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娴散文集读后感
2019-01-28 17:19 来源:散文网
【篇一:张小娴散文集的读后感】
很少会专注的喜欢一个作者,喜欢张小娴,应该是被很自然的渗入。她是天蝎座作者,写的东西却很轻很淡。在我看来,她的作品里没有惊世的语句,繁缛的情节,却让人想一直看下去,轻轻松松读到地老天荒。
我喜欢心静时心乱时都可以看的作品。它给我们的生命注入美好又珍贵的养分,给我们健康的影响,却又不允许我们过度依赖它。它教会我们沉和,感恩和自爱。犹如小小的宁静光芒,开放在心底。“出售记忆、梦想,和年轻密藏的情愫。”是她每部作品依稀留给我的印象。文字简白直达心灵,感性中亦有女性独到的理性。藉由作品带来的点滴感受,似萤光不经意浅浅点过你我的心,又留下难以忘却的痕迹。
一个从未有读书习惯的朋友在我这里翻了两页她的散文集子,得出看似有理的观点:她太完美主义了,怎么可以在每篇文章里都下一个结论?其实在文字中追求完美,应该是件值得被赞许的事情。骄傲积极却又清醒优雅,没有什么气质比它们体现在女性身上更具有魅力。她在文章中教给女孩子们坚强并懂得爱惜自己,寻找健康平衡的生活。在当下,一个不以疼痛与落拓角色为主题的女性作者,已很难得。
我喜欢她,还有一个小小的私人原因,在我人生曾经的低潮期,是她的文字在陪伴我。她笔下刻画的爱情态度很健康,始终带给我对生活的温暖相信。我知道,在寻找的时候,她正如我的一杯清水。当她符合我了,我才会爱上她。我不会追着一个作者买书,即使喜欢的,也不会长久的每本书必看。对任何事物轻度的迷恋都是不正确的,我使自己相信这一点。宫崎骏,张小娴,艾敬,都曾给我这种手捧清水的感受。随时可以放下,却又真实需要……
【篇二:张小娴《刻骨的爱人》读后感一】
很久没用文字记录我的心情了,好象上班以后人懒了,心也懒了。一直很喜欢张小娴的文字,这次买的《刻骨的爱人》中夹了一张读者调查表。里面的一个问题是,最喜欢张小娴的原因。为什么喜欢张小娴?我的答案就是,她的文字能让我痛哭。曾经的感情,曾经的爱,好象都可以在她的故事中重现。所以在那段没有依靠的日子里,张小娴带给我的是痛哭,痛痛快快的大哭。一直认为哭是一种最过瘾的情感发泄,哭过之后可以很轻松的笑对一切。一年时间过去了,又看张小娴的文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是会勾起伤心往事,还是会小说——纯属虚构?买来以后竟不敢翻开,终于在一个不会被打扰的傍晚下定决心,一口气读了下去。
整本书写的很凌乱,说是凌乱其实是出场人物过多,感情线复杂而烦琐。不太清楚这是小娴哪个年代写的,只感觉是比较前期的作品。众多的男男女女象走过场一样,在我的眼前出现,消失,再出现,以至于看完整本书都没有把他们的名字记清楚。但以感情为线索依然指引着我,让我感觉到,这是我喜欢的张小娴,这是我喜欢的感情文字游戏,依然真实,依然让我有联想的空间。
爱情——言情小说必不可少的主线。徐致仁对邢立君的爱,坚定而炙热。然而正因为他的爱太多,才有了邢立君的压力;正因为他的爱太坚定,才让他痛恨背叛,充满怀疑。对爱情的怀疑真的很可怕。如果是我,我也会像邢立君一样选择退出。但我佩服的是我的退出一定是逃之夭夭,而邢立君的退出却是一走了之。那么洒脱,那么坚决,不带一丝遗憾,不带一丝犹豫,重又做回了她自己,甚至可以说找到了一个新的自我。如果我是一个男人,这么一个女孩,即使一走了之也会让我记一辈子,永远都忘不了。
过渡——这是我看整篇故事感触最深的一个词。小说里几段爱情都是一种过渡。他们并不避讳,都承认了那只是一种过渡。就只是过渡,让我的心不能平静。曾经的我,感情上受了伤。现在的我,有他陪伴,可我真的很难说这段感情是不是一种过渡。一直都不敢承认,一直都在躲避,我知道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没有结果的过渡,我也知道他好脾气的容忍我是在帮我渡过那一段感情,我更知道我们没有任何可能。我感谢他,但我仍然厌恶这种过渡。难道过渡就不会伤心,就不会受伤?如果没有过渡,小说里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错综复杂的感情纠缠。过渡,耽误了他和她,明明知道是虚幻的幸福,是暂时的快乐,是对她或他的不负责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残忍,我恨小说里的一段段过渡,更恨自己正在经历的过渡。
徐致仁没有过渡,所以邢立君对他仍然牵挂;邢立君没有过渡,所以徐致仁对她至死都深爱着。
这本小说没让我有痛哭的欲望,可能是敏感的神经少了吧。但依然可以让我心中神伤,压抑的感觉涌上心头。很快把小说翻完了,很多内容没来的及仔细琢磨,只对徐致仁和邢立君两个人的感情有一点感触,亦或是说有一点联系到自己身上。哎,小说就是小说嘛,怎么又当真了,拿自己都没办法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篇三:张小娴《刻骨的爱人》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悲伤的作品,准确的说是一段又一段遗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些揪心的感情发生在师生、朋友、陌生人之间。其实我本想画出人物的关系图谱,可是因为技术原因就略过了。希望大家有时间亲自去看看这部小说。
文章中最重要描写的情感莫过于徐致仁与刑立珺的生死之恋。当16岁的才华横溢的少年爱上大他两岁的电台当家美女主播刑立珺时。他的爱便如潮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当年仅26岁的节目总监徐致仁的他可以为了他的爱追随刑立珺出国,从而放弃他如日中天的事业。即使到最后刑立珺还是离开了去了西藏。在他们分开的那段时间里,我依然记得他曾经对夏心桔说过:“天意总有礼物和失落,我享受生命的每个过程。”他爱刑立珺,他的爱已达到广博的境地,这一点让我动容。后来他的死让夏心桔明白了,即使隔了红尘,他与刑立珺仍生生世世不会分开。从始至终,让他刻骨铭心的爱在哪里,他最终的故乡就在哪里。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还有一个悲剧人物深深地触动了我。她就是徐惠之,她的人生让人读罢感到无奈与辛酸。她家境贫寒,对于李恩如的优越条件她内心充满了嫉妒。从上学时就在心中暗暗地和李恩如较劲儿,比身材比成绩。可是让人可笑的是她却装成李恩如最为要好的朋友,她嘲笑她愚昧,她本没有资格拥有这一切。可是她比了一辈子,到了最终过着孑然一身、孤独飘零的生活。当她路过李恩和幸福的生活时,她明白了她从未赢过,而这种幸福不是用物质可以换来的。
写罢感受颇深的,下面要谈谈我所喜爱的人物——夏心桔。打从她进电台后夏心桔对徐致仁有着特殊的爱慕。她不敢对他说,因为她知道他有一个刑立珺占据他整个心。于是在电台她没有表露丝毫,就在徐致仁与刑立珺分开后意外摔伤时,她以一种默默地形式照顾徐致仁。她以一种默默地方式付出,即使结果不是她想要的,她无悔。她怕徐致仁不爱她,但她不怕他们之间刻骨铭心的爱,反而她更加感动。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感性,而最后徐致仁留给她的不是伤,而是更加让她更懂得爱。终有一天她会遇见她的刻骨铭心。其实在文章中和夏心桔性格很像的还有沈露仪,对陈平澳用情至深,但她比起夏心桔多了一份软弱与屈服。
以上就是我对于张小娴《刻骨的爱人》的的感想,请大家多多指导。
【篇四: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读后感】
面包树上的女人,深爱着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也是爱她的,但他永远无法做到专情,也不能忍受这个女人的离开。终于他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而我,是个面包树下的女人,连面包果实的滋味都未曾尝过。有一天我可能也会被掉下的巨大的面包果实砸死,谁知道呢?
然而,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爱有时。花开花落,有自己的时钟;鸟兽虫鱼,也有感应时间的功能。怀抱有时,惜别有时,如果永远不肯忘记过去,如果一直都恋恋不舍,那是永远看不见晴空的。
看完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站在树下的我,抬头仰望她笔下那些置身于树上的女子。或许羡慕,或许期盼,或许渴望。我想象着自己站在树上的姿态,站在树上找寻“面包”……
诚然,当一个人独坐在黑暗中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孤单,才更加迫切地想去那面包树上张望,就好象玫瑰的花瓣被碾压成丝丝的残红。我知道,一个人老是说自己孤单,她的心也会随之飘零,然后幻化成泡影,仿佛置身冰窖一般。放进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永远融化不了那块坚冰,就在这没有阳光的地方等待奇迹,傻傻的等待,却又不知道在黑暗的角落里久了,会有一种霉气;在黑暗的角落久了,才会知道自己安静的心。就这样,又会陷入无尽的回忆中,回忆着过去的幸福“面包”。
也许,是幸福的寂寞,寂寞的单纯,单纯的想要幸福。
不过,我是吃米饭长大的孩子,没有面包照样活得很好。我想是时候离开面包树下了。因为人生还有许多值得追求或等待的东西。为了自己的明天,我甘愿冒这一次险。亦如芦苇花载满思念到处漂泊,只为将自己爱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亦如流星承载愿望不惜下坠,只为给绝望的人送去生机。
离开这里,总会怀念。但是在别处,也更容易忘记留下的遗憾。找寻“面包”的道路注定艰辛,命途多舛,更需要我们挺起胸膛。
【篇五:读张小娴《拥抱》有感】
不经意的翻开,被一种细碎的感情所吸引。于是止不住探究其全貌,你若问我觉得此书如何,我只会回答:还好,不会让你有失望的感觉。
书里讲了许多有关男女之间情感的问题,经历过的,没经历过的。经历过的,我会在心里轻轻点一下头表示赞同并借机重温一遍专属于我的那点回忆;没经历过的,会一边阅读一边反复念叨:不是这样的吧,至于用问号还是句号收场并不敢轻易肯定。真正读完的时候,书里的某些情感在脑子里留了一些残像,一时间难以抹去,等待时间这个大融炉的慢慢融解。
对读过的书,尽管受益深浅有别,但都存有相同的感激。我想,书里的情感已经太多,所以,我得写一些这之外的东西。
首先,我要感谢本书的篇幅不是很长。我会为很长时间纠结在一本没有大起大落的书上而耐心缺缺。这本书很适合我现在的年纪,但翻了几页之后,便已明显感觉出自己也会为书中太多近似的情感的堆叠而埋怨当初的选择,不是说书不好,只是个人的小偏见。我总觉得有关情感的书看得太多,便会让人更为理性的对待现实中的恋爱,出于私心,还是少一点理智,多一些懵懂和天真的恋爱才显得可爱一点儿。作者的文字含量让我觉得刚刚好,没有刻意寻找教化对象的嫌疑,只是作为一个思考者,静静地述说、举例、静静地等待聆听者,这种氛围让我倍感轻松。
其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不长,却耐人寻味。如我所记,借用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由千言万语开始,最后,只剩下三言两语”,这“三言两语”可以不像哲人的话那样布满哲理,却在没有预料到的某时某刻突然打动我的心。习惯性的记录,留住于只言片语上寄托的心情和想象的空间。
这本书像温室花朵难得的阳光一样,调试了我的情绪。它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恋。这是一种让人感到温暖的东西。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