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敬畏
一
人,有时候很奇怪,总会在年龄中的某个节点,因为某件事情而突然明白了、彻悟了、升华了。这个节点,便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分水岭,再往前走,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个人的年龄节点各不相同,但人生正是由这样一个个的节点,一段又一段焊接而成。每经过一个节点,生命的重量就会多积累一个砝码、厚度就会多增加一个层次——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一位当代文学家是这样形容生命的成熟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我的感受正是如此。因为我刚刚跨过这么一个节点,心,已经从喧嚣和闹腾中挣脱出来,归于宁静、归于淡泊。一个机缘,我突然感到要好好的读点历史。都这个年龄了,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需要沉淀了,沉到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的深潭中去,认认真真吮吸营养,汲取智慧。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尽管刀光剑影已在历史的尘埃中黯淡,鼓角旌旗已在岁月的长河中偃息,但史籍的光辉是可以穿透时空的,一代又一代人都要在这光辉中哺乳、长大,民族的精神、人格、品质、本色,必定要透过这光辉传承下去。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懂得这个道理,才产生如此强烈的读史的渴望,也许,这就是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节点使然。
于是,我捧起了二十四史。用一个现代人的思维去领悟祖先的世界里那些铿锵闪光的东西,来照耀、鉴别今天的某些阴暗和丑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org.cn )
二
中国的汉字,实在是精妙无比,经过五千年的传承、雕琢、打磨,如今已成为天下第一等的艺术品。不过,这件艺术品虽然美轮美奂,要想真正拥有它、掌握它、熟练使用它,却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你要下点功夫,不要偷懒,否则会闹出许多笑话。就拿我来说吧,有好些字,我就稀里糊涂了几十年,既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也不明白它的准确含义,就像刘翔跨栏似的,遇上了,一抬眼就跨过去了,反正上下文弄懂了就行。这个坏习惯,在流水阅读时还能蒙混过关,可一读史,就玩不转了。古文里的许多字是必须一板一眼地把它解读透了才行,不然,你是什么也看不明白的,更甭说用一种优雅的状态去欣赏其中的意境了。于是,我把在书橱中封存多年的一部《辞海》请了出来。它还是我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勒紧裤腰带咬牙买下的,虽然有点旧,但作为阅读古文的工具,还是够用的。
我们的方块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来源于象形,一笔一划,或长或短,都是几千年沿袭演变而来,极有讲究。同样一个字,某一笔长一点、短一点,便有可能构成两个词义完全是南辕北辙的字,稍不用心,就会留下笑柄。例如,我在读《史记》卷五十五的《留侯世家》时便遇到一个这样的字:圯。
与“圯”几乎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字是“圮”,仅仅是因为最后一笔竖弯钩,后者比前者稍稍短了那么一点点,没有把口封上,两者从读音到涵义皆风马牛不相及。
后者,与“痞”同音,毁、废、坍塌之意,常与“颓”字联用,颓圮,形容建筑物因年代久远而坍塌损坏貌。
前者,与“仪”同音,乃古代东楚方言,桥的别称。圯上,即桥上。一位历史上非常有名而又惊鸿一瞥的人物,被称之为“圯上老人”。何许人也?且让我们来解读二千多年前发生在大秦王朝下邳县(治所在今日江苏睢宁)的一段历史。
三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重要谋臣,张良,字子房。张良家族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曾先后做过韩国五世君主的相国,今称为总理大臣。张良之父病逝后二十年,秦王灭韩。张良当时尚年幼,不曾在韩国朝廷做官,但张良家世代为韩国重臣,极富有,秦灭韩时,张家还拥有奴仆三百余人。为报国恨家仇,张良遣其全部家财寻找勇士谋刺秦王。终于,他在东方寻到了一名义士,力大无比,二人意气相投,便共同制定了一个刺秦计划。
秦王嬴政平定天下后,自封秦始皇,然后巡游四方,播撒皇恩浩荡。当他的车队行至东方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时,突然从草丛中飞出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呼啦——!一声,把一辆车辇击得粉碎。幸好那是一辆副车,坐在主车上的始皇帝安然无恙,但也惊出一身冷汗。刺客便是张良和那位大力士。
随后,全国各地张贴皇榜,悬赏缉拿行刺者。为逃避追捕,张良与大力士分手了,隐姓埋名,亡命下邳,躲藏于乡间。
一天清晨,张良走出藏匿多日的茅庐,心事重重地漫步在小河边,苦思反秦良策。走着走着,见一石拱桥,便信步拾级而上。刚走到桥顶,一粗褂布衣老者迎面而来,走到张良跟前,突然伸出腿使劲一踢,脚上的布鞋便嗖——,飞越桥栏杆,落入桥下河边草丛中。然后,他一屁股坐到地上,冲张良吆喝道:“小子,快下去把鞋子给我捡回来!”
张良心里烦闷得很,正有气没处撒,谁知从哪儿冒出来这么个厮,不认不识的,竟敢如此无理,戏耍于他,大清早的找不痛快是吗?欠揍!他恼怒的举拳相向,却见老者似笑非笑,眯缝眼睛瞅着他,纹丝不动。老人蓬头垢面,干瘪瘦弱,绝对经不起他一记拳头。张良缓缓垂下手臂,不敢造次。就凭这满头银丝、须眉皆白,也应该得到尊重啊。尊老爱幼,圣人之训不可违也。他是饱习礼法之士,不是粗鄙村夫,便强忍怒气,快步下桥,踩着河边烂泥,把老人的鞋子捡了回来。
老者坐在桥面的台阶上,架起二郎腿,忽悠忽悠晃着,待双脚沾满淤泥的张良拎着他的臭鞋走到跟前,便伸出一个手指戳了戳那只没有鞋的臭脚,用使唤奴仆的口吻命令道:“给我穿上!”
张良给气乐了。没见过这样的疯癫老头,脑子大概有毛病。好吧,既然已经把鞋给捡回来了,一客不烦二主,再帮他穿上吧。张良单膝跪下,老人便把脚伸到他面前,张良扶住那只臭脚,耐心地把鞋子给它套上。
老人站起身来,拍拍屁股,哈哈一笑,一句话没有,转身扬长而去。张良万分惊讶,目送着老人的背影远去,陷入沉思。他已不再为老者的狂傲无礼而气愤,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问号:“常言道,大隐隐于市,难道他是……”
正当张良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已经走出一里多地的老者却又折返回来了,和颜悦色道:“孺子可教也!五天之后,拂晓时分,你到这里来,与我相见。”
看来,这位圯上老人不简单,绝非等闲之辈。张良抱拳作揖,恭敬施礼,曰:“诺。”他心中那个模糊的问号开始有点清晰了。
五天后的黎明,黑暗已经退去,但天色依然朦胧。张良整理完毕,掩门出屋,信步前去赴约。当他来到桥下时,却见老人早已端坐在桥上,炯炯俯视着他,一脸怒气。他连忙作揖赔礼。老人硬梆梆扔下一句话:“你这小儿!与岁数比你大那么多的长辈相约见面,却比他晚到,为何?还懂点礼数吗?你走吧。五天之后再来见我。”说完,拂袖而去。
张良为自己的怠慢惭愧不已。幸好,老人还给他留着改正的机会。这位神秘的老人倒底是何方神圣呢?张良肃然,敬畏之心陡生。
第五天的夜晚,张良是支愣着耳朵睡觉的。迷迷糊糊的,刚过五更,外面传来第一声鸡叫,他便从床上跃起,快速更衣,略作梳洗,然后疾步前去赴约。天色尚黑,依稀能辩树影。他深一脚浅一脚赶到桥下,抬眼一望,老人已然端坐圯上。昏暗中看不清老人的面容,但声音中的怒气却扑面而来:“小儿!你咋的又来晚了,何故?我没什么要对你说的,你走吧。五天之后再来见我。你给我记住,事不过三,这是最后一次。别叫我对你失去信心。”说罢,老人起身离去,迅速消失在朦胧之中。
张良不敢有任何申辩,诚惶诚恐,对着老人的背影作一长揖,嗫嚅道:“老人家,您走好。小儿我记住了!”
随后的五天,张良几乎是度日如年。他不知道老人是谁,为何会在圯上巧遇?这场巧遇看似偶然,却又像是上天的安排;老人似乎是专门冲他来的,一次又一次约他相见,好像是要传授什么给他,但又不轻易出手,故意用羞辱、轻慢与严苛来惩罚他的惰性,考验他的耐性,磨砺他的心性,调教他的人品;他当然更不知道,与老人这场一波三折的会面,竟然在今后的数千年间给一个伟大的民族留下永恒不灭的影响……
两次都未能提前赶到,使得张良深为自责,同时,敬畏之心越发的浓重了。最后的那个夜晚,张良和衣而卧,只做闭目养神,不敢睡着,夜半子时,便起身整理衣冠,用凉水抹了把脸,匆匆出门。那是一个无月之夜,没有一点星光,格外的黑,伸手不见五指,张良摸摸索索、跌跌撞撞,凭着记忆好不容易来到小河边。他忐忑不安的往桥上看,桥顶竟然空无一人。他狂喜不止,真是太好了!今天总算比老人先到了。
片刻工夫,一位白袍老者飘然而至,已完全没有了前几次的腌臜和邋遢,鹤发童颜,神采奕奕,黑暗中衣袂飘逸,透出一付仙风道骨。
张良连忙起立,躬身施礼,曰:“老人家,晚辈在此恭候多时。”
“就应当是这样。”老者露出满意的微笑,颔首曰:“年轻人,当你学会敬畏的时候,你就能够获得真本事。”言毕,从怀中取出一部典籍交给张良,郑重其事嘱咐,“这是一部奇书。老夫奉上苍之托,一直在寻找授书之人,看来就是你了。拿去吧,好好研读,将它烂熟于心,你便可以辅佐一位身负帝王之命的人,成为他的老师,秦朝气数将尽,只需十年工夫,你定能助他夺取天下。天下大定之后,你将获封侯封爵,但切忌不要贪恋功名富贵,不然会有杀身之祸。到第十三年后的今天,你到济北来找我,打听谷城山下黄石公,便是我。天机不可外泄,后生,好自为之。我去也。”
张良双手捧书,举过头顶,跪地叩谢。待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圯上老人已经无影无踪。
这部奇书,正是江湖中传说的《太公兵法》,天下反秦义士都在苦苦寻觅而不得。今日,此书由世外高人直接传授于他,只能解释为天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张良如获至宝,从此日夜苦读研习,深得其中精髓。
若干年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举义师重创秦王朝,随之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张良也招募了百余壮士,追随沛公刘邦,侍其左右,常常运用《太公兵法》为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沛公极为赏识这位年轻人的雄才大略,奉为上宾,对他言听计从,得以多次化险为夷,避免了被对手消灭的厄运,从而以少胜多,把比他强大很多倍的西楚霸王项羽逼到了乌江自刎,最终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
四
圯上老人走了,走入历史的最深处,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只在《史记》的竹简上留下寥寥几笔。至于十三年后留侯张良是否遵嘱前去谷城山下寻访恩师黄石公,然后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不得而知——历史中的许多空白点是后人永远也无法填补的,兴许其中藏着更为动人的故事。
和《辞海》一番较劲、折腾,感到有点累了,不过,心是愉快的,思维变得活跃、跳动起来。几个假如在脑海里闪现:
假如张良在桥上被老人的戏弄和羞辱激怒了,对老人饱以老拳;或者他不屑动手,而是对老人一番责骂;或者他既不屑动手也不屑责骂,而是轻蔑地离去,历史将会怎样改写、怎样前行?
张良第一次和第二次赴约都没能提前赶到,这完全不能怨他,所谓“拂晓时分”到底是什么时分,谁也说不清,而他却因此遭到老人一顿绝对称不上客气的挖苦嘲讽,凭什么?假如他因为羞恼而不再赴第二次或第三次约会,历史又将会怎样改写、怎样前行?
假如没有圯上老人传授的那部《太公兵法》,张良还会是一个历史人物吗?他还有没有可能或足够的才学和智慧去辅佐刘邦克敌制胜,先灭秦朝,后又打垮项羽的百万雄兵,在辽阔的疆域上建立起大汉王朝?
假如……
幸好,历史没有假如,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每一个小细节都看似偶然或巧合,但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这段精彩的历史,就会发现其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点:正是张良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敬畏之心,决定了这段圯上赐书的佳话得以延续并演绎出了中国2000多年前一个强盛的王朝,共历二十四帝,统治了四百零六年;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正是在那段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而这个大家庭中最大的一支,也因此被称之为汉族;我们的文字——当今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从此被称为汉字,数千年过去了,依然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底蕴十足、生机盎然!
俱往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我们的社会,反而丧失了一些很好的传统与美德,例如敬畏之心。学生对老师失去敬畏;官员对党纪国法失去敬畏;年轻人对老年人、对历史失去敬畏;而那些思想过于活跃的大学生们,则对一切都失去敬畏……。想想看,一个失去敬畏之心的社会将会走向何方?
学会敬畏,是老祖先张良给我们的垂范,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学会敬畏,常怀敬畏之心,是根治“我慢”的一剂良药;学会敬畏,懂得敬畏,也是人生的一种成熟,人格的成熟。
我们,成熟了吗?在历史面前,请回答。
2009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