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哲理散文 >

百事孝为先

2019-01-17 14:21 来源:散文网


  篇一:百事孝为先
  昨天,下了一天的雪。就是这样的雪天,一位七十岁的老母亲被她的儿媳赶到街道上骂,引来不少围观的人,人们七嘴八舌在旁边悄悄议论着。更可气的是老人的儿子,不但不劝自己的妻子,反而帮着妻子道老人的不是,说他的母亲从小对不住他,不让他吃饱,有好吃的都给了他的小儿子之类的话。人们都说:“那时候您吃不饱,你的母亲有时连饭都没得吃!”说的儿子不做声了。其实事情很简单,就因为老人向他们要几颗白菜。
  可怜那位母亲哭成了泪人,雪花落满了全身,驼着背再没能力站起来和他们对峙。任凭他们数落自己。好心人把她扶走,好心人告诉她白菜有的是,吃多少可以拿多少。几分钱一斤的白菜,儿子都舍不得给自己的母亲吃。要这样的儿子又有何用?
  回到屋里,我的心很痛。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人从头顶的百会穴到脚底的涌泉穴,每个穴位都涌动着母亲的血脉,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娶妻抱子,不是只为了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老有所养,到了晚年让我们近点义务。像这样的儿子有和没有又有什么用?你知不知道母亲童年时吃草很的苦涩?
  还有的大学生,当母亲来到校门口探望他,他却矢口否认那是自己的母亲,这是何等的虚伪,又是何等的荒唐!更有九零后对自己的父母拳脚相向。这就是我们的后代,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这就是母亲的儿子。对祖宗反目成仇的子孙大有人在。
  遵守孝道,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都在做,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长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名,行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王祥,琅琊人,由于生母早逝,继母在父亲面前进谗,使他失去父爱,然而当继母患病时,他却以德报怨,继母想吃鲤鱼,时至寒天动地,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他的继母吃了之后病果然好了。王祥隐居二十年,后来当了温县县令,做到了太尉之职。(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后人呢。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普通动物都知道感恩,难道我们人类连普通的动物都不如?养女不孝如养猪,养儿不孝如养驴。这话一点不假,我想那位母亲的儿子他的肚子里到底装着什么?不过是一抔驴粪罢了。
  在这样纸醉金迷的时代,在这样摇摆不定的社会,人们的思绪行为也随着摇摆,人伦道德急速下滑,所以各种丑恶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悲惨的故事屡见不鲜,像那位母亲,社会的底层不在少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几人能报娘的恩?那位儿子攒下钱财也是传给他的子孙,而他的子孙将来也要延续他的这种一脉相承,他又做何感想呢?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生,残酷而又陌生;这就是母亲,可怜而又可悲;这就是儿子,可恨而又可恶。现在人们活在金钱第一的梦里,已经不能自拔。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也能使磨推鬼。亲情算什么,友情算什么,亲娘老子算什么,如果没有钱照样抛弃。只要有了物质和金钱,管别人叫声爹又有何妨?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管孙子叫爹的,有管洋人叫爹的。于是乎干爹遍地是,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不去努力,总想一下踏入富贵之门,在这种房子里充当富贵之人。岂不知:“富贵”二字,是一个词,两个意思,“富”是富有,财富的意思,而:“贵”是贵族之气,是一种从善如流理念和修为。对于一个不认母亲不守孝道的儿子,即便是他再有钱再富有,也没有这种贵族的气质,因为他的精神并不富有。
  就像有的人,为了让自己变成洋人,挟着不义之财移居国外,买上豪宅,开上豪车,穿上洋服,说着洋话,喝着羊汤,为自己踏出国门变成洋人而沾沾自喜。更有甚者,接了洋人的一点银子,就当上了洋人的奴才,干起卖国的勾当。岂不知你的黄皮肤,黑眼睛早已烙上了中国印,别看现在摇头晃腚的是个人物,早晚有一天,洋人会在你无用时一脚把你踢回国门。总而言之,忘记母亲,忘记祖宗,背叛历史的人,一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尸骨难存。
  一个人说母亲对不住他,那是因为他站在了母亲的肩上;一群人说伟人对不住他们,那是因为他们站在了伟人的肩上;一部分人说祖国对不住他们,那是他们站在了地球之外:总之,他们都是从主观意识出发,站在狭隘的自私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母亲;来评价伟人;来评价祖国。等他们下来,人们会发现这些人比傻子还弱智,比傻子还愚昧,连:“渺小”二字用在这样的人身上都不合时宜。而母亲、伟人、祖国比他们伟大而又伟大的多!人站的高度不同,所看的风景就不一样,母亲有母亲的高度,伟人有伟人的高度,国家有国家的高度,希望我们每个人不要鼠目寸光,尽量把自己的眼光放长一些,你就会看到眼睛所触及不到的风景。
  我想这个社会,不光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国家都不应忘记历史,忘记祖宗,如果那样同样会遭到众人的唾弃,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翻。让我们以一种:“父母当作菩萨供,好儿要如客来迎”理念,心存善念,爱自己的母亲吧!
  
  篇二: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善良不善良,首先得看他对他的父母好不好。如果一个对父母都不好的人,却常常高喊自己是个善良的人,中国人不会相信,外国人也不会相信,连鬼都不会相信。
  孝敬是晚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是做作不出来的。另外,孝心的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单向性。有人说,我对我的孩子很好,我可能是天底下最好的父亲,或者说我可能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即便这样,和孝心也是毫不相干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于下一代的好,对下一代的关爱,虽然你可以说你主观上是无私的,但是,客观上,不用辩解地和私利难以分开,毕竟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是能够有回报的。
  由于孝心的单项性,也说明了孝心的毫无私利性。父母还不是太老的时候,对父母好,对父母充满孝心,也许还有说不清的目的性,因为那时候的孝心毕竟还可以得到父母的更好回报。其实那时候的孝心不能算是纯粹意义上的孝心。
  可是,如果父母已经是耄耋之年了,还能对父母悉心关怀,那才是真正的孝道。因为年迈的父母——特别是那些毫无收入的父母已经对他们毫无利益可言。
  这样看来,真正的孝心是绝对无私的。一个无私的人才能称为善良的人,或者说,善良的人必然无私。一个不孝的人,一个对于父母都不善良的人,对于别人,对于周围的人是不可能善良的,即便是表面的善良也是有深层私心杂念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孝心的定义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现在的时代离开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已经很久很久了。孝心的最大表现是对于老人的精神关心,而决不是仅仅满足于父母的吃和穿。换一句话说,精神的孝敬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精神孝敬在孝心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了。比如给父母打个电话,多多看望父母,常常陪父母走一走,是当代孝敬最核心的问题和关键所在。有些人以为父母可以吃好穿好,就万事大吉,这其实是十分片面的,也许一天甚至一个小时的陪同比给父母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还要重要几倍、十几倍。
  孝敬不孝敬,邻居看得见,亲人看得见,当然,善良不善良,旁人的心里也是明镜似的。百善孝为先,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更加突出孝道这个根本。也许突出了孝道,小悦悦那样的事情就会少些,像那些肇事逃逸的事情也会少得多,尔虞我诈的事情会更少些,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孝道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之所以兴旺发达的理由所在——不孝道的人,何以为人,一个连人都算不上的行尸走肉,还怎么办得起事业?更不要说成就伟大的事业。
  大家都来喊一喊,“百善孝为先”。
  
  篇三:百善孝为先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讲究忠孝治国,所以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一个好人的第一条件,实在是太深刻不过了。不孝之人,不可与交,也成了我们看人与交友的信条。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说明能孝之人是孺子可教。但孝也并不像我们常人认为的那么简单,并不是常回去看看拿点赡养费买点东西尽尽心就可以胡乱搪塞的。真正的孝有三种境界,一是养父母之身,这个属于物质层面,是基础的基础;二是怡父母之心,承欢父母膝下,和颜悦色,博父母欢心,开解父母胸中愁烦,使父母保持精神愉快,这个属于精神层面;三是行父母之志,牢记父母教诲,发扬父母德业,实现父母志愿和期望,弥补父母不足,不懈努力,完善自身,以求报效社会国家,这是事业层面的。这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并行不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精神之所在。
  话说回来,对照上述行孝的标准反思自己,工作二十年来在对父母尽心上作为长女所做真是微乎其微,想想都太让人汗颜了。物质上,父母不依赖我;精神上,我也很少用心去揣摩、体谅、排解父母的心事儿和烦恼;只有在工作上,勉强做到了一点自立,可是自立两个字,充其量是自善其身,硬要安到孝顺父母上去是实在牵强说不过去的。
  生儿方知父母恩,寸草难以报春晖。儿女对父母,比父母对儿女的心永远是相差悬殊,不可同日而语的。我的父母都是退休干部,在任的时候,他们凭借工资赡养老人、抚养我们姐弟三个,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退休之后,依靠微薄的退休金颐养天年,赡养奶奶,行有余力还兼顾子女以致孙女、外孙。每年冬天,奶奶和弟弟一家搬回父母那儿同住,母亲七十岁的偌大年纪还要上顾老下顾小地张罗一家人一日三餐,而餐桌上的饭菜也总是丰盛的,通常都是三四个菜,有菜有肉,有饭有汤,有时还做两样饭、三样饭进行特殊照顾。冬去春来,是母亲可以放松放松的时候了,我也不常去打扰,只是隔段时间回家看看而已,回去也多是买点吃、喝之类的东西,平白无故买衣服是要被数落的,通常是在父母生日或节日、外出的时候才去买一两件。父母节俭惯了,记得小时候母亲就常常教导我们,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足够了,别的物质上都不该多求。他们一生两袖清风,虽然都是从副科实职的位子上退下来,却积蓄无多,一生清贫。小时候我们一直住在机关,从县委大院到文教局到计生委,都留下了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影子。记得在老县委大院住时,我们才刚上小学,由于房子只有一间,没地方做饭,还曾经用一个大汽油桶侧面打开一个小门,里面放上蜂窝煤炉,就是一个现成的做饭标间,不用的时候把小门关上,也不影响机关面貌。直到1993年,我们家才住上一套两间半旧改新的瓦房院儿。2010年,再卖掉这套老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正式住上了宽敞明亮110平的单元房,长期困扰人的取暖问题也终于解决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也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可以轻松轻松了,但父母对儿孙辈的关爱却从来没有放下过,反而更想着我们了。人说理想中与父母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在自己家里做好了汤,送到父母家还不会凉,刚好可以喝。何其有幸,我们姐弟三个的家都安在这么一个理想的范围之内,三点一个中心,那就是父母的家,是我们心中最牵挂的地方。可我们三个之中,自己做了吃的往父母那儿送的不多,回家吃饭、连吃带拿的时候倒是不少。有时候福享惯了,总是会习以为常,日子就照着一种固定的模式走下去,要想改变,却是积重难返的。
  父母照顾子女的时候,子女不觉得;等到他们需要照顾的时候,才觉得亏欠他们太多太多了。子女如果能用父母对待子女的心去对待父母,那才是合格的子女啊。以前我们做孩子的,由于子女小、工作忙、年纪轻,不懂得反向体贴父母,对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可现在我们开始感到父母真的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需要我们的日子已经开始了,再不能太自私地自顾自忙活,该是报答、孝敬父母的时候了。多回家帮帮父母、照顾照顾奶奶,多尽自己的一份力、一点孝心,要知道,能够这样,忙些也是幸福的。人生百善孝为先,就让我从最基本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吧。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论婚姻

    论婚姻

    论婚姻 〔英〕培根 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于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为家庭难免拖累于事业,而无论这种事业的性质如何。 所以最能为公众献身的人,应当是不被家室所累的人。因为只有这种人,才...

    2021-09-16

  •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奥〕茨威格 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德语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 工厂主家庭。有 《象棋的故事》等众多中短篇小说和《三位大师》等名人传 记。 我那时大约二...

    2021-09-16