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豹》赏析
2019-01-13 11:00 来源:散文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栅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这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杆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个人解读:
因为脑海里残留的对于里尔克漂泊孤独一生的印象,读到“走不完”与“疲倦”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无力和无助感就已立刻在心底凉凉地滋生了出来。再往下读到“千条的铁杆后便没有宇宙”“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晕眩”“四肢紧张的静寂”,猝不及防被扑面而来的略带绝望的颓唐感包围了。整首诗读下来,众多负面词语的组合,加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志的沉沦,我认为这首诗想要表达的第一主旨应该不是追求自由,而是一种从纷繁世界里生出来的孤独、忧郁的发泄。
《豹》写于1903年,受当时德语文学中的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它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象征主义诗歌。1903年,诗人初次逗留巴黎,并结识了大艺术家罗丹。受罗丹“我必须不停地工作——不停地——”生活信条的影响,他开始了在巴黎植物园长达几周的观察,据说,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观察下完成的。与其说这首诗是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借豹子的处境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散文网原创投稿 www.sanwen.org.cn)
莎乐美写的《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一书中所选的里尔克的画像,无一例外地,每一幅肖像中的眼神都是忧郁、脆弱的。让人不禁联想到大众男神梁朝伟,他的眼神也是生来深邃而忧郁,以至迷倒了无数少女。梁终究在忧郁中让人觉出若隐若离的可爱,而里尔克忧郁中却让人感受他到对世界的恐惧,让我觉出的不是可爱,而是同情。
“谁此刻没有房屋,就不必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个句子后面仿佛隐藏着一段时刻挣扎时刻浮沉着的生活,正准备随时从纸张上跳出来。在高三那段一边明媚向上一边摸爬打滚的日子读到这个句子,对里尔克满满的崇拜简直瞬间从心中涌出——一个人要拥有多少颠沛流离才能发出如此决绝而意味深长的感慨来?
读完作者的自传和某些作品,就自己的收获来说,最让我惊喜的有两点:一是发现了我和作者孤独的相通(虽然笔者的孤独是微不足道的);二是我私以为“他的气质就像一条挨了打的狗,衣衫褴褛,可怜兮兮,但他身上洋溢着爱。”的时候,里尔克在其信件中也提到“我饱受其苦,就像是脚上被扎了一根刺的一条狗,跛着脚、舔着伤口,每走一步,都感觉自己不再是一条狗,而是一根刺,变成了一个自己无法把握、不堪忍受的东西……”
“生活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这样说。从这个角度来说,里尔克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家。正如他的《安魂曲》所说,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他一生漂泊,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一直在旅途辗转中坚持自我,持续孤独,寻找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故乡。他也曾寄居在朋友处,而一旦他感觉自己的孤独感受到威胁,他就会即刻离开,去往他处。这样的生活是不自由的吗?是自由的吧!整个人生,当自己所拥有的唯一的孤独(自己与世界之间的防线?)受到侵犯时,就即刻离开,去往他处。或许读忧郁诗人的诗,最重要的,不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为某首诗贴上标签,而是,去关心颠沛流离的诗人本身。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