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读书随笔 >

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2019-01-28 17:19 来源:散文网
  
  【篇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民间记忆在今日已成为商业噱头时,一九八六年的空气去文革未远,口述历史失真更低。作者宣称没有文学渲染,我相信,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故事”——故去的真事。伤痕本身就凄厉,哪堪成文学掬一把泪来洒。不喜欢文艺表现真实过的灾难,只有添油加醋,纵设身处地,一个“设”字也由主观愈发矫情。最好便是当年的真实记录,何须涂脂抹粉做出来伤痕流下眼药水刺激的泪。能表现大风浪,心底的孤独怎么书写出来。
  
  历史记录的总是大事。文革由“十六条”起,至粉碎四人帮终,又至“若干决议”全面反思。中间损兵折将举国疲惫,死的肱骨老臣,伤的元老大将,亦有折戟沉沙,终于祖龙身死。全是大人物起伏跌宕,悲欢离合都冠冕堂皇,《往事并不如烟》里也是《最后的贵族》。从来没有话语权的普通民众仍做客体随波逐流,无论是伤害别人的还是被伤害的,都被时代轻轻的戏弄一番,一生年华便这样做了人肉背景交付出去。看一个个的故事,每个人搁在一个方盒子里,彼此隔绝,样板戏遮掩了声音,热闹里一个不会笑的表情。
  
  这二十五个故事都有血泪,因为真实。官方历史不会记录,野史以关怀的面目作为一个政治噱头肆无忌惮。冯骥才真挚,辑录来,不具真实姓名,是真正悲悯。历史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百姓”之“百”,浩如烟海,记住这段故事就好。
  
  今人看这十年,尽可用“荒唐”“荒谬”“丑恶”这种大而化之无关痛痒的词来描述,如果真能用几个词去概括这十年,许多人的生命不再有意义,但许多人可能获得正常的生命和生活。意义重要吗?!没有经历过的人,也有忏悔的资格——特定时代不是造就疯狂的主因,只不过是催化并为人们心内由几千年专制遗传下的暴戾提供了发泄渠道。你我心中是否还有化解不掉的暴戾和狂热,还有伤害别人的隐性基因。
  
  暴戾者孤独。这孤独不是蒋勋笔下美好的“充盈”状态,也不是略带颓废和小资的“寂寞”,而是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焦虑与绝望,没有包容异见的胸怀。伤害别人能稍稍打消自己的不安全感及至带来破坏的快感——比兽性还要可怕——兽的伤害只为自保。伤害者是暴戾,被伤害者或者暴戾更深,非黑即白的脸谱相从来都没现实过。伤害者尚念亲情友情爱情的话,执于手的皮带如何能抽到血肉之躯?被伤害者若从心底信任亲情友情爱情的鼓励充满希望,何至于灰心丧气自戕殒命?缺少容纳不同声音的耳朵,会用暴戾阻住那种声音,孤独者本能的拒绝交流。
  
  我们信任什么?可信任的都没有,别谈信仰这么高级的情感。接触到的越多,越幻灭。情愿自己糊涂下去,以为十年的悲剧不过是偶然而已,命运安排。书中口述历史的人们还没有一种自觉性,只是哀叹自己的命运。如果给他们清醒的话,告诉他们:“其实你们都是某一个人心情的牺牲品”“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多么残忍和毫无用处,那这十年的遭遇只不过是他们不敢反抗的活该而已。伤害已然没有办法医治,就不要以另一种残忍的方式来回顾了。该铭记的,死都不会忘。
  
  今天和那十年还未一刀两断,能看见暴戾的孤独在社会蔓延。没有和过去清算的社会,怎么能保证不再发生过去的悲剧?重庆红歌未歇,我真的害怕,害怕会有一天干涉到自由,尽管自由被逼的苟延残喘。这害怕无处诉说,埋在心底吧。
  
  暴戾者的孤独不只这十年,还会继续。
  
  【篇二:读冯骥才《花脸》有感】
  

  今天我读了冯骥才老先生的作品——《花脸》,我仔细看了看,里面写的很生动,具体,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谈谈我内心的感受吧!(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是冯骥才写的,主要写的是:冯骥才小时过年,和舅舅一起去买年货,舅舅在市场上给冯骥才买了一个花脸,就因为这个花脸,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他得到这个花脸的时候每天带着它,亲戚来串门时表演可有一次有人来了他想从楼梯把手上滑下去,给客人一个惊喜,可没想到,滑是很顺利在挥舞大刀,还没挥几圈那大刀不听使换了,“啪啦”一下子把花瓶砸碎了,他爸爸和客人都惊吓下到了,他爸爸非常生气亲戚们见到这样,连忙给爸爸说好话,到了最后爸爸只得嘿嘿两声再也不说话了。这还没有完过年的时候要吃糖包,所以他和别人就抢起来了,真巧让爸爸见到了,爸爸又一次“上了火”,把他恩在上床上毒打了一顿,爸爸趁着这次的错把上次打碎花瓶的事一起算了进去,他就觉得一年之中唯一可以让孩子们闹的只会是过年的几天,如果在这几天里犯错,就会在过年后受到惩罚的故事。
  
  我读完了以后,深深受到了感悟,我觉得小孩可以玩,但不能太过分了,就像文章里说的一样,第一次大人会给他留一次面子,但是第二次,如果做得太过分了点儿,大人就会忍无可忍,所以我们做事之前都要仔细想一想这件事对不对,如果不对,就不能大胆的去实践,否则后果一定会不堪设想,然后就会惹怒大人,但是你如果没有去做的话,反而会受到大人的表扬,这样自己多开心呀!你们说呢?
  
  我通过读了《花脸》以后,我一定会一生受用不尽,我会一生永远把这个道理记在心里的,有机会我还会读一读冯骥才老先生的作品。
  
  【篇三:读冯骥才《花的勇气》有感】

  
  读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这篇文章之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显得非常单调。“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把他带到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他扒开草好好看看,此时作者又非常吃惊,因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着密密的小花,它们纯洁、娇小、鲜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劲,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触动了。因为这些花儿不是为外面的风吹雨打而胆怯,而是被草压在下面。但是终有一天顽强的花儿会冲出草丛,特别引人注目。时间过得飞快,作者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但还未看到这些花儿从草丛中冒出来,此时作者又感到非常遗憾。没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细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车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变了:一片绿色的维也纳此刻变得五彩缤纷,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作者下了车,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这景色与前几天的相比,简直是改天换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万千。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使作者心头怦然一震,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花都有这样的勇气,何况是人呢?
  
  【篇四:冯骥才《时光》散文读后感】
  
  《时光》这篇散文是作者通过几个例子来思考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如:拿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来引起主题。
  
  又拿仿佛看到的一尊木雕的北宋的天王像,那位已无影无踪的无名的雕工,虽已无影无踪但他的精神还保存了下来,最后,作者总结出: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和别人交谈的味道,好像我正在和作者说话!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的时光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篇五:冯骥才散文读后感】
  
  前几日,我从一位朋友处借得《冯骥才散文》一书,挑灯夜读,感慨良多。以前,我只读过冯先生的《珍珠鸟》,看过改编自冯先生《神鞭》、《三寸金莲》小说的电影及连环画,却还是第一次如此详尽地领略先生在散文上的造诣。冯先生不但是当代的文学大家,且在绘画方面也是博大精深的。虽然我没有机会欣赏到先生的文人画,但在这些散文中,我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文中有画。先生说:“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唯有线条才是直抒心意的。”那么,他的文字应如同他画中的线条了,千姿百态,饱含充沛的情感。阅读先生的文章,又似乎不仅仅只有画,还有先生对音乐,对收藏,对民间文艺等诸多艺术、文化的深刻见解和描述。也许正是先生对各类艺术的糅合、融汇,才成为一代大家的吧。
  
  有人说散文是心文,是一个人的心灵轨迹,一个人人生的真实写照。看了先生的散文就是这种感觉。有时先生娓娓而谈,童年旧事、人情世故尽在其中;有时在匆匆一瞥的懵懂青春里幽幽地惆怅;有时在那场毁灭美、扫荡真诚的运动中反思、忧虑、愤怒;而更多的是在为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民间文化呼唤呐喊。读着先生的文字犹如见先生其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既然散文就是写自己的人生,那么从先生的文字中便可窥见先生的为人处世及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对一年四季如诗如歌地描绘,还是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地刻画,无论是在异国的艺术殿堂里流连忘返,还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师长的追思、对小人物的同情,无不渗透着先生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处处留下了先生对历史精神的探究,对生命对人生的深深思索。我想先生定是一个大爱之人,爱亲人,爱友人,爱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民间艺人,爱所有为艺术献身的人们,爱人间一切的美。
  
  洋洋几十万言,字字珠玑,最震撼我心的却是这样一句:“活着就是创造每一天。”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于我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了。这部散文集是插图珍藏版,其中收录了有关先生的十八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意气勃发的少年、踌躇满志的青年再到一对伉俪相伴情深;有画写交融的生活方式,有为民间文化的奔走。照片与文章互为照应,相得益彰。先生一生的生命轨迹便与斯文斯照一起留存在我的心中了。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