊,情孤独,情路难,行路也难,正如刘欢那首《千万次的问》所唱的那样: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千山苍苍,万水无声,是怎么样的一种孤独啊,孤鹤轩的大柱上一副长对联再现了陆游内心的痛苦: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
  走出孤鹤轩,我们又突然停下脚步,一堵墙横在面前,抬头望,墙壁上题着那两首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千古名词《钗头凤》我是非常熟悉的,我还很喜欢仔细地将关于《钗头凤》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如果问我,唐诗宋词中第一首令我深深伤感的诗词是哪首,那便是陆游的《钗头凤》了,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一种一唱三叹的韵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说尽天下情人之痛,“错,错,错”更真实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千般悔恨,而唐婉的和词同样感人,“人成各,今非昨,雨送黄昏花易落……”字字锥心,句句无助。望着墙上的词文,800多年前,陆游与唐婉在沈园重逢的情景浮现在我脑海——陆游与唐婉在园中重逢,那一刻一定是山无言,水无声,一定是玉树沉默,梅花含泪,柳枝飘绵,蝴蝶对对伤心舞,彼此欲言又止,哽咽难言,对面而立,四目相对,他们的世界开始下雪,对面而立,却再也不能牵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却看不清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一阵缠绵的古筝声适时响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忍再读,转身望着那拂水飘绵的杨柳……是的,分手十年后,他们在沈园重逢,已改嫁赵士程的唐婉依然柔情似水,给陆游送上酒菜,那一刻,千般往事涌上心头,泪水模糊了陆游的双眼,欲语还休,转过身去,走到这堵墙前,再也忍不住,泪光中挥笔于墙头题下了《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蔳,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后来唐婉从墙前经过,目睹这首词,知是陆游因她而作,不胜感慨,于是,第二首《钗头凤》也诞生了……
  两首《钗头凤》就这样倾诉着一种至爱却不能爱的痛苦,这样述说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生,唐婉终在相思中过早地告别了尘世……留下陆游一人一次次到沈园重寻旧梦,从年少到白发,从三十到七十,从八十到去世,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催人泪下的诗篇……
  词墙的后面是一排亭台,一带假山,想当年,陆游与唐婉燕尔新婚时定是相携相伴,徜徉于其间……
  由词墙向左,一弯荷塘畔有“相印亭”,立于其上,但见园内游人如织,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来看沈园呢,我知道,就是因为它是词园,是诗歌园,是爱情园,读一读《钗头凤》就会感慨:人一生有多少人能遇到真爱?能守住真爱?又有多少人一生从未遇到真爱?失去爱的人是可痛的,从没找到自己真爱的人更可痛,有多少人感伤于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又有多少人于陆游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泪……多情人生,无情生活,越是多情越孤独,这便是人多时候,笑容也寂寞的原因吧……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陆游年轻时就立下的壮志,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从考学到为官,他却是步步坎坷,又想起“笛里谁知壮士心”“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些诗句,那是陆游壮志难酬的喟叹,是怀才不遇的苦痛,是一个才情双绝者的落寞——这就是人们到沈园来寻找陆游,与他一起感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铁马秋风大散关前长饮恨,断云幽梦沈家园里更伤情”,园中的一幅对联精准地为我们揭示了陆游伤痕累累的内心世界……
  
  篇十四:江南行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倒是读过不少,只是,一直没有行万里路的机会。今年十一月恰好单位组织到江南旅游,我们一行十一人终于圆了自己的旅游梦。
  启程
  11月15日·青岛
  驱车从青岛出发前往上海,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
  11月15日·上海
  抵达上海站。上海真是大呀,我们围着火车站绕了一个大圈子才找到上海铁路公寓。
  下午公寓派车送我们逛浦东。一路看来,让我们领略了上海大都市的雄伟。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南浦大桥,令我们眼花缭乱,等到了豫园,远看和北京的前三门大街差不多,只是这里的古建筑和老字号保存得要比北京更完好些。走进城隍庙,里面人头攒动。街道两侧全是卖珍珠、木雕等的小店。时间还蛮富裕,我们干脆去吃小吃。吃饭我们一直喜欢往人多热闹的地方扎,一看菜谱,乖乖,招牌蟹黄小笼包一笼就60元,蟹黄汤包一个20元,想尽兴120元根本不够,只好以尝为主,后来还是耐不住诱惑,加了些风味小吃。
  然后我们决定去逛南京路。入夜后的南京路繁花似锦,热闹非凡。我们买的东西很少,只是饱饱眼福而已。
  晚上18:30分我们来到了上海著名的外滩,这是经历过百年沧桑的外滩,从这里我们略微感受到了当年“十里洋场”的繁华和奢靡,同时也深深地感谢上海人民能够如此富有责任心将这些20世纪初建造的具有世界各国风格的高楼大厦,如此完好地保留下来,让我们这一代一代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变迁!
  11月16日·苏州
  今天兵分两路,一路留在上海去事先联系好的一家幼儿园观摩学习,一路由苏主席带队去水乡苏州观光。
  早7:46分我们八个人乘坐动车去苏州,8:24分到达目的地,参加了苏州铁路旅行社的一日游。
  先去拙政园。进得园中,导游介绍了每个建筑的典故、历史,甚至是观赏角度等,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知识储备。园林的庭台楼榭,虽多各有风韵,一步一景,相得益彰,仔细观察,发现竟然每个窗花,都设计的各不相同,让人叹为观止。古人在建筑格局上讲究借景,小中见大,每个小小的细节,都透露出古人巧妙的心思和精湛的工艺。爬上放眼亭,走过黛玉葬花桥,驻步听雨轩,留影嘉实亭。
  观赏完拙政园,从后门出来,沿着园林路走下去,不远就是狮子林了,狮子林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园中的假山象极了狮。然后去北寺塔,这是孙权为报答养母养育之恩所修建的。
  人道江南秀色,苏州已是绝笔。然而,要想真正走进江南,领略小桥流水风韵,非置身水乡小镇不可。虽然我们没有去成周庄,但却在状元桥一带领略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致和“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对寒山寺的印象,就是“枫桥夜泊”的诗,用好几种字体刻在墙上。不过最大的享受却是看到了苏州评弹的表演。我们随着琵琶的声音来到了一个厅堂。厅堂内设有茶舍,厅前,两位女演员,端坐在高脚椅上。一位手持三弦琴,一位手把琵琶,她们身穿淡粉色旗袍,肤色白晰,齿白唇红,好个玉女!演唱开始了,先是呢呢侬侬倾诉衷肠,如泣如诉,后是侬侬呢呢吐露爱意,眉目传情,其唱腔委婉动听,曲调韵味悠长,虽从未听过苏州评弹,词一句也没听懂,但从中我们却得到了极高雅的享受,感受着吴文化的魅力。
  苏州女人永远有一种烟雨迷离的意思。最是江南,合着应用素手托起莲花的姿态,在垂柳边浅浅地笑了,着一身素雅的衣裳,干干净净地走路。偶一开口,就是细软的吴语,如莺啼。
  19:30分返回上海。
  11月17日·宁波
  早6:01分离开上海,乘坐T791次车奔赴宁波观光,9:57分到达,并接着参加了溪口一日游。
  宁波的美丽来自亚热带季风气候给人带来的舒爽和宜人;城市构件的井井有条,现代气息中透露出一股尚古之风。宁波的山水美,城市美,味道美,人更美。从奉化游溪口,慕蒋先生遗风到雪窦山,下三隐,观瀑布直下,赏林间潭溪;鉴天一,领古之风骨,感园陵之神韵;游城隍,品宁波之小吃;游哉乐哉!
  蒋先生故居——奉化溪口果真名不虚传矣!
  11月18日·普陀山
  去普陀山的路真是难啊,早6:20分自宁波出发,坐车到白峰,然后从白峰坐轮渡到鸭蛋山,再坐车到舟山市朱家尖,最后自朱家尖坐快艇到普陀山,整整占用了我们大半天的时间,以至于普陀山我们玩的地方很少,只游玩了普济寺、紫竹林、南海观音等景点。不过能够航千佛之国,拜救世之观音,且有同事相伴,已经非常快意了。
  下午13:20分,我们就从普陀山坐快艇返回沈家门了,可惜自沈家门回宁波的长途车票已售完,我们只好打车回鸭蛋山,然后再坐轮渡到白峰,最后再从白峰坐车回宁波,刚好赶上19:35分N450次去杭州的火车。
  一路颠簸,21:35分我们又到了杭州。
  11月19日·杭州
  西湖美,平湖有秋月。
  到杭州的第二天,我们便决定游西湖了,但可惜只能算作半日游。
  一路行来,清风徐徐,不知不觉便上了苏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佳句一直被人们评为经典。苏堤之美,当在于春晓,而现在是初冬季节,也别有一番景致与情趣。
  白堤和苏堤将整个西湖分隔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5个部分,在空间上,显得开合有致,富于变化,景致各异。白堤是在孤山与断桥之间,总长1公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建的,平湖秋月位于孤山的东南方向,在白堤的西端,算是白堤的起点,这里建有望湖亭,此处的湖面开阔,在明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为西湖赏月最佳处。锦带桥在白堤的中段,因拦腰而设,宛如衣冠锦带,所以就有了“锦带桥”这个佳称。断桥在白堤的东端,一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断桥也是西湖的情人桥之一,白娘子和许仙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就是从断桥相会、借伞定情开始的。站在湖边观望湖中三岛,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这三座石塔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立的,他规定三塔之内不准种植菱藕,以防西湖淤塞。
  苏堤在西湖西侧,全长2。8公里,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用湖中的淤泥堆筑而成的。堤上有六座石拱桥,分别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映波桥。在苏堤的中途就是花港观鱼了,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接着走下去就是一条绿色的长廊—湖滨公园,在湖滨公园看西湖山水,视野极为宽敞。从这里看西湖水,湖水盈盈,碧波千顷。凝望湖景,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塔影,厅石,绿树,星点红瓦,历历在目,走到尽头就能看到雷峰塔了。
  这次畅游杭州,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城市干净、整洁,景色宜人,关键是市民的素质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真名不虚传。
  下午16:28分乘坐5103次车离开杭州,去全国最大的小商品购物城——义乌。
  11月20日·义乌
  初次感受义乌,是听说它是个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城,小商品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我们在杭州跨上了通往义乌的火车。在青山环抱中,义乌火车站像初浴的少女,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它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丽。于是一扫疲惫的身心,精神为之一振。拖上行李,轻快地走出车站,登上开往市区的公共汽车。到了国际商品城,好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真是想不到呀!世人了解义乌,不在于它的山,它的水,它的人,而在于它的经济。这里是商人云集之地,这里是聚金堆银的宝地。义乌市区主要有三个大市场,小商品城,宾王市场,还有国际商贸城。除此之外,是分门别类进行交易的专业市场,当然规模没有这三个主要市场那么大。小商品城在稠州中路,是个老市场,主要经营鞋帽箱包类。国际商贸城是新开发的商品交易区,规模宏大,规划也很合理,商品更加丰富,因而人流也更集中。除了国人外,到处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据说在义乌阿拉伯常驻人口有三千五百多人,每天还有数以万计的流动阿拉伯人,在本国与义乌之间飞来飞去。还有很多韩国人、日本人,所以,目前义乌的很多小商品实际上多数走的是外贸渠道,而且价廉物美,采购量很大。
  义乌归来,我们个个像民工似的,大包小包,肩背手拖,包里面全是我们亲手淘来的宝贝啊。
  晚18:42分乘坐N458次车离开义乌,第二天2:48分到达南京,并接着参加了南京铁路旅行社组织的黄山三日游。
  11月21日——23日·畅游黄山
  11月21日·翡翠谷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美誉激发起我们要游黄山的兴致。
  团队早7:30分自南京出发,五个小时之后来到了黄山翡翠谷。
  翡翠谷里大大小小的水潭有十几个,有名字的水潭通常池边都会注有名字的由来,或因形状,或因色彩,或因传说,总之琅琅上口,十分雅致,以至于我们猜测可能是开发翡翠谷的时候请了文人骚客捉刀之作。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下午就由导游带着我们去茶场购买黄山茶。
  11月22日·登山
  第二天7:00出发,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行驶,从车窗外可以看到山路两旁茂盛的林木。行至半山腰时,再往下看,发现路的一边竟是深不可测的悬崖,真让人心惊胆颤。很快黄山便进入我们的视野,那巍峨高耸的山峰让我们顿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想想以前自己爬的那些山,都是海拔不超过一千米的小山丘,而这次却是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的黄山,真正的山,心情一阵激动。
  7:45分车来到了云谷寺,为了体验登山的乐趣,我们选择了步行上山,自云谷寺开始爬,直到白鹅岭站与导游汇合。刚开始登山时,信心十足,气势也很足,一小时后就感到万分疲惫,小腿肚子酸得抬不动,看见石凳我们就坐,再过一小时气也喘不过来,站在那里呼哧呼哧像得了哮喘病。路上看到有上山的,也有下山的,有的人拄着拐杖,有的人互相搀扶着。往前望,山路蜿蜒不断,人影飘忽,往后看,悬崖峭壁,行者步履维艰。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日看来,这黄山之险不输蜀道。真是此路绵绵无绝期啊!不知爬了多少级台阶,流了多少滴汗水,11点15分,同志们终于来到了白鹅岭。就是这个地方坐索道八分钟就到了,恨得我们牙庠庠的不得了。
  再看那挑山工,身担一百五、六十斤货物登山,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自白鹅岭至始信峰的路就好走多了,而且在路上我们还有幸见到了云海。云海,是我们在黄山见到的最漂亮的景观之一。云层绵延不绝,浩如烟海。走过云海,我们游览了“梦笔生花”和始信峰等。“梦笔生花”是一座象形山峰,而始信峰是黄山最秀气的山峰。这里视野开阔,放眼望去可以看见极远的天边。也可以欣赏到如画的黄山风景,难怪古人来到这里才开始相信黄山真的景色绝佳。在始信峰有几颗名松值得欣赏,首先是属于“十大名松”的探海松,这棵松树有一斜伸向下的长枝干,犹如伸往海里的手臂。
  自排云亭去西海大峡谷的路很难走,山道很窄,也很险,有的地方有栏杆,有的地方只是石阶,无栏可倚。我们只下到二环入口就返回了。
  下午三点钟左右,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向光明顶进发,16:05分到达目的地——光明顶。
  光明顶在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顶上平坦而高旷,视野开阔,元人汪泽民登光明顶游记云:“所谓三十六峰者,骄列舒张,横绝天表,众帕叠岭,效奇献秀,尽在一览。”确实如此。
  山顶上风很大,让人感到有点冷,不过却阳光灿烂,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呀,见到日落的机会肯定会100%。导游说黄山一年有二百六十多天都在下雨,只有十几天晴天,所以说我们的运气非常好。见到日出的机会呢,只有30%,虽然机会不大,可没人想放弃。
  17:09分,我们果真见到了黄山落日的余辉,霞光万道,景致宜人。
  11月23日·黄山日出
  早晨六点多钟,光明顶的小广场上已挤满了等待观日出的游客。
  6点38分,一道霞光从云层中射出,有人开始欢呼。太阳终于露出了半边脸,群山、树木、游人都被镀上了一道金光。我们立刻按下了快门,记录下这难得的奇观。终于看到“一轮红日凌云起,万刃朱崖照眼来”的壮观景象了,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观看日出,不虚此行;黄山之游,不枉此生!
  看完日出,早7:10分我们开始登玉屏楼,观迎客松。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既刚健坚韧,又婀娜洒脱。黄山名松甚多,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迎客松,它那古朴苍劲、像似伸臂的优美姿态,似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这棵松树不仅是黄山的象征,也是热情友好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最后大家排队在迎客松前拍照留念,然后上午9:40分坐索道下山,八分钟后,至慈光阁,10:50分下山到温泉停车场,结束登山旅程。
  下午13:55分乘坐长途汽车,晚19:10分返回南京。
  黄山的三日之行,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而且在旅途中感悟到了走路的艰辛与战胜自我的快乐,也明白了生命的伟大与渺小,毅力的坚韧与脆弱。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无论在远行的旅途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走过的不仅仅是足迹,还应有精雕细琢的心境。拥有一份自信和勇气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坚持不懈,一定能登上成功之峰!
  11月24日·南京
  自黄山下来,我们都累得筋疲力尽。在南京豫东旅社休整了一夜,第二天腿都不愿意抬了。但不管怎么说,一定要给这次旅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早晨7:30分,我们开始了南京一日游。
  这一天我们游玩了梅园新村、朝天宫、瞻园、雨花石、白鹭洲、中山陵等地,深刻体会到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梅园新村,导游还给我们上了一堂中国革命史的党课。南京的旅游景点和南京的历史一样,似乎是永远游览不完的。这个城市颇得时间的厚爱,历史上每一个或英武或激情或沉重或屈辱的时刻,都为这个城市留下了动人的痕迹。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时代早已随六朝金粉一并沉淀,南京既无奇峰钟灵,又无异水毓秀。不过这座建都在钟山余脉的城市,也似乎因为山的存在,而具有了更仁厚的胸怀,以及更丰富的视觉层次。
  返程
  11月25日·青岛
  今日抵青,返回可爱的家园。
  月是故乡明,见到家乡分外亲!
  
  篇十五:一次江南行,几多难忘情
  走出如诗如画的苏州小城,小桥流水还历历在目,依稀还望得见盘门飘扬的旌幡,江南的风又扑面而来。柔柔的风吹在脸上,似春姑娘抚面,与北方的风不同,就像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在尽情地的施展和对比着温柔,撩得人春心浮动。河湖沟汊把绿色的田野勾画出各种几何形,极目所望,春归眼底,黄的油菜花,绿得田园景,还有那摇曳的竹,好美啊,我在尽力地把这情这景摄入镜头,装入脑海。
  一条整洁的黄土小径把我引入一席清幽之地。啊,这是江南大才子唐寅的长眠之地,诗书画皆佳的风流才子,竟在离桃花坞不远处为自己寻得了这样一块洁净之地,倒也还是眠花宿柳之所,真正的好去处。这里的环境端的清净,竹木建起的厅堂,透着飘逸之气,雕梁画栋尽显古色古香,院里几株桃树与那正开的桃花,倒也与桃花庵主的雅号相吻合。
  进得厅堂,竹藤编织的桌椅,透着水乡的原始风韵,细闻,一种竹木的清香隐隐飘出,透壁镂空的建筑,看得见室外景色,前后对流的空气在屋内旋着淡淡清风。坐在椅子上有一种凉丝丝惬意,要了一壶清茶,倾出一杯,探过口鼻去嗅闻那杯口腾起的雾气,缕缕清香沁入肺腑,不由得眯起了双目,静想桃花庵主的潇洒人生。
  睁开双目,看着壁上挂的临摹书画,倒也真是临的精到,摹的逼真,点点灵秀似从画里溢出,飘荡在厅堂,笼罩的尽是书香气。真是来得江南品书香,探望才子沾儒气。你看那桃花庵主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洒脱随意,格调清雅,狂傲不羁,在历史上留下百年风流史话。
  看着潇洒如神恰似点睛的书画,不由得想起庵主奋发勤学的传奇,青年得志,中应天府解元,后因舞弊案受牵,天降牢狱之灾。出得牢笼后,从此立志决断仕途,潜心书画,终于志在必得,在明朝间造就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大家地位,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代书画奇才的脚步。庵主吸纳江南青山秀水之灵气,摘取百花飞禽之魂魄,山水花鸟画尤其精于擅长,真是一画难求,声名远播。
  庵主被岁月磨砺掉了棱角,晚年生活窘迫,最终与佛结缘,号六如居士。青灯黄卷,琅琅佛号,悠悠梵音,《山路松声图》《溪山渔隐图》《竹亭读书图》等传世之作,无不闲情逸致,真是看破红尘,在书山画海寻得找世外桃源。
  清茶续了又添,思绪飞了又来。起身信步厅堂小径间,转道后边花园里,一座冢莹静静,萋萋芳草作陪,有些冷清;花间蝶飞蜂舞,倒也春光明媚,几许生机。游人踏径寻幽,带着后来崇拜者几多思念,他们步履轻轻,只恐惊醒了画圣。几点白花寄托哀思,几句吟诵追忆先生,毕竟他是华夏历史长河中耀眼的一颗星,与挂在天上的北斗七星文昌君为伍,遥望着九州大地。
  一阵袅袅的江南乐曲传进耳鼓,循声望去,只见院中的亭榭里,坐着四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天然淑女的坐姿,怀抱琵琶边弹边唱,柔软的吴侬软语化为清丽弹词,款款唱出。桃花般的摸样映着院内桃花,真是人面桃花别样红,醉人的乐曲,醉人的人。
  洁白的大理石雕像,还原端坐着六如居士。一身洁白,洁白无瑕,目视前方。右手执笔,似还有指点江山意,还有画不尽的江南情,面对来者,他似乎想轻启朱唇,又要吟出惊世诗词,他那神奇的笔,似又想笔走龙蛇,泼出惊天画作,,他那深邃的眼神,似乎体会追寻着佛家的极乐。
  江南代代出才子,江南韵味意无穷,走出桃花庵主栖息地,回首恋恋不舍,我还将踏古寻幽,去拜访梦里思念的江南美景,追寻那如画如诗的江南。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的温柔】--散文网抒情诗词

    【你的温柔】--散文网抒情诗词

    【你的温柔】 松松手,别这样紧紧相扣,让心把气透,给爱一点自由。 轻轻嗅,盘丝散落任指修。低头把唇弄,最是你的温柔。 读读你,古韵新词太宽厚。对错鸳鸯偶,曲华丝缕尽收。 情悠悠,爱煮岁...

    2018-03-03

  • 寄语孤独

    寄语孤独

    太阳是孤独的。当它把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的光辉和灿烂 www.sanwen.org.cn 就把它的卓越彰显得伟大而神奇,世界上的万物都无法与它相比。 月亮是孤独的。当它让整个夜空都睁亮眼睛的时...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