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读书随笔 >

读书随感

2019-01-13 11:00 来源:散文网


  篇一:读书随感
  时入深秋,寒冬将至,万木凋零,山河失色。只有夹在书本间的那些树叶还为人们保留着某种记忆。余秋雨的散文,就像那些树叶中的一片,细细品味,还残留着山林中的依稀气息,更唤醒了我们那已被时代大潮冲淡了的深埋心底的民族荣辱感。每次读完,心中都莫名的悸动着。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就是凭借山水风物来探求中国文化历史命运。其中的《道士塔》读来令人震撼,让人心痛。他从对几座僧人的圆寂塔的描述而引出了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这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请看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读到这里,我实在读不下去了,紧紧地闭上眼睛,让那代表屈辱的滚滚热泪咽回肚子里,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对于王圆箓,我无话可说。他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他并不知道这座石窟的价值。他是那种为了蝇头小利连祖宗和人格都能出卖的小人。可当时的清政府呢?那些达官要人呢?他们非常清楚石窟的价值,但却没有那个赤肠,把祖先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而是想着“什么时候再让那个道士送几件宝物来”,好为他们升官发财打通道路。
  如果说,1860年八国联军带着枪、炮和军队攻占北京,对圆明园明争强抢,我们没有力量抵御,而使圆明园被洗劫一空,最后烧毁。可在1905年以后的若干年里,那些外国学者、专家却没有带一枪、一炮、一兵、一卒,就那么堂而皇之的把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廉价的一车车、一箱箱的运走了。不仅没有受到任何阻拦,我们竟然大开方便之门,任他们自由出入。是他们没有料到的简单、容易。沙漠上,那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是对我们民族多么大的侮辱和讽刺呀!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带着屈辱和叹息,走到放大机前…………
  
  篇二:读书随感
  孟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朋友如此,我想书亦是如此。记不清何时喜欢上了读书,大约应该是大学毕业后吧。本来是想用书来打发空虚寂寞的时光的,没想到却深深地喜欢上了读书,真是误打误撞,恰如包办婚姻中的先有婚姻后有爱情吧。我的读书,大约得算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类,比起太史公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差得远了。但偶然的会意,也常常的使我如五柳先生一般的欣然忘寝食,非要一气读完,仔细玩味不可的。
  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些,在我都是没有的,我读书只求内心的一份安宁,只求能更明白的活着,只求能更明白活着的意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读这些书常常使我感到震撼与恐惧,却又使我感到安宁,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同一本书,你抱着不同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得出的感悟也是不同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同样一本《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革命者看到了排满,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流言者看到了宫闱秘事。而我,看到的却是宝玉也就是曹雪芹,对爱情的忏悔,作者本无意道出前面各种家们所说的那些东西,即使有所流露也是为了写闺阁之事而不得不用的。我想,读书最重要的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去想,而不是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标,带着有色眼镜,心中怀着既定的注意去看。只有这样,才能够体会作者的本意,才能读懂作品。读红楼梦如此,我想,读别的书同样如此。好的作品,都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敏锐观察而写成的,有的甚至饱含血泪。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怀着一份宗教般的虔诚去读。若是抱着功利之心去读,那我们终究不能算是干净而老实的读书人了。
  读书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让我们知道,物质而外,我们更应该有精神的追求。对于这个问题,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说得很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是啊,倜傥非常之人。“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圣贤们大苦大悲中执着坚持方有大彻大悟。太史公不也是在遭受耻辱后愤而著史记的吗?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这样的大苦大悲几乎不会有,但我想,圣贤们的思想我们还可以学习的。读这些书,让我们在物质的世界里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着什么。
  读书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改变我们的气质。古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亦有“唯读书可以使人变化气质”,说的都是读书对人内在气质的改变。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知道东吴有个吕蒙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就是他。一个不读书的武夫,读了一点书都能让人刮目相看,更何况以读书人自居的我们呢?
  当然,读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能给我们智慧。譬如钱钟书的《围城》,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奈,让我们知道,只有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去思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享受生活,而不至于陷入生活的围城。老子、孔子的经典著作里所蕴藏的智慧更是让我们在尘世中游刃有余的思想武器。
  与书为友,我们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苏东坡《定风波》里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想,我们读书若能达到这样超然物外,任尔晴雨的境界,那我们也算是成功的读书人了。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