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随笔记录 > 读书随笔 >

我的红楼梦

2019-01-28 17:19 来源:散文网

《红楼梦》不愧传世经典,每次读都有新鲜感,但数不胜数的红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研究反而让它显得有点匠气。就像本来一块天然的美玉,非要探究出制作的过程,你说是这样的,我却不认同,各位大师轮番上阵,直到掀起一股红学热,而他们真正在讲什么,我们又听不懂。没必要弄得这么复杂吧,很奇怪一本书能成为一门学问,并且借此养活了一大批人,研究学问无可厚非,但总觉得这样的研究有某些目的在里面。一人一个红楼梦嘛,每个人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没什么对错,何苦急切的造出一个大同世界,选择一个观点成了标准。听过几位大师讲的红学研究,也看过他们写的厚厚的,比原著还要厚的书,觉得很应该向他们致敬,从一本书里硬是挖掘出比那本书还厚的另一本或者几本书,他们的辛苦可见一斑。老师就说做学问一定要刻苦,要有不断钻的毅力与精神,难怪人都成了大师,而我还只是个学生。最忍受不了自己的不是写不出来那些东西,而是人都写出来了,我却看不明白。看了很多遍,听了很多遍,还是看不出宝钗的阴险藏在哪个角落,还是看不出贾政或者谁的原型藏在哪里。都说一本书要流传下去,思想一定要深刻,当然《红楼梦》的思想相当深刻,但研究的老师们也别老揪着不放啊。

我看书不喜欢费尽心思找出它的深刻思想,但高中时老师就一直让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很多时候理解不了,这时候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碰到鲁迅爷爷的文章就说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说到《水浒传》就是官逼民反,当然《红楼梦》就是封建社会的没落。这些都是不能不知道的,不仅考试的答案要的是这些,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大家就会说你太没文化了吧,连这些常识都不知道。《静夜思》是李白写的算常识我还可以理解,但怎么每个人看一本书后的理解也成了常识了呢,以后作家大概不用写书了,只用一张纸,上写该书的中心思想就可出售,至于售价嘛,看谁深刻了,中心思想写得越深刻的售价就越高,此种情况下只好看谁能吹了,反正谁也不知道你到底你能不能写出来,也不关心你能不能写出来。

以前我曾在读书笔记的本上写了一段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大观园里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故事,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之前最后的狂欢,既然不久以后都要走向生命的尽头,那么怎么活完最后的时光还不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吗?大观园就像一个马上要醒来的梦,在清晨最后的糊涂时光里,每个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谢幕,都应该受到理解而不是苛责。譬如凤姐,恣肆地喷薄出人生最末段的绚烂;譬如黛玉,忧愁地走完这一段最刻骨铭心的人生;譬如宝钗,安闲地追逐自己的幸福,在绝望还是满怀希望地微笑。他们的生命都是那么绚烂,没有理由都做一样的人,人不是玩偶,况且玩偶长得也各有不同。

我忐忑地把本子交上去,等待了很久才发下来,翻开看看只有红色的笔写着的一个日期,我对老师满怀感激,虽没有肯定,也没有夺走我的自由。看书的时候知道三毛也对《红楼梦》有研究,不过只是未能出书立说,我想她讲起来一定很精彩,并且肯定让人拍案叫绝,因她就与众不同。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你若阅读,春天即至

    春天是一个最佳的阅读季节。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

    2020-03-1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