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的文章
2019-01-13 11:00 来源:散文网
篇一:读书
前天周末,在手机新闻短信上看到一段语录“记住!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记得以前在哪里就见过这句话,很久没有好好地看书了,随把它发在的说说中,以激励自己空闲时好好地读书。
常读书,读好书,就像灵魂在旅行一样,内心可以保持永久的年轻。到年老时,我不要面颊长满了皱纹,内心更是一片苍老。无论是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是六十岁,甚至八十岁,仍然拥有一份少女般的情怀,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幼时就是喜欢读书的。
记得初中时,语文老师经常把我写的小作文展读给同学,但那时因为很少能看到书本以外的书,因而喜欢也只是搁浅于喜欢罢了。记得父亲说过,太爷爷在的时候,家里很富有,有许多藏书,后来文革时都被抄走了。只剩下几本不知名的书和一部《红楼梦》,因为喜爱书,至今,那部《红楼》还在我这里保存着。
还记得那时的语文老师酷爱读书,他经常把一本厚厚的书,卷了一下子放在裤兜里,随身携带。听同学说,在报刊经常有文发表。但那时年幼,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也没有报刊和杂志,更没有世界名著。也没处去找寻老师写的文字。那个老师,个子不高,瘦瘦的身材,白白的皮肤,头发有些黄,眼睛很大,是那种可以与学生交心的老师。那时他经常鼓励我多读书,可是身边真的没有书可读。于是,班上有一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子,说他家里有许多书。老师说,那你就把自己的书都带来借给同学们看吧!那个同学,学习不好,但是非常大方,转天,他真的拖了一大皮箱子的书来教室。
老师为我选了一部《三国演义》,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选这部书给我,也许是因为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许是由于那个同学带来的书里没有其他更好的名著。我只记得,那本《三国》我根本没看懂,至今虽读了许多名著,但还是没有仔细读过《三国》。就连电视剧也没有看过。是真的对它提不起兴趣,里面的文字也生涩难懂。只记得,后来借了一本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厚厚的一本,只一个星期就读完了。具体的情节,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因为那本书里的语言通俗易懂,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吧。
那时对历史就是持有偏见的,总是对繁复地历史提不起兴趣。还记得高中时,老师让背读历史,我总是记不清年号,哪年哪月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总是记混淆。可同时,我又特别喜欢那些著名的书籍,这是矛盾的吗?!
如今多年过去了,脑子里的这个思想真的应该纠正,把矛盾统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大国,光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文学,就让人谦佩不已,心生叹服!就拿《诗经》来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又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最著名地当数那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诗句既通俗又唯美,传颂至今,堪称我国爱情诗之史祖。
所以,只有更好地了解祖国那千年的文化底蕴,才能读好书,写好字,为好文。
在这个静谧安然的冬日,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品读,静静地欣赏,当是人间最幸福的事。
篇二:读书,芬芳心情
浅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绵绵的照射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秋虫在唧唧咋咋的叫着。躺在沙发上,手捧书卷,是那么的轻松惬意,纸墨的香味沁人心脾。(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读着读着,掩卷沉思,心醉了。感叹作者字字珠玑,感叹中国汉字竟有如此非凡的表现力!也从作者的文字中洞察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也仿佛看到了纸墨化为了尘世的点点滴滴。在我看来,读书,是让人心境平和,远离烦躁的良药。捧着那些零落隽永的花瓣,就像手捧冬日里的暖阳。
对于文字,我还是有种偏执的喜欢,我常被作者那感人肺腑的诉说,感动的泪流满面,唏嘘不已。也许我是个爱善感的人。我更喜欢在读书写字中梳理自己的心情,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手捧书卷,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尘世间的所有烦恼皆抛脑后,让人心情放松。
读书,芬芳心情,优美的文字是心灵最美的花朵。多少文人志士,在文字的花园中留连忘返,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也提笔在纸上种花。朵朵清香飘逸,在尘埃里生长、蔓延。枝枝蔓蔓,都透着醺然的芬芳。那些风声雨里的吟唱和无法排遣的情结,在一片墨香里滋长着美丽,或如兰花般清香静美,或如梅花般临寒不惧,或如青莲般出淤泥而不染。阅读诗书自己也如沾了花香,变得美丽,变得芳菲。
文字的神奇在于,她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让人能在纷扰的尘世中心境平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用文字来超越现实,升华灵魂。上品文字定是浸润了精气神,居高思远,充满悲悯,贯透人心。写作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更多的灵魂,总有一种文字,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总有一种文字,能温暖我们的心;总有一些文字,代表了我们向往的“真、善、美”,读书会使怯懦者勇敢,卑微者高傲,笨嘴拙舌者才气横溢。人们会因为读书,而趋雅避俗,或互爱,或悲悯,或温暖,或抗争,会一步一步,向着美好境界前行。
一本好书,你能从作者的表述中清晰地看到,他更多的是展现一个人的心灵魅力。多少爱好文字的人,我手写我心,用文字留下自己的心路,记录生活点滴,表达内心的思想。没有历经过沧桑,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又怎会有一颗善感而悲悯的心呢?一个人真正吸引别人之处,不是他有多么俊美的容貌,而在于他的思想他的灵魂,一个人作品中的描述很多时候是与他的生活阅历与个人修养有关。一个人对于美好情感与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肯定,人生的历练、岁月的沧桑、精神的固守,都会投射在文字里。他给予读者人生经验与信仰,让人受益匪浅。文为心声,语言文字多是本性的流露,内心的吟唱。当文字,被作者倾注了最真挚丰富的情感,它便拥有了灵气,拥有了浸透生命的感染力。作者的良苦用心,会变得魅力四射,将你紧紧地吸引着。阅读欣赏那些优美的语句,感悟动人的情景,以及那些唯美的忧伤,会让人如痴如醉。也使你能触摸到作者那柔软悲悯的心,会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悲喜共患难。一遍又一遍地读,目光在作者名字上徘徊,想着,能够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字的背后又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心?
我以为只有拥有美丽情操的人,才会写出美丽的文字。文字见真心、见真性、见真情,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是不以文为生而以文为乐的人最大的幸福。真正忠诚于文字的人,他的笔尖流露出来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心的,永远都不为名不为利。理性的人,会用文字提升自己的思想。相反,有些所谓的文字爱好者,虽然拥有谴词造句的能力,拥有丰富的写作技巧,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就让他们难以保持精神的空灵,那种市侩的写作心态,直接地抹杀了其文字的灵气。而更多的人,喜欢纯净的文字,喜欢林清玄,喜欢周国平,不去想什么黄金屋颜如玉,只是希望文字引领自己,与不同的心灵契合,找到相通的灵魂,找到文字之美,以自己的灵魂影响更多的人。
读一本好书,如读懂了一个人的文字,便读懂了一个人的心。走近自己或别人心灵的花园,寻觅精神的芬芳,会懂得,写字的人,想用美丽的文字,唤起一些人的灵魂,在短短的人生历程里,会寻找到美丽的人生。美丽的文字,把心灵相通的灵魂,聚拢在了一起,人们通过读书,让心与心碰撞交流,相契共鸣。
读书,会让你的心境如深谷的幽兰,或如碧波的清莲,有淡淡的的香气,绵长而悠远。
篇三:读书的感悟
我喜欢在家里读书,一杯茶,一张椅,两张垫,便静静地品读起来,任自己的灵魂在温馨的屋子里飞翔,任书中的世界在心中荡漾。与窗棂相对,与书相拥,自己就不是自己,万物都变轻。
家里的书架挤满了书,洗手间也放有书,床头边也放有书。我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书能给你智慧和力量,她是你精神的粮食,也能填补你内心的空虚。使你赋予博大的心怀,让你明净而高远。书是我的伴侣,我爱书如命。谁拿走我的书,仿佛拿走了我心中的宝贝。自然,生活是多方面的,许多时间不能让我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所以我看书的日子不多,也没有好好看过几本好书,即使看过,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是,久不看书的我,就会变得十分迷茫,挤时间看书,博览群书是我的天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爱好。大多数爱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在如厕时看书,阅读得津津有味,仿佛忘记了那臭味,忘记了时间;在睡前,翻阅一章哲理文章,好像梦也变得甜蜜;我喜欢随身携带一本书,走到哪里,都可以翻阅一下,公交上,花园里,旅途中······书是灵魂最好的伴侣。
书读多方恨少。一本好书,要读懂,却不易。好书都是迷宫,你要按图索骥,读懂一本书,却要另外再读十余本书,以此类推,如杂乱的线团,你想理顺它,却越扯越多。对一那些清如白开水的书,只看目录和序言大纲,就一目了然,实在无需浪费太多时间。这世界上的好书很多,但也多不被人识。书与纸张和文字密切相关,书来自草本,自然可以清心人的灵魂。现在喜欢读书的人不多,他们愿意读网络上的花花文字,阅读博客,到今甚至连博客也懒得读了,读微博了,越来越简。
关注灵魂的人,才会读书,求解真理。太多人,来不及关注灵魂,他们忙,名利浮华蒙蔽了他们。名利金钱,都属金,五行上出自土。《圣经》上云,人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名利浮华也是,繁花尽,黄土埋臭囊。灵魂却不是,一朝得悟,永远是天堂。读书是灵魂自我修复和完善的一种方式。一本好书,恰如色香味俱佳、营养俱全的进补大餐,迅速滋养你的灵魂;我是不赞成那些喜欢看风月小说、八卦怪谈的,那些没有精神价值的书,读是垃圾食品,吃久了会败坏你的肠胃,让你的味觉失去判断,不分好坏。
健全的灵魂都是美丽、自信、睿智、圆满,不健全的灵魂各有各的痛苦和残缺,它也会拉肚子,也会生病,或者精神癌症。
你的灵魂需要你的阅读,你却不知,这最可怕。人的一生何其有限,真正的好书你能读几本呢?要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禁劣书,时常读,处处读。这样,你的灵魂才会有翅膀,才会更快地到达你想去的彼岸。
篇四:怀念读书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每天都俗务缠身,不能够有时间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我,都不记得上次读书是什么时候了,这里的书当然指我喜欢的书,而非每天上课、备课用的教科书。我一向以读书人自居,但真正的读书生涯,却应该是大学毕业以后。大学毕业以前也读书,但那时读的几乎全部是教科书,以及学业方面的书,目的多半是为成绩、为前程,兴趣自然是很少的,乐趣就更谈不上了。毕业后的读书就不同了,没有了学业的压力,在别人都不看书了的年龄,我却拾起了书本,做起了读书人。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于我,这些在书中都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快乐。读朱自清的散文,感受其精炼的文笔,生动的语言,清新隽永,如饮甘醪。读林语堂的文章,可以感受到他那乐天的精神,诙谐幽默,浑然大气,让我们明白了做人就应该像他这样,要懂得享受生活。管理大师德鲁克则教会我如何睿智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即使是一名普通人,你也可以成为管理大师。当然,还有我喜欢的英语,以前学英语多半是为了考试,现在则是纯兴趣了。对于翻译的兴趣,可以说是我除足球以外的唯一兴趣了。越来越喜欢语言了,神奇的语言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打开这扇窗,在缤纷的世界里,在有限的时空中,我们可以古今中外任意遨游,聆听古先贤之教诲,了解东西方文化之渊远。
怀念读书的感觉,夜深人静与古之圣贤,与当今时代的风云人物对话,叹时无英雄,粪土万户侯,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人生境界的升华。书还是要读下去的。
篇五:感悟读书
读书的过程,是读者专心致志听作者这位老师给自己上课,是读者和作者心灵上的一次对话,是读者求知、求悟、修炼的过程。文章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读者要如饥似渴去阅读,虔诚地去接受作者涂抹自己心灵的色彩,读书的过程是感悟作者思想境界和世界观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境界。
一类人读书是为了消遣时间,走马观花的看看小说和杂志,图个红火热闹。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去求知、求悟,所以不存在求知的欲望,结果是无所知,无所得,无所获,他们的行为充其量就是看书,所以他感知的只是作者的文字。
一类人读书是为了求知,“博览群书明眼目,广交益友逸情怀”,视书为友。“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视书为师。用疑思去读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去寻实作者超脱的精神思想;用心去读书,去感受作者这位老师心灵空间的博大;用灵感去读书,去请教老师怎样打开自己心灵的困惑。用自己的观点去丈量作者的观点,感悟作者对人生起伏跌宕的看法,感悟到作者的一页页文章,是启迪自己智慧的一扇扇大门。去感悟作者的教诲,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豁然开朗意境重重,进入一种“前世无财当过客,今生爱字未为贫”的境界。漫漫人生,寻寻觅觅,作者的妙笔使你怦然心动,作者生花的文字有一股暗香袭来让你心有灵犀。品人生如棋,品出来“人心若路直行好,世界如棋宽着高”,“旷心将江海齐远,宏量与宇宙同宽”的思想境界,看天上云卷云舒,看地下花开花落,在不经意间,从美丽的方块字中感悟到深含的情感,一边看书一边和作者进行着高尚的心灵对话,一边看书一边把自己的心灵,放飞到作者构筑的精神空间。从字里行间去寻觅淡淡的诗;从字里行间去寻觅绵绵的爱;从字里行间去寻觅深深的情,从字里行间去寻觅自己人生旅途的新坐标。所以他能感知到作者的思想和精神。
一类人读书是为了感悟作者的心灵,他把作者的书看成为是人生的一部大典,精读到把日看作是书的标点符号,把月看作是书的段落,把年看作是书的题目。用辩证的世界观去研究作者的思想境界,去研究作者的审美观,去研究作者学识修养的内涵,去研究作者学识修养的构成,去研究作者的文品和人品,去研究作者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以及作者的选材立意与文章的格调。以提高自己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扩展丰富自己的情感趣味,追求自己独特的体悟能力,体悟作者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体悟作者描写千奇百态的物质世界,钟灵毓秀的名山大川,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灌注生气的奇花异草,神秘莫测的日月星辰的气韵手法于笔端。文章写的猥琐、卑劣,还是文字的堆砌,还是写的高尚、空灵而耐人寻味。把阅读看作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如听编钟之音,感悟它曾经演奏场面之宏大;如看琉璃瓦当之图纹,感知它经历过历史的风流倜傥。如品陈年旧酿,酒将醉时话语稠;如品古韵京腔,余音绕梁情悠悠;如品味生活的篆、隶、楷、草,摄魄夺魂增精神。为作者的失意遭遇而愤懑;为作者的愤世哀愁而担忧;为作者悲情思念而落泪,书中有情,生命长青。
因为上帝不能亲自为每一个人送去智慧,所以就创造了书,书是智慧的使者,它是如此的无私、伟大、永恒。
篇六:闲聊读书
读书有多少好处,我不知道;但不读书有多少坏处,却可以列举一二。
一次,FG县的一个县委副书记在一个单位调研,调研后召集干部职工座谈,大约是希望大家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说:“诸葛亮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会后,一个职工说:“刚才我打电话给诸葛亮了,他听了很生气,说‘那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哪个杂种才说是我说的’。”干部职工们听到这话,顿时哄堂大笑。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千古名句,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该语句是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所说,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一则啼笑皆非的故事。文革中,一群红卫兵将一个数学老师拉来批斗,这个老师平时都是兢兢业业,在学校是德高望重,其他老师和同学见此情形,不明就里,纷纷带着狐疑的眼光看着那群红卫兵。那群红卫兵好像也看出了人们的疑惑,就解释说:这个数学老师上课时连“8”都倒着写,不学无术,误人子弟。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只要有点数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数学里的“∞”,不是倒着写的阿拉伯数字“8”,而是一个区域数字符号,代表“无穷大”的意思,“+∞”表示“正无穷大”,“-∞”表示“负无穷大”。
这大约就是不读书的笑话。所以,一个人还是要读一点书,我们不说读书可以丰富知识,不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不说读书可以增长才干,但至少读书可以减少一些笑话。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适者生存”,我们不但要读书,而且还要多读书,还要“活到老,学到老”。
一天,与一个中学的老师闲聊。他说,毛主席是一个师范生,言下之意就是:一个师范生都能够带领人民打天下治天下,我是一个大学生,我所学的东西已经就足够教授学生了。我真为他的言谈捏了一把汗。毛主席果真只是一个师范生吗?毛主席一辈子除了日理万机,除了著书立说,还一辈子酷爱读书。他曾说过:“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另三百五十九天。”“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时候怎么办。”对于读书,主席写过一副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毛主席读的最多的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他从青年读到晚年;他最喜爱读的书是《红楼梦》,他最少读了五遍;《资治通鉴》,毛主席说,他读过十七遍;学英语也是主席读书的一个部分,到六七十年代,他已能流利的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可以说,毛主席不光是一个日理万机的英明领袖,还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典范。他的学识,他的见解,他的才干,何止若干个领域的若干个博士生?所以,一个人的原始文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
“有书不读子孙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更丰富,更清醒,更宏大,更高远。
少一点应酬,留点时间读书吧。
篇七:闲活读书
古人为了把他们所知道的事情记录下来,在图象符号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又将这些字句写成了书。通过手工抄写和印刷的方法,使这些书的内容得到普及并流传到了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有了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字,以及后来人编辑出版的各种书籍,才使随后和如今的人对于世界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也使人们对于面临的各种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远古时代的文化能够继续流传而没有消失,就是因为有了文字状态的书。
据说最早的一些文章是记录在龟的背甲上面的,叫做甲骨文。后来人们发现竹子的来源要更加广泛,并且很耐用不容易腐烂,于是就用竹子制成竹简,在竹简上书写文字。写好后,将竹简按顺序用绳子连接起来,卷成卷再捆扎好,就成了一本完整的书。也有将文字写在绸缎上的帛书。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有了纸质的书。书的成批出版发行则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后才出现的事情。近代以来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与书籍的大量印刷和广泛发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书中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许多方面的场景,并且可以成为某些人入仕升官谋取职位的阶梯,所以很早就有崇尚读书以求得到才学的风气。为了方便阅读,有人就在家里收藏了很多的书。以至于曾有某人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的描述。虽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用一张磁盘就能记下所有的内容,但在当时能读过并拥有这么多书的人,还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那时的书除了原本以外,都是用抄写的方法形成的,读书人要想得到一本完整的书,就必须要自己动手准备竹简,逐字逐句地抄写下来。
既然书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有了书之后,就要倍加珍惜,用心去读。对于许多人来说,虽然书中未必真有所说的颜如玉和黄金屋,也未必有书就有了一切。但是不读书,不识字,就会在许多场合被人讥讽为没有文化的白丁。即便是那个被世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的人,也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明白的,也要肚子里存点墨水才行。这种对于书本知识的崇拜,和对于社会地位的追求,甚至于达到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荒唐地步。由于对理工农医等技艺的轻视,在历史上曾经造就了一大批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不会务农种地,也不会经营工商诸般事务,缺乏实践经验,只有舞文弄墨堆砌文字本事的白面书生。
书是用来答疑解惑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要想把手中的书读通读懂,就需要有所说的苇编三绝的刻苦精神。如果是正处在学习时期的人,就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对于正在从事某种事业的人,除了要在事业上有成,也应当抽出一些时间来读几本对事业和生活有帮助的书。通过读书,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头脑也更加灵活。即便是上了年纪身体条件有些欠缺的人,也可以用读书的办法,来温故知新,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和连续性。当然也不必非要象古人那样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关门闭户昼夜苦读。曾有人挣扎着要读到这士那士,然后才肯去世上做事,结果却是始料不及的过劳和短命。
对于专门从事科学和文化研究的人,书就是他们赖以生存获得成就的最好工具。出于职业需要,他们必须要读很多的不同种类和版本的书。由于个人藏书的规模所限,要借助于公共图书系统,来查找到需要接触的那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各时期历史文化的考证,使人们看清了久远的过去,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繁荣。
如果只是象过去的书生那样,只读书而不去做其它的事情,那么就会把自己局限在书本里面。在基本掌握了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方法以后,就应当接触实际,在实践中来提高自己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将文字的认知能力同实践创造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在创造性劳动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读书是丰富个人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觉悟,融入社会并发挥作用的渠道和桥梁。读书学习应当成为永久的风气,并伴随着生命的始终。
篇八:读书的美丽
捧起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
镜子里的我,平静、恬然,似乎正在静静的小河边,欣赏着挂在空中的一轮圆月,再无年少时期的惶恐与惊秫。
这一刻,突然意识到,读书就像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一样,已经陪伴我度过了青春的年华。曾经的迷离,曾经的梦幻,如今,都已轻巧地划过日历的眼前,留下的记忆只有五月美丽的鲜花与掌声。
红狐狸爸爸要进城——和牙牙学语的儿子一起读的童话。如今,儿子已是一个男子汉了,可红狐狸爸爸的坚强和勇敢,仍让我在复杂纠结的现实世界里嗅到童话淡淡的纯洁的甜蜜。
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一本书曾这样说。正是这句话,让我成为丈夫的妻子。
张抗抗随风飞扬的黄丝巾;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莫言的红高粱;张承志的黑骏马;鲁迅、老舍、巴金、朱自清……自古到今,无数的作家,用心画出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用心书写的大千世界,让我懂得“人生就是用自己来照亮别人的一段旅程”。
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坚持着内心对文字的崇敬,任季节变化,任屋外天寒地冻、酷暑难捱,至乐无如读书,直到如痴如醉。读书的光阴,足可以让一个人完成心灵的蜕变,因为那淡淡的墨香,不必刻意涂抹,在你用手捧起的那一刻,自会浸染到灵魂的深处。
即便不可能追求到完美的人生,也能在书香的花园里,净化心灵,努力做到心如止水,跨越人生最艰辛的跋涉。因为,读书重在品悟;读书可以不断裂变禁锢的思维;读书可以让人奋力爬行在现实传统和虚幻流行的宇宙。
我始终相信,拥着柔柔的阳光,手捧一本书,安安静静地与书中的人物对话,直到月亮绽开笑脸,那是天底下最奢侈的享受。
篇九:读书可以让人聪明
读书可以让人聪明。我这样说,是有我的道理的。比如我,我小的时候,是村里最笨的人。就因为多读了些书,才使自己有所改变。
我有一个五哥,是我的堂哥。他常说:“憨二这人,只是多读了些书,才变得这样有出息了。要不然,和我家老六一个样。”憨二是我的小名,人长得憨厚老实,在家排行又是第二,所以大家叫我“憨二”。老六是五哥的弟弟,老六简直是天生的白痴。五哥把我与老六相比,实在是有侮辱我的意思,别人都因此而为我不平。但是我不觉得有什么地方值得生气的,这样一来,道让很多人都觉得我奇怪了。其实,五哥说的也不错,他至少说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读书可以让人聪明。
我知道自己确实平庸无能,但是我道是还达不到象五哥说的,象他家老六一样的天生白痴的程度。不过,我也真的够笨了。如果我不是通过读书走出了农村,成了国家工作人员,如果我在农村,我还真的不敢想象,我自己能否生活下去。或许,我会沦为乞丐?!如果真是那样,我不敢想象。幸好我那时笨鸟先飞,勤学过人,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终于学有所成,逃脱厄运。
看来,人只要勤学,锲而不舍,终会学有所成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阴符经》云:“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世间我们所需的东西的产生,全在于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万事万物要想获得它,全在于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我始终认为:读书可以让人聪明。有句名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不错。不要相信那些什么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象我这样的农村人,又靠不得谁,除了靠读书走出一条路来,其次,又能怎么样呢!向贪官送礼,这样高难度的事,我实在做不来。
篇十:又谈读书
前天,与单位一行人去邻县务川县某单位做客,酒过数巡之后,我开始答谢了。我谈了务川的矿产资源(如汞资源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2%,如铝土矿已探明储量近9000万吨),谈了务川的其他优势,还谈了务川的历史,尤其谈了务川“三忠三烈”的历史人物申佑。每说到关键时,我就敬他们集体一杯酒。一通话说完,他们集体已连续喝下三杯酒。而每杯酒,他们都二话没说,意犹未尽,就喝下去了。
酒桌上的人,很多都是人精,要瞒天过海,麻痹他们,让他们多喝点,一般很困难。但我为什么能够与他们连喝三杯酒呢?因为我了解务川的一些东西,甚至比他们自己都要了解得多。我谈这些,他们也知道,都是他们那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本地货”,都是他们隐约听闻似曾相识的“土特产”,他们自然有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心襟荡漾;加之,这些东西,又都是有根有据,有板有眼,而不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更让他们点头称是,心悦诚服。此时此刻,就是不敬他们的酒,他们可能自己也想喝呢。
而我能够知道这些东西,在于什么?还是在于读书,在于平时读书时对这些东西的收集。就拿务川的历史人物申佑来说吧,我也是从史料上知道的。他被称为“三忠三烈”,是因为在他身上发生过三个特别传奇的故事。申佑,字天锡,生于1425年,卒于1449年,仡佬族,明朝思南府务川人。1438年中举人,1445年获进士,官拜四川首审道监察御史。他为人坦荡,一身正气。他的故事之一:他童年时,有一天,父亲被老虎叼去,申佑发觉,抄棍猛追,老虎落荒而逃,他从虎口下救下了父亲。他的故事之二:在京师太学读书时,他的老师李时勉因直谏得罪皇帝,带枷将斩。朝中无人敢救,申佑以太学生的身份,挺身而出,擂鼓喊冤,并请求以身代师受死。皇上感动,特赦李时勉,并官复原职。他从皇帝龙颜大怒的刑场上救下了老师。他的故事之三: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族也先领兵攻打大同,明朝专权太监王振挟持明英宗御驾亲征。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瓦剌重兵围困,50万明军溃亡过半。申佑假扮皇帝,诱敌追击,死于乱军之中。他以自己的牺牲救下了明英宗皇帝。后英宗被俘,七年后英宗复辟,又重新当上皇帝,故赐申佑谥为“忠节申公”。申佑的三个故事,“三忠三烈”,荡气回肠,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虽然我的知识也不丰富,但我仍然还在天天学习;同时,也还是劝诫人们一有空就多读点书。前不久我写过一篇《闲聊读书》,文中开篇那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不爱读书落下的一些笑谈。书中有什么呢?从前天的事例看,至少读书之后,能够说出一些东西来,让大家耳目一新,博得一笑,让别人多喝点酒,在他们喝酒时还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甘醪之感。而更长远的说,则意义无穷。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书中有什么呢?“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
有空读点书,于己于家于国,都有点用。
篇十一:读书
花落人独立。
这样的状态,不是不消沉吧。至少,读的人的心里是微凉。暮一直不知怎么去说,心仪学校的校考一一没有通过,暮也不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没有办法自我调侃,更不知还有什么闲情好说,却是被紧紧缠绕,心里有结,积在眉头。一是挫败,然啊,这种程度的否定。因为认真,因为喜欢,因为付出……一直反思,一直责怪自己,很多很多的失落积聚着。二是茫然,只觉得没有办法再希望什么,走到哪算哪罢了。是啊,本来就已经,没有机会。呐呐~如果不是真的觉得能帮到暮,就不要再问详情了哦~毕竟暮已经可以说出来,我承认,我面对,我很好。嘻嘻……谢谢你们听我说。
然后嘛,总要说读书。
生活简单的不得了,又是很懒的人。专业、学业之外,只有读书。现在的电子出版物规范化之类的……读书都是要买不是,想看的书却不是一一能买下,是读书也是碰运气,有机会读到,就好。
看《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原著,轻松明快,自然而然,读起来舒服的不得了。和宫崎骏的动画版,好似全然不同的精彩。大爱这样世界观独特的故事呀……其实是看了书再去看的电影,会有更多美好的想象,看到的故事也很清晰。接着看的是《穆斯林的葬礼》,因为某人才看的呢。开头很震撼,好大气的样子。只说在手法上,往后读却觉得差了好多,总觉得人物、情节、时代感都没有很好的展开……而作品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当然情很美,信仰也很美。还看飞花的文,走马观花。
《摩合罗传》那么长那么纠结的一篇,不知怎的竟读了下来。还是觉得烂尾了,而别的都好吧。最后,终于,终于把《人间词话》读了,无评注版看得有些一知半解。却有快意,说不出的吸引。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必读书。盗用周的话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对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愿与它自身,而源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时机”。一语道破似的,这是暮一直没有想明白的事。以后,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不似当初。
周还说,“我承认我都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付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这是入世。而《别想摆脱读书》中说,“我已永远无可能在生活里获得平静,除非带着一本书远离人群。这也许就是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书是生活,书已经是生活,书已经是生活的所有。”这是避世。
篇十二:读书,读人
从来我都把书当作朋友,不去看身边可爱的人。我觉得人是那么不完美,甚至有时候给我特别恶心的感觉,虽然我也是一个人。当我翻开一本书,看着密密麻麻的字,没有一丝倦意,知道那群调皮的象形文字后面隐藏着世界的秘密,我渴望更加清楚的看这个世界,不想被任何人和组织蒙蔽。由于这种情感的强大和无可抵抗,让我有时候在欺骗面前变得疯狂而偏激。当我知道我这十几年所受的共产党意识形态教育里面,他们试图奴役我的大脑,让我本来可以活跃思维,本来可以天马行空的思维变成一个一元体系。当我知道身边的人欺骗了我,仍然装作无所知的样子时,我拿起了笔,开始征战。然而我知道这样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慢慢地我学会冷眼观人,观物,观这个中国发生的一切事情。凡是我知道事情,无论是谁说的,我都不那么想信,我要思考。
书给了我思考的启迪,我看先哲们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生死的参悟,对民族国家的忧虑,对专制政治的鞭笞,我的血一次又一次沸腾。然而我曲不高,和者却甚寡。周围都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知道这群无知的人,这群被一个党所迫害的人都是可怜的人。他们只是要求安稳的生活,很少有人去关心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所以我不喜欢身边的人,喜欢手边的书。
书会无所顾忌地披露世界的丑,也会大张旗鼓地张扬世界的善。然而人呢?却那么复杂,那么猥琐,那么伪善,那么自以为是。人呢,你的名字叫恶心。我恶心你的同时我又会爱你,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我们是如此的想象,有那么多的联系。
读一个人,一个领导的时候,一个猥琐的领导。
参加了读书分享会,我说了书中对领导的讽刺。那个小矮个子的男人,和那个喜欢打官腔的女人把白眼给了我,虽然我的笑容已经无比灿烂。因为他们不同意我的思想,他们希望学生都驯良的,都是按照他们策划的思路走的。特别在那个老女人讲话的时候。我们应该这么理解一个人的讲话。如果一个人讲话是对公众讲,你就应该用你话的吸引力吸引听众听你讲话,而不是用你的权威来威胁大家,强迫大家听你讲话。大家如果不愿意听你讲话,就说明大家不喜欢你,不喜欢你讲话的内容或者方式。难道你让大家来适应你,而不是你来适应大家吗?何况你讲话的内容的确不怎么样,还有你的态势就如一个官僚在训话。虽然你是一个官,但是你是对学生在说读书的好处,为什么像传达命令一样呢?这就是你的可恶之处,我原谅你,但是我永远不会喜欢你。
读一个人,喜欢读他的思想和理想,而不是他对我的态度。一个卑鄙的人对我再好,就是每天见了我给我跪下,我依然觉得他不可爱,如果宣判权在我的手里,我赐予他死。我崇拜一切拥有着自由而独立思想的人,这种人才是人,不然就是被圈养的家禽。
一个人只有独立的思考才行。但是独立的思想不是说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为人处事,而是对于政府和政党的言论有着批判性的思考,对着当下所谓的历史有着批判性的思维,对大众传媒更是要有一双能看透风沙的眼睛。不要轻信任何组织和个人。
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读懂人,读懂人是为了更好的打击人,打击人是为了更好的让世界更美丽。当然,一种娱乐化的生存方式也能活得快乐,然而你知道蛆虫在粪堆里面也会很幸福。
篇十三:窗寒几净闲读书
我喜欢我的书房有一个朝北的大窗口,于大大的北窗下放置一张书桌,书桌前按一把椅子;我便喜欢仰坐在这把椅子上读书。这样,读的书几乎字字“入口”、句句“落肚”。
大大的北窗,给我以冷静和清醒;大大的北窗却没有阳光射进,常常让我感觉不到浩浩荡荡的光阴在流走,我也就能一颗心扑在书里不觉得身体的疲倦、不觉得文的短长、书的厚薄。我总以为,一个个古代圣贤,就是在北窗下读出来的。不是吗,“寒窗十年”,窗之冠以寒,当然是北窗无疑的了。
我喜欢我这张临北窗的书桌上时时刻刻都干干净净,除掉待看的一本书,待写的一迭纸、一支笔之外(电脑另有专桌),其他一点杂七杂八的东西也不放。
不放杂物,书桌就宽了。光洁平坦的桌面玻璃泛着墨绿的幽光,一本书摆在上面也便如同一只小船行驶在蓝蓝的大海里;笔,是划船的桨或橹;纸,是帆;纸上那一行行的横格,就是一条条通往知识海洋的航线。“案头书少,架上书多”、“案头书少,胸中书多”,这应该是古往今来所有读书人的追求……
窗寒,几净,让人进入一种心闲神定的境界:这时候的“心闲”,不是空虚无聊,而是思想的宁静致远,心灵的从容淡然;这时候的“神定”,也不是傻呆木然,而是神态的泰然自若,神情的坚毅镇定,跟那种佛教徒修行时合眼静坐的安然入定相仿。
心闲神定,应该是人的一种最佳存活状态:于心闲神定时读书,就能从随随便便的一本书里,读出字中的字、书中的书;于心闲神定时看人,那人便是一本书,大小高矮、坷坎深浅、高潮结局(沈从文先生就说:“人生是一本书。”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情节精彩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书);于神定时看山、看云、看风花雪月,看世相百态,也都是一本本博奥深邃的奇书……也唯有此时,才能从平凡平常的人生中读出书来,从缤纷繁杂的社会里读出书来;唯有此刻,才有幽妙玄思的耳濡目染,微言大义的潜移默化,创意灵思的如泉喷涌;唯有此刻,做起任何大事小事易事难事来,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我仰椅而读:窗寒,让我心闲;几净,令我神定;仰椅,使我气畅。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仰椅而读。“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穿过历史的烟云,在相隔千百年的某个路口,月明林下,露痕轻啜,我见到了屈原、宋玉,遇上了李白、杜甫:飘垂的青丝,冰凉的额头,清亮的双眸,无言的双唇,散淡的气息。在他们的脸上,我看见了岁月依稀的泪滴;在他们的嘴里,我听见了圣贤深长隐约的太息。一次次遥远而亲近的会面、无声的交流,内心的碰撞,不变的情怀,一见如故,我仅仅留下一声轻轻的问候……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仰椅而读,无需是什么经典,不在乎读多读少,不牵挂功成名就;既无囊萤映雪的艰辛,又无悬梁刺股的苦痛,只有随心所欲的酣畅淋漓,任书中的文字似奇妙的精灵,翩翩起舞,入目入心……倦了,看窗外车来人往;累了,观天边云卷云舒。或站或坐,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仰椅而读,才是我会心的相遇。在仰椅而读的时光里,我细细地品味着书香、书韵、书魂,静静地感受着内心深处的怡然、淡然、超然……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仰椅而读,是漂泊的锚地。“人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曾几何时,携一箫一剑,豪情万丈,浪迹天涯,去证明生命的意义。可叹年华一瞬,依然是客舟孤旅。征鸿声断,江阔云低,只落得梦沉书远,人今千里。转眼间秋风渐起,不由得顿生莼鲈归意。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仰椅而读,是永恒的栖居。向往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平静,躬身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淳厚,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在“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的禅意中,回归生命的本体,在心灵的深处,向诗意虔诚地皈依……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仰椅而读,是读书的一种高妙境界。
窗寒几净,心闲神定,仰椅而读,是读书人步入了读书的天堂。
我喜欢我的书房有一个朝北的大窗口,于大大的北窗下放置一张书桌,书桌前按一把椅子;我便喜欢仰坐在这把椅子上读书。这样,读的书几乎字字“入口”、句句“落肚”。
篇十四:读书,一生无忧
人这一生,各有所爱。我没有别的嗜好,唯爱读书。
妈妈骂年生的我,在那个“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年月,除了战天斗地,垒堤砌堰,大修梯田的劳动外,还是劳动。因此那个时代,再加上父母都是睁眼瞎,上学之前对读书不敢问津。儿时,印象最深的是时常坐在母亲纺花车边的玉米皮做的草垫上,看一圈一圈转动的白线由细而粗的神奇,和听嗡嗡不止的纺车声伴奏母亲那曲“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的歌谣。倦了和衣躺在草垫上,少有出门,邻居都不知道我是男孩还是女孩。
六岁那年,村上的识字人张付长和王学勤用一枝彩粉笔把我哄到了育红班,那时没有书,只有草纸和醮水笔。现在还记得入学的第一天背诵的是“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句子。再后来上了离家四里地的村小,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书是语文,算术,自然,常识课本,那便成了每日的青睐之物。
那时不知道啥是课外书,直到有一天发现班上一个叫赵付才的同学钻到生产队麦秸垛里读《西游记》连上课都迟到了,方才悟出课外书的魔力。在家里,父母总视课外书为闲书,现在想来,是父母舍不得花钱买吧。我便偷偷地翻哥哥用过的旧书箱子,居然也有收获。经典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唱段手抄本吸引了我,我就读啊背啊觉得有趣,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爹爹担挑千斤重,铁梅我也要挑上八百斤”的词至今耳熟能详。
小学和初中,虽不知道“书非借不能读”的真正涵义,然而因为家庭贫穷,连一分钱就可租一本书都是奢望。想读点书只能靠求人借,然后快速阅读奉还,有时还以帮人家写作业交换。那时读得居多的是小人书,《三国演义》的画册从《桃园三结义》到《六出祈山》竟能连读,《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逼上梁山》等,《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一册一个好故事,成了生活中的最爱。时时有吃不饱穿不暖倒也不觉是羞耻的事,能借一本画册之类的书来读,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幸福。看到大人们为生活忧心忡忡的样子真想把借来的画册让他们也读一读。
八六年我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驻马店师范,成了全村的骄傲。那时上师范不交任何费用,一切都由国家资助,只是有时三十三斤的饭票不够吃,女生们便伸出援助之手。河大毕业的班主任王洪炎先生是信阳潢川的农家子弟,经常教育我们要节俭,要学会做人。他说:想改变自己,丰富自己,让自己快乐无忧,就读书。并开出一个书目,让我们学习之余多去图书楼。
师范偌大的图书楼带给我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开卷有益。在这里我开始读曹雪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读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狄更斯,读惠特曼、北岛、舒婷、三毛,并且开始学写朦胧诗、散文、新闻,主编师范团委《团的生活》油印小报,以至影响到我大专时担任校刊《师苑》手抄报的主编。
我的眼界因读书而开阔,先前愚昧无知的乡娃无书读的困倦得以修补。我感到一生的幸庆,逢上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虽然自己注定要当一名教师,然而我无怨无悔。
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角色多了,压力大了,总体会到生活的现实和冷漠,甚至有人对我整天抱着书本嗤之以鼻:“书呆子一个!”我总是自嘲:“干这行嘛,不多读点书,迟早会落伍的!”
在乡下小镇教书时,与书店乔荣锋经理一来二往成了朋友,他的书对我是开放的。全新的书,我总是包上个皮,看后即还。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方方面面我都看。《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凡尔纳是个懒虫,不爱出门,总是拿钱让人给他买书,啥书都行,买来就啃,啃完还买,终有名著诞生。我不买书却都能看到,真是一种自在。我也把读书得来的感悟,写成日记、随笔,虽发表的不多,但我常在学生学累时,拿来读读,师生共乐。
明代许仲琳曾说:“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不读书不知外面的世界,不知时政新闻,犹如自囚,岂不是萤火之光?调到县城,年年在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办卡,借书,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闲时读,闷时也读,读着读着,忘却了关煤气,锅烧干了,菜炒糊了也是常有的事。我的床头总是放着各类书籍,仿佛有毛主席当年菊香斋的味道,只是我的很多藏书多是旧书摊上买的,或者朋友送的罢了。午休或是晚寝,总是先拿来书看,否则是睡不着的。有时,夜深人静,在他人酣睡时,能听到和见到我们在白日喧嚣中体味不到的大自然,浮想联翩,一册在手,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会纷至沓来。在不经意间读到自己经历已久的某种心情,这种心情自己也无法表述也不能写于纸上,所以很难受。当偶然读到时真是畅快淋漓,我就常有这种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境界吧。
去年八月,结识了《盘古风》杂志的主编县文联孙主席后,他多次鼓励我创作,给我推荐他身边的好书。想想人渐四十不学艺了,可偏偏又遇到这位诤友呀!不由勾起搁笔数年的我重新整理和创作的欲望。于是我开始在“红袖添香”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并让泌阳的知名作家们评点,文章浅显直白凸现。他们说读书是医治固有模式的良药,多看点书,能帮我们走出自我的圈子。我就更加来劲,日复一日地读啊,写啊,着了魔似的,陶醉其中。
读书被认为是人生一大雅事。宋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佳句。梁启超把读书作为与良师益友的交往。我愿意拥有自己的空间,谈点圣贤,写点真实,平静心境,安贫乐道,善业敬业,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之人,也愿我们每一个人能通过读书让自己的心得到享受。正如罗曼·罗兰曾说:“和书籍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近日,我一直在读县文联孙主席的《泌水汤汤》,作协周主席的《豫林诗选》,作协副主席刘樟的《栗捻儿》、《槲林》,仿佛与他们一起在拥抱明丽如画的泌阳,共赏秀美的家乡山水。他们亲笔题写的“桂堂雅正”,是在鞭策,是在引领。对故乡的一腔衷肠随着对这些行云流水的文章的诵读,荡漾层层涟漪,再次激起我为家乡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渴望。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愁,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如青石山岚,雍容雅怡,洒脱达观。
读书,使人一生无忧。但愿平生永与书为伍。
篇十五:喜欢读书
我读书的爱好,应该是从我读小学的时侯开始。
那是一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找本书很难。姐夫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早年大学毕业,他家中有很多诸如《史记》《论语》《资治通鉴》之类我看不懂的书。能够读懂的就是《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红岩》《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都是一些印着时代痕迹的小说。那时侯,小学生基本没有作业。我把能看懂的每本书,翻来复去地不知看过多少遍。
书读多了,慢慢地就有了收获。我上初中之后,作文水平明显进步。每篇作文后面,都有一位名叫胡孔文的老先生的批语,用红笔圈圈点点,溢美之词,多是鼓励。越是鼓励,越是得意,越有信心,越是喜欢。继而上了高中之后,作文经常被一位名叫吴福德的语文老师,在班上朗读。及至毕业以后多年,吴老师还在埋怨:“怎么不考文科?”
70年代末,我漂泊到了外地。接触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第二次握手》。此书的作者张扬,是一位18岁的高中学生,《第二次握手》起初叫《浪花》,后题名《归来》。在不许描写爱情的年代,作者以真诚、直率、大胆的笔触,细腻描写了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及其独特命运的跌宕起伏,歌颂了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小说像一阵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唤醒了无数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我记得,当时我是在长江大堤的路灯下,连续几个晚上读完这本小说的。读完之后,沉思良久,发誓当一位作家。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文学的力量和文字的魅力。
于是,我开始想法买书。虽然生活困难,但我依然对书情有独钟。硬是从家里寄来很少的零用钱里,积攒一点零头,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去买本《老人与海》。参加工作后,到上海、广州、南京、长沙、大连、天津、北京、武汉等城市出差,新华书店总是我首先要去的地方。
后来,慢慢发现花钱买新书不值得:一是钱不够用,二是没有必要。于是,就想方设法淘书。在上海南京路、武汉沿江大道、广州火车站、南京新街口、北京地铁出站口以及宜昌的大街小巷,我都像一个淘宝者,孜孜不倦地淘我喜欢的书: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叶辛《蹉跎岁月》、《契柯夫小说选》、《拜伦舒情诗七十首》、雨果《九三年》、米切尔《飘》、贾平凹《静水深流》、林白文集《寂静与芬芳》,还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是我从地摊上淘的。
没事的时侯,就一个人关起房门,捧着书,静静地读着那些带有音符的文字。情到深处,或扼腕长叹,或捶胸顿足,或抑天望月,或泪洒衣襟……与书中的主人同悲同乐,痴迷到忘我境界。读书,渐渐地成了我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书读多了,视野开阔了,就有写作的冲动,总想把身边的人或事记录下来。当一篇篇文章变成铅字的时侯,喜悦也随之而来,心胸也顿时为之开阔。谁说:读书没有快乐呢?
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于是,我不再郁闷和纠结。每读一本书,就像乘一叶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江而上,与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握手重逢。
真想,天天都能捧一本书,在清风习习的秋夜,沐浴屋外温柔的月光,放飞心情的故事……。
书,就这样不离不弃,充实了我的生活内涵,丰富了我的人生,成了我朝夕相伴的朋友。喜欢读书,爱我所爱。我很难想像:假如人生不读书,会是什么样子?
篇十六:读书之乐乐如何
清晨,我将口腔打扫干净,又洗罢手脸——唯恐污染圣贤典雅纯洁的文字,然后端坐在洁净的几案前,抑扬顿挫地诵读圣贤的雅章。
古典诗文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散发出幽幽的芳香。我像一只快乐的蜜蜂,嘤嘤嗡嗡地环绕花朵飞翔,匆忙的采集花蜜。目光,像一张筛子,淘洗沙粒中的黄金;又像有线电话的绳子,连接着古人与今人进行对话和感情交流。
我诵读《论语》,孔子向我阐述“仁”,教导我“当仁不让于师”;诵读《离骚》,看见行走江畔的屈子须发飘然,吟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导我正道直行;诵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向我纵谈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横论历朝历代的兴衰,教导我实事求是。我和陶渊明同游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临清流而赋诗,登东皋以舒啸”,领略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顺着时光的河流乘桴漂流,我邂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在春夜宴从弟的桃花园,酩酊大醉,高呼“如诗不成,罚以金谷酒数”。继而来到大观园,与曹雪芹一边游览,一边谈论世事沧桑。
沿途风光让我留恋往返,书中人物令我扼腕慕叹,这便是读书的佳境。此时,黎明已从东方汩汩流来,波浪轻轻拍打着窗扉,天空被洗涤的一片淡蓝。树上簇新的叶芽显得更加嫩绿,花儿显得更艳丽,一如先贤的思想陶冶我,使我焕然一新——谈吐儒雅,举止潇洒。晨读,使我的生活充实饱满,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我已届不惑之年,每天坚持早起读书,既不是为了金钱红颜,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完全出于一种兴趣。我之于阅读就像鱼儿之于水,瓜儿之于蔓,已成为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我提高了文学素养、审美情趣、思想认识,摒除了浮躁,超越了故我,整体素质攀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