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2019-01-13 11:00 来源:散文网
篇一:读诗的一点感想
朋友给我一首诗,说是从一个刊物上抄下来的,让我欣赏。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诗歌还是情有独钟,便拿来细细品读。读了一遍,未解其意,再读,仍不知所云。我揉揉眼睛,又读数遍,还是欣赏不了。我说,我的欣赏水平有限,能否给我点拨一下。朋友浅浅一笑说,我也是看不懂才来求教于你的,哪里想到,一个老大学生,还是喜欢舞文弄墨的,竟然也不懂诗。
我自知才疏学浅,又不想在朋友面前献丑,就敷衍着说:“让我再琢磨琢磨,另外抽时间交流。”
事后,我把这首诗拿给圈内几个朋友看,结果,没有一人能讲出所以然来。有人猜出了一点意思,但大家感到太牵强,根本挂不上号。有人说,我们连业余诗人都称不上,太高雅的诗,哪里能欣赏,可以请教专业诗人或专家来评点,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
朋友说的也是。于是,我把这首诗拿给一位称得上是诗人的朋友看。岂料这位专业人士也欣赏不了。他说,欣赏诗歌,还需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我不知道写作背景,所以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呜呼,兜了一的圈子,还是一头雾水。难道非要我去问作者本人吗?再说,我到哪里去找作者呢?诗人写好后,为什么不在诗的底下加一个说明,让我们煞费苦心,苦苦去猜呢?
有些借古喻今的诗,读者需要懂得相关的历史知识;有些典故较多的诗,读者需要了解一些典故知识;有些抒发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诗,确实需要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但不管如何,一首好的诗,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尽管欣赏的程度有差异,基本的好坏还是能分清的。如果连圈内人士都看不懂,都不能欣赏,那究竟写给谁去看,去欣赏呢?
由此,我想到朦胧诗流派。我无意去评介朦胧诗的好坏,但我知道,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顾城等,他们的诗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并不是朦胧得让人看不懂,以晦涩博取高雅,而是隽永含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朦胧诗中能流传下来,广受欢迎的诗,都是意境深远,耐人回味,百读不厌的。而一些晦涩难懂,除了作者自己,很少有人看得懂的,不知所云的朦胧诗,是不会流传下来的。
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常常看不懂。这主要是文字上的障碍。懂得了一点古汉语,是不难读懂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尽管有浪漫和现实的风格之分,但都不晦涩,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李商隐的诗,似乎难懂一些,但细细品味,还是能嚼出味来。白居易的诗,诗人读给老媪听,老媪都听得懂。有谁能说他的诗写得不好呢?如果这些大诗人的诗,多数人都看不懂,能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吗?近代、当代一些著名诗人,如郭沫若、艾青、闻一多、臧克家等,他们的代表作都通俗而不失豪气和意境。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读懂和欣赏诗歌,因为诗歌毕竟是比较高雅的艺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一首好诗,应当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如果连圈内人士都读不懂,都要去猜谜语,如何去欣赏呢?仍然,诗的风格必须丰富多样。明白如画的也好,朦胧的也好,直抒胸臆的也好,婉转曲折的也好,诗歌园地应当百花齐放。诗的好坏,不取决于风格,而是取决于诗的意境。含蓄不等于晦涩,通俗不等于乏味。只要是花,就要让人闻得到香味,看得到色彩,欣赏到美。
许多人说,现在诗歌趋于萎缩,受众面越来越小。写的人不少,看的人不多。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诗歌应当走出小圈子,像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深入到民间,深入到基层,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不反对多数人看不懂的某些朦胧诗的存在,应当让他们在诗歌园地中有一席之地。但诗歌的主流应当让大家能够欣赏,能够喜爱,能够传颂。
篇二:读诗随笔
读简明的《雪花》
又将莅冬时,读此《雪花》,一下子又让我回到了今年春节。我们地处川南,少有下雪的。我知道今年春节那场雪带给了中国很多不便,也可以说是场灾难。但我仍爱她。十多年才一见,能放弃欢呼吗?“在零度以下真相大白”,正是雪的坦坦荡荡飞飞扬扬,看似平静的语境揭开了运动的序幕。“虚拟的芬芳,距水最近/距果实最远”这是怎样一种意境啊,触不到,摸不得。我以置身于虚拟之中,看到窗外天鹅羽的坠落。这一切都是水雕刻的结果,却不是水的荣耀了。
“从立冬的门前经过/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沿着最懂得羞涩的一面慢慢伸展/男左女右,像旱路包围水路/农村包围城市”,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式诗句没能让我走出自己的乡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多少农事压在父亲母亲的肩头。麦苗青了,一叶,二叶……该添肥了。猪养肥了,该宰杀腌起来做成了腊肉,就等着过年了。辛苦了一年,就过年是令人高兴的事。什么工作都可以放下,帖对联,放火炮,祭家神。求得“瑞雪兆丰年”,是每家都渴望的希冀。“男左女右旱路包围城市”多少俗定的事。戴孝的方式,停尸的方式,活着的人的尊卑关系,一路杀来的是雪花的纯白。整个生存空间与思维空间无一幸免地陷入一场雪中。雪中的花瓣,晶莹玉洁。勤劳的人无限的赞美久违的雪,而寒号鸟们却要在一场切中哀叹死亡。(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离浇灌最近/一生只爱一次”,雪化之后,属于浇灌万物的彻骨的疼痛,那是雪花的凋谢,墓地的湮灭。为了季节的延绵不绝,死亡是雪恋的最高境界。白的来化着无而去。为了繁华的锦绣,它最终借水的形态发出穿石的声音。庄稼因少有病痛而使秋天陡增了含金量。如此,一生只爱一次,足也。
读王崇党的《孤独》
人海中,我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工作,我生活,我奔波,我累——我与个体之外的一切存在冲突。因为别人与我一样经受着物竟天择的残酷,我与他们或他们与我都在比着,一刻都不得放松。“今天不好好活着,明天就努力找活”。于是,我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人。在心之外的一切都假着,敷衍着。心是自己的,真的装在心里,回家去,对着一堵墙的裂缝说话,墙就像我的肉体,将我紧紧拽进腔内,裂缝也在所不惜,因为我是墙的心。墙能听懂我的意思。我们就经常这样,默默地交流着。寂寞,却也很真诚。
一天,或许是外部的因素,或许是什么力量,或许什么都不是,是墙本身出了问题,竞然对着我水汪汪起来。我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这怎么了,好端端的一堵墙壁,硬是被榨出了水来。原来阳光也是水做的,阳光常长出灰紫色的羽毛,带着霉菌,似好看却藏着阴险。墙裂缝里长了青苔,我明白了那并不是青春返童,而是如铜绿一样,绿里腐蚀着铜的肌骨。铜生病了,我的墙也不例外。我顿时哽咽着,我也生病了,我病出了泪来。我不想去补救什么,是什么就让它是什么吧。缘来缘去,自有它的份。我记着刻骨铭心的一个指动,一个眼皱,灵犀一点通彼此。我们继续对坐着,交流着。撑不住了,就垮下来吧,或许我能替墙扛着,或许我和墙一起倒下。或许,我还能走出去,回望墙一眼,擦干了眼泪。
且听风走出树义的情感走向
玉蟾山中,面对黄庭坚醉书的玉蟾二字,那一个王字左胸上的一点,让我衣袂飘飘,参悟浮雕中的禅意。林中各异的和尚坟,是庙宇不存之后伴佛的惟一默契。刻石成艺的那批人早已失传于风化,瞻着这些露天的音貌,我真切觉得自己体内有一股剑气,挺直我的背脊。我以蟾自居于玉做的骨骼,像建文帝走出皇权之殇,出游四方。“鱼擦着月亮之背滑翔而去”,我擦过鱼的背,试着锋刃。于是,我像一个清高的剑客,背着手,任剑在腰间晃荡。手里翻着《听风且走》,口里吟咏着冰魄般的句子进入空灵轻逸的意境。
火山。弓弦。虬树。曲子。成熟的苹果……
我看到侄女丽莎没齿的微笑,傻傻的天真,对着我呀呀的交谈。“婴儿的微笑像冬天的玫瑰”,是诗人的敏感即时地赋予了语言温馨的场景,干净,干练。
于是,我年轻地寻找自己。蜀道之险,草堂之难,推敲之苦,隐忍不发。我寻找自己,由掌纹发端而去,口吐剑气,羞红一叶秋风。石以明晰的轮廓方正我的名字,压向挥毫的留白处,竞然泣出血来,让平面的阅读一下子立体成童年时代后山的一线瀑布。松涧的牧童,找到丢失的竹笛,如“一串钥匙静静躺在湖底”,他平静地找到了自己,他还不是一个剑士。但他踩痛了一株菊花,金黄色的,我记忆犹新。
远方的诗人,我是否糟蹋了你的意蕴呢?我的确是受到《情感走向》一诗的语言刺激而生发出了上面的文字,让我清瘦俊朗,侠骨柔肠。我以我的立场做足一场梦,手里捏着水的印迹,缕缕青丝留在了枕头上,醒来已是霜降。我的剑也炼就了寒光,待命出发。
篇三:闲来读诗
信手翻开书桌上的诗集,里面一首小诗引起了我的注意。诗的作者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有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然而却是初次读到他的诗:
东风里
掠过我的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第一次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诗,没有太大的感慨。然而思绪却已陶醉在诗歌如画的情境之中了: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空阔地原野之中,轻轻闭着眼睛,微微扬着头,任那如绒毛般温柔的细雨,随风斜斜地飘下来,落在脸上,钻进脖子里,淘气的把人挠的痒痒的……
这画面怎么这么的似曾相识呀?到了这里,思绪再也停不下来了,紧闭地心幕随之慢慢拉开:依旧是空旷的郊外,小男孩握着铁铲给小树苗填土,旁边的小女孩双手紧紧扶着那树苗。另一个小女孩提着水桶正给浇水,如注的大水正从水桶里涌出来浇向那树苗,而天空里,依旧是毛毛的细雨,被风吹得斜斜的,细得如绣花针,柔得如绒毛……记不清那是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课本上的一幅关于植树的插图,似乎是二年级的吧?也忘记了搭配这幅插图的那篇课文。只有这幅画面,却一直镌刻在脑子里,任这么多年的雨打风吹,小女孩手中的小水桶的鲜红,小男孩铁铲下泥土鲜艳的褐色,以及三个小孩子可爱的样子,认真的神情却是依旧。连那雨后泥土的清香,也隔着年轮,隔着课本,依稀可闻。
思绪到了这里变得很是复杂,不仅又想到刚刚读过的郭沫若先生的那首《夕暮》了:
一群白色的小绵羊,
团团睡在天上,
四周苍老的荒山,
好像瘦狮一样。
昂头望着天,
我替羊儿危险,
牧羊的人哟,
你为什么不见?
刚才同样被这首诗所描绘的深深画面吸引了,神往之极。读罢诗,就激动地在读书笔记上写下这样的感言:“诗人都应当保持一颗童心,因为只有童心才能发现美。”
其实何尝是诗人呢?我们每个人也不是很需要这样的一颗童心吗?
篇四:读诗
一卷作者的美话
一部作者的歌谣
读诗
读不尽的坎坷路径
读不完的情衷执着
我喜欢读诗
我爱一首首歌谣
读诗
先读懂自己内心的绪
才能明白他人之意
望着上天的星辰读诗,它不是作者的卷言,它是天庭自然的开篇,是以诗的形式漫延。古往今来,漫延最美的诗篇。望望继往开来的许多,那里哪条经脉不是经典的诗卷。
诗人,是诗的笔墨;自然则是万千的言论,最美的组诗。
谁不喜欢读诗,诗是心灵的眼光。瞧一瞧这自然世界的炫然,你就能明白岁月不是再蹉跎,是在编著精华,人类只是他撰述的一部。
诗的精华诗眼,人的精华双目。诗是内含很深的作品。行走就要有路,作诗就得有议题,诗眼就是诗篇的眉目;诗的灵魂是诗的诗意的体征。这世界是美的化身,是极富诗意的卷帕。
很多人都喜欢作诗、读诗,读诗人的诗、读自己的诗。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神意之诗:情急之诗、欲念之诗、汗颜之诗……都是人的望世之表:有叹言心舒、观之醉意、有仰天长啸、有冥思豁达、有酒醉心迹……读诗,就是读诗的神意的之美,颜华极乐。
读古人之书意在诗化,品古人诗情意在神美。如果你能感觉天意之长,那是神意的节律;如果你看自然造化烟云,你那心境的美则在尽情升华。说天道不一边,你说在哪?道,就在哪?你就是天道的律眼神通。精美不源于一时;精装不在乎一刻。有诗的成就感,就能蕴含美化的生成。读诗思内恒,断物刺内情;无心不真味,不诚难达其意。
读诗,不是读一座堡垒;读诗,不是观一串风水;读诗,不是要你发表自己的己见。所有的诗,不同的人各有论涵。思空不见惯,久虑则生疑。
诗是人生内涵的表现。诗人的见地,就是粗旷中任由细节哗然。读诗读懂的不仅是诗的内涵,还有诗的外延性。“一棵树,高大很美,它是地造的精华,玉置全身;一座山,高大挺拔,它是空间的殷实,嵌满翡翠……”读诗,读它的内涵,它的内涵就是大地胸襟的高远,至始至终都是潜华一身;它的诗境外延,是给人无限的遐想,这世界永远都是美的;诗人的胸襟是豁达的,是诗意的贯穿融和自然而高瞻。
我很喜欢自然,自然是谦卑的诗;我很喜欢自然,自然飘动的羽翼是赋予生命的寄期;我很喜欢自然,没有自然谁还会有眷恋……是啊。大自然就是一首很美的诗,我们可以不用笔墨,就用心把它描述在眉前吧!
一首首诗篇,都是作者的甘苦酸甜;一道道红墙,都是世人的娇艳红颜。我不懂诗,如果你也不懂,就让我们一起闭上双眼,想一想天地的朦胧是怎形成的?我们是怎么诞生的……
我们就是诗
且是
一首上好的诗
读懂了自己
就是
读懂了天意之歌
——我们都是天意的豪客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