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
2019-01-13 11:00 来源:散文网
读完《读史学处世》这本书,感触颇深,特别是里面好多活生生历史人物的再现,其为人处世之道与今人相较,我们有时可能不甚理解或觉得不可思议。然他们就这样确确实实存在过并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所历之事,由于影响深远而青史留名,供后人永远顶礼膜拜。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乃为人之本。然今之社会重信之风欠佳,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残酷几近令人窒息的竞争环境,很多人都以市场为导向,在现实的漩涡中迷失自我,没能坚守自己的那片湛蓝的天空,最后是乌云密布,暴雨连连。而与之相对照的那些名垂千古的信守之士又是怎样做的呢?给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高允诚信活命。
高允在魏世祖武帝时任中书郎,奉太武帝之命与司徒崔浩同著《国纪》。由于崔浩满足著作令史闵湛等人的阿谀奉承之意,刻《国纪》于石碑上并立于交通要道,以此来颂扬自己的秉笔直书。没想到过了不久,其内容触怒世祖,不仅崔浩等人被关押,连同高允也受到牵连。然高允给太子讲授过经史而受太子敬重,于是太子就带高允到世祖哪儿求情。(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按理说,面对身首异处的极大危险,只要高允与太子演好这出双簧戏并将责任完全推给崔浩就大可明哲保身。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高允面对如此绝境,没有利用太子求情这个绝佳机会,舍生忘死,据实以报,让人着实捏了一把冷汗。可正是他这种诚信之道,让世祖高兴的赦免了他的死罪。在现代人看来,觉得高允迂腐之极,然正是他这种迂腐举措诠释了诚信的伟大。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人都想不让假象蒙蔽自己的双眼,以谋求铮铮铁实,然我们在具体的现实世界里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何在,就是个人性格缺陷使然,感情蒙蔽双眼所致,人性自私所导。特别是上级听信谗言,置忠士能人于难堪境地。或同事朋友听信谣言,置同仁挚友于两断处境,这样的生活例子比比皆是。诵读《读史学处世》此书发现我们有时还不如一个十四岁的孩子。
汉武帝临死前将帝位传给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并找四位大臣霍光、金日礡、上官桀、桑弘羊予以辅佐。然由于霍光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的个性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等一大批权重人臣,于是这些人勾结起来时刻想置霍光于死地。
终于在汉昭帝十四岁那年,这些人设计诬陷霍光。然年仅十四岁的汉昭帝不被感情所左右,识破他们的诡计,不仅没能中奸人之计残害忠良霍光,反而更信任他。这种明辨事理的能力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艰辛的付出,那来丰硕的回报。可事实是我们缺少一种吃苦的精神,不愿在求知的道路上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样显然不利于求取知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很多历史名人就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东汉的思想家王充从上虞到京入太学读书。他好读书,然家境贫困只能站在书铺看书。由于书摊容书量不能满足他的读书需求,他被一位书摊老人建议到当时的百川书行读书。百川书行的管家一次故意刁难之举反而让王充有机会在百川书行老板面前露了一把,从而让王充有天天在此读书的机会。一天,那个被老板赶走的管家为泄私愤竟将百川书行放火烧成灰烬,其中就包括两本价值二千两银子的绝版书籍也未能幸免。在老板既为书行之毁所悲痛,也更为那两本绝版书籍之失而痛心之时,王充竟将那两本书凭自己看过的记忆全默写了出来。看到此,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要付出怎样的刻苦努力啊。
读完此书我受益良多,在一个个历史故事中体味着深蕴的人生哲学。
这个世界缺什么?缺的是对知识的一种积极稳定的认可,并在认可的基础上做到躬行践履。我们有时对所看之史不以为然抑或不曾感知其价值,更不说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历史是一盏明镜,能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达到成功的彼岸。《读史学处世》这本书包含的历史故事和浸透的为人处世哲学令人回味无穷。细细品味每个历史故事都能让我收获一种心灵的美感、内心的澄清与意识的超然。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